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4-04-10陈丽华杨玉林尹湘兵
陈丽华,杨玉林,尹湘兵
(韩山师范学院思政部,广东潮州 52104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陈丽华,杨玉林,尹湘兵
(韩山师范学院思政部,广东潮州 52104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行专题式教学,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学时效性,有利于更好发挥思政课的教育功能。以教材内容与教学目的为根本,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托,以提高实效性为目标,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设计六个基本专题进行讲授。同时,专题的设置不固定,注重专题与高校所在地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结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探索;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主干课之一,自2007年开设以来,笔者作为从教者,一直严格按照教材的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计划和安排规范、系统地进行授课,经过几年的实践,逐步发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诸如课程时间跨度大、内容多、课时少;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内容交叉;与中学内容重合以及容易使学生产生老师照本宣科的感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重点不突出等。因此,探讨如何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解决上述矛盾,成为从教者应该认真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基于此,笔者作为一直从事“纲要”课教学和研究的一线教师,认为通过专题式教学模式来解决“纲要”课课程存在的上述不足,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与国内高校同行交流,发现开展专题式教学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而且已有诸多高校开始了专题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只是大家的思路和做法差别较大。本文试图对笔者近几年来进行的“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思考、探索与实践经验加以阐析,以求教于方家和同行。
一、专题式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专题式教学亦称“问题式教学”,是指教育者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基本要求,突破按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教学方式,把整个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概括和充实,形成既有前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着专题确定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1]而所谓“纲要”课专题教学法,就是打破“纲要”课原来的内容设计,将全书上中下三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主题重新概括和分类,最后形成若干个“分而各自完整、合而可成整体”的专题单元。把这些专题单元以一定的主线和顺序串联起来,形成概括“纲要”全书内容的专题单元集。[2]
“纲要”课实行专题式教学模式非常有必要,它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纲要”课实行专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改变以往我们教材和授课过程中存在的课程时间跨度大、内容多、课时少、与“概论”课内容交叉以及与中学内容重合等问题,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纲要”课教材揽括了中国近现代170多年的历史,共有三篇综述和十个专题,内容相对较多,而笔者所在的学校(韩山师范学院)授课课时安排只有36课时(其中实际授课32课时,实践课4课时,还应刨去其中因节假日而被冲掉的课时)。因此课程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就随之凸显出来,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给学生介绍最重点的问题和突出“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成为一项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通过专题式教学可以解决上述矛盾。譬如可以把三篇综述合而为一,使之成为导言部分。还可以把“纲要”课教材中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相融合,构建以“改革与近代中国”为题的专题。
在“纲要”课讲授的同时,学生差不多同步学习了“概论”课程,虽然“纲要”课更侧重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用事实去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而“概论”课则着重论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但两者之间存在内容交叉的问题,特别是关于中国现代史部分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纲要”课与“概论”课在内容上的交叉,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又一个重要的问题。通过专题教学模式,可以把中国现代史部分的内容融合到相关专题当中去,比如在“改革与近代中国”专题中,把近代历史当中的改革与建国后的改革开放进行比较研究,这样一方面有效地整合“纲要”课教材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能重点突出,避免与“概论”课内容的简单重复。
在校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系统地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初中教材分上、下两册,合计近17万字;高中教材也分上、下两册,合计近45万字),他们对有关的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他们对历史的脉络、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主要经验,尚不能系统地、准确地把握,对与“三个选择”有关的历史情况,也还缺少深入的了解。[3]如果说中学期间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要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重点要讲授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进程,那么,大学期间则要重点研究近现代中国革命与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通过专题教学模式可以把相关的历史史实结合起来,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而非简单重复中学当中的历史“是什么”的问题。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时效性
“纲要”课实行专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教师满堂言的现象,增加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纲要”课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主干课程之一,它担负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提升其教学实际效果是一项重要的工程。但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在当今一些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观念的影响下,对于思想理论课程兴趣度并不高,甚至有排斥心理。而通过专题式教学,我们可以将相对枯燥死板的教材体系转为教学体系,开设一些与历史和现实问题相结合的专题。例如,我们开设了“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与演变”专题,内容不仅涉及历史问题,也涉及到当今的台湾问题,从而使学生感觉到我们开设的“纲要”课不仅仅是讲历史,而且还涉及到他们比较关注的时事问题。又如我们还开设了一些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相关的小专题,比如“潮汕七日红”,使学生深切感觉历史就在他们熟悉的身边,从而提升其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同时笔者在采用专题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灵活利用一些时间围绕一些热点问题或大家都熟悉的一些家乡的历史,开展课堂讨论和实地考察,从而打破传统的教师满堂言的现象,进一步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兴趣度。
大学生进入大学前已经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如果我们一味按照教材的体系面面俱到,就会使学生感觉老师在照本宣科,传统说教,没有重点,从而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专题式教学,可以尽量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即在了解国情、国史的基础上,使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选择改革开放。选择与上述内容相关的专题,突出重点和难点,从而消解大学生在简单重复一些基本历史知识方面的枯燥与乏味,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有利于更好发挥思政课的教育功能
“纲要”课实行专题式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历史重要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认识,培养青年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纲要”课不仅是一般的历史课,它更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思政课,“纲要”课不仅要向当代大学生介绍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进程并探寻其规律,而且它更多的使命是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教学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理念,它既考虑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也充分考虑了学生所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需求,使其在历史的学习中体验研究分析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专题中对日本的历史和中日关系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析,然后引出关于当今中日钓鱼岛争端、日本对华侵略的认罪态度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最后形成正确的认识以及进一步扩展学习研究的兴趣。
“纲要”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政治性,承担着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教学使命。专题教学的设计没有忽略课程教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根本目标,反而有所加强。因为实行专题教学模式,可以更强调内容的集中性,可以把过于繁琐的历史过程去粗取精,把能够提升学生爱国主义的内容集中起来进行专题讲授。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够突出一些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然后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使之形成正确的判断,最终形成学生个人的观点和认识。这对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把握“纲要”课专题教学内容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笔者在探索“纲要”课教学改革之初就逐步意识到,要提高教学实效,解决学生学习意识淡漠的问题,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而实行专题式教学是一种好办法。因此自2010学年度开始,笔者就在“纲要”课教学中实践专题式教学。而如何在依托教学目的和教材的基础上设置合理的专题,设置什么样的专题,成为我们首先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其一,专题设置必须注重创新性和学术性,必须避免只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分割重组。专题式教学的目的是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使教学特色更加生动、教学效果更加深刻。这种转化不应是教材内容的重新编排,而应是在保持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的前提下对教学模式的全新设计。要充分展示每一个专题的历史和理论的涵盖力,充分体现每一位教师的研究特色和学术专长。如果不这样做,所谓的专题式教学就会沦为“换汤不换药”的无用功,根本起不到解决教学难题和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
其二,专题设置也不能天马行空,必须遵循一定原则,必须符合本课程教材目的和教学任务。进行专题设计必须以教材内容与教学目的为根本。教材内容体系转化成专题教学的内容体系,必然有所调整,但这种调整应以教材为基础,授课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对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进行规避或削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教材开篇的话中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因此我们在设计相关专题时必须以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为基础和根据,充分突出其重点和难点问题,否则的话我们的“纲要”课教学就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
其三,进行专题设置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托。当代大学生虽然在中学或多或少都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所了解,但他们大部分对历史发展的脉胳还不能完整把握;对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主要经验,尚不能准确地理解;对与“四个选择”有关的历史情况,也还缺少深入的了解,并存在若干困惑。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在进行专题设置中,一方面要注意避免与中学课程的简单重复,另一方面更要着力注意弥补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把握方面的不足之处,使他们能在原来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一步。
其四,进行专题设计必须以提高实效性为目标。提高教学实效是任何教学改革追求的最高目标,没有实际效果做什么都是无用功。因此在“纲要”课进行专题设置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为专题而专题,设置一些不能产生实际效果的专题,我们应该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目的,在有限的课时里设计最能反映重点、难点以及当代大学生最关注的热点问题的专题,以求达到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产生最好效果的目的。
三、专题式教学的初步实践
在借鉴兄弟院校的探索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上述原则指导下,近几年来,笔者以教研室为单位,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对“纲要”课专题式教学进行了集体规划、备课和教学实践。
首先,笔者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并结合各位任课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专长,从教学目的和重点出发,确立了六个基本专题,分别为专题一:综述;专题二:改革与近代中国;专题三:革命与近代中国出路的探索;专题四: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和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专题五: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及其演变;专题六:从“九·一八”到“八·一五”——抗日战争重大历史问题。这六个专题基本涵盖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仍确立的必须讲授的问题。
上述六个专题是笔者在逐步探究中不断摸索而确定的,确定后笔者又组织各位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分工制作教案和课件,最后把所有教师的课件和教案集中起来共享,由各位教师按基本统一的内容进行专题教学。在确立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一些基本原则:其一,紧紧围绕“两个了解,四个选择”确立专题。专题二、专题三、专题四、专题五,专题六的设置基本上都在与学生探讨国情、国史的基础上,着力于使他们深刻认识中国在近代以来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比如专题四(“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和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本专题主要概述和剖析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传入中国、中国人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90多年的奋斗历程和功绩,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从而自觉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二,注意把中国近现代史中相关问题结合起来对比进行教授和探讨。比如专题二(“改革与近代中国”)。本专题主要探讨近代中国如何遭受外来侵略以及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社会的不同阶级如何通过改革这种方式来探索国家出路的过程与经验教训。同时,把近代中国改革的失败与国家当前的改革开放的成功进行了对比,不仅把近现代史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讲授,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也让学生懂得了中国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其三,注重历史问题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的结合。以史为鉴,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实。比如我们在设置专题五(“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及其演变”)时不仅简单分析了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和两次分裂,探讨国民党败退的原因,同时也对台湾问题的产生和当今两岸关系的新局面进行介绍,增强学生对一些时事热点问题的认识。又如专题六(“从‘九·一八’到‘八·一五’——抗日战争重大历史问题”)中笔者也从当前中日关系的一些摩擦和争端的历史根源入手来介绍抗日战争。
其次,在专题式教学推进的过程中,并未停止继续探索研究,提出专题设置的非固定化。所有任课教师边上课边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进行修改和补充。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之后,老师们一致认为专题设置不应一成不变,应该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设置一部分机动专题,以便进一步提高专题式教学的时效性和吸引力。到目前为止,除了最初设置的六个专题以外,根据教学的需要,还设计了一些新的方案,补充了一些新的专题。例如,根据一些重大时事热点问题和重大历史纪念日设置了一部分机动专题适时讲授,如“钓鱼岛争端与中日关系”、“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九·一八事变80周年纪念”等。
再次,在“纲要”课推行专题式教学过程中,笔者还注重专题与高校所在地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结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地方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地方历史文化的发展是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我们在“纲要”课专题式教学探讨和设计过程中,注意到了专题与地方性历史资源的相互结合。比如,按照我们所在地方区域历史文化设置了一些相关的小专题与六个基本专题进行穿插授课,在讲完近代中国遭受外来侵略后可以向学生介绍“汕头开埠”,在讲完专题三(“革命与近代中国出路的探索”)后可以讲授“南昌起义与潮汕七日红”,讲授专题六(“从‘九·一八’到‘八·一五’——抗日战争重大历史问题”)后可以介绍“潮汕地区与抗日战争”等。
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我们认为用专题式教学能有效概括“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更好发挥教师各自的教学专长,更有利于发挥全体教师的集体合作优势,有利于达到提升教学实效的目标。在实践中,全体任课教师均认为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改善,学生的正面反应强烈,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明显提高,参与意识显著增强,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突出了重点,加强了深度和广度,解决了课时多时间紧等问题。当然,用专题模式进行“纲要”课教学是一项严肃且复杂的工作,要做得更好,还需要我们从事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和同行的不断探索和努力。
[1]贾友军,李咏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基本思路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2):89.
[2]袁飞,马彩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专题法教学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3(4):95.
[3]沙健孙.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15.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matic Teaching forAn Outline of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CHEN Li-hua,YANG Yu-lin,YIN Xiang-b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The implements of the thematic teaching for“An Outline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class is helpful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eaching system;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to better play its education functions.Six basic projects are designed.on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as the fundamental,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with the goal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t the same time,The setting of the projects are not fixed,giving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places where universities are located.
An Outline of Modern History of China;thematic teaching;research;practice
G42
A
1007-6883(2014)04-0095-05
责任编辑 温优华
2013-12-30
2013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项目编号:2013CY015)。
陈丽华(1977-),女,湖南沅江人,韩山师范学院思政部讲师,历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