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经络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2014-04-15曹丽翠黄银兰

吉林中医药 2014年2期
关键词:循行经筋经脉

王 磊,曹丽翠,黄银兰

(宁夏医科大学,银川 750004)

功能性消化不良虽属脏腑病,临证也多以脏腑辨证为主,但若抓住针刺治疗的本质,即针灸是在体表部位施以刺激,通过改善相关经络的气血运行状态,以达到调和脏腑阴阳的功能,而不是直接作用于脏腑这一特点,我们就不难发现,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仍然需要以经络理论来指导辨证,通过经络辨证、循经取穴的方法选择穴位进行治疗,才能执简驭繁,事半功倍。

1 经络辨证的理论基础

经络辨证将经络理论作为基础,主要以《灵枢·经脉》中记载的十二经脉的病症,以及《难经·二十九难》中的奇经八脉的病症为依据,根据病症出现的部位,结合经脉循行及所络属脏腑官窍的功能,分析所出现的脉症表现。通过辨证归经、辨位归经、循经取穴和刺激相应的经穴,以达到通调经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1.1 经络辨证内容 历代医家向来重视经络辨证,如金元·窦汉卿《标幽赋》曰:“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明·张三锡《经络考》曰:“脏腑阴阳,各有其经,四肢筋骨,各有其主,明其部以定经”。而经络辨证的内容具体包括十二经脉辨证、奇经八脉辨证和经别、经筋、皮部辨证3个方面[1]。由于经络循行路线是疾病证候的发生与直接反应部位,每一条经脉和所属脏腑发生病变时,经络就会通过它所联系的有关部位,反映出各种症状和体征。所以经脉辨证即根据经脉循行路线和病候为依据,通过患者的症状、体征,有目的地对有关经脉循行部位和穴位进行诊查,以辨别疾病的原因、性质及其部位属于何经、何脏、何腑,从而依经选穴。正如《内经》所云“病在筋,调之筋”“病在分肉,调之分肉”。

1.2 经络辨证的应用 《四总穴歌》云:“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是古代针灸医家运用经络辨证施治的典范。在进行经络辨证时,首须有目的地对相关经脉循行部位和穴位进行检查,结合临床出现的经络证候,再根据经络气化理论,以及脏腑功能的相互影响,选出最适宜的经脉和腧穴进行治疗,以期做到内外相应,上下合参。梁繁荣等[2]认为,针灸临床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的,无论针灸治疗在内的脏脏病还是在外的筋肉疾病,均须以经络辨证作为其辨证主体。管遵惠[3]又将其内容归纳为:临证诊疗宜以循经辨证为纲;病候辨证为纬;兼及奇经辨证及皮部、经筋等有关理论。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络辨证治疗

2.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位、病因病机 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的“痞满”“胃脘痛”“胃缓”“呕吐”“嘈杂”等范畴[4]。其中《万病回春》对痞满的病因病机做了详尽的表述,其曰:“夫痞满者,非痞块之痞也,乃胸腹饱闷而不舒畅也,有气虚中满,有血虚中满,有食积中满,有脾泄中满,有痰膈中满,皆是七情内伤,六淫外侵,或醉饱饥饿失节,房劳过度,不能运化,故阳自升而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痞。”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位在胃,与肝、胆、脾等脏腑有关。

2.2 循经取穴原则 明代张三锡在《经络考》序中指出“脏腑阴阳,各有其经,……明其部以定经,循其流以寻源,舍此而欲知病所在,犹适燕而北行,岂不愈劳愈远哉。”张氏强调针灸治病必须按病变部位来分析,顺藤摸瓜,选出正确的穴位,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循经取穴的基本原则。同时循经取穴又是经络辨证治疗的具体体现。

2.3 循经取穴方法

2.3.1 十二经辨证选穴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位在胃,属胃络脾,足阳明胃经是经络系统中与胃联系最为直接和密切的经脉,也是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症状最常用的经脉[5]。根据针灸理论,原穴、络穴、合穴(下合穴)和郄穴都具有治疗脏腑病的作用,故循经取穴多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冲阳、丰隆、梁丘、内庭、天枢等。因足太阴:“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怏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大部吻合,故也可按脾经病证论治。多取脾经太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等穴。由于脾胃相表里的关系,且脾胃二经循行皆经过腹部,因此施治时多两经同治,穴取公孙、足三里。当胃痛牵及胁肋部,伴有胸闷、嗳气频频等症状时,乃肝气横逆犯胃,此时加刺足厥阴肝经的太冲以达疏肝理气之功。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涉及了肝脾胃三脏,因此疏肝健脾护胃成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键[6]。

2.3.2 奇经八脉辨证选穴 功能性消化不良多迁延不愈,常累及奇经八脉。任脉循行经过腹部,其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会穴。《难经》曰:“腑会中脘,腑病治此”。说明中脘长于调和中焦,用于治疗一切腑病。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不仅可治疗心疾,且具有降逆止呕,行气止痛作用。内关穴主治胃病的认识多见于宋代以后[7],《针灸大成》《标幽赋》等皆有“胸满腹病刺内关”的记载,《循经考穴编》更明确提出:“内关,主翻胃膈气,中满痞胀,脾胃不和,脏腑胸胁一切疾病”。现代研究表明,不同的穴位对胃肠动力的影响不同,针刺腹部穴位通过兴奋交感神经来抑制胃动力,针刺四肢穴位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来增强胃动力,而且此规律对肠动力的影响同样适用[8]。

2.3.3 经别、经筋、皮部辨证选穴 对于经别、经筋、皮部的辨证,《灵枢·经水》云:“审、切、循、扪、按,视其寒热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在病变部位的上下左右或沿着经络循行路线切压、循压、按压等,以诊察有无疼痛、结节或条索物、虚软凹陷等反应;或以掌面触贴经络体表皮肤,以区分寒热虚实。这些反应出现在哪条经络上,就是哪条经络的病[9]。如《灵枢·经脉》所载:“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若前额红或热、鼻部发红表明胃热;若循足阳明胃经按压足三里与下巨虚之间,明显压痛为阳明(胃肠)积滞所致,虚软则为阳明虚证或寒凝阳明,常见于慢性胃炎[10]。故穴取内关、足三里,胃寒者,行补法;胃热者,行泻法。而当阳明热盛、中焦积滞时,则穴取内关、足三里、合谷、天枢、三脘以化滞和胃。针灸与促胃肠动力药物相比具有明显疗效优势,且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11]。

3 病案举例

案1.何某,女,21岁,在读大学生。因“饭后胃脘部胀痛5年”于2013年9月11日就诊。患者5年来经常饭后上腹部饱胀,恶心,站立步行时加重,卧位减轻,胃纳呆滞,肢体倦怠,大便干结,小便黄。经查体该患者面黄,消瘦,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弱。循经按压,患者上腹部有明显压痛,该压痛点位于脾经之上。因此治疗应健脾调胃,针刺中脘、气海、内关、足三里、提胃、胃上等穴。刺法选用补法,每次留针30 min,10次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餐后饱胀感明显缓解,无再发恶心等症。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餐后饱胀症状消失,气色红润,精神食欲明显改善,大便正常。

按:该患者体型瘦长,先天禀赋不足,其脾运化无权,胃受纳无功,则升清降浊的功能减弱,而致纳呆脘胀;脾主肌肉,脾气虚则肌肉瘦削且四肢倦怠,动则气坠,为中气下陷型胃缓。针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的中脘以及足三阴经与任脉交汇的气海2穴以益气健脾、强壮全身;用通阴维脉的内关以调胃止恶;用胃经合穴足三里以治腑;而提胃、胃上2穴虽为奇穴,但皆位于脾经经线之上。诸穴配伍有益气升陷,醒脾健胃之功。

4 结语

清代《琼瑶神书》中说;“医人针灸,不知何经受病,妄行取穴”是影响针灸疗效因素之一,而经络辨证是针灸核心的辨证方法。在针灸临床中,尤当重视经络辨证,必须掌握经脉体表循行分布部位及其与脏腑的联系,以循经辨证为纲,病候辨证为纬,兼及奇经辨证及皮部、经筋辨证等,内外相应,上下合参。同时要与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等方法紧密结合,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方能正确选穴,为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1]朱欢,胡幼平.经筋疗法的临床应用回顾[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2):56-57.

[2]梁繁荣,曾芳,唐勇.关于构建针灸临床辨证体系的思考[J].中国针灸,2008,28(8):551-553.

[3]管遵惠.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必须辨证论治[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6):7-9.

[4]杜元灏,李桂平,林雪,等.消化系统针灸病谱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3):1-2.

[5]梁繁荣,任玉兰.针灸数据挖掘与临床决策[M].成都:巴蜀出版社,2009:248-269.

[6]张冰,郑友丽,陆石俊.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20例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0,30(4):307-308.

[7]韩国伟.选用足三里、中院、内关为胃病基本方文献简述[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6):1-2.

[8]Eitaro Noguchi.Mechanism of Reflex Regulation of the Gastroduodenal Function by Acupuncture[J].eCAM,2008,5(3):251-256.

[9]徐振华,符文彬,刘建华.《内经》经络诊察体系及临床应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2):46-48.

[10]Wang J Y,Robertson J D.Applied Channel Theory in Chinese Medicine[M].Seattle (USA):Eastland Press Inc,2008:41-46,368-370,644-645.

[11]黄科.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方法的分析与思考[J].吉林中医药,2009,29(11):949-951.

猜你喜欢

循行经筋经脉
带脉循行浅议❋
经筋排刺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中老年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任督脉循行刍议*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督脉循行考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