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静脉输入刺激性药物的护理体会
2014-04-10张毅
张 毅
(湖北省十堰市铁路医院儿科,湖北 十堰 442716)
儿科静脉输入刺激性药物的护理体会
张 毅
(湖北省十堰市铁路医院儿科,湖北 十堰 442716)
目的分析儿科静脉滴注刺激性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探讨如何通过护理手段减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86例静脉滴注刺激性药物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患儿使用药物(种类、剂量)及不良反应情况。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建议。结果在186例患儿中,36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35%。其中,21例患儿主诉疼痛,10例局部发红,4例婴儿在静脉输液时突然哭闹,1例局部皮肤发白。静脉滴注刺激性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以疼痛为主(P<0.01)。结论准确配制药物,合理选择静脉,密切观察,健康教育等护理举措可有效预防儿科静脉滴注刺激性药物的不良反应。应推广于临床。
儿科;静脉输液;刺激性药物;护理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1]。临床上,刺激性药物的应用较为广泛。在输注刺激性药物时,药物外渗,可能引起局部组织疼痛、肿胀。若得不到及时处理,可能造成患者局部组织坏死、溃烂,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而且还可能引发医疗纠纷。全面系统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静脉滴注刺激性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本文,通过分析我院儿科186例静脉滴注刺激性药物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静脉滴注刺激性药物的相关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86例静脉滴注刺激性药物患儿的临床资料。186例患儿遵医嘱静脉滴注甘露醇(20%)、葡萄糖酸钙(10%)、多巴胺。其中,女性患儿89例,男性患儿97例;患儿年龄1 d~13岁,平均年龄为(6.53±3.5)岁。
1.2 静脉滴注药物
①93例患儿应用葡萄糖酸钙(10%)。剂量为2~10 mL。②75例患儿应用甘露醇(20%)。剂量为15~125 mL。③18例患儿应用多巴胺注射液。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学系统,应用t检验,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93例应用葡萄糖酸钙(10%)的患儿中,主诉疼痛17例;局部皮肤发红6例;另外,4例婴儿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突然哭闹不止。在75例应用甘露醇(20%)的患儿中,主诉疼痛4例,局部皮肤发红4例(其中,2例患儿伴局部组织肿胀;1例患儿在开始输液20 min后,出现皮肤肿胀,发红,但回血正常,拔除8 h后,患儿注射部位出现2 cm ×2 cm的瘀斑)。在18例应用多巴胺注射液的患儿中,局部皮肤发白1例。在应用三种药物过程中,患儿均未出现心慌等严重不良反应。
186例患儿,36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35%。静脉滴注刺激性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以疼痛为主(P<0.01)。见表1。
表1 患儿静脉注入刺激性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情况
3 护理体会
①准确配制药物。确保药液浓度准确,可有效减低药物对患儿静脉的刺激,减轻患儿疼痛感受。儿科患儿多应用分液袋。液体量的计算大多不准确。在配制刺激性药物时,护理人员应采用空针抽取液体,然后加入药物,并摇匀,以确保药物浓度的准确。②合理选择静脉[2]。选择合适血管,规范穿刺,妥善固定,是防止针尖滑脱、液体外渗的关键。儿科静脉输液,常选枕后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前臂及手背较直的静脉。进针应避开关节活动部位及静脉窦。穿刺时,护理人员将留置针连接10 mL注射器(内含生理盐水),穿刺部位消毒,针尖与患儿皮肤成20°~30°进针。直刺患儿静脉。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再换刺激性药液,开始静脉输液。③密切观察。首先,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3]。注意患儿口唇、面色、呼吸、脉搏等是否出现变化。注意患儿是否心慌不适,是否出现急性肺水肿等。其次,密切观察患儿静脉输液速度。小儿易动,不合作[4]。在输液过程中,患儿不断变化体位(被家属抱,下床走动,在床上休息等),输液瓶的高低也不断变化,直接影响患儿的输液速度。护理人员应定时巡视病房,合理调节滴速。此外,护士还应告知家属及患儿输液速度过慢、过快的危害,以获取家属理解,增加家属及患儿的依从性。再次,护理人员还应关紧分液袋上第一个开关,以防过多液体进入分液袋,增加患儿输液时间及输液总量。最后,护理人员应加强病房巡视。密切观察输液部位是否发白、发红、肿胀。认真倾听家属及患儿主诉,若出现心慌不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处理。④健康教育。输液前,积极评估患儿病情,向家属及患儿讲解静脉滴注刺激性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利于家属做好相关心理准备。护理人员还应向家属讲解药物外渗可能出现皮肤溃烂、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使家属自觉认真看管患儿。细致的健康教育,有效的沟通,可增强家属及患儿的依从性,促进护患关系,确保输液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综上所述,准确配制药物,合理选择静脉,密切观察,系统化的健康教育等护理举措可有效预防儿科静脉滴注刺激性药物的不良反应。应推广于临床。
[1] 张欣.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操作及静脉炎的预防措施[J].实用医药杂志,2011,28(5):434-435.
[2] 陈永群.儿科静脉输入刺激性药物的护理细节体会[J].求医问药,2012,10(11):596-597.
[3] 王靖,李莉,翟荣君.静脉输注非化疗刺激性药物外渗的护理干预[J].黑龙江医学,2013,37(5):342-344.
[4] 郑秀娥,谭远琼,林仕莲.静脉注射强刺激性药物的观察与护理[J].求医问药,2011,9(8):133.
R473.72
B
1671-8194(2014)09-0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