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探析

2014-04-15刘晓峰钱会南

吉林中医药 2014年9期
关键词:阳化躁动宁静

刘晓峰,钱会南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包涵了阴阳变化之道,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出现于2处:一处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另一处是《素问·天元纪大论》“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历来医家在解释“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时,普遍认为前后两处的这一句是同一含义。前有王冰在注这一句时直接引用后文的“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1],后有张介宾在《类经·阴阳类象》中说“‘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实同此义。”[2]但在《内经》中,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经常是不相同的,如“水”[3]字和“神”[4]字,在《内经》中均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语境来确定。本句的前后两处不仅语法结构不同,更重要的是语境因素也不一样,而历代医家在解释这一句时均对其前后的语境有所忽略。因此笔者认为,关于“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应当参考前后文的语境因素分别给出更合理的解释,不能仅仅因为文字一样就认为其解释一定相同。

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解释

为了阐述清楚,引原文如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1.1 从语境分析以往解释的不妥 从前后文来看,在本句前边是“阴静阳躁”,讲的是阴阳的特性,而后边紧接着“阳化气,阴成形”,同样是讲阴阳的特性,而且可以进一步看成是对“阴静阳躁”的具体论述。正因为阴阳具有“阴静阳躁”的特性,所以才有了“阳化气,阴成形”的这一结果。而不论“阴静阳躁”还是“阳化气,阴成形”,其所论的阴阳都是最根本、最广泛的阴阳的概念,而非局限的阴阳概念。由此,依据论述的基本逻辑,“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内容,应当也是对整体阴阳特性的描述,这样才能与前后文相一致。而从后文“阳化气,阴成形”与前文的承接来看,本句的内容应当也与“阴静阳躁”具备承接的关系才符合原意。历来医家在解释这条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为此句讲阴阳之治,二为此句既讲阴阳之治也讲阴阳之乱。[5]第一种观点如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说:“春夏者,天之阴阳也,故主阳生阴长;秋冬者,地之阴阳也,故主阳杀阴藏。”[6]第二种观点张介宾的《类经》中也有论述:“阳之和者为发生,阴之和者为成实,故曰阳生阴长。阳之亢者为焦枯,阴之凝者为固闭,故曰阳杀阴藏。此以阴阳之淑慝言,于义亦通。”[2]细究其说,则发现其注释并未能与前后文形成承接,也未点明其“阴静阳躁”的特性,更象是对原义的引申、扩展与阐发。

1.2 生长杀藏的含义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既然是对“阴静阳躁”的进一步阐释,生长杀藏的含义必然也体现了“阴静阳躁”的特点。

“生”字的含义,刘騋《易义》中说“自无出有曰生”,这与后边的“长”字有明显的不同。“长”字虽然也有“生长”的含义,但更侧重的是“成长”,是由小至大的过程。所以在“阳生阴长”这一关系中,可以看到物质生长的特点:由无到有的“生”,是阳的躁动特性决定的,没有阳的躁动则不可能无中生有;而由小至大的“长”,是阴的宁静特性决定的,没有阴的宁静则事物不可能延续发展由小至大。

“杀”“藏”2字均应取其本义,即“杀戮”和“潜藏”。“阳杀阴藏”说的是阴阳过亢时的现象:阳的躁动特性过度时,表现为“阳杀”,因为躁动太过,事物无法延续则消亡;阴的宁静特性过度时,表现为“阴藏”,因为宁静太过,事物不能维持运动的状态而潜藏。

1.3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解释 从前文论述可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只有和前后文一起进行阐释才可能得到正确的解读。此外,《内经》借天地自然比喻人体的生理病理,而前文明确的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这段话的理解可以从天地自然和人体生理变化两个角度来进行。

从天地自然的角度来说,这段话对阴阳最根本的特性进行了明晰的阐述。首先,开宗明义说明:阴的特性是宁静的,阳的特性是躁动的。接着对这一特性进行了展开说明,即阴阳适度的情况下,则事物可生可长。在生与长的关系中,阳的躁动主生,阴的宁静主长,有躁动才有变化,躁动变化适度则从无到有而生,有宁静才有延续,宁静延续适度则从小至大而长。进一步的展开,阴阳过度的情况下,则事物为杀为藏。在杀与藏的关系中,阳的躁动主杀,阴的宁静主藏。有躁动才有变化,躁动变化过度则事物无法延续形态,故消亡而杀;有宁静才有延续,宁静延续过度则事物难以维持其运动,故安潜而藏。最后,阴阳过度更进一步的情况下,则事物化气成形。在化气与成形的关系中,阳的躁动主化气,阴的宁静主成形,躁动到了极点,固体物质也会化为气态,宁静到了极点,气体物质也可变为固态。可以明显看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其实就是对自然现象的高度概括,也是对“阴静阳躁”这一特性由适度而亢进而极致,递进变化下不同程度表现的总结阐发。

从人体的生理变化角度来说,这段话同样阐述了阴阳的根本特性,人体中的阴阳同样符合“阴静阳躁”的特性。“阳生阴长”说明人体内物质的补充需要阴阳协同作用,气、血、津液、精等所有这些物质的生成需要适度的阴和阳,无阳的躁动特性则不能生,无阴的宁静特性则不能长。“阳杀阴藏”说明人体功能的正常需要阴阳的作用:“阳杀”指人体正气祛邪的功能,即杀邪气,无论是化痰饮、祛瘀血还是清邪热,都需要有充沛的阳通过其躁动的特性来实现“阳杀”;“阴藏”则指人体正常的闭藏功能,无论是藏血、藏精还是藏神,都需要有充沛的阴通过其宁静的特性来实现“阴藏”。“阳化气”则指人体气的生成与积聚的消散,都需要阳的躁动来实现,“阴成形”则是人体有形物质的生成需要阴的宁静来主导。

由上文对“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解释可知,“阳生”“阳杀”中的“生”“杀”均是阳的躁动特性的体现,与前一句中“生杀之本始”的“生”“杀”是同一含义,形成了前后呼应。把“生”“杀”单独提出来,是因为无论对于物质还是生命,“生”“杀”都是最重要的。阴阳是“生杀之本始”,其中“阳”的躁动主“生”“杀”,也就是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其原因还是因为“阴静阳躁”。我们已经知道哲学上认为,运动是绝对的,和静止是相对的,现代物理学中也说“直到绝对零度原子仍能有最低限度的振动,而不是停止振动”[7]。也就是说,在阳的躁动和阴的宁静两个特性中,阳的躁动是绝对的,阴的宁静是相对的,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毫无疑问是阳。而事物或生命的生成与消亡,都是阳的躁动的结果,阳的躁动适度则生,阳的躁动过度则杀。因为阳的主导作用,又因为“阳化气”这一特性,中医学自古以来高度重视阳气在养生保健、临床治疗中的作用,这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表述得尤为明确[8]。

2 《素问·天元纪大论》的解释

为了阐述清楚,引原文如下。“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2.1 从语境分析以往解释的不妥 黄帝问“上下相召柰何”,鬼臾区答,“天之阴阳……地之阴阳……”,然后接“天以……地以……”,最后“天有……地亦有”,贯通的看下来,已经明确了主体是“上下”即“天地”,内容就是天地各有阴阳。而以往的解释往往抛开了“天地”的主体,直接解释“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认为与前一处是同一含义,可参见前节《阴阳应象大论》中的解释。即便是对全句的注释,同样缺乏对前后文的呼应。如李中梓说:“此言岁纪也。上半年为阳升,天气主之,故春生夏长;下半年为阴降,地气主之,故秋收冬藏。”[9]虽然理上可通,但结合语境看,此注释作为原义似乎不恰当,而且在本句的前后分别重复说明了“生长化收藏”是“地之阴阳”,无论是“岁气”还是“地之阴阳”,都不能与此处“天地”这一大的主体相匹配。

2.2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试解 本句的理解关键在于“以”字。历来解释繁多,有“用”“为”“凭借”等多种解释,可以说都有道理,难以判定对错。笔者在此结合全文试述之以供参考。此句中“以”字与“人以天地之气生”中的“以”字同义,当“凭借”讲,翻译过来就是“天凭借阳生阴长,地凭借阳杀阴藏”,其实就是“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的另一种说法,即更进一步的表达,讲的是天地的区别。天地分别由清阳和浊阴构成,清阳与浊阴中又各有阴阳。其中组成清阳的阴阳偏于无形气化,因此其躁动与宁静都是相对轻微的;而组成浊阴的阴阳偏于有形实质,因此躁动与宁静都是相对强烈的。而我们在前边解释“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对“阴静阳躁”这一特性递进变化下不同程度表现的总结。在此处则借用了这种表达,说明了天地形成的区别,即天是由适度的阴阳运动而成的清阳形成,地是由亢进运动而成的浊阴形成。

3 结语

对于“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理解,在《阴阳应象大论》中,应当与后文“阳化气,阴成形”连在一起共同作为对前文“阴静阳躁”特性的进一步论述,这样才能充分理解《内经》本段话对于阴阳特性的透彻阐释,也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说阴阳是“生杀之本始”及“阳生”“阳杀”的主导作用。而在《天元纪大论》中,“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只是借用来解释天地构成的区别,陈述的主体是自然的天地,即“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的另一种表达。

[1]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31.

[2]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15.

[3]孙欣,谷峰.《内经》“水”字含义简析[J].吉林中医药,2011,31(4):277.

[4]王守义,王晓丹.试析《内经》中的“神”[J].吉林中医药,1990,10(5):1.

[5]程士德.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2.

[6]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9.

[7]费恩曼.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1卷[M].郑永令,华宏鸣,吴子仪,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

[8]宫世常,宫庆东.阳气的重要性[J].吉林中医药,2013,33(9):867.

[9]李中梓.内经知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0.

猜你喜欢

阳化躁动宁静
通阳化浊方与四妙勇安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家兔的粪便代谢组学比较研究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在骨伤科的临床应用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软组织肉瘤的发病机制及治法
宁静之宅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巷口的宁静》
道路躁动
“阳化气,阴成形”与中医肿瘤关系探究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