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肢负重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

2014-04-10雷治国克纳新刘翠龙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9期
关键词:肩峰肱骨电针

雷治国 克纳新 马 越 刘翠龙

(抚顺煤矿脑科医院康复科,辽宁 抚顺 113123)

上肢负重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

雷治国 克纳新 马 越 刘翠龙

(抚顺煤矿脑科医院康复科,辽宁 抚顺 113123)

目的探讨上肢负重结合电针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情况。方法将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和电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上肢负重。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摄取双侧肩关节X线并进行指诊,并采用患侧上肢疼痛VAS评定、改良Fugl-Meyer(FMA)评定、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肩关节半脱位复位率(42.5%)显著高于对照组(15.0%)(P<0.05)。结论上肢负重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电针治疗。

肩关节半脱位;电针;上肢负重

肩关节半脱位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影响患者日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若处理不当,则会导致或加重其他并发症,进而影响上肢功能的恢复。因此,在康复治疗的早期,积极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将极大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康复科于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偏瘫患者(伴肩关节半脱位)80例,均经X线片、指诊及临床检查确诊。诊断标准:①经头颅MRI/CT确诊为脑出血、脑梗死;②肩峰下可触及到凹陷;③肩关节正位片显示肩峰与肱骨头间隙>14 mm或两侧间隙差>10 mm[1];④均为发病3个月以内患者。排除标准:认知障碍及其他系统严重并发症;肩周炎、颈椎病、骨质疏松等引起的肩痛。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脑梗死25例,脑出血15例;年龄39~73岁,平均年龄63岁;发病时间最短13 d,最长29 d,平均发病时间21 d。治疗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脑梗死27例,脑出血13例;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64岁;发病时间最短12 d,最长28 d,平均发病时间20 d。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的措施:①常规康复训练:良姿位的摆放;给予肩吊带保护;肩关节主、被动活动。②电针治疗:选用肩髎(+)、天宗(-)、肩髃(+)、臂臑(-)4个穴位接通电针治疗仪,予以疏密波交替刺激20 min,每日1次,电针强度以可见局部肌肉收缩且能耐受为度。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上肢负重训练。每次治疗30 min,每天2次。

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进行指诊并摄取双侧肩关节正位X线片。检查方法:①测定X线片上双侧肩峰至肱骨头的间距(AHI)[2];②检查者以右手示指对患侧肩关节触诊。采用目测类比测痛法(VAS)对上肢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改良Fugl-Meyer评定法(FMA)[3]评定患上肢功能的恢复情况;修订的Barthel指数评定法(MBI)判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4]。两组患者均在入选治疗前24 h内完成首次评定,再次评定于治疗1个月后完成。肩关节指诊及评定均由同一医师进行。

1.3 疗效判断标准

疗效标准: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变,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有效:疼痛基本缓解,肩关节轻度受限;显效:疼痛消失,肩关节无明显受限。复位标准:相应指检肩峰与肱骨头间隙<1/2横指,同时健、患两侧AHI值相等表示患者肩关节复位。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两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V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2)。治疗组肩关节半脱位复位率(42.5%)显著高于对照组(15.0%)(P<0.05)。

3 讨 论

肩关节半脱位(GHS)指盂肱关节机械连续性的改变,偏瘫侧上肢无力,肩周肌肉不能将肱骨头稳定在关节盂内,导致肱骨头与肩峰之间出现可触及的间隙。常发生于患上肢呈弛缓性瘫痪时,临床表现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痛等症状。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V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比较

表2 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中医学认为中风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之邪乘虚侵袭人体,机体失养而为瘫痪,筋脉纵缓致GHS[5]。电针能有效的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肌肉收缩,增加肌张力,既促进了肩胛下肌、冈上肌、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肌力及肌张力的恢复,对稳定肩关节起关键作用,同时又明显缓解了由此引起的患上肢疼痛。

上肢负重训练是通过利用关节挤压而刺激本体感觉的压力感受器,促进肩周肌群的反应,增加了关节周围肌肉的紧张度,既促进关节肌肉协调收缩;又抑制肌肉痉挛,使屈肌痉挛得到缓解。既可治疗GHS,也可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我们在康复实践中观察到:利用电针治疗配合上肢负重对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有明显的疗效。不仅改善了患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而且为日后患者能更好的适应日常生活,提高自信心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1] 张通.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05.

[2] 陈祥明.X线诊断肩关节半脱位60例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9, 11(16):893.

[3] 章荣,周蜜娟.综合疗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6):545-546.

[4] 周敬华,梁华忠.脑卒中早期康复对运动功能及肩手综合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0):750-752.

[5] 张伯英.中国内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08-210.

R743.3

B

1671-8194(2014)09-0076-02

猜你喜欢

肩峰肱骨电针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肩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Ⅱ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
冈上肌出口位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不同类型肩峰下骨赘对肩袖肌腱病关节镜治疗的影响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青壮年患者肱骨近端严重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治疗
肩峰撞击征二型肩峰行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与关节镜下单纯肩峰下清理术疗效比较
电针与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