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兼谈创建新型应用型本科

2014-04-14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办学

陈 小 虎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兼谈创建新型应用型本科

陈 小 虎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本科人才培养的任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生力军。针对当前地方高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问题,从高等学校为什么要转型发展、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高校转型发展的分类设想、地方高校怎样转型发展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若干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以期对新建本科院校创建新型应用型本科有参考价值。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创建;研究

一、地方高校为什么要转型发展

(一)转型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调整,催生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大调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新追求,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六大建设的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对高等教育及其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确定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创新型国家、文化强国、高等教育强国、教育现代化等目标,都对高等教育这个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新期盼、新要求。社会需求迫切需要多样性、高质量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难以较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等人才的需要,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变化的新需要。

(二)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科学发展的客观必要

自20世纪末,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以来,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在校大学生数量就已经位居世界第一,研究生教育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1]。2012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584 416人,与2003年的26万多人相比,10年间翻了一番多,在校研究生总数已达172万人[2]。从高等教育内部来看,我国整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大幅度提高,一些省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或接近50%,即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全国也处于普及高等教育的前夜。但受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一系列观念的束缚[3],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党和国家的期待,优质特色、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还亟待创建,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同质化”和“高大全”现象相当严重[4],毕业生的就业以及就业质量不乐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和转型发展所催生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分类化和多样化、特色化,这也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整体社会的转型也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转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和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和各高校找到自己的使命、明确自己的定位,指明了方向。现有近1 169所本科高校中,最急需转型发展的是1999年大扩招后设置的650所本科院校,一般称之为新建本科院校。

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转型发展的主体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截至2013年,新设置本科院校358所、独立学院292所,占全部本科院校的55.6%。这批学校的在校本科生已占全国在校本科生总量的50%以上,随着不断增设新的本科院校,其所占比例还会快速上升,新建本科院校已经是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由于这批学校整体实力比较薄弱,70%以上在地市级城市,少数在县级市,从设置这些学校的目标看,国家是希望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以期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核心,少数学校要满足行业的需要。但受高等教育传统定势的影响,这批学校追求“高大全”,向老本科、老模式看齐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学校只往上看,没能真正下功夫发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没能深入到地方中去,甚至有的高校只注重提升办学层次,与地方相融性不够,潜意识中有好不容易升本了,就想往上看,过更高的好日子的思想。这反映在这些学校办学定位、办学使命、办学过程和办学结果上都存在较大问题,没能成为地方大有作为的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名片、品牌,没有利用好地方高校地方性天时地利人和的天然优势。学校困惑很多,例如有“上不着村、下不着店”的感觉,存在不知道“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去哪儿、我怎么去哪儿、我还不是谁、持续去哪儿”等现象。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水平不高,往上有老本科,往下有高职高专,自己究竟怎么走,争议多,困惑多,矛盾多。这批本科学校由于已占整体大于50%,且升格开始大都沉浸在喜悦中,有时并不很清楚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怎么办,与老本科高校比,自身实力不够,也抄不来,学不会,做不到,但往往自觉不自觉就跟着老本科院校走了,管理层的来源也比较多元,且多是老本科高校的毕业生。如这批新建本科院校不能深刻清醒地找到自己怎么办、怎么走,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对实现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甚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影响巨大。总之,这些学校是走老路,还是创新办新型应用型本科,对其生存意义重大,对国家也意义重大。因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尤显迫切。

三、对高校转型发展如何分类的思考

(一)基本概念

在阐述高校转型发展如何分类之前,有必要弄清楚“类”、“型”、“类型”、“转”、“转型”等概念的基本含义。在《辞海》中,“类”的解释为:【1】种类,【2】相似。“型”的解释为:式样、类型。“类型”的解释为: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而形成的种类。“转”的解释为:转化、转变。“转型”的解释:【1】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转变,【2】转换产品的型号或构造。

(二)高等学校如何分类发展的思考

高校转型肯定是在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形态、观念发生转变的基础上发生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在发生分类化、多样性转变,但尚不完全清晰。笔者将高校归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学术、学科为核心,专业特征是先形成一个理论体系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并以之为中心形成实验实习实训等教育环节,实践教育体系是服务和服从于理论教学体系要求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本科专业教学基本都是这样的模式,也可以称为传统本科教学模式(以下简称类型Ⅰ)。第二种类型是以社会就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中心即就业导向,设置专业教育体系,完全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中心,也可以说就是以职业要求为中心,不管理论是否成体系,或者说先不管需要什么理论,需要多少理论知识,在岗位能力体系形成后再按照岗位能力体系的要求优化整合理论支撑体系,传统的理论体系和内容应该按照岗位能力本位体系整组优化取舍,理论体系要依附于岗位能力体系的需要。我国目前中高职教育都定位为就业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该以这样的类型导向特征处理实践能力体系与理论体系的关系,选择这种类型比较合适,但实践上笔者认为目前职业教育还有较大改进的空间(以下简称类型Ⅱ)。第三种类型,在发现、发明、文明服务人类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现代社会特别需要将新的创新快速转化成为生产力并服务于社会文明进步的高校,是类型Ⅰ和类型Ⅱ目标的有力结合者,实现把最新最有效的科学发现、科技发明,按照市场的要求、岗位的提升而经营转化形成市场的技术工艺体系,进而成为产品等,这类学校在学术与市场岗位要求上实现很好的再创新,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其人才特点是特别具有快速应用再创新并满足市场的发展要求,笔者称为应用型本科(以下简称类型Ⅲ)。

上述三种类型是笔者的设想。笔者认为,从一个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来说,每一种类型都是一个体系,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有不同层次。类型Ⅰ主要培养发现较大的时空领域发明人才,类型Ⅱ主要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人才和革新人才,类型Ⅲ主要培养一线创新地应用已有发现、发明并转化推动社会前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笔者将类型Ⅰ称之为学术学科型,学术能力体系;将类型Ⅱ称之为现代职业型,技术能力体系;将类型Ⅲ称之为应用型本科或新型应用型,应用能力体系。这种类型设想和分法不一定合理正确,笔者个人认为从高校自己功能发展上有一定意义。总之,转型应是创建新的类型和新的类中型的总称。

(三)高校转型发展的本质是创建新型

如果上述设想对引导高校分类发展、办出自己有借鉴意义,有其合理性,笔者认为,类型Ⅰ是目前我国本科高校的普遍存在或者常态,类型Ⅱ和类型Ⅲ目前在我国本科高校中一些学校的办学使命定位以及实践过程中也有了一定的体现。但是从明确的类型指引变成一种类型的体系尚未形成。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应大概分成上述三种类型并且有立交桥制度,各类学校都是多层人才结构,老高校与新高校在办应用型本科时也可以区分不同特质特征应用指向[5]。

从上述分析可知,转型不是向已经存在的“类型”中去转变,而是在国家宏观领导和指导下,按照高等教育“分类化、多样化发展”这一基本特征,以高质量满足经济社会需要,也就是办学使命的要求,向类型Ⅱ和类型Ⅲ转型,而类型Ⅱ和类型Ⅲ尚未形成。所以,转型是创“类”、创“型”的过程,是创建新的“类”和新的“型”,因而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是创建新型应用型本科的问题,也就是办学指向,是学校往什么地方、什么使命功能转向的问题。

四、高等学校怎样转型发展

(一)转型方向

高等学校都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科技)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笔者认为,上述三种类型并存的高等教育才更合理,更能满足国家需要,这需要国家宏观调整和政策引导,但学校也不能被动等待,是一个主动根据自己、寻找自己、办好自己、创出自己的过程,所谓“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在方向明确的前提下,不管国家分类体系是否已经完善,也应该下功夫找到自己最适合的阶段发展目标。

笔者认为,类型Ⅰ发展模式上应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但这个过程不要忽视本科生教育,因而特别注重学术带头人、学术团队等建设。类型Ⅱ发展模式上应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应该在技能或专业型带头人、技能型团队、专业型团队上下大力气加强建设。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技能型带头人、技能型团队建设还不够重视,这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相符。类型Ⅲ的突出特点是实现发现发明与市场要求需求的融合、技术知识的创新,是学科专业建设的有机统一,其发展模式上应选择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是二者概念、理念、功能的融合一体化,应选择专业学科带头人、专业学科团队建设一体化,把科学发现发明与市场社会需要并进而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度契合,科学精神与市场意识(观念)的高度融合,特别强调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这种学科专业一体化模式要求本科教学组织上特别强调“融合”一体化的理念,例如,人才规格定位上的应用能力型(学做结合、学用结合、学改结合、学组结合、学创结合为特色),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与实验室一体化、课内外一体化、校内外一体化、就业创业一体化等反映专业学科一体化基本模式的“融合”特质。

(二)地方新建高校转型发展的需求导向

不管是否接受上述三种类型划分,需要高校转型以便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党和国家、人民的迫切期盼。如果选择上述三类的某一类基本特征,就应该选择其基本模式,并在这个类型的基本模式下多样化,所谓类中细化成规格,类中再分型。但是高校办学使命、特质不是绝对分离,本质上都是满足社会需要,只是服务时空性的不同。

所有高等教育广义上都是职业教育,所有行业都有其职业的要求或不断开拓新的职业领域的要求。高等学校怎样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的需要,笔者认为行业职业资质体系(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是实践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指向和方向,也就是现有的职业(师)标准体系应该成为办不同特色指向高等教育的非常重要的基本要求和导向。这样的导向可以很好地将社会需求、发展要求、就业要求反映到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有利于提升学校办学满足社会需要的符合度,也就是质量。

职业(师)资格标准体系因专业学科(行业)的不同而不同,影响域不同。目前有国际职业(师)标准体系、国家职业(师)标准体系、行业职业(师)标准体系,还有著名大企业职业(师)标准体系等。从职业(资格)的层次上区分,一般有初级资质到高级资质之分,层级数因行业的不同而不同;从同一行业职业资质的种类上看,有一种类型职业资质标准体系的,有两种类型职业资质标准体系的(例如工程系列),也有多种系列职业资质标准体系的,而且这种资质体系也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高等学校内部也在进行专业认证工作,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办学的资源建设。所以,依据专业学科(行业)的不同职业资质体系要求,如何把这一导向引入高校内部,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统一结合,是Ⅱ、Ⅲ类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性问题。首先高校应找准自己的职业资质追求的方位,是什么类型的,在什么范围内办好,就是单类型职业(师)资质的行业,应在办专业的服务区域和服务功能特色上下功夫,也是可以区分不同学校类型特质的。重要的是把基本的和特有的弄明白,做出来,办成功,得到社会认同,不管是什么类型,最终社会欢迎认可就行。办某种类型要有一个整体系统的顶层设计,每种类型都有其自身的体系特征,创建新的类型也就必须系统性地创建,要创建自己的体系,但并不是其内部、类型之间就是绝对割裂,完全不相关,没有重叠的存在。实际上不同的类型只是办学上主要追求特质的不同,区分主要追求特质,次要追求目标,谁为主、谁为辅,也有少数学校是同时具有不同类型的办学特质。同一种类型学校也可以有自己的不同特点,这样就可以形成各校办出自己特色,完成了自己使命,校校有活力,高等教育自然也就强国了。

五、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几个主要方面

转型是创建、创“型”,因而是一项开拓性、创新性、改自己、革自己的工作,这涉及政府、社会和学校内部方方面面的各种关系,非常困难,但又非转不行。党和政府已对改革发展、转型发展给出了方向和政策上的引导,实践靠高校主动积极,不可能等到有了标准化的“类型”模子照搬,要十分清楚创新型对社会,特别对学校自身的重要意义。仅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内部看,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应更加勇敢,主动积极加快创新发展,加快转变转型。

(一)观念转型

面对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现代化即将到来的问题,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改革发展实践中仍然存在一系列观念性困惑和激烈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专业与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职教与普教、理论与实践、本科与专科、先进与落后、通才与专才、高级与低级、创新与继承、“应用型是什么”(应用与非应用之争)等十个方面(见另文)。笔者认为,这些困惑和争议是“自我过不去”的观念性问题。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大胆解放思想,发展自己,不自我束缚,不作伤心劳神、无意义、无共识、无实践的攀比和严重影响事业发展的争论,在创建新型应用型本科上,不要先争论姓什么,应先实践创成了什么,各校都创出了真作为,必将极大地支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二)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14个基本问题

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系统思考,笔者认为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面临着以下14个基本问题:一是服务面向的地方性(区域性)、行业性特征,二是人才培养定位的职业适应性和规格多样性特征,三是专业导向性与专业设置的适切性和开放灵活性特征,四是教师队伍的双能(素、师)型结构及多元化构成特征,五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核心性特征,六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教育必然性特征,七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特征,八是教育教学及管理理念为生服务性特征,九是科技(研)工作的应用服务性特征,十是发展模式的多样性特征,十一是就业创业教育的体系化特征,十二是学校管理绩效性特征,十三是地方(行业)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特征,十四是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社会化特征[5]。

(三)定位使命路径方法选择转型

《纲要》第22条和第31条非常鲜明地指出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方向。笔者以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需要根据《纲要》精神,结合自身办学实际,鲜明地进行以下“七定”:定办学理念、定服务地域、定办学使命、定行业领域、定服务功能域、定人才培养规格、定层次和额度,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目标定位,并成为学校办学的行动指南。在以上“七定”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以下六个使命应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服务争创的面向:一要成为服务域内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或重要供给地;二要成为服务域内重要或主要的科技支撑地;三要成为服务域内文化传承与创新、开发的重要阵地和主要载体;四要成为服务域经济社会发展引智、引业的有效服务地、集散地;五要成为服务域内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干部人才的储备地;六要成为服务域内社会建设、文明建设和人民幸福生活的积极参加者和有力服务地。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和基本方法上,笔者认为以下六条路径对地方新建本科实现使命,达到目标定位非常有效。一是走地方化之路;二是走学历(学位)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之路;三是走合作办学之路;四是走教师队伍多元化、多样化之路;五是走“精品”化办学之路;六是走“中国化、学校化”之路[3]。

此外,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还涉及到组织管理支撑方式转型、专业学科课程模式转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科技工作方式转型、队伍素能转型、特色建设目标转型、评价标准转型和利益方式转型等方面,在这里本文不一一细述。

总之,转型是转变观念,清晰使命,调准定位,改变路径,优化内容,用好方法,找准切入,正确评价,顶层系统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统一,解放自己,改变自己,实践检验,“猫论”思维,不等不靠,持续坚定,一定大有作为。

六、结语

本文针对当前地方高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问题系统地阐述了笔者个人的观点和思考,主要从高等学校为什么要转型发展、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高校转型发展的分类设想、地方高校怎样转型发展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若干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以期对新建本科院校创建新型应用型本科有参考价值。

[1] 中新网.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中国在校研究生人数逾百万[EB/OL].(2005-07-26)[2014-03-01].http://www.chinanews.com/news/2005/2005-07-26/26/603912.shtml

[2] 刘尧.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凝视——从三部委发布《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谈起[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1):27-31

[3] 陈小虎.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定位、使命、路径和方法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4(3):33-40

[4] 潘懋元.大学不应只比“大”不比“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22

[5] 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7-22

Onthe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NewlyEstablishedLocalUndergraduateColleges——andTalkaboutSettingupNewApplicationTypeUndergraduateColleges

CHEN Xiao-hu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9, China)

Newly 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re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 training task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is the main force of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local colleges, especially in the newly 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reas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in local colleges,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in newly established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he classification tentative idea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how to transform and develop for local colleges, and some different respects i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ly 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Meanwhile, it puts forward some new viewpoint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for setting up the new type application orientation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 newly established colleges.

newly established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establish; research

2014-03-20

陈小虎(1962-),男,河北安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金陵科技学院党委书记,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和电气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研究。

G648.4

A

1673-131X(2014)01-0001-05

湛 江)

猜你喜欢

新建应用型办学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