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代文人题大庾岭诗歌研究

2014-04-10胡泰斌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南安梅岭文人

胡泰斌

(南昌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南昌 330029)

历代文人题大庾岭诗歌研究

胡泰斌

(南昌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南昌 330029)

从历代文人题大庾岭诗歌中可见,因大庾岭地理特点和不同时代文人的人生经历、思想抱负的不同,题大庾岭诗歌的价值内涵也就有其共同性和特殊性。题大庾岭诗歌作者群具有特殊性,主要有被贬南迁及北归的文人,南下任职的文人,为国奔走的文人。诗歌内容主要体现在描写大庾岭的自然风光,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这三个层面上,表现出个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感情。

大庾岭;古驿道;诗歌;群体

一、大庾岭在古代所处的重要地位

江西大余(古南安府)与广东南雄交界的大庾岭,南与百粤沿海相连,北与中原内陆相通,是中原陆路与岭南海路相接的咽喉,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大庾岭建于战国末年,兴于盛唐。唐张九龄修复大庾岭通道,修成后其撰文《开凿大庾岭路序》记载:“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转输以之代劳,高深为之失险。”使当时中国南北交通通畅起来,迎来了鼎盛岁月。《民国大庾县志》:“庾岭两广,往来襟喉,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脚践履,冬无寒土。”与当时西部的“陆路丝绸之路”的繁荣相媲美,人们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宋时全国经济中心由黄河流域南移到江南地区,更加依赖南方及岭南地区的经济,其中商业交往以赣江——大庾岭路为中心。明清之际,统治者对外采取闭关政策,开放港口仅限于广州一地,赣江——大庾岭商道就更加重要,“江西水路乃南北通衢,商贩往来,络绎不绝”①《清朝文献通志》卷27“征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九江开埠通商,出口的商品经由长江直接进出,简单而且快速。大庾岭逐渐成为“僻处一隅,富商巨贾绝迹不至”②同治《赣州府志》:卷二十“舆地志·风俗”。至此,赣江——大庾岭商道完全衰弱。

大庾岭,古时是中原与“南蛮”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分水岭,尤其在唐宋时期,更是官员贬谪南迁和北归的必经之路。官员一旦贬谪岭南,就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结束,有所谓“春、循、梅、新,与死为邻;高、窦、雷、化,说着也怕”③苏轼:《和陶九日闲居》,《苏轼诗集:卷四十一》,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民谚。对贬臣而言,只有穿越“岭南第一关”的梅关,才能算是真正踏上了北归的旅途。历代有南朝陆凯,唐宋之问、刘长卿、张说、许浑,宋黄庭坚、苏轼、朱熹,元吕思诚,明解缙、戚继光、汤显祖,清王士祯、朱彝尊、袁枚,近现代陈毅、何香凝等都曾经过于此。

二、题大庾岭诗歌作者群的特殊性

从历代文人经过大庾岭所题的诗歌分析可见,不同时代文人的人生经历、生活道路、思想抱负、理想追求等都相差较远,体现在他们的诗歌上的价值、内涵也就相距甚远。

1.被贬南迁及北归的文人

在唐以前,大庾岭的作用和价值主要是军事和经济。唐张九龄开凿大庾岭后,对外交流拓展,海外诸国途径大庾岭前来朝拜,以后历代逐渐开发古驿道。大庾岭在唐宋时期仍是落后偏僻的蛮夷之地,官员都不愿意到岭南任职,多是被贬流放到此,由此留下大量诗文,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大庾岭贬谪文学风格。

唐宋之问曾二次被贬岭南,第二次途径此地时作《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借南飞到此的大雁自觉回头,喻意自己被贬南归的前程却难以确定,悲凉失落之感油然而生,感伤自己的命运还不及大雁自由。过岭后又作《度大庾岭》:“但令归有时,不敢恨长沙。”此时诗中表达的不仅是思乡,还以贾谊贬长沙后的命运和行为,表露自己的心声,希望有朝一日能返回中原。与宋之问同时被贬的还有沈佺期,被贬流放到礶州,在度岭时想起了同时被贬的好友杜审言,作《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同是天涯沦落人,悲伤失意,孤凉凄惨,同病相怜之感油然而生。长安三年(703),有号称“燕许大手笔”的张说流配钦州,过岭时作《度大庾岭》:“乡关绝归望,亲戚不相求。”刘长卿在大历年间被贬为睦州司马,最后官终随州刺使,其度岭时作《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已料生涯事,惟应把钓竿。”张九成《三月晦到大余》:“归路复如何,江声寒玉碎。”

宋绍圣元年,已从贬所召还回京任职的苏轼再次被贬到岭南的惠州、儋州,在他两次度岭时作《过大庾岭》、《度梅岭寄子由》、《南还一首》等诗中,虽然两次过岭作的诗有所差别,但很难看到往日的乐观豁达,读来干瘪、乏味。元明以后,仍有许多被贬文人的诗作,如吕思诚《大庾岭留题二首》:“一水南来分百粤,大江东下入三吴。”解缙《重过南安二首》:“为有东坡两行竹,每看南斗迎谯楼。”黄仲昭《南安行台赋古梅》:“独怜不改坚贞操,依旧寒花冒雪开。”汤显祖《秋发庾岭》:“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清乾隆以后,大庾岭失去了昔日的地位和繁华,途径此地的文人再没有前人那种郁闷之气,有的只是感伤怀古了。

2.南下任职的文人

秦代开凿大庾岭主要是用于军事,交通险峻,直到唐张九龄开发大庾岭,“缘磴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役匪逾时,成者不日,则已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转输以之代劳,高深为之失险”,①《张曲江集:卷一七》,《开凿大庾岭路序》,《全唐文:卷二九一》。与海外通商日益频繁。有对张九龄开凿大庾岭之功绩的盛赞:“文献凿庾岭,功与九河同。”[1]之后,历代来此任职的官员都注意对大庾岭驿道的保护和修复,至明清时期,梅关驿道的繁荣达到了顶峰。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途径梅关时见到岭上的繁荣,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写到:“这种不断的交流的结果使山两侧的两座城市(指南安和南雄)真正成为工业中心,而且秩序井然,使大批的人连同无穷无尽的行李,在短时间内都得到输送。”

宋元丰四年(1081),受委派的黄庭坚代表朝廷赴南安主持考试,期间得以空闲与好友登上大庾岭,诗兴大发,作《戏赠南安倅柳朝散》:“柳侯风味晚相见,衣袂颇薰荀令香。桃李能言妙歌舞,樽前一曲断人肠。洞庭归客有佳句,庾岭梅花如小棠。乘兴高帆少相待,淮湖秋月要传觞。”诗中洋溢了自己官场一帆风顺的得意之情。宋明理学在周敦颐、二程、朱熹、王阳明的共同发展下,形成了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而这几位理学大师都与大余有缘,都在大余工作和生活过。周敦颐创立理学始在大余。其与弟子程灏、程颐创立南安军学学堂,有“道在孔孟,源在南安”之说。“道源书院”也有“胜甲江右”之称。朱熹在大余探寻理学之源,作《南安道中》:“晓涧淙流急,秋山寒气深。高蝉多远韵,茂树少余萌。烟火居民少,荒戏草露侵。悠悠秋稼晚,寥落岁寒心。”所表达的是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对百姓的怜悯和痛心之情。

明南安知府张弼任职期间,扩修驿道,修复丞相祠,作《张丞相祠》:“丞相祠前荐浮蚁,将军岭上望高鸿。”丘浚作《题大庾岭红梅三首》:“花神昨趁瑶池宴,一夜春风与换胎。”袁州知府徐琏作《岭北早行》:“尘埃筹世事,顿觉利名轻。”清王士祯度岭时作《归度大庾岭》:“峤水流言海,榕萌数驿亭。”陆袤作《南安道中》:“往事凄然成记忆,浮云天地老孤踪。”朱彝尊作《度大庾岭》:“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3.为国奔走的文人

梅岭地势险要,秦以来经常处在战火的硝烟中,汉楼船将军杨仆率师度大庾岭,平定南越之乱。南朝开国皇帝陈霸先驻兵梅岭,定都建康,建立陈王朝。宋狄青为征讨侬智高,曾取道梅关。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江西福建督师度大庾岭,不幸被俘,在元军押送梅岭赴京师时,举目远眺,祖国的河山沦为异族之手,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心中满腔愤懑,作《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抗元失利,自知归期无望,以慷慨激昂的诗篇和绝食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心志。

元初率兵灭宋的伯颜在度岭时,赋《度梅关》:“马首径从梅岭归,王师到处即平夷。”表达平定南方的胜利喜悦之情。明代理学大师王阳明曾三次途径南安,对他的理学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度梅岭时写下《度梅关》:“溪流百折绕青山,短发秋风夕照间。身入玉门犹是梦,复从天末出梅关。”在京城遭奸臣诋毁,被调至广东,心中无限愤慨,到达大庾岭,恍如从世外飞到梅关,顿时心情舒畅,心中起伏万千,即兴又作《入梅关》一首:“依稀已觉黄粱梦,却把梅关当玉关。”想起远在家乡的百姓,思绪起伏,吟出《入梅关》二首:“北去南来已白头,逢人莫说旧时愁。空余庾岭关前月,犹照渔阳塞外秋。”诗中透出只要能报效国家,无论身在何处都一样为国效力,不必计较个人得失。

石达开率领太平天国军队四次在大庾岭与清军交战;北伐期间,何香凝经大庾岭向内地进发,想到艰苦革命,看到眼前梅花灿烂绽放,吟《咏梅》:“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吟风高挺立,不畏风雪吹。”表达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对革命成功的坚定信念;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元帅诗人陈毅在这里领导艰苦的游击战争,写下《偷渡梅关》、《登大庾岭》、《梅岭三章》等壮丽诗篇,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坚信,随时为革命牺牲奉献的精神。

三、题大庾岭诗歌的三个层面

历代文人题大庾岭诗歌中,既有描写大庾岭的自然风光、抒发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又有缅怀前人伟业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诗人把个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情感溶于诗歌中。

1.描写大庾岭的自然风光

大庾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也是美不胜收。从文人题诗中,“南安十景”成为文人描写大庾岭的自然风光诗篇的主要对象,自南朝陆凯途径大庾岭,折梅赠友,并赋《赠范晔》诗一首,其后大庾岭梅花成为过往文人和官员抒情言志的主要对象。

唐宋时期,多是因为被贬,途经大庾岭的文人心情失落郁闷,无暇顾及大庾岭旖旎的自然风光,诗中所表达的多是不平愤懑之气,但也有少数文人写到大庾岭的自然风光,张九龄《双秀峰》、张诩《铁汉楼》、邵宝《舞剑台》、宋王奇《绿阴亭》,苏轼遇赦北归登上谯楼时作《登谯楼》,其中“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是对大余的的形象概括,也成为誉赞大余的经典绝唱。

明清时期,梅岭也逐渐失去往日政治、军事的用途,途径此地的文人不再担心被贬不能北归的恐惧,心境发生了变化,多能享受山水带来的愉悦,把美景尽收诗中。其中描写最多的还是“南安十景”,如明大余人刘节《南安十景》描写得淋漓尽致,还有吴宝炬描写“牡丹亭十景”的《诗十首》等。此外,湛若水《题梅国书院三首》、朱彝尊《晚过东山寺》、魏际瑞《梅岭》、章绪《庾岭红梅》、蒋士铨《双城合壁》、游绍安《台岭》等都属此类。

2.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大庾岭自然美景让无数文人借此来表达情谊和志向抱负。宋之问《度大庾岭》:“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想到被贬岭南,在岭上看见到此驻足的南飞大雁,而自己前途难卜,只有一腔热泪告别大庾岭的梅花,以诗来表明心迹。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与好友在岭上分别,想到此去与穷山恶水为伴,人烟稀少,心中不免寒颤,再也没有年少时锋芒锐利之气,只求北归之期早点到来。张九龄《同綦毋学士月夜闻雁》:“月思关山笛,风号流水琴。”在月夜与好友在岭上听到大雁的鸣叫,想到千里之外的戍边战士与亲人的离别,表达出时局的混乱,知音难寻的痛苦(“流水琴”出自典故,比作知音难遇)。“避缴归南浦,离群叫北林。联翩俱不定,怜尔越乡心”,受到奸佞的打击排挤,为保存生命,留下有用之身为国家做贡献和对家乡百姓的拳拳赤子之心,主动请求开凿大庾岭驿道,造福于百姓。还有蒋吉《大庾岭有怀》、权德舆《岭上逢久别者又别》、刘长卿《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文天祥《南安军》、聂古柏《梅岭题知事手卷》、李绂《大庾岭》等。

3.咏史怀古

唐开凿大庾岭驿道,在经济上大大促进岭南的发展。后人为纪念开凿大庾岭古驿道之功德,在岭上建有功臣的祠堂,筑其塑像,以供后人瞻仰。张九龄死后,唐玄宗赐谥“当年唐室五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并在山脚下建“夫人庙”,纪念张九龄夫人全力以赴支持张九龄开凿古驿道所作的贡献,几经修复,日臻完善。“堂宇恢皇,门庑崇翼,寝筵有地,憩息有所。”[2]张文献祠屹立梅岭数百年,拜谒者不计其数,人们不仅是感恩戴德,更是为宣扬其为人正直的高尚品格,历代过岭感发为其赋诗者不计其数。杜甫作《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卿》:“波涛良史笔,无绝大庾岭。”赞叹开凿大庾岭,对开发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中原与海外国家的商业贸易功绩的伟大。诗中对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洁身自好的品质充满无限敬仰,同时也把张丞相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

明解缙《重过南安二首》:“少年见说张横浦,曾访南安旧谪居。”诗人此次贬谪广西,途经大庾岭,想起年少时就已知道张九成(自号横浦居士),因反对秦桧和金议和,被诬陷贬谪南安十四年,联想到自己上书触怒龙颜,贬谪广西,眼前昔日的繁华喧闹如今已是满目疮痍,而自己前途未卜,悲凉之心顿时而生。虽然前途渺茫,但想起苏东坡北归在常乐院戏扫竹石的情景,又充满了信心,只要看见迎谯楼,归期也就指日可待了。

此外,张弼《张丞相祠》、袁枚《拜谒文献祠》、魏际瑞《梅岭》、魏礼《梅岭》、袁枚《过庾岭》、杨宗岱《梅岭图》、田汉《登梅关》等,都对前人途经大庾岭时的不同情景发出感叹。

[1]湛若水.文献祠[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356.

[2]胡文伯.重修大庾岭张文献祠记[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278.

A Study of Poetry by Scholars on the Topic of Dayuling Mountain in Different Dynasties

HU Tai-bi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29)

Due to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ife experiences in different dynasties,ideas,ambi⁃tions,value connotations embodied in the poetry had common features and particularity.There was something special among poets on the topic of Dayuling Mountain.They were mainly flying south and north,to be exile,to be in office,to run for the nation.The poetry contents we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describing the natural beauty,expressing emotions through lyrical scenes and through concrete objects,which showed their in⁃dividual aesthetic tendency and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

Dayuling mountain;the ancient path;poetry;group

I207.2

A

1007-6883(2014)04-0067-04

责任编辑 温优华

2013-12-01

江西省“十一五”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0YJ99)。

胡泰斌(1975-)男,江西彭泽人,南昌大学科技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南安梅岭文人
读陈毅元帅《梅岭三章》
秀美南安
中国首部石材大片在南安开拍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南昌梅岭风景区旅游开发策划
文人与石
南安乡贤再发力
梅岭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