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针法对脑梗死患者意识障碍的影响
2014-04-18毕小丽胡建芳周伍
毕小丽 胡建芳 周伍
(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广州 510800)
醒脑开窍针法对脑梗死患者意识障碍的影响
毕小丽 胡建芳 周伍
(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广州 510800)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对脑梗死患者意识障碍的促醒作用。方法:将76例符合受试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8例,2组均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醒脑开窍针法,疗程7d,观察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志转清时间。结果:治疗组GCS评分分值提高优于对照组,患者意识转清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能促使脑梗死意识障碍的患者神志转清,减轻昏迷程度,是治疗脑梗死意识障碍的有效方法。
脑梗死意 识障碍 醒脑开窍 针刺疗法 GCS评分
脑梗死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时间越长,程度越深,脑细胞损害越大,预后越差。因此,有必要缩短意识障碍时间,以减少脑细胞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后期的康复治疗打下良好基础。笔者对脑梗死伴意识障碍患者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醒脑开窍针法,并与常规治疗组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9年9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8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病位分别见表1、表2。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伴发疾病评分、既往史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病位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表1 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2 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病位比较例
1.2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疗规范》。西医诊断标准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符合中西医脑梗死诊断标准,经CT或MR证实;伴有意识障碍;患病年龄40至80岁;发病不超过72h。排除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排除精神病及肿瘤患者。
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治疗期间保持安静;低流量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予以吸痰;常规给予抗聚、降脂稳斑治疗,并酌情静滴甘露醇、速尿、白蛋白等脱水降颅压药;调控血压、血糖;营养脑细胞,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有感染者及时应用抗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根据病情辨证使用中药。疗程为7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法(根据石学敏主编的《中风病与醒脑开窍针法》制定),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副穴:患侧极泉、尺泽、委中。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廉泉、金津、玉液点刺;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主穴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行提插捻转泻法1min;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刺0.3~0.5寸,行雀啄泻法,以流泪或眼睛湿润为度;再刺三阴交,直刺0.5~1寸,行提插补法,使针感传到足趾,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每日1次,疗程为7d。
3 疗效观察
3.1 观测指标(1)神志转清时间;(2)昏迷评分:治疗7d后评价格GCS量表[2]。
3.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采用成组t检验,反之,则采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则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3.3治疗结果
3.3.1 2组患者GCS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s)
表3 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3.3.2 2组患者意识转清时间比较见表4。
表4 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意识转清时间比较(±s)d
表4 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意识转清时间比较(±s)d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脑梗死意识障碍属中医学“中风-中脏腑”范畴,以阳闭证为主。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脑络闭阻而发为本病,治当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法是石学敏院士独创的治疗中风病的常用针刺方法,对中风病意识障碍具有较好的疗效。人中属督脉,督脉“入属于脑”,可醒脑开窍;内关属手厥阴经络穴,可通窍醒神;三阴交既可疏通经络,又可滋肝肾之不足,为标本兼治之穴,配合曲池、极泉等副穴以疏通经络。
意识障碍是脑梗死的危急临床症状,董氏[3]发现脑梗死患者的梗死体积、梗死部位及其预后与意识障碍存在一定的关系。GCS评分以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综合评价意识,方法简单易行,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较好,比较实用。对脑梗死急性期意识障碍患者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神志清醒,以降低病死率。治疗脑水肿常用的高渗性脱水剂如甘露醇等,其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较多,因此寻找起效迅速、安全有效的疗法和药物仍是抢救脑梗死急性期昏迷患者的当务之急。本研究表明醒脑开窍针法能促使患者神志转清,减轻昏迷的程度。
当脑组织发生严重的缺血性损害时,脑递质及其受体系统发生病理改变,脑组织代谢异常及脑水肿,甚至直接杀伤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这是造成脑昏迷的原因之一。另外脑干的缺血,使脑干网状结构受损,上行激活系统障碍,不能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或者大脑皮质本身的缺血性损害,都是造成昏迷的直接原因。因此,改善脑组织供血及保护神经细胞是昏迷促醒的关键。实验证明,针刺以上穴位具有维护脑细胞的功能和生存,延迟神经元死亡,促进神经网络重建的作用[4]。急性脑梗死后由于脑缺血缺氧、脑水肿致内源性类阿片样活性肽大量产生,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以β-内啡肽的作用尤为显著[5]。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中的β-内啡肽含量明显升高,且局部脑缺血时更明显,慢性期则没有改变,作用于中枢内及外周相应的阿片受体,造成中枢抑制及呼吸、循环抑制,使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并可出现一系列临床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褥疮等,进一步加剧病情,为患者康复带来困难。王氏等[6]发现头穴透刺可使线栓法制造的急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和血浆中过度升高的β-EP含量明显降低,并趋于正常。因此,临床上脑梗死昏迷除常规药物治疗外,配合针刺催醒,能有效地减少患者昏迷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应用。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
[3]董亚贤.急性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意识状态与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1,7(1):47
[4]宗静杰,褚芹,郑健刚.“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9(3):164
[5]周玲,任传成,余桂军.纳洛酮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12(1):40
[6]王亚文,刘又香,靳晶,等.头穴透刺对大鼠急性脑梗塞血浆中β-EP含量的影响.针灸临床杂志,2001,17(3):47
编辑:华由王沁凯
R743.310.5
A
1672-397X(2014)02-0065-02
毕小丽(1979-),女,医学博士,主治医师,从事糖尿病及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工作。bxl000616@163. com
201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