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城镇化建设机遇 拓宽保险业服务领域
———关于保险业服务城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2014-04-10蒋永辉

上海保险 2014年3期
关键词:商业保险城镇化率保险业

陈 虹 蒋永辉

抓住城镇化建设机遇 拓宽保险业服务领域
———关于保险业服务城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陈 虹 蒋永辉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需要各行各业的积极参与。保险作为经济部门和金融行业,有责任、有义务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贡献力量。从另一个方面讲,能否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找准定位,也关系到保险业自身未来的发展空间。近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保险业自身结构调整等方面因素影响,保险业出现了业务增长乏力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城镇化建设给保险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将给行业发展注入持续不断的动力与活力,推动保险行业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一、城镇化建设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有利于增加保险的有效需求

近年来,保险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保险业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之上,只有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险业的业务发展领域才会越来越宽,发展空间才会越来越大。城镇化意味着家庭生活方式、养老保障模式的转变以及居民财富的增长,将带动商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大大增加。

商业保险作为现代文明和市场经济的产物,与城镇化发展的契合度很高,其发展水平与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城镇化率的提高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从而带动商业保险的发展。囯际经验表明,城镇化是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囯城镇化建设时期往往也是保险业大发展阶段。1996年,瑞士再保险公司Sigma通过对东欧国家保险深度和人均GDP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保险深度与人均GDP之间呈现“S”型曲线关系,人均GDP的上升将带动保险深度同向增加。在我国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由农村转变到城镇的过程中,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模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将会通过多种途径激发人们的保险需求。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大量农村人口将转变为城镇居民,同时他们的风险与保险意识也将提高。

首先,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每年将有数千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他们将成为保险消费的潜在对象。

经济学中“纳瑟姆”曲线揭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率处于30%至70%的上升区间时,是其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中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0.9个百分点,2012年达到52.57%。若中国的城镇化率今后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要持续10年才能达到70%。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12年末,我国人口总数135404万。城镇人口71182万,其中流动人口23600万;乡村人口64222万。要使我国城镇化率在10年内达到70%,以现有人口为基数,按国家统计局口径(简称“窄口径”)静态测算,需市民化23600万人,每年市民化人数为2360万人;若按扣除流动人口的专家口径(简称“宽口径”)测算,需市民化47200万人,每年市民化人数为4720万人。如果按201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0.495%进行动态测算,同样是10年达到70%的城镇化率,窄口径需城镇化人口总数将达24800万人,而宽口径需城镇化49600万人。也就是说,我国未来10年将有2.48亿至4.96亿农民进入城市,他们将形成保险业待开发的新市场。

其次,相对于农村生活而言,城镇生活面临的风险因素更多,促使新城镇居民提高风险与保险意识。

一方面,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建筑物的集中兴建、道路交通、食品安全等各个领域的风险因素也将显著增加,从而为各类保险提供了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城市文明的进步,会促进风险与保险意识的提高。客观地说,城市居民有更多机会接受风险和保险知识的普及宣传。中国家庭寿险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人寿保险的认知度,城市居民比县城以下的农村居民高14.2个百分点,而对于养老、重大疾病、意外事故这三项常见风险的认知度,前者比后者分别高出19.6、17.6和10.3个百分点。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扩大消费群体,改变居民的生活消费方式,并带动风险管理模式的升级和居民对商业保险需求的增加。

农村人口的逐步“市民化”,将促使新型城镇中的文化、旅游、休闲、家政、美容等行业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服务水平将不断提升,进而逐步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将带动风险管理模式的升级和对购买各种保险的愿望及需求增加。以养老方式为例,在传统的农村生活中,主要依靠养儿防老的家庭式养老保障模式,而随着城镇化发展,家庭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人口的流动性大大提高,迫切需要一种社会化、市场化的养老保障新模式来适应这种变化,而商业保险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促进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新城镇居民的购买力,并形成未来新增商业保险消费的主力军。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购买保险的能力。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有效需求不仅意味着购买意愿,也包括购买能力。从我国情况看,城乡居民收入和保险消费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农村居民纯收入为791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5元,是农村居民的3倍多。而在保险消费支出方面,2011年城镇居民为2516元,农村居民仅为281元。显然,居民的保险需求与其收入水平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居民将更加关注如何维持自身的生活质量及财产的保值增值,也必将推动居民对于保险保障和理财的需求增加。新型城镇化推动理财观念、消费习惯和风险意识的升级,城镇流动人口将成为未来新增商业保险消费的主力军。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从新型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以及国际经验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会创造出新的金融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指出,到2022年前后,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70%。据此估计,未来全国将有4亿到5亿农民需要在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生活等方面全面实现市民化。若以人均10万元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进行推算,仅此一项,就至少需要40万亿到50万亿元的巨额资金。如此大量的资金需求,为保险资金运用提供了机会。未来新型城镇化的资金需求主要体现在城镇公共事业建设、城镇房地产开发、城镇小微企业和城镇居民消费等四个方面。

(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催生新增财产险和人身险需求。

首先,从财产险看,将带动机动车辆险、家财险、工程险及责任险等业务发展。城镇化带来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财产保险业最直观的影响可能就是机动车辆保险。随着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增多,家财险市场也将因此扩大。中小企业作为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其发展会带动企业财产保险等需求增长,同时,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的保证保险业务也会有较大发展空间。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大范围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城市改造升级、交通设施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与此相关的建筑工程保险、安装工程保险、建筑工程雇主责任保险等保险需求有望得到提升。

其次,从人身险看,人们对于健康、养老等问题的关注程度提高,将促使医疗保险、健康保险和养老保险等需求增加。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医疗保健支出呈现增长趋势,医疗保险和健康保险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受到人口迁移与城镇化的双重影响,农村老龄化速度长期高于城市,城镇化对农村的家庭养老模式将带来巨大影响。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地区的留守老人问题严重,商业养老保险大有可为。

二、保险业服务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和方向

(一)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助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

首先,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藩篱,未来人们对商业保险的购买力和购买意愿都将显著增强。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障碍之一主要来自于与户籍制度相捆绑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巨大的差异,本应以公平为首要目标的二次分配却再次拉大了城乡差距。户籍分割的社会保障体系不能适应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规模人口流动的格局。以养老保险为例,由于养老金跨区域转移较为困难,导致一些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因跨地区、跨城乡就业,养老保险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这与我国农民工以跨省流动为主的格局极不适应,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劳动者参与所在地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因此,社会保障体系的户籍分割和低转移性抑制了农村外出劳动力参与社会保险的积极性。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为商业保险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商业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将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保险机制凭借其市场化和专业化特点,将更好地满足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求,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这是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一般城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保险业服务城镇化建设最根本的出发点。人的城镇化说到底就是让居住在城市里的人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来看,对于由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居住的人群来说,融入城市生活除了解决户口、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基本生活需求之外,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养老和医疗保障问题,这两个问题也正是可以通过保险手段来解决的。在基本保障层次,近年来保险业在经办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例如,保险服务新医改体系建设中的“湛江模式”破除了城乡居民的身份界限,打破了城乡医疗保障的二元分割,既解决了过去城乡医疗保障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又解决了新农合运行成本高的问题,使城乡居民享受到了同等的基本医疗公共服务。在补充保障层次,保险机构为养老金计划的发起、运营、给付提供全程服务,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第二支柱的重要参与者。在商业保险层次,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养老和健康保险产品,不仅可以丰富社会保障的层次,而且可以全面提升保障水平。

(二)注重发挥保险资金的优势,推动商业保险资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保险投资收益率。

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这些巨额资金如何筹集是城镇化进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保险资金来源具有长期性,收益具有稳定性,这些特点与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具有很高的契合度。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保险业快速发展和保险资产的不断累积,保险资金需要不断寻求新的投资渠道,在与长期负债相匹配的同时,获得较高而且稳定的投资收益。城镇化无疑给保险资金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在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筹资的过程中,政府会扩大国债和城投债的发行规模,同时还会鼓励各类企业和其他资金渠道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这将会推动债券品种的多样化和债券规模的不断增长,也将为保险资金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优质债券品种。

以美国为例,二战后,美国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由1940年的56.5%提升至1960年的70%。快速城镇化建设带来巨大的资金需求,债券市场由于其融资成本相对较低而备受政府青睐。与此同时,城镇化建设刺激了美国企业的融资需求,美国的公司债市场也快速增长。债券市场的繁荣使得美国商业保险的资产配置结构更加优化,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大幅提升,由1945年的3.11%提升到1960年的4.11%。

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也曾公开强调,要加强保险资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继续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效率。截至2012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6.85万亿元,在23个省市投资基础设施建设3240亿元。由于很多投资渠道刚刚放开,可以预见,保险资金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空间会越来越大。

(三)为提升城市发展和管理水平提供保险保障。

城镇化的载体是城市,城市经济的繁荣、服务功能的改进、管理水平的提升,都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些方面,保险业可以有所作为。

1.参与社会管理,实现政府的管、办分离,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保险业在产品精算、理赔服务和机构网络等方面的优势,既可弥补政府在人员编制、资金、管理和专业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不足,显著降低运行成本,还能实现政府的管、办分离,建立阳光运行机制,提高财政投入的成本产出效能。

2.通过引入保险机制,能够有效调动团结、稳定、和谐的积极因素参与社会治理。例如《侵权责任法》实施后,责任保险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市场机制理顺社会关系、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手段,对保障公众合法权益、有效调解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多种形式的责任保险,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民事纠纷,既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和谐,也减轻了政府负担。

(四)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作为重点服务领域。

1.通过发展农业保险,为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提供风险保障。2012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240.6亿元,同比增长38.3%,为1.83亿户次提供了9006亿元风险保障,向2818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148.2亿元。

2.通过发展农村小额保险,缓解农村家庭主要劳动力因伤、病、残对家庭经济造成的冲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通过开办小额信贷保险,为农民提供信用担保,形成保险与信贷结合,可以有效解决贷款农户和农村金融机构两方面的风险保障问题。

3.为提高城镇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农民工等群体的保障水平,在征地补偿和农民安置过程中,应运用商业保险对社保制度缺失的替代和补位,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养老、医疗等保险计划。例如,在养老保险方面,要立足被征地农民的长远保障,运用保险机制为被征地农民设立个人养老账户,在向被征地农民一次性支付征迁补偿款的同时,由政府土地转让收入、开发商土地开发收入、农民征迁补偿收入按适当比例共同构建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化一次性给付为长期保险保障,从制度层面建立被征地农民利益保障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中国人寿南宁分公司广西保险行业协会)

猜你喜欢

商业保险城镇化率保险业
浅析新媒体时代商业保险的商机与挑战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保险业:为“一带一路”建设护航
201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
商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可以同时享受吗
论中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商业保险参与养老保险的协调发展
探讨如何促进我国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融合发展
让保险业回归纯粹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关系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