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段玉裁对大徐本《说文》食部字字义的校改探析

2014-04-10吴茜茜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说文玉篇段玉裁

吴茜茜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段玉裁对大徐本《说文》食部字字义的校改探析

吴茜茜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大徐本《说文•食部》共收录汉字62个,重文18个,段玉裁在其《说文解字注》中对这部字的修改一共有12处,涉及到字音、字形、字义三个方面,其中对字义作修改的一共有八处,可分为修改用字、增补用字、删减用字三类。我们将这三类情况分别罗列,加以整理,并对其进行辨正。

《说文解字注》;食部;词本义

清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1]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部巨著,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推崇,正如王念孙在该书的序言中所称赞的:“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段氏在参考小徐本《说文》《玉篇》 《韵会》 《尔雅音义》等书的基础上,对大徐本《说文》加以校改,以订正流传中产生的讹误,力求恢复许书原貌。然而由于所见材料的局限,段氏的校考和注释不免有疏漏之处。大徐本《说文•食部》共收录汉字62个,重文18个,段玉裁在其《说文解字注》中对这部字的修改一共有12处,涉及到字音、字形、字义三个方面,其中对字义作修改的一共有八处,可分为修改用字、增补用字、删减用字三类。

一、修改用字

主要是对大徐本《说文》(下文简称“大徐本”)释义作出修改,改动的往往是某个字,一共有六处。分别是:

(一)食

大徐本:“食,一米也”。段注:“食,亼米也。各本作‘一米’也,《玉篇》同,盖孙强时已误矣,《韵会》本作‘米也’,亦未是。今定为亼米也。”[1]218

钱桂森《段注钞案》:“一字疑当作壹。《礼•玉藻》:‘壹食之人’,注云:‘壹犹聚也。’此处盖谓聚米为食。”[2]6很明显,此处对大徐本提出了质疑,但与段玉裁的看法不同,他认为“一”当为“壹”,意为“聚”。张舜徽在其《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对钱先生的看法表示认同:“钱氏此说可通,盖一壹二字,古人通用,见之《仪礼》者尤多,相沿既久,书写者贪笔划之省简,遂改壹为一。许书此处乃传写者所乱耳。”[2]6此外,张舜徽先生还认为,“食”的本义为“米”,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粮食”,如果析言之,

粮与食又不一样了。[2]6我们不难发现,大徐本“食”部统领的字也多和米有关,有些从食之字的异体字从米,如“餈”,其另一种写法正是写作“粢”。“亼”在大徐本中被训为“三合也”[3]108,也有“聚”之义,和“集”正是一对古今字。因此,从“聚米为食”这个说法来看,段玉裁的修改存在其合理性。

(二)饙

大徐本:“饙,滫饭也。”段注:“饙,脩饭也。脩,各本作滫,误。今依《尔雅音义》引正。脩,《仓颉篇》作。脩之言溲也。《水部》曰‘:,汏也。’饭者,人所饭也。,尔雅作饙。《释言》曰:‘饙、馏,稔也。’孙(炎)云‘:蒸之曰饙,均之曰。’郭申之云:‘今呼音脩。饭为饙,饙均孰。’”[1]218

此外,段玉裁对字义还作了一番详细解释,依据前人注解,“脩”亦写作“”,“饭为饙”,因此“饙”有“炊蒸”之义。[1]218徐灏在其《说文解字注笺》中也对此表示认同:“《内则》‘滫’注云‘秦人曰滫是也’,《玉篇》云‘半蒸饭’。盖炊将熟,复以甑蒸之也。”[5]533“2饙”在《汉语大字典》中解释为“蒸饭,煮米半熟用箕漉出再蒸熟”[4]4472,也和《玉篇》的释义相吻合,因此段氏的释义也有其合理性。此外,在笔者家乡湖北荆州一带,很多老人依然用此种方法做饭,并且有专门的工具。

(三)馏

大徐本:“馏,饭气蒸也。”段注:“饭气流也。流各本作蒸,今依《泂酌》正义引改。……饭气流者,谓气液盛流也。”[1]218

《诗•大雅•泂酌》:“可以饙饎。”《毛传》:“饙,馏也。”孔颖达疏引《说文》“馏,饭气流也”[6]4724,段玉裁即是据此将“蒸”改作“流”。“馏”在大徐本中出现了两种不同释义,有可能是版本不同引起的,唐写本《玉篇残卷》[7]所引《说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六朝《说文》的面貌,是校考今本《说文》的重要数据。今考罗振玉本《玉篇残卷》“馏”字,下注引《说文》云:“饭气蒸也”,由此可证六朝《说文》“馏”字的训释与大徐本相同,训作“饭气蒸也”。宋本《玉篇》和《广韵》所训也一样,都作“饭气蒸也”,证明宋代《说文》“馏”字也训作“饭气蒸也”。段玉裁由于时代所限,未能见到年代更为久远的《说文》材料,因此仅仅根据孔颖达所引而对《说文》作出修改,是不合适的。

(四)馓

此处段玉裁认为是由于许慎书中本没有“餭”字,后人加以窜改。持此种观点的还有颜师古,据《急就篇》卷二“枣杏瓜棣馓饴饧”,颜师古注:“馓之言散也,熬稻米饭使发散也,古谓之张皇,亦目其开张而大也。”[6]4727可见,颜师古也认为古字写作“张皇”,和段玉裁观点一致。而宋本《玉篇》“馓”字下引《说文》:“熬稻粻餭也”。《韵会》引“”作“餭”,和大徐本有所差别。《广雅》释“粻餭”为“饧也”,即我们如今说的麦芽糖。在其他文献中亦有此种说法,如《楚辞•招魂》:“粔籹蜜饵,有餦餭些。”注云:“餦餭,饧也。”又如《方言》曰:“饧谓之餦餭。”[6]4717可见“粻”的意思与糖有关。张舜徽在其《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提出了另外一种看法,他认为:“急言之则为餹,缓言之则为粻,粻为餹字反语也,但取谐音,故无定字。”[2]8即“粻”是“餹”的另外一种说法,目的在于用字把“餹”的读音表示出来,所以表达这个意思的词的写法不固定。

(五)饘

大徐本:“饘,糜也,从食亶声。周谓之饘,宋谓之餬。”段注:“周谓之饘,宋卫谓之。此五字各本作‘宋谓之餬’四字,今依《檀弓》音义、《初学记》正。”[1]219

考察《檀弓》《初学记》,我们发现段氏所说不假,《礼记•檀弓上》:“饘粥之食”陆德明释文引《说文》曰:“周谓之饘,宋卫谓之。”[6]4730桂馥《说文义证》:“《初学记》引同。”[5]5347唐写本《玉篇》“饘”字下引《说文》云:“周谓之饘,卫谓之餬。”与大徐本有一

个字的差别,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也许是因为《说文》是兼言“宋卫”,而《玉篇》和大徐本引用的时候“各夺一字”,《礼记》和《初学记》则是因为“餬”“”二字字形相似,所以在引《说文》的时候出现了错误。[2]9这种说法有待于进一步收集充分的材料去证实,因此笔者认为段玉裁的解释更为合理。此外,据宋本《玉篇》记载:“饘,糜也。同。”[7]广韵》记载:“,厚粥也,饘同。”[8]可见“”和“饘”在字义方面也存在共同点,更加说明段氏的说法可取。

(六)饷

大徐本:“饷,饟也。”段注:“饷,馈也。馈,各本作饟,今依韵会本。《孟子》说葛伯仇饷云:‘老弱馈食。’又云:‘有童子以黍肉饷。’”[1]220

据钮树玉《说文解字校录》记载:“《一切经音义》卷十三及《韵会》引作‘馈’也,《玉篇》注亦同。”在《说文义证》《说文通训定声》中,“饷”字所训与段玉裁亦同[5]5373。但是徐承庆在《说文解字匡谬》中说:“(说文)‘饟’下云‘周人谓饷曰饟’,则此云饟也,非讹字,馈饷互训,虽与义无乖,不当舍本书而依《韵会》。”[5]5373张舜徽在《说文解字约注》中说:“饟饷本一字,而分为二,故说解亦经后人窜改矣,今通用‘饷’以笔划省简耳。”[2]13无论何种解释,“饷”“ 饟”二字字义相同,同训为“馈”。此处对字义的训释没有争议,但段氏对字形的选择是否恰当还有待于考察。

二、增补用字

在大徐本基础上增补用字,仅有一例—“饴”,目的在于使表意更准确。

大徐本:“饴,米糱煎也。”段注:“饴,米糱煎者也。者字今补。米部曰:‘糱,芽米也。’火部曰:‘煎,也。’以芽米之为饴,今俗用大麦。”[1]218

很明显,大徐本是以动作训事物名称,“饴”是用粮食熬出来的,段玉裁增加“者”字表明“饴”是名词而非动词,即我们所说的麦芽糖、糖稀,而不是熬制糖稀的动作。以经考字,“饴”字也用作名词,如《释名》曰:“饧,洋也。煑米消烂洋洋然也。饴,小弱于饧,形怡怡也。”[6]4712桂馥《说文义证》引蜀本《图经》:“饴,即软糖也,北人谓之饧。”[5]5338因此,段玉裁对此处所作的增补使表意更为精确,有借鉴意义,但是否恢复了许书原貌还有待于考证。

三、删减用字

段玉裁对大徐本《说文•食部》的字义做出的删减亦仅有一例—“餔”。

大徐本:“餔,日加申时食也。”段注:“申时食也。各本申时上有日加二字,今依《广韵》 《类篇》《韵会》正。”[1]220

此处段氏将“日加”二字删去,但考察“餔”在其他文献中的解释,我们发现段氏的删减欠妥。据《庄子•盗跖》记载:“脍人肝而餔之。”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字林》云:“餔,日申时食也。”《后汉书•王符传》:“非朝餔不得通。”李贤注云:“《说文》:‘餔谓日加申时食也。’”[6]4714唐写本《玉篇残卷》注引《说文》亦云“日加申时也”,与李贤注相同,《玉篇》虽然比大徐本少一“食”字,但让人可以知道唐写本《说文》所训“餔”字中是有“日加”二字的。《太平御览•饮食部》“食”下云:“餔,日加申时食也。”宋本《玉篇》所训也和大徐本相同,有“日加”二字。因此,段玉裁的删减有不妥。此外,在其他古代文献中有“日加申”的用例,比如《汉书•翼奉传》:“乃正月癸未日加申,有暴风从西南来。”《后汉书•顗襄楷传》:“今月十七日戊午,征日也,日加申,风从寅来,丑时而止。”句中“日加申”均被释为“日在申时也”。

综上所述,由于时代所限等多方面的的原因,段玉裁对大徐本《说文•食部》部分字的字义所进行的修订,大部分是合理的,有些则显不妥,过于武断,这也提醒了我们探求字义的时候不能随意下结论,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总之,虽然段氏所作修改的正确性与可取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也揭示了一些问题,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探求字源,结合语言发展的时代性,理清字义的演变的脉络。

[1]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 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中册[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6-20.

[3]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1:106-108.

[4]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

[5]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8:5330-5413.

[6] 宗邦福,陈世饶,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 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责任编辑:施建平)

An Analysis of Duan Yucai’s Collation of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Some Words in the Radical Shi of Xu Xuan’s Shuo Wen Jie Zi

WU Qian-qian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China)

There are 62 Chinese characters in Radical Shi in Shuo Wen Jie Zi of Xu Xuan’s annotation, in which 18 Chongwen are included. Duan Yucai in his Annotation for Shuo Wen Jie Zi amended 12 mistakes including the pronunciation, font and meaning of these characters in this part. He corrected the literal meaning of 8 Chinese characters and all the changes c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different types: modifcation, supplement, and omission of characters. We will list and classify these words respectively, and distinguish right from wrong.

Annotation for Shuo Wen Jie Zi;Radical Shi;original meaning of word

H13

A

1008-7931(2014)05-0042-03

2014-06-23

吴茜茜(1988—),女,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说文玉篇段玉裁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订《古今韵会举要》探略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说文》《玉篇》目部重文比较研究
評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學研究
《玉篇》文献学、辞书学研究综述(2000—2016年)
《玉篇》与其他字书对比研究综述
糸部中颜色字体现的观念、制度
《说文?马部》概况
《说文》段注“谶”义疏证
《段玉裁传》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