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未病”角度谈肝癌发病先兆
2014-04-15文秀华王飞
文秀华 王飞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
从“治未病”角度谈肝癌发病先兆
文秀华 王飞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传统思想体现了中医学中“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理念,而原发性肝癌一旦确诊,往往预后较差,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身体及经济负担。有不少原发性肝癌尤其是原患有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多年的患者,在癌变之前往往已出现一些先兆表现。医者及患者如能对这些先兆表现予以足够重视,则或许可以防止一部分原发性肝癌的发生,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
原发性肝癌 先兆 中医病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此句经典条文奠定了“治未病”思想的基础,阐释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学术界的临床实践,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着重大的意义。“治未病”应包括三个方面: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一旦发生,则治疗效果极差,且费用昂贵,给大多数患者及家庭造成身体上、心理上及经济上的巨大负担。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调查了十五名肝癌患者,了解到其发病前身体往往会出现一些不甚明显的先兆表现,这些表现往往因为较为轻微而被本人、家庭乃至医生忽视,及至酿成大祸而悔之晚矣。如果能够在肝癌形成之前,充分认识到这些先兆表现,而予以“未病先防”,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则有望阻断肝癌发生、发展进程,从而降低发病率、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限。
1 手心、足心发热
较多肝癌患者在发病前1年左右甚至更久会出现手足心发热,部分病例伴有心胸烦闷。有的表现为灼热,有的表现为热而不扬,有的表现为骨蒸热,有的表现为暮热早凉,有的日晡加重,有的午后加重,有的伴有手心汗出,全身无汗,或但头汗出,齐颈而还,或头胸汗出,腰腹以下无汗,汗虽出而不畅。多数患者睡眠时喜仰卧,覆被,但以双足伸于被外,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亦不喜双足覆被。
中医病机分析:肝胆湿热,循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熏蒸于外,故手心、足心发热。湿热相搏,湿为热蒸,热为湿遏,热蒸汗出,又为湿所遏,故汗虽出而不畅;湿性趋下,易袭阴位,身体下部腠理因湿阻而郁闭,湿热熏蒸于头,故见但头汗出,或仅头胸部汗出。热重于湿,则灼热为主;湿重于热,则热而不扬。日晡所为阳明经气当旺之时,湿热旺于阳明经,故日晡加剧。部分患者兼有肾阴虚损,则表现为骨蒸潮热,暮热早凉。总之,肝癌患者发病前出现手心、足心发热,多是湿热所致,不能一概以阴虚定论。
2 疲倦乏力、失眠
相当多的肝癌患者在发病前9~24个月会出现乏力,表现为白天困倦欲睡,精神差,夜间失眠,往往会严重影响工作,但多数患者认为这仅仅是因为劳累及睡眠不足导致的,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部分患者甚至主动失眠,即主观上不愿早睡,这部分人往往上网直至深夜,却不知道究竟要做什么。工作状态不佳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往往又会引来上司批评或者降职、减薪,工作压力进一步增大,想把工作做好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疲倦、乏力则进一步加重,造成恶性循环。部分患者伴有或轻或重的头昏、头痛,或首如裹状,或自觉头部沉重,偶有睡眠充足时则减轻,睡眠差时加重。
中医病机分析: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困清阳,清阳被遏于中而不得布展,肢体、肌肉失却阳气充养,故见疲倦、乏力。湿性重浊,上蒙清阳,故见头昏,气机被阻,不得畅行,不通则痛,故见头痛。阳气被湿所遏,夜间阳不得入阴,阴阳失和,则失眠。精神压力大,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机被郁,木郁克土,脾胃气虚,脾主四肢、肌肉,脾虚气血生化不足,则疲倦乏力加重。
3 腹胀、不消化、大便黏滞不爽
肝癌患者发病前往往有腹胀、不消化、大便黏滞或者稀溏的表现,部分患者大便中夹杂有未消化的食物。这类病人往往食欲尚可,部分有轻微厌食油腻,不易引起患者乃至医生的注意,往往被误诊为慢性胃肠炎,而予以莫沙必利、奥美拉唑、多潘立酮等药物,患者服用后感腹胀有所减轻,停药后又出现反复,往往被误认为是饮食不当所引起,从而轻易漏诊。患者常常大便黏滞不爽,粪质偏稀却涩而不畅,大便颜色黄或暗褐,气味臭秽不堪,黏滞如败酱,或如溏稀,往往黏附于马桶壁上,冲水时不易去,大便次数增多,一日常见3~4次,大便虽稀而并非如水状。有时大便常规可查见少量到中量白细胞,而往往容易被投以诺氟沙星、黄连素之类,患者服药后短期内有所好转,从而愈加印证了“胃肠炎”的诊断,再次发病则方依前法,及到发现肿瘤已是晚期,部分已经出现转移。
中医病机分析:五行之中,肝属木,脾属土。《伤寒杂病论》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胆湿热郁蒸,木郁克土,脾气亏虚。脾主运化,脾不运化,则纳谷不馨,不消化;气机壅滞,则腹胀。湿热下注大肠,湿注则大便不成形,热结则大便急迫,湿热搏结则大便黏滞不爽,臭秽不堪,大肠气机阻滞则涩而不畅,大便虽不干但艰涩不易解。病性属湿热,但脾胃已虚,如被误诊为“急性或慢性胃肠炎”则每每贻误病情。
4 舌苔厚腻、剥落
不少肝癌患者在发病前6个月左右会出现舌苔厚腻,或白或黄,舌苔剥落,剥落处底部光亮无苔,或隐隐似有新生颗粒,浮涂舌面,刮之则去,舌质多偏红,亦有偏淡者,多见胖大而有齿痕,或为肿大,色紫暗,伸舌满口。患者往往兼有口干、口苦、口腻,晨起或日暮时为甚,部分患者感口淡无味,部分患者兼有舌体麻木感,感觉异常,部分患者舌上有瘀点、瘀斑,部分患者兼有舌下络脉青紫、迂曲。患者舌象出现这些表现,往往是湿热加重,耗气伤阴的征象,但往往容易被忽视。西医仅仅以客观检查指标为依据,即使参考症状、体征,也会对舌象的变化视而不见,因此,西医看到肝功能检查结果尚可,往往会忽视这可能是癌变的先兆表现。中医虽以辨舌象为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之一,但癌变病人中发病前即患有基础疾病者居多数,如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最为常见)、酒精性肝硬化等,有的患者甚至肝功能损害已有多年。这类患者往往在癌变前已有肝胆湿热,舌红、苔黄厚腻者并不鲜见,也有部分患者兼有气阴两虚而舌苔出现剥落。因此,当这些表现短期内出现加重时中医也往往会简单辨证为“湿热”或“湿热兼脾虚”、“湿热兼气阴两伤”而投以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香砂六君子汤、生脉散之类,而未予全面考虑,忽视了这可能会是癌变的先兆。
中医病机分析:舌苔厚腻主湿,白厚腻苔主湿浊,黄厚腻苔主湿热,舌苔剥落主气阴两伤,剥落处光亮无苔为胃气衰败,不得续生新苔的表现,如剥落处似有无根新苔,浮涂舌面,刮之即去,是胃气不得续接的表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衰竭乃是阴阳离决的征兆。以舌为脏腑,舌中部候脾胃,舌边肝胆,故剥落的部位多在舌中部或舌两边。湿浊未化,气阴已伤,胃气衰败往往是肝癌发生的主要病机之一。舌质偏红者热象重,或为热重于湿,或为阴伤生内热,舌质偏淡者气虚较甚,或为木郁克土,脾胃气虚,或为乙癸同源,肝虚及肾,肾气不足;舌体胖大而有齿痕者多见气虚湿盛,舌体肿大,伸舌满口者多兼有湿毒;舌体麻木、感觉异常,舌色紫暗,舌上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迂曲者为久病入络,血络瘀阻的表现;兼有口干、口苦、口腻、口淡无味系湿热的表现。综上所述,湿浊未化,气阴两伤,胃气枯竭系肝癌常见病机。
5 脉象濡数或浮大无根
慢性肝病患者脉象常见滑脉、滑数脉、弦脉、弦滑脉、弦紧脉、弦细脉等。滑脉主痰湿,滑数脉主湿热,弦脉主肝气郁结,弦滑脉主肝气郁结兼湿热,弦紧脉主肝气郁结兼风寒,弦细脉主肝气郁结兼阴虚。以上种种脉象,所主证型往往以肝胆实证多见,或为虚实夹杂,实证为主。而一旦有癌变征兆,则往往由实转虚,渐渐向虚证方向发展。在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以虚为主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脉象的渐变,由有力脉象转变为无力脉象,这一点往往容易被临床医师所忽略,或略加健脾益气药物,而未意识到这可能是癌变的先兆表现。
中医病机分析:中医文献中描述濡脉为“浮而细软,如水漂木”,形容其脉位浅表、脉形细小,及脉管软、脉力弱。濡脉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主虚、主湿。而肝癌患者在证型上属夹虚、夹湿者多见,数脉既主虚,又主热。肝癌患者发病前数月至一两年内出现濡数脉所表现的病机是脾气已虚,湿浊未化,病性属本虚标实,全身属虚,而局部有湿热实邪。如出现浮大而无根的脉象,尤其尺脉重按皆无,是久病及肾,肾气亏虚,虚阳浮越的表现,乃是病情进一步加重。若脉象浮大而软,如按葱管,轻取即应而软如烂泥,中取不应,重按无根,系伤精耗血、亏损至甚,不能鼓动气血而充脉养神的表现;若脉象浮大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系精血进一步亏虚至甚,虚阳浮越于外的表现。出现这两种脉象的人有时一般情况尚可,甚至可进行正常工作,但常感疲倦乏力,工作状态及效率下降,容易被患者本人所忽略,医生也被其“外强中干”的表象所蒙蔽,没有注意到精血亏虚已极的实质,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6 结语
慢性病毒性肝炎反复迁延,或长期大量嗜酒,损害肝功能,肝细胞再生过程中容易发生硬化乃至癌变。夏廷毅[2]认为,肝炎患者右肩疼可能是肝癌先兆,并认为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位于右肝表面膈肌下方的肝癌侵犯了右侧膈肌造成的,而这种先兆表现往往被患者及医生误认为是肩周炎,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毛德文等[3]从“既病防变”的思想入手,从预防神明受戕、脉络受损、水泛三焦、邪从热化、毒瘀痰互结等方面阐述了“既病防变”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作用,为预防原发性肝癌进一步恶化开启了新的思路。陈伟群等[4]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把我国肝癌“未病态”人群分为4类:“健康未病态”的健康人群,“潜病未病态”的非活动性HBV、HCV等病毒携带者、饮食不洁不节者和情绪抑郁者,“前病未病态”的各型慢性肝炎、肝硬化,“传变未病态”的肝癌患者。针对这4类“未病态”的特点分别论述了干预措施,以尽量减少肝癌的发生、发展,改善肝癌的预后。
慢性活动性肝炎在中医辨证中以肝胆湿热、肝气郁结等实证为主,而一旦有癌变征兆,则往往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湿浊热邪未化,而脾胃气阴已伤。病毒性或酒精性肝炎癌变后的患者,全身属虚,局部属实者多见,故其先兆表现多为肝胆湿浊热邪及脾胃气阴两伤的症状。临证医师在临床中,如遇到久患病毒性或酒精性肝炎,短期内出现这些表现,当格外警惕,注意监测肝功能、甲胎球蛋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必要时可增做腹部彩色多普勒、增强CT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而此类患者也应当充分意识到这些征兆可能是肝功能迅速恶化乃至癌变的先兆,积极主动改善生活方式,及时就医。
[1]王洪图.内经选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2
[2]夏廷毅.肝炎患者右肩疼可能是肝癌先兆.保健时报,2012-5-31
[3]毛德文,龙富立,王丽,等.中医学“既病防变”思想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新中医,2008,40(11):4
[4]陈伟群,凌昌全.“治未病”思想在原发性肝癌防治中的指导作用.中医药学刊,2010(6):1172
编辑:傅如海
R273.57
A
1672-397X(2014)02-0008-03
文秀华(1979-),女,博士研究生,主治中医师,擅长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405295709@qq.com
201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