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曲线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直结肠癌肝转移灶的检出价值
2014-04-09朱少军郑雪丽
朱 宏,魏 铭,朱少军,郑雪丽
(张掖市人民医院,甘肃 张掖 734000)
ROC曲线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直结肠癌肝转移灶的检出价值
朱 宏,魏 铭,朱少军,郑雪丽
(张掖市人民医院,甘肃 张掖 734000)
目的 比较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直结肠癌肝转移灶的检出率,评价DWI对肝转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53例直结肠癌术后患者,分别行肝脏DWI和MSCT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扫描结果。结果 DWI诊断方法的曲线下面积(Az)、灵敏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64、98.9%、88.5%和96.9%,MSCT诊断方法的各指标分别为0.818、91.5%、51.3%和80.2%,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直结肠癌肝转移灶的早期检出及阳性预测,DWI更具优势。
弥散加权成像;直结肠癌;肝转移灶;检出价值
直结肠癌肝转移灶的早期诊断几乎全部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合理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选择,对术前肝转移灶的检出具有重要意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是一种反映水分子运动的对比成像,DWI能利用肝脏病变与正常组织水分子弥散特性的不同,从微观水平提供病变检出的信息,有助于肝转移灶的检出[1]。本文对比研究DWI和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直结肠癌肝转移灶的检出率和阳性预测值,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DWI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直结肠癌根治术后患者53例,临床高度怀疑肝转移。其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38~65岁,平均年龄53.9岁。确诊肝转移患者29例,原发肿瘤为直肠癌4例,结肠癌25例,其中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3例,其余26例经对照以往影像学资料或随访复查确诊,随访时间均在12个月以上。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2周内行肝脏磁共振常规扫描和MSCT动态增强扫描。磁共振常规扫描采用GE Signa EXCITE HDMR 3.0T扫描仪,扫描序列包括FSPGR-T1WI、T2WI及DWI,DWI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TR 1 000 ms,TE 70 ms,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技术,采用全敏感方向,弥散敏感系数(b值)为600 s/mm2。MSCT扫描使用SOMATOM Sensation 64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上腹部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增强时从肘前静脉高压注射欧乃派克80~100 ml,注射速率3 ml/s,三期增强分别于造影剂注射开始后25~30 s(动脉期)、65~80 s(门脉期)及120~150 s(平衡期)扫描。
1.3 图像分析
均在IW2000(由浙江大学维科软件开发)工作站内进行。图像判读由两位高年资主治医师分别独立完成,仅被告知患者原发肿瘤及高度怀疑肝转移,不提供其他临床及以往影像学资料。每位医师根据各自诊断的确定程度,统计各枚病灶的大小及位置,并按照5分信度法分别记录各枚病灶:(1)肯定没有,(2)可能没有,(3)不清楚,(4)可能有,(5)肯定有。
1.4 统计分析
两位医师判读结果之间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k值<0.40表示一致性较差,0.40~0.75表示一致性较好,>0.75表示有极好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对肝转移灶的检出率,以曲线下面积(Az)进行评价,比较采用U检验。以记分4~5分者为阳性,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统计软件使用SPSS 16.0,检验水平取0.05。
2 结果
2.1 病灶检出结果
经手术及随访,53例直结肠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确诊肝转移29例,转移灶共96枚,病灶直径0.2~5.6 cm,其中<1.0 cm 22枚,1.0~1.5 cm 28枚,>1.5 cm 46枚。两种诊断方法各自的病灶检出数见表1。DWI共检出病灶93枚,阳性预测值为96.9%;MSCT增强扫描共检出病灶77枚,阳性预测值为80.2%。
表1 两种诊断方法对不同大小病灶的检出比较[n(%)]
2.2 ROC曲线分析
经Kappa检验,DWI与MSCT两种诊断方法的k值分别为:0.929和0.775,显示两位医师的诊断一致性极高。两种诊断方法的ROC曲线见图1,曲线下面积(Az)、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见表2。DWI诊断方法曲线下面积为0.964,MSCT诊断方法曲线下面积为0.818,两种方法均具有中高度的诊断价值,经U检验得Z=0.256,P<0.05,可认为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差别有显著性,DWI诊断方法优于MSCT诊断方法。
图1 DWI及MSCT检测直结肠癌肝转移灶的ROC曲线分析图
表2 两种诊断方法各项指标比较
3 讨论
肝脏是直结肠癌最好发的远处转移器官,大约20%~25%的直结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已有肝转移,而在直结肠癌患者尸检中这一比率高达70%[2]。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直结肠癌单纯肝转移患者,同期手术转移灶切除后5年生存率达24%~38%[3]。因此,早期发现肝转移灶(包括数量、大小、区域位置的确定)对于手术可切除性的判断至关重要,能够为临床选择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方式提供影像学依据,从而提高直结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直结肠癌患者术前影像学评估中,肝脏MSCT是目前的常规检查,但Ward等[4]认为MSCT增强扫描对肝脏小转移灶的检出率并不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术前肝脏CT检查结果阴性的部分患者,术中探查可发现肝脏小结节转移灶。Haider等[5]指出,常规肝脏CT扫描(5 mm层厚)对直径小于1.5 cm的转移灶的检出率为75.0%,与本组研究结果基本符合(见表1)。直结肠癌患者肝脏CT检查假阴性,我们分析其原因有:(1)CT利用X线衰减产生密度差异成像,而肝转移性肿瘤特别是小病灶大多呈实质性,与正常肝组织密度差异较小。(2)直结肠癌肝转移灶大多数有少血供的特点,也导致其动态增强扫描各期强化不明显。(3)当转移灶较小,尤其是靠近膈面及肝缘等部位时,受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而不易显示。(4)肝脏常见小囊肿,由于部分容积效应的作用,并不表现为典型的低密度病灶,容易将强化程度较轻的小转移灶误诊为小囊肿。
DWI是一种检测水分子扩散状态的磁共振成像序列,它利用组织间分子活动度和弥散系数不同产生的对比进行成像,可以在分子水平对体内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状态进行无创性检查,DWI图像实为组织形态与运动状态的结合图像。由于DWI对运动伪影敏感,故早期多运用在中枢神经系统,近年来随着快速成像技术日益成熟,平面回波成像(EPI)技术,特别是并行采集技术的运用,显著缩短了成像时间,减少了内脏运动伪影,使DWI的应用延伸到了腹部特别是肝脏疾病影像诊断中[6]。在DWI成像中,b值的选择是最重要的因素,b值较大时信号衰减明显,各种伪影增多,容易造成漏诊;而b值较小时由于过强的T2透射效应,容易将血管瘤、囊肿等误诊为转移灶。本研究采用聂玫等[7]推荐的b值600 s/mm2,结果表明在该b值下图像质量及稳定性较高。本研究表明在直结肠癌肝转移灶检测中,DWI成像在灵敏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等指标上均优于MSCT增强扫描(见表2),特别是在直径小于1 cm的小转移灶检出率中,更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综上所述,DWI明显提高了直结肠癌肝转移灶的检出率,对于直结肠癌肝转移灶的早期检出及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更具优势,同时具备简便、无辐射等优点,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
[1]Moteki T,HorikoshiH.Evaluation of hepatic lesions and hepatic parenchyma using diffusion-weighted echo-planar MR with three values of gradient b-factor[J].J Magn Reson Imaging,2006,24(3):637-645.
[2]Schima W,Kulinna C,Langenberger H,et al.Liver metastases of colorectal cancer:US,CT or MR?[J].Cancer Imaging,2005(5):149-156.
[3]Hahnloser D,Nelson H,Gunderson L L,et al.Curative Potential of Multi-modality Therapy Foe Locally Recurrent Rectal Cancer[J].Ann Surg,2003,237(4):502-508.
[4]Ward J,Robinson P J,Guthrie J A,et al.Liver metastases in candidates for hepatic resection:comparison of helical CT and gadolinium-and SPIO-enhanced MR imaging[J].Radiology,2005,237(1):170-180.
[5]Haider M A,Amitai M M,Rappaport D C,et al.Multi-detector row helical CT in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of small(<or=1.5 cm)liver metastases:is thinner collimation better?[J].Radiology,2002,225(1):137-142.
[6]李晓娟,刘志兰,何冰峰.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7):814-816.
[7]聂玫,陈自谦,钱根年,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42-45.
R735.3+5
B
1671-1246(2014)03-01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