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舌诊在妇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2014-04-15周双双魏绍斌
周双双,魏绍斌
(1.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2.四川省中医院,成都 610072)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又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具特色组成部分,历代医家对望舌诊治均予以高度重视[1]。舌为心之苗窍,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经筋都直接或间接与舌相连,脏腑精气均上荣于舌,故脏腑的病变均反映于舌。舌质的颜色、形态、荣枯对判断正气盛衰,病邪性质和进退有重要价值[2]。观舌苔的厚薄可测邪气的深浅,舌苔的颜色可察病变之寒热,苔的润燥提示体内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3]。实践证明舌诊在妇科疾病诊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妇科常见舌象特征与辨证
1.1 气虚类舌象 气虚则营运于舌中的气血不足,舌象表现为舌色淡红或淡白,舌体胖嫩,多见舌边有齿痕,舌体痿弱,运动无力,或舌面出现裂纹,舌苔薄白,或者少苔,亦可出现剥苔。若伴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精神不振,面色晦暗,脉沉细等,辨为肾气虚;若伴见面色淡黄,四肢倦怠,无力,口淡乏味,不思饮食,食后腹胀,纳寐差,脉缓弱等,辨为脾虚血少,心脾两虚。
1.2 血虚类舌象 血虚舌体失养,舌象见舌色淡白,舌体瘦薄,舌面可见裂纹,舌体运动软弱,表现为月经后期,量少,闭经,面色萎黄,头晕心悸,怔忡健忘,少寐多梦,神疲肢倦等心脾血虚证,若伴见胁肋胀痛,心烦易怒等可辨为肝血虚。
1.3 阴虚类舌象 舌色红或红绛,常伴红点或芒刺,舌体干燥有裂纹,或见舌体瘦薄而干,易患溃疡,或见舌体震颤,舌苔薄,少苔,有时见剥苔,甚则舌苔剥光为镜面舌。在妇科疾病中,此类舌象较为常见,常伴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口渴咽干,脉细数,尺脉无力等肾阴虚症状。
1.4 阳虚类舌象 阳虚舌体失养,舌色淡白或淡紫色,舌体胖嫩而滋润,舌边有齿痕,常伴见舌体振动,舌苔多白而润。若伴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脉沉细而尺或沉弱等,辨证为肾阳虚;伴见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溏泄,脉缓滑无力,辨为脾阳虚。
1.5 血热类舌象 舌红绛或紫绛,舌面干燥,多见红点,芒刺、裂纹或溃疡,舌体老,亦有僵硬或短缩。临床中见此类舌象,辨证首当分虚实:若舌苔黄、干燥,或黑燥苔,伴见月经过多,色紫红,质黏稠,面红口干,小便黄,大便结等症,辨证属实热;若见经行先期,经量少,色鲜红,五心烦热,少寐多梦,盗汗等症,辨为虚热。
1.6 血寒类舌象 若舌质淡黯或青紫,苔白润,伴见经行后期,量少色黯红,脉沉紧辨为实寒;或经行后期,量少色淡,伴见经行腹痛喜按,脉沉尺无力等,辨为虚寒。
1.7 湿热类舌象 湿邪伤人,根据人体质的不同及阴阳盛衰而化为湿热或寒湿。若属湿热,舌象见舌色红绛,舌苔黄腻,或白腻而干,有时苔上见霉点。若属寒湿,舌象见舌色淡或青紫,舌体胖嫩,舌边有齿痕,舌苔白滑或白腻,或灰黑而湿润。
1.8 血瘀类舌象 舌色青紫或暗红,或有瘀斑,舌脉增粗伸长或曲张。此类舌象可见于各种因“瘀”而致的妇科疾病中。
2 临床选方用药与舌象变化
张靖敏[4]认为,妇科病辨舌用药确能指导临床。不同的妇科病,当病因病机相同时可出现类似的舌象。而相同的妇科病,病因病机不同时也可出现不同的舌象。临床常根据“同病异舌”或“异病同舌”之舌象变化来作为辨证、用药的依据。
2.1 气虚类舌象 若见脾肾气虚类舌象,伴见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或胎动不安等,多因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脾胃失养,脾虚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不足所致,治当补肾益气,方如寿胎丸、肾气丸、归肾丸、加减苁蓉菟丝子丸等,合用四君子汤、健固汤之类健脾益气,先后天共养之。
2.2 血虚类舌象 若见血虚类舌象,伴见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妊娠腹痛、滑胎、胎萎不长等病,治当补血养血,重症填精补血,如四物汤、养精种玉汤、小营煎、八珍汤等,常用药物如熟地黄、当归、白芍、阿胶、吴茱萸、枸杞子等。
2.3 阴虚类舌象 若见肾阴虚类舌象,伴见月经先期或后期、崩漏、经断前后诸症、胎动不安等,治宜滋肾益阴。选用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等,药如熟地黄、枸杞子、黄精、女贞子、旱莲草、何首乌、菟丝子、桑椹等。
2.4 阳虚类舌象 若见脾肾阳虚类舌象,伴见带下量多、月经过多、崩漏、经行泄泻等,治疗时应以健脾温肾补阳为主,方选健固汤、右归丸、肾气丸类,药如巴戟天、肉苁蓉、覆盆子、肉桂等温阳,合用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等健脾利湿。
2.5 血热类舌象 若见血热类舌象,伴见经行吐衄、月经先期、崩漏、月经过多,赤白带下等病,治以清热凉血为主,方用清经汤、清热固经汤之类。药如牡丹皮、地骨皮、丹参、白芍、生地黄、黄柏、知母等。若舌质绛红,伴见月经先期、崩漏等病,属热入营血,治应泄热凉血,方选清营汤加减。
2.6 血寒类舌象 若见血寒类舌象,伴见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痛经、瘕等病,应以温经散寒为主,方如温经汤、少腹逐瘀汤。药如肉桂、桂枝、吴茱萸、小茴香、乌药、补骨脂、艾叶等。
2.7 湿热类舌象 若见湿热类舌象,伴见带下黄臭、崩漏、阴痒等,常为湿热、湿毒损伤冲任所致,治宜清热除湿,方如四妙散、萆渗湿汤、龙胆泻肝汤,药如苍术 、黄柏 、茯苓 、白芷 、车前子 、苦参 、泽泻 、赤芍 、滑石、败酱草、金银花等。
2.8 寒湿类舌象 若见寒湿类舌象,伴见带下量多清稀,治当健脾益气与利水渗湿同施。方如参苓白术散、完带汤类,药如白术、陈皮、大腹皮、薏苡仁、泽泻、赤小豆、山药、苍术、牛膝类。
2.9 血瘀类舌象 若见血瘀类舌象,伴见气滞血瘀类妇科病如乳癖、瘕、痛经、闭经等,治宜调气活血行瘀,方如四逆散、失笑散、金铃子散、膈下逐瘀汤等,调气药如香附、青皮、枳壳、木香、佛手,活血行瘀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 、牛膝等。
3 妇科病转归与舌象变化
早在《察舌辨证新法》中刘恒瑞指出:“苔之真退真化,真退必先由化而后退,假如苔有厚而退薄,由板而生孔,由密而渐疏,由有而渐无,由舌根达至舌尖,由尖而渐变疏薄,乃里滞减少,是为真退。由退而后生薄白新苔,乃胃气渐复,谷气渐进之吉兆。”在临床实践中,病情发展的进退趋势,可从舌象上反映出来,在妇科疾病中也是如此。张靖敏[4]认为,观察舌象变化,对预测妇科病转归具有参考价值。
3.1 舌质 舌色淡红转红绛,甚至转为紫绛,或舌上起刺,是邪热深入营血,有伤阴、血瘀之势。舌色由淡红转为淡白、淡青紫,或舌胖嫩湿润,则为阳气受伤,阴寒渐盛,病邪由表入里,由轻转重,由单纯变复杂,病势在进展。舌荣有神,舌态健康,苔和质均趋正常者,提示邪气未盛,正气未伤,多见病渐痊愈,预后较好。舌质枯晦,舌态异常者为正气亏损,胃气衰败,病情多凶险。
3.2 舌苔 在妇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苔厚腻津多者,其苔不易退去;全舌面厚腻苔者较局部者更不易消退。其病情亦多缠绵难愈,证情复杂,病程较长,极易复发[4]。若苔由厚变薄,由黄转白,由燥变润,诸症往往随之减轻,为邪热渐退,津液复生,病势减轻,病情向好的趋势转变。反之,舌苔由白转黄,由黄转焦黑色,苔质由润转燥,提示热邪由轻变重、由表及里、津液耗损,病情加重。黄白相兼说明寒邪未尽或渐化热;薄苔突然增厚,是病邪急剧入里的表现。大病、久病者,舌苔突然剥落,舌面光滑无苔,是邪盛正衰,胃气、胃阴暴绝的证候,预后不良。
如果妇科病诸证已减,而舌苔、舌质仍反常者,说明病虽好转,但病因未除,其病多易复发,其证还有加重的可能。若证与苔俱好转,仅舌质仍反常者,说明病虽好转,而正气未复,脏腑气血仍失调。
4 体会
妇科疾病独特的病因病机构成了其不同于其他各科的病理特点。临床诊断疾病,不仅要观察舌象特征,还要与望、闻、问、切四诊结合起来,全面了解病情,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舌诊是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在现代医学临床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现代的诊断方法日趋先进,但在临床中舌诊仍不失其重要价值[5]。女性在经、带、胎、产的生理活动中,极易受到寒、热、湿邪的侵袭,扰乱经期引起月经不调或致带下病,甚至经、带相兼为病,缠绵难愈。此种外邪侵袭所致疾病观苔之变化可察妇科病中邪之深浅。但妇女以血为本,发病多与气血有关。若病之渐重,影响气血失调,五脏功能失常,则舌质变化较为明显。临床所见,舌苔与舌质往往变化密切,又各有偏重。所以妇科舌诊,当舌苔与舌质相结合,方能正确辨证。
[1]王晓燕,胡国华,谈月娣.中西医舌诊与妇科疾病关系的临床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6,12(14):893-895.
[2]马宝璋,刘瑞芬,杜蕙兰,等.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5.
[3]张玉珍,谭万信,尤昭玲,等.中医妇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7.
[4]张靖敏.中医舌诊与妇科病的关系[J].光明中医,1997,12(1):23-26.
[5]祁长荣.谈舌在诊断中的价值[J].河北中医,2004,26(6):43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