APP下载

补中益气汤药物组成与剂量的历史沿革

2014-04-15孔庆晅1王莉1张兴云1贺娜1胡跃标1岑丹丹1华华2

江苏中医药 2014年2期
关键词:升麻益气汤陈皮

孔庆晅1 王莉1 张兴云1 贺娜1 胡跃标1 岑丹丹1 华华2

(1.宁波市镇海区骆驼医院,浙江宁波 315202;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补中益气汤药物组成与剂量的历史沿革

孔庆晅1 王莉1 张兴云1 贺娜1 胡跃标1 岑丹丹1 华华2

(1.宁波市镇海区骆驼医院,浙江宁波 315202;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补中益气汤是金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的名方,历代沿用过程中,补中益气汤各味药物剂量及主治症状都有了明显的改变。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各种药物的使用剂量均有增加的趋势。临床使用补中益气汤应根据治疗主症灵活调整药物配伍及配方剂量,不宜固守配方比例或一味增大剂量。

补中益气汤 药物组成 剂量 沿革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李东垣著作《脾胃论》,为其提出的阴火学说治疗而设,是其代表方剂之一,得到后世医家的广泛沿用。通过对从《脾胃论》到清末多部医学著作的研究,笔者发现,后世对此方的运用中,在药味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药物剂量各有改变,其主治病证也有了明显变化,体现了后世各医家对此方的发挥,现予以总结如下。

1 《脾胃论》原方

李东垣《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1]中原方配伍为:炙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炙甘草各五分(1.5g),人参(去芦,三分,有嗽去之)(0.9g),当归身(二分,酒焙干,或日干)(0.6g),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0.6g),升麻(二分或三分)(0.6g),柴胡(二分或三分)(0.6g),白术(三分)(0.9g)。据学者考证,宋金时期一市钱=3.125g,一市分=0.3125g[2],以下计算均同。

本方专为“甘温除热之法”而设,其主症为:“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并分析其病机为:“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笔者认为,这里虽说“脾胃之气不足”,但主症中并没有与气虚相关的表现,其表现以“热”为主,正如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小柴胡汤证的表现并无虚象,但方中有人参、大枣、甘草以补虚,后世医家总结为非虚不为少阳病,非虚不用小柴胡汤。可见中医治病常常针对的是病机而非病症这一特点是历代相承的。补中益气汤其方解“黄芪、人参、甘草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当归以和血脉;橘皮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脾胃;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白术除胃中热,利腰脊间血。”说明李东垣在此用方主要针对的是阴火伤元气,气虚发热的病机。另外其组方用药轻盈,全方用药量不足8g,用药取其轻以上行,升腾阳气,以效春升,正可谓“轻可去实”;另脾胃之气本已虚弱,不耐重药,用药轻灵,可避免药量过大重伤脾胃。充分体现了古代医家用药灵活变通的特点。

2 历代古籍沿革

自东垣创立补中益气汤,后世医家多有研究应用,以薛立斋、龚廷贤、武之望、陈士铎为代表的医家临床应用极其广泛,多有开发前人所未有之用法,灵活变化药味配伍及剂量;万密斋、王肯堂、吴崑、张景岳、俞嘉言、李中梓、汪昂、张璐、冯兆张、尤在泾、沈金鳌、周学海等医案中亦有本方应用,因篇幅关系,此处不予详述。本文摘录部分较为典型的应用阐述如下:

2.1 元·罗谦甫《卫生宝鉴》《卫生宝鉴·始为热中病似外感阳证》[3]补中益气汤:黄芪(半钱,病甚者一钱),人参、橘皮、当归身、白术(各三分),炙甘草(五分),升麻、柴胡(各两分)。温服,早饭后,临病斟酌轻重加减。

其主症为:“头痛大作,四肢疰闷,气高而喘,身热而烦,上气,鼻息不调,四肢困倦不收,无气以动,无气以言。或烦躁闷乱,心烦不安。或渴不止,病久者,邪气在血脉中有湿,故不渴。如病渴是心火炎上克肺金,故渴。或表虚不任风寒,目不微开,恶食,口不知味。”

罗谦甫为李东垣的弟子,但配方剂量略有小别,就是橘皮、当归的配比剂量稍增。并认为虚劳发热,或渴不止,或不渴,都可应用。

2.2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补中益气汤:黄芪(劳役病甚,可用一钱半,嗽者减去一钱),人参(一钱,有嗽去之),炙甘草(一钱),当归身(酒洗,焙干,半钱),柴胡(半钱),陈皮(半钱),白术(半钱),升麻(三分)。如渴加用葛根(半钱),不渴不用。其主症为:“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及短气上逆,鼻息不调,怠惰嗜卧,四肢困倦不收,无气以动,亦无气以言,皆为热伤元气……”[4]

论述其内伤病机及治疗方法:“以甘温之剂以补元气,即是泻火之药。必经言: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惟以补中益气汤温药,以补元气而泻火邪。《内经》云:“甘温能除大热,正谓此也。”全方不但在重量方面增加了一倍以上,更明显突出了黄芪的用量,结合同样增加了用量的人参、甘草,针对症状中的气虚表现,强调了补气的作用。

2.3 明·刘纯《玉机微要》补中益气汤:黄芪一钱半,人参、炙甘草各一钱,白术、当归身、柴胡、升麻、陈皮各半钱。主治“形神劳役,或饮食失节,劳倦虚损,身热而烦,脉洪大而虚,头痛,或恶寒而渴,自汗无力,气高而喘”。[5]

此方在东垣原方基础上剂量全部增加。刘纯认为脾胃为劳倦所伤,心火亢盛而乘土位。其次是肺气受邪,需用黄芪最多,人参、甘草次之。黄芪益皮毛而闭腠理,能止自汗。上喘,气短,元气受损,用人参补气。心火乘脾,炙甘草之甘温可泻火热,补脾胃中元气。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升麻、柴胡引胃中清气上行,引黄芪、甘草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陈皮能理胸中气乱,助阳气上升,散滞气。其中黄芪、人参、甘草,皆为甘温之剂,虽表里皆热,躁发于内,扪之肌热于外,能和之,则汗出而解。用药原理有三:一者,甘温能除大热;二者,热极生风,乃左迁入地,补母以虚其子,使天道右迁顺行,诸病得天令而愈;三者,大热在上,其大寒必伏于内,温能退寒,以助地气。地气,在人即脾胃之气。此治法与“热因寒用,寒因热用”法理同而证不同,多耐后学者玩味。

2.4 明·汪石山《医学原理》补中益气汤:黄芪三钱,人参二钱,白术二钱,陈皮七分,炙草五分,升麻四分,黄柏五分,当归一钱,柴胡四分。方旨在益元气以护皮毛,补中升胃气以除热蒸。主治内伤中气,脾湿不流,以致阴火上乘而发蒸蒸之热;表上无阳,不能卫护皮毛,以致恶寒自汗。[6]

本方中药物用量较重,并增加黄柏。方中黄芪益元气,实腠理止汗而卫寒;人参、白术、陈皮、甘草用以补中;佐升麻、柴胡升胃气,助黄柏泄阳火而退蒸热;当归理气血,使其各归其所。纵观配伍,当以补中气为重。

2.5 明·薛己《外科发挥》补中益气汤:黄芪(炙)一钱五分,甘草、人参、当归(酒拌)、白术(炒)各一钱,升麻、柴胡、陈皮各三分,姜三片,枣二枚。用于治疗溃疡发热、悬痈等多种外科疾病。[7]93

由薛氏始,不同病证运用本方使用不同配伍剂量,为后世医家大为效仿。如在薛氏《女科撮要》中补中益气汤为:炙黄芪一钱五分,炙甘草、人参、当归(酒拌)、白术炒各一钱,升麻、柴胡各三分,陈皮一钱,姜枣水煎[7]71。主治:“元气不足,四肢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节,劳倦身热,脉洪大而无力,或头痛发热,或恶寒自汗,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在配方中增加了生姜、红枣为引,以促进甘温健脾补气的目的。并将其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如脾虚泄泻、溃疡发热、脱肛、气虚便血和妇女经、带、胎、产,小儿停食、夜啼、行迟、自汗盗汗、痘疮等疾病,还有与六君子、八珍汤、逍遥散等合方使用的记录,更拓宽了本方的使用范围。

2.6 明·龚廷贤《万病回春》补中益气汤:嫩黄芪蜜一钱五分,楝参去芦一钱,白术去芦油、陈皮、甘草、当归酒洗各一钱,柴胡、升麻各五分。少加黄柏酒炒,红花三分,生姜三片,大枣一枚。[8]267注:方中首见“楝参”一名,应为人参的一种,或以品质命名,未详考。

龚氏应用补中益气汤可谓极广,在《龚廷贤医学全书》中记载有涉及本方的达80余种病证。应用也更为灵活,全书记录有不同剂量配伍达十方,不但配方剂量不同,在组方药品上也有变化,如上方就加入黄柏以救肾水,泻阴中伏火;红花可入心养血。而在《万病回春·卷七·痘疮》中,本方去陈皮加用干葛,用于治疗痘疮结痂而误犯风寒,恶寒发热者[8]429。葛根可以助升麻、柴胡升发清阳之气。龚氏言:“东垣先生著脾胃、内外伤等论,谆谆然皆以固脾胃为本,所制补中益气汤又冠诸方之首。观其立方本旨可知矣,故曰补肾不若补脾,正此谓也。”指出方中柴胡能使胃中之清气左旋而上达,升麻能使胃中之清气从右而上迁,此说多被后世所沿用。

2.7 清·傅山《傅青主女科》补中益气汤:人参三钱,生黄芪一两,柴胡三分,炙甘草一分,当归五钱,土炒白术五分,升麻三分,陈皮二分,炒莱菔子五分[9]。

此方用于治疗妇人产后胞衣不下,无瘀血症状者,傅氏定为气虚不能推送。“血净宜清气升而浊气降,今胞衣不下,是清气下降而难升,遂至浊气上浮而难降。然浊气上升,又必有烦躁之病。今亦安然者,是清浊之气两不能升也。……苟能于补气之中,仍分其清浊之气,则升清正所以降浊也。”再看此处药物用量,不但由炙黄芪改用生黄芪,用量也加至一两,是东垣原方的20倍,并将人参用量也增至三钱,是原方用量的10倍,尤其突出了运用该方补气的功效。而甘草的用量却减至一分,用其以调和诸药。以此方补气升提,使清升浊降。所以又说:“补中益气汤乃提气之药也……提其气则清升而浊降,浊气降则腹中所存之物,即无不随浊气而尽降,正不必再用推送之法也。况又加莱菔子数分,能理浊气,不至两相扦格,所以奏功之奇也。”

2.8 清·吴谦《医宗金鉴》《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各一钱,当归、陈皮各七分,升麻、柴胡各三分,加姜、枣煎服。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不能载血所导致的崩漏。[10]953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补中益气汤:人参、炙黄芪(各二钱),炒白术、当归(各一钱五分),升麻、柴胡(各五分),陈皮(八分),炙甘草(三分),姜、枣为引。用治“损伤之证,若中气虚弱,血无所附而妄行”。[10]1983

以上两方对比可知,前者以升提下陷之中气为主要目的,所以参、芪用量没有后者大;后者以补气摄血为主要目的,所以加大参、芪用量,同时其他药物的用量都有所增加。《医宗金鉴》中前后多次运用补中益气汤,除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发热外,还记述了用于内伤气虚之人,清气不升,忽发昏冒;小儿春伤风邪,清气下陷,脾失健运,以致完谷不化;幼儿痘疹,中气微弱,根虽红润,顶却微塌等,但都没有具体药物用量。此外还有治疗劳淋内伤劳脾,用本方合五苓散;气虚遗尿不禁,用本方加白果等记载。体现出作者临证治疗时药味和剂量加减的灵活性。

2.9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补中益气汤:黄芪(蜜炙)二钱,人参、白术、当归、陈皮、甘草各一钱,川升麻、柴胡各三分,加姜三片,枣二枚水煎[11]。

陈氏著作先后多次运用本方,书中无其他剂量记载。应用范围虽未超过前代医家,但前后对比可以发现,此方药物用量不是最大,但是加重用量的药物较前多,与东垣原方比较,除升麻、柴胡外其他六味药物用量都有增加,并加用姜、枣同煎。此处方应用意图已非甘温,转而更明显趋向于补气健脾,所以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陈皮、甘草用量都有增加。2.10清·唐容川《血证论》补中益气汤:黄芪三钱,人参三钱,炙草一钱,白术三钱,当归三钱,陈皮一钱,升麻一钱,柴胡二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主治阳气下陷阴中。[12]166

唐氏此方总量超过100g,用量之重史无前例。而在唐氏另一著作《医学见能》中记录补中益气汤一方为:党参三钱,白术三钱,黄芪三钱,当归二钱,大枣三枚,柴胡一钱,升麻二钱,生姜三片,甘草(炙)二钱,陈皮一钱[12]616。主治脱肛。总量也达80多克。唐氏针对不同用途的两方配伍剂量虽然不相同,但是用量均有加大,并在此方中首次出现以党参替代人参的用法。本方唐氏重以升提下陷,用以治疗阳气下陷阴中,脾虚谷气不盛。方中补气之品与轻气之品同用,益气之剂赖轻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相须之妙也。方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又能同时补心肺,补肺益气,补心调营卫,补肝,使木郁而达之。

3 讨论

补中益气汤虽广为沿用,但也有以徐灵胎、王孟英为代表的医家质疑本方的立论,徐氏有《论补中益气汤》[13]106,但在徐氏的另一本著作《兰台轨范》中也有本方的应用记载[13]348。徐氏将本方主治定为治疗“阴虚内热”[13]227,或有误。王氏则有“中气既不必佐升、柴而后补,则凡有以参、芪、甘草相须而立方者,皆补中益气汤也”之论[14]。

笔者认为补中益气汤为临床经典处方,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只要准确辨证,针对主症进行合适的加减变化,就可以收到满意的疗效。在历代医家的应用中,除“甘温除热”——主要用于内伤气虚发热,后世医家继承完善其治疗范围,继而健脾益气——用于脾胃气虚;继而益气升阳——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后补气升提——以补气为主,用于气虚下陷。由于其侧重各有不同,配伍剂量也有区别。笔者认为,原方所治内伤发热,清阳不升,治疗当遵东垣本意用量宜轻;而后世用治气虚下陷,因气虚症状表现明显,才加重黄芪、人参的用量,以增加补气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或治则偏以健脾益气为主,而加大陈皮、白术用量。我们临床运用,也要掌握规律,根据患者主症主因,灵活调整,药物用量也应符合辨证施治的需要,才能在临床取得更好的疗效。

[1]金·李东垣.脾胃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0

[2]颜正华.中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4

[3]元·罗谦甫.卫生宝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804

[4]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59

[5]明·刘纯.刘纯医学全书·玉机微要.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85

[6]明·汪石山.汪石山医学全书·医学原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66

[7]明·薛己.薛立斋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8]明·龚廷贤.龚廷贤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9]清·傅山.傅青主女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8,122

[10]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11]清·陈修园.陈修园医学全书·医学实在易.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96

[12]清·唐容川.唐容川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13]清·徐灵胎.徐灵胎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14]清·王孟英.王孟英医学全书·言医选评.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31

R289.5

A

1672-397X(2014)02-0070-03

孔庆晅(1974-),男,本科学历,副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内科及中医皮肤科临床工作。

华华,huahua-99@hotmail.com

2013-09-26

编辑:吴宁

宁波市镇海区2012年社会发展科技项目(2012S1015)

猜你喜欢

升麻益气汤陈皮
升麻的品种考证
卡西米罗·吉塞拉的诗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陈皮很养生 但不宜久服
聊聊陈皮的保质期
升麻之思辨及临床应用❋
升麻蜜制工艺的优化
蛇胆陈皮制剂中陈皮UPLC指纹图谱
补中益气汤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40例
升麻解毒汤治疗慢性鼻窦炎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