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三焦

2014-04-15王健

江西中医药 2014年3期
关键词:水液灵枢中焦

★ 王健

(1.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 广西 柳州 545006;2.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广西 柳州 545006)

三焦为手少阳之腑。既名为腑,定有其具体形态可知。历代对三焦的认识莫衷一是,汉唐以来,《伤寒》《金匮》《千金》《外台》诸书,皆未说明三焦形状,如何统一对三焦的认识,已成为现代中医药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从三焦的形态、生理、病理进行论述,还原三焦的真实面目。

1 三焦的形态

唐容川衷中参西著成了《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肯定“三焦为人身膜油”。他说:“命门即肾系,由肾系下生连纲油膜,是为下焦,中生板油,是为中焦,上生膈膜,是为上焦,其根源实出于肾系,肾系即命门也。”“三焦即人身膜油,连肠胃及膀胱,食入于胃,由肠而下,饮水入胃,则胃之四面,均有微管,将水吸出,散走隔膜,此膜即三焦也。”下面考据经文引证之。

《内经·论勇篇》:“勇士者,三焦理横;怯士者,三焦理纵。”三焦纵横可辨,为有质之明证。《内经·胀论篇》:“三焦胀者,气满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所谓皮肤中,指腠理之膜。《内经·本藏篇》:“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希毛者,三焦膀胱结。”三焦既可以辨别出厚、薄、缓、急、直、结,则其为有形质可知,并与膀胱相通。《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禀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三焦既为“器”就是有形之体,是营养化生之处,糟粕传导之道。《灵枢·经脉》云:“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十二正经所络属之脏腑均为有形之体因此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位置非常广泛,是人体最大的一个腑,位于人体胸腹腔之内的上、中、下3个部位,是有实质形体的。

陈无择谓:“三焦是脐下脂膜”。脐下脂膜这里系指下焦。由此返思,则包脾络胃膜的为中焦,横膈与心肺包膜为上焦。王清任谓:“尝验剖解物类者,若在甫饮水之后,其网油中必多水铃铛;若非在甫饮水后,其网油中即少水铃铛。”由此可知人体内的油膜是行水之道。考《内经》“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可以相互印证。

三焦的形态如同解剖学中的网膜、脂膜,附着在其他脏腑之外,是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之间联系的通路,这是其他脏腑所不具有的特点,被称为“孤腑”。但是不能因其位置广泛、形态结构相对不独立而把它归属于其他脏腑范围之内。

2 三焦的生理

三焦的基本功能,主要作用于“气”的物质运动所形成的生理机制“气化”。通过“气化”,提供了“温煦”、“腐熟”、“决渎”的三大功能。这3项任务,由上、中、下三焦分工职掌,并以肺、脾、肾三脏为契机中心来协作完成的,因此,《灵枢·营卫生会篇》有“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说法。

上焦温煦。《素问·调经论》“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灵枢·决气篇》:“上焦开发,宣五谷味,薰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平人绝谷篇》:“上焦泄气,出其津液,慓悍滑疾。”《灵枢·五味篇》:“上焦受气而营诸阳者也。”《灵枢·痈疽篇》:“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关节。”把上焦的功能细划明指。

中焦腐熟。《灵枢·营卫生会篇》:“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肺脉,乃化而为血。”《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为血。”《灵枢·痈疽篇》:“中焦出气为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注于经脉。”

下焦“决渎”。《灵枢·营卫生会篇》:“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参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膀胱焉。”《灵枢·平人绝谷篇》:“下焦下溉诸肠。”

三焦虽各有功能体现,但总的契机则同归于气的物质运动所形成的生理机制——“气化”。水液的通调也决定于“气化”,因此,《内经》有时称三焦为“决渎之官”,或“中渎之府”,它并非单纯指下焦的作用,乃是基于“气行水亦行”的认识而提出的,汗、泪、涕、唾的分泌也同样为决渎的功能。

3 三焦的病理

三焦主持诸气,所以“主气所生病”。

《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少气,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膈……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王冰注云:“一阳谓少阳胆及三焦之脏脉也。”《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灵枢·胀论篇》:“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诸病源候论》:“三焦气盛为有余,则胀气满于皮肤内,轻轻然而不牢,或小便濇,或大便难,是为三焦之实也,则宜泻之,三焦之气不足,则寒气客之病遗尿,或泄利,或胸满,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气虚也,则宜补之。”《外台秘要》:“三焦不利,经脉闭塞,故水气溢于皮肤而肿也。”

三焦的重点病变,不外乎喘、满、肿、胀,这和它以肺、脾、肾三脏为中心作用于“气化”的生理机制是完全符合的。《伤寒论》30条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指出运用小柴胡汤后,三焦气机通畅,表里上下,内外通达,水液输布通畅。具有疏肝理气的中药如柴胡、香附、木香等归三焦经,常在水液运行受阻、代谢失常的病证中加以运用,其理论依据就是全身的水液必须以三焦为通道,以气化为动力,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

由此可知,肺、脾、肾脏之中,任何一脏功能失职,都可破坏“三焦气化”,倘不早恢复,非但水液的运行输布失其常度,泛滥成灾,而且各个脏器得不到温煦鼓舞,功能日衰,造成“五脏阳以竭”的局面。

4 小结

按照中医学文献记载精神,三焦应该是一种膜状粗组织的器官,决不是“有名而无形”的。它囊括着各个脏腑,又出入贯布于脏腑间隙与分肉之间,沟通各个脏腑的物质输送与功能调节。由于三焦主持“气”的运动,而内脏的功能禀赋于“气”,因此有总领五脏六腑的职权,其“气化”并不是孤立的进行,需要各个脏器的密切配合,以肺、脾、肾为主要。正确地认识三焦的实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藏象学说及整体观,使中医理论体系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猜你喜欢

水液灵枢中焦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背后七颠百病消
畅通中焦选对药
李生财论治湿阻中焦型慢性胃炎经验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
饮水
采采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