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梧桐更兼细雨
——论李清照词的愁情美

2014-04-14

关键词:赵明诚词作李清照

方 醒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梧桐更兼细雨
——论李清照词的愁情美

方 醒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李清照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加上丰富的情感经历和细腻的生活触觉, 写出了太多让人潸然泪下的词作,抒发了太多令人心痛的愁情。她的一生坎坷跌宕,堪称为“愁”的化身。而在这位登峰造极的言愁高手的笔下,有迤俪清新的少女闲适之愁,有闲适慵懒的相思之愁,更有思乡忧国的切肤之愁。李清照更以自己独立的女性人格矗立于封建的男权统治之下,用笔下的愁情抒写爱情之痛、家国之痛、女权抗争之痛。

李清照;词;愁情;内涵

翻开文学卷,你会注目这样一个人,她无比的寂寞,却又无比的动人。伴着些许愁绪,她笔下游走的词句使那个时代的一个美妙女子跃然纸上,这便是李清照。放眼望去,长长的一段文化历史,无数文人墨客将自己的悲欢离合循环演绎,赚足了我们的欢笑和眼泪。而这位女词人的作品更是在寻寻觅觅之中将女子情怀和离愁别绪表现得那样美丽和委婉,让我们不得不读,不得不叹!其中,“愁”可谓贯穿李清照的大多数作品,到底是什么样的“愁”在困扰着这位清新优雅的词人呢?本文试分析李清照各个时期不同的生活轨迹及情感变化来更好地理解李词中的愁情美。

一、生活微妙的变化触动其敏感内心的愁弦

一个人最初学识素养的培养往往来自于父母,李清照的家庭经济状况十分优越,父亲为官母亲也是出生于官宦家庭的女子。可贵的是李的家中充满的不是趋炎附势和金钱至上的享乐主义,而是馥郁的学术氛围和艺术气息。李父李格非拜于苏门,“蚤有盛名,识量英伟”,官至礼部员外郎,刻意于词章,诗文俱工致,著作颇丰。李母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辞赋无一不通。优越的家庭环境给予李清照安定的生活和浓厚的学术氛围,而她也不同于其他苑囿的大家闺秀那样羞于闺阁、不露真才,在少年时代她便工诗善词,用少女细腻的情怀发现生活细微的变化,将难以言说的萌动溶入回环慢叙的字词。字字精心,惹人愁情,“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1],形成了她“愁”词的鲜明特色。

父爱母慈、诗词书画的家庭环境使李清照无忧无虑的长大,并形成自己对文字独特的敏感。少年时她荡秋千,观花划船,赏花灯……在山水中感悟美好的人生。

正如李清照的词作《点绛唇》,这首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天真、善良、纯净、活泼。在词中她带着自己明丽的笑容荡着秋千,充满着蓬勃的朝气,正在尽兴之时忽闻有人来到的声响,少女的青涩蓬勃而出,顾不得鞋袜狼狈开溜。作者用极短的字词绘出了少女遇见陌生少年的惶遽,对爱情的憧憬,想见而又不敢见的含羞彷徨,带着掩饰却毫无做作之感。全词初始给出一个灵活纤巧的形象,并用“露浓花瘦”点明季节时间,以景衬托人物,烘托主人公的娇美形象。下片写乍见来客的种种心理变化和少女欲见还羞的形态。最后借着“嗅青梅”倚门回首,少女懵懂好奇的形象跃然纸上。本词将少女情窦初开而又怕人察觉的小心思刻画得淋漓尽致。文字于李清照之手加之少女情愁便呈现出独具鲜明特色的阴柔之美。

敏感而细腻的内心使李清照的词充满了一种如丝如缕、且浅且淡的愁情。又如《浣溪沙》,阅读此词我们不难看出一种伤春惜红的情思,抒发了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上片用倒叙写就,前两句是第三句苏醒后的见闻与感受,通过写闺阁中的环境及人,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慵懒朦胧的姿态。这几句缓缓叙来,没有任何修饰,却旖旎有致,情思袅绕。下片描写了几样春物春事,“海燕”、“斗草”、“江梅花”、“杨柳飞花”皆是作者眼中所见,而此时少女春闺心绪的繁杂、寂寞与失落的情怀便通过这种种典型景物表现出来。尾句“黄昏疏雨湿秋千”是一幅画更是一种意境,未有“我”且以物观物,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写照。全词都是写景物的意象,却透露出作者别样的情感,小词清新自然,充分表现了作者的天资禀赋,独特的视角成就了她独特的愁情美。

二、婚后折柳望月的闲愁

李清照词作中为爱而生的情愁值得我们深深玩味。十八岁的李清照嫁与人品学识俱佳的赵明诚,和赵明诚的爱情带给李清照那么多的烂漫与幸福,婚后夫妇俩情投意合,感情真挚,生活十分美满。这时期她的“愁”是幸福之余的多情与感伤,总体是很甜蜜的闲愁。但婚后不久,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与赵明诚之父政治主张的分歧,以及后来李格非被罢官免职,牵连到了新婚不久恩爱和谐的李清照夫妇。“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的忧虑在李清照心头挥之不去,回避不了的政治阴云在她的内心世界投下了不小的阴影。几次小别之后,丈夫再次他乡赴任,李清照内心纠葛不已,既有对丈夫仕途的担忧,又有离愁牵绊。这期间,她虽与赵明诚生活了十几年但是没有儿女,“无嗣”的“难言之隐”[2],对于天生敏感且处于封建时代的李清照来说,又增添了太多的忧愁。她要与自己内心抗争,又要与传宗接代的祖训抗争,看这一时期的词作就能觉味出她纠结复杂、清苦而又无处叙说的情愁。作为男权社会的成员,赵明诚的生活自有他的走向,这不是身为妻子的李清照所能左右的。她只能无奈地留守青州家中。“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独守闺中时,对丈夫的思念化成了李词中浓浓的闲愁,相思撩人。如《一剪梅》,李延机曾赞此词“语意飘逸,令人醒目”。全篇环环相扣,字句相得益彰。首句领起全篇,点明时节,用景物烘托词人的情怀,花开花落即离别的象征。接下来按昼夜顺序写出一天的所做所闻所感[3]。“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使词人愁苦的心情越发沉重。在传统文化中“大雁传书”已成为一种习俗,此刻“独上兰舟”的词人,看到云中飞来的大雁, 自然是愁绪满怀。下片首句承上启下,展示落花流水之景。后写自己的相思之苦,直抒胸臆,道出自己不想去想、却又控制不了的思绪。离愁别绪才由眉梢转下,却又爬上心间。这种欲罢不能的相思,真是让人肝肠寸断。

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化作篇篇传世的词作,又如《醉花阴》,此词表面写重阳佳节独自一人的孤单寂寞,当我们拨开浓浓的孤寂看到的却是一颗思念丈夫的心。首句以直笔写出天气的阴霾暗淡,直点愁字,点出了映照全词的词眼。后一句转写室内,用青烟等将氤氲迷离的氛围渲染得足透。下片写黄昏饮酒赏菊,黄昏的暗淡,赏菊时的孤独,饮酒时的无人碰杯使她的情感迸发了,愁情升华到极致。在词人与黄花的相较中,显现出了词人被相思折磨的落魄消瘦的神伤貌。这是怎样的思念之愁,让人不忍卒读。这时候的“愁”,因为有了离别相思,比起少女时代的愁情自是沉重了许多。但是在这一时期,尽管愁,却不痛, 表现的是一种悠闲、风雅的情调,是一种温婉轻柔、缠绵雅致的意境。

三、南渡后透骨的孤寂、刻心的哀痛

靖康之难后,先前的优裕、幸福和甜蜜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国破家亡、逃难漂泊、夫死书佚、再嫁离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所有的一切必须一个人去承受,那种透彻心扉的哀痛、无人与共的孤寂压着飘零无依的李清照,在一路的颠沛流离中,夫妇共同收藏的金石书画损毁殆尽,在走投无路的惶恐中仓皇逃难。

李清照怎么也不会料到,和自己志趣相投、对自己恩爱有加的丈夫竟然染疾早逝,只留下那一摞摞一箱箱沉重的金石字画和那一句“人在物在”血染的嘱咐!为谋生存,谋寄托,她再嫁张汝舟,不料却是“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当词人得知张汝舟的不轨企图后,不惜以牢狱之苦换取自由[4]。

这时的愁已不是前期那种单纯的对故乡或故人的思念之愁,李清照久经飘零,独在异乡,尽管双溪春光尚好,景物依旧美丽,但却是今非昔比,物是人非。她看着眼前的景色,想着过去的生活。国破家亡,这四个尽赋伤痛的字一刀一刀划在李清照的心中。词人用她细腻的笔, 抒写了当时如同太多人背井离乡、骨肉分离、生离死别的感受。 她一个人在人地生疏的江南,过着颠沛流离、孤苦无依、寄人篱下的生活。

李清照后期的词较之前期词作中的“闺愁”、“闲愁”,具有了更强的社会意义,内涵也就更深刻了。她的词开始迥别于早期词作中的“沉醉不知归路”的气氛。可以这样说,由于国家的破碎、生活的飘泊、孀后的孤寂,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是凄凉孤苦的。种种生活的磨难,使词人成熟了。而这成熟, 表现在她的词作里,就是更多、更深、更浓、更重的“愁”,让我们体会到那种“物是人非”的无尽的痛苦。像《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能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里始终紧扣悲愁之意,意境凄清而又悲壮。运用叠字写出了无尽的空虚落寞,希望有个寄托让自己不再冷冷清清,起身寻寻觅觅,落得满目秋殇。南归的雁,憔悴的黄花,透着寒风的窗……这一切勾起对故园、对亲人的思念以及无法挽回的痛彻心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所有的一切必须一个人去承受,此时李的愁与前期的愁相比,是一种大“愁”,是国破家亡后思亲、思乡、思念故国的一种深愁, 是发自内心、自然真挚的苦闷之愁。

李清照的后期词中,我们再也不见少女的情愁,也不见婚后少妇夹杂着甜蜜思念的爱情之愁,只见从词人心底里流淌出来那深深的痛苦和不可言语的悲怆。

四、独立的人格与封建社会冲突的苦闷愁情

男权在封建社会占有着绝对的统治地位,而所谓的“男主外女主内”这种貌似合理的社会分工,把女性规定为“从属物”的角色,她们从出生到离世都要恪守三从四德,丧失本该有的自由的言行、自主的婚姻、平等的教育、独立的经济和宽广的仕途。在森严的清规戒律下,女子只能相夫教子、缝衣纳布、束于闺阁、足不出户。她们命运的荣枯和丈夫的宦海升降、情感深浅紧紧相连。和男人们相比,女人们要承受更多更多:被压抑的才情,无法掌控的爱情,难以预测的家国情势。这一切,使得她们内心更细腻委婉,更凄恻诚挚。

李清照是这类女子的代表,尽管词人早期生活比较富足,但她仍旧会感到压抑怅惘。这种压抑怅惘就是来自封建社会的束缚,她有着天赋与教养,却不能和男人一样追求更高的理想与抱负。她高扬的女权意识,表现出了女性的自尊与自立,尽管结局无异于以卵击石,但她展现出的风姿足以让我们敬仰。

李清照的反叛首先表现在追求自由的恋爱、自主的婚姻。以其词《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为例,全词用清新明快的字眼描绘了少女芳心萌动时的复杂,下片表明了词人对爱情的态度,向往美好的感情。这在封建家长制的婚姻下则是格格不入的叛逆,李清照的坚持使她守得云开见月明,拥有近十年平等互爱的婚姻生活,这是女权抗争男权的胜利。但从赵明诚出仕那天开始,相隔两地,李清照只得独守空房,这时的婚姻实际上已经陷入了一种不平等。这一切,使她无力抗争,只得等待,只得候望。

其次李清照的反叛体现在冲破女性家庭生活题材的范围,将笔深深触及爱国、忧国忧民的男性社会题材中,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在《夏日绝句》中,李借古讽今,连用了三个典故,以慷慨雄健之势,鞭挞徽宗高宗父子丧权辱国的无耻行径,实在是压倒须眉了。再一首《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一改往昔清新隽永的笔调,转而为沉郁苍凉的笔锋,将垂垂欲逝的亡国之态示出,就着将逝的春光,预示国不将国的哀痛之愁,直抒对故国的思念,对失去国土的痛惜和对人民的伤感同情。李清照的仁人志士形象跃然纸上,她以其抱负与忧国忧民的心境带领着女性跃出家庭的枷锁,踏上有识之士的爱国之路。

再次,李清照的反叛表现在她第二段婚姻上,这段婚姻使她备受争议。后书或曰:“传者无不笑之。[5]”或曰:“无检操。[6]”古代女子再嫁无非是对封建礼教的极大挑战,而在众人眼中,李在丈夫“尸骨未寒”之时就嫁给了张汝舟是不守妇道的行为。然而李清照却没能得到些许安宁,婚后仅数月,她发现张觊觎的是她的名气和那一筐筐金石书画,而并不是她这个人。天生的傲气使李清照不惜揭发丈夫在科举上作弊来换取自由之身,尽管自己也连累入狱,尽管心灵更是伤痕累累,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敢作敢为的气节,给了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以迎头一击,彰显了她独立的光辉人格。

五、结语

综观李清照的词,我们不难发现,“愁”确实是其一个主题。“愁”是李清照词作的情感特征,纵览她的词作,我们看到了一个清新美丽、有才情、有思想、有抱负的女子,是怎样被封建社会的高墙束缚得消耗了青春韶华,变得郁郁寡欢,愁情满身的。李的一生“忧患得失,何其多也”。概言之,李清照用这些不同性质的“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历。尽管李清照和众多愁情文人在词里所抒发的,都是一个“愁”字,而她却可以将愁写得富有变化,发人深省。她的愁真实坦荡,惹人心疼,欲懂其词必先解其愁。

[1] 赵齐平.李清照与赵明诚及《金石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5):11-20

[2] 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22

[3] 陈引弛.梁启超学术论著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95

[4] 彭玉平.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的词境与心境臆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17-22

[5]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17

[6] 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一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033

OnParasol-treesLeavesaFineRainDrizzles——AnalyzingtheBeautyofMelancholyFeelingofLiQingzhao’sSongPoems

FANG Xing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With her unique female perspective, rich emotion experience and the exquisite life feeling, Li Qingzhao wrote so many impressive song poems to express her poignant melancholy feeling. Her life was full of frustrations and she herself was the embodiment of “sorrow”. In her works, which has reached the peak of expressing melancholy feeling, she described young girl graceful and fresh sorrow, leisurely and lazy lovesick sorrow, and the homesick sorrow. Li Qingzhao is so much more independent so that she could remain her own personality under the feudal patriarchy. In her melancholy feeling she expressed the pain of love, the pain worried for the country and the pain struggling for the female rights.

Li Qingzhao; Song poetry; melancholy feeling; connotation

2014-03-07

方醒(1988-),女,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研究。

I207

A

1673-131X(2014)01-0039-04

湛 江)

猜你喜欢

赵明诚词作李清照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小两口的幸福生活
婚姻的真相
Egan, Ronald. 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
李清照,错付了情爱与旧时光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