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6例

2014-04-15廖成文幸程涛谌秀丽

江西中医药 2014年3期
关键词:外科学承气汤肠壁

★ 廖成文 幸程涛 谌秀丽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 江西 南昌 330006)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ileus ,EPII)系指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一般2周左右),因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同时存在但无绞窄的特殊类型肠梗阻,为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大多数经非手术治疗后可痊愈。如对本病机制认识不清,处理不当,则容易出现肠瘘、重症感染、短肠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直至威胁生命。我科自2009年11月~2013年11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36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72例均系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2009年11月~2013年11月腹部手术后并发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21~77岁,平均51.6岁;手术类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或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术3例,结肠癌结肠部分切除术9例,阑尾切除术13例,胆囊切除术8例,输卵管结扎术3例;术后发病时间5~19d,平均7.6d。对照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17~76岁,平均52.3岁;手术类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或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术1例,结肠癌结肠部分切除术10例,阑尾切除术15例,胆囊切除术8例,输卵管结扎术2例;术后发病时间3~18d,平均8.3d。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临床诊断及病例入选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黄家驷外科学》[1]及《外科学》[2]特制定:(1)患者有腹部手术史,有程度不同的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2)查体:部分患者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腹壁柔软,轻压痛,肠鸣音亢进,闻及气过水声或金属音;(3)立卧位腹部X线平片在梗阻发生4~6 h后可显示肠襻胀气和阶梯状液气平面。(4)患者病变早期实验室辅助检查可无明显异常,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3 治疗方法

3.1 对照组 (1)常规禁食禁饮,持续有效胃肠减压,低压诱导灌肠;(2)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3)可着情使用生长抑素及H2受体阻断剂以减少消化液的分泌;(4)感染患者根据病情需要使用抗生素;(5)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减少肠道内渗出,促进水肿消退。

3.2 观察组 在上述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大承气汤加减及热敏灸。主方:生大黄(后下)、川厚朴、枳实各15g,芒硝9g(冲服),莱菔子20g,桃仁、赤芍、白芍各12g,当归10g,泽泻15g。加减:气滞血瘀者加用丹参15g、木香10g;痰湿内结者加半夏6g、猪茯苓各12g;湿热壅滞者加黄柏10g、苍术10g、茵陈12g。日1剂,水煎300mL,分2次经胃管注入,注药后闭管2 h。以肠梗阻症状和体征解除且饮食恢复正常3 d以上,症状无复发为停用中药指征。选用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上脘、下脘等穴位,采用毫针刺穴,穴位注射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胃复安),并配以热敏灸治疗,日1次,每次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上限为45min。

4 疗效观察

4.1 疗效标准 (1)痊愈:腹胀、腹痛、呕吐消失,胃肠功能恢复,进食半流饮食后无复发,X线未见梗阻征象;(2)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肠功能部分恢复,X线见梗阻以上肠袢扩张明显缩小;(3)无效:症状、体征未见改善,甚至加重,X线检查仍见液气平面、肠腔积气、肠管扩张,转手术治疗。

4.2 治疗结果 对照组36例患者,痊愈20例,有效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7.78%;观察组36例患者,痊愈24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5 讨论

本病系腹部手术后早期(一般2周左右,少数患者可达4周)发生的,因手术操作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从而形成的一种既有机械性又有动力性因素但无绞窄的特殊类型肠梗阻。其特点是腹腔内多发致密、不易分离的粘连,病变范围较为广泛,炎症造成的肠蠕动减弱是梗阻的主要原因,其次为肠壁水肿引起的肠腔阻塞。临床上并不少见,不易处理,单纯西医保守治疗疗程较长,随着对本病认识不断深入和经验的积累,积极的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根据痛、吐、胀、闭的临床特点,中医学辨证应归属于属于“肠结”、“关格”、“腹痛”等范畴,病位在肠,根本病因为腹部手术后腑气不通、气机不畅,病机主要是瘀血留滞肠道,通降失调而病[3]。治疗上应以“关格病在旦夕,但治下焦可愈,大承气汤下之”、“六腑以通为用”及“通则不痛”之理论,通过辨证论治,采用大承气汤加减自胃管注入及热敏灸等治疗手段加以治疗。方中大黄、芒硝攻积导滞,通下逐水;川厚朴、枳实行气导滞;桃仁、赤芍、当归、大黄活血化瘀;泽泻行气消水;莱菔子消食下气除胀;白芍养阴和里,全方共奏通里攻下、行气活血之功。热敏灸胃经之合穴足三里可调理胃肠道之气,可和胃降逆、疏通经络的作用,促进术后肠梗阻的胃肠蠕动和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关药理学研究显示[4],复方大承气汤能加强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力,增加单位时间内胃的收缩,促进胃肠道平滑肌的蠕动和推进,还能改善腹腔内血运和肠壁血液循环,减轻组织水肿,促进坏死组织的吸收并具有抗菌抗炎作用。本次研究表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大承气汤加减方及热敏灸治疗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确切,其疗效明显好于纯西医疗法,临床上可加以推广运用。

[1]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074.

[2]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6.

[3]朱鸿波,刘戈.中药辅助治疗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9):12-13.

[4]金万亮.大承气汤对腹部术后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0,6(5):326-327.

猜你喜欢

外科学承气汤肠壁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腹性紫癜所致肠壁改变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变化超声观察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提示大肠肠壁增厚的临床意义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医外科学教学与评价
“三维一体”创新型中医外科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增液承气汤临床研究进展
PBL教学法在中医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奥曲肽联合大承气汤治疗轻型急性胰腺炎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