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教学应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以小见大》作文指导课教学案例

2014-04-07省农垦总局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中学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以小见大多角度写作方法

省农垦总局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中学

作文教学应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以小见大》作文指导课教学案例

省农垦总局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中学马丽荣 曹艳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已经能够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感情真挚地把事件写得具体、生动。但学生在作文中还存在着选材不新颖、立意不深刻等问题。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背影》和《老王》两篇课文恰恰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这种写作方法并能够在写作中熟练运用,我设计了一节《以小见大》作文指导课,力争引导学生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小事,来关注社会、诉说真情、感悟人生,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这节作文指导课共分为4个教学环节:回顾经典,认识“小”和“大”;学以致用,点睛片段;品味篇章,学习范例;实战演练,训练思维。我首先带领学生共同回顾了《老王》《背影》《生命生命》这些经典范文,使学生明白“以小见大”中的“小”指的就是凡人小事,小的情节,或者是小的自然景象。而“大”就是关注社会,诉说真情,感悟人生。然后我用多媒体课件给出了一个公交车上让座的片段:

前天,我从北京站坐上了通往首都师大的公交车。一站停车,上来一位大娘,我正思想斗争着呢,呼啦,三四个青年人起来让座,这场面我可没见过。我当时脸都红了,心想一会儿一定让个座,说什么也不能丢河北人的脸啊!又到一站,车还没停呢,我就紧紧地盯着车门。发现站台上有一位带小孩的妇女。到站停车,这母子俩刚上车,我第一个站起来,很高兴地说:“您坐这。”车继续前行。

我要求学生给这个片段加上点睛之笔,也就是给“小”事加上个“大”立意,让学生进行了一个热身。以下是课堂上的一个片段:

生1:我让出了座位,但同时收获了欣慰。

生2:我不仅要与北京人一同上路,而且要与文明一路同行。

生3:站在公交车上,我感受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师:几位同学说得很好,能够紧扣“我”的感受来给这个片段加点睛之笔,同学们能不能把思路打开,从社会风尚,从这件小事的影响等角度再来谈谈呢?

生1:雷锋精神代代传。

生2:助人为乐成为一种风尚。

生3: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生4:好的社会风尚会影响一个人的风尚。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在作文中就是要发散思维,多角度挖掘材料,善于从这样的“小”事中挖掘出深刻的“大”主题。

学生理解了什么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又通过“品味篇章,学习范例”了解了如何来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在接下来的实战演练环节,我要求学生以“手”为话题,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进行构思训练。同时我提醒学生构思时重点要注意借什么样的“手”传达什么样的主题这个问题。学生利用几分钟时间自主构思,并动笔把思路写在了本子上。之后,学习小组在组内交流并认真筛选后在班级进行了汇报。

生1:学生成绩不理想失落时,老师用手爱抚学生的头,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

生2:看到了妈妈满是皱纹的双手,我感受到了妈妈的辛苦,感受到了妈妈为我和这个家付出了太多。

生3:看到奶奶干裂得如老树皮的手,我想到了奶奶为我付出了太多。

生4:看到爸爸粗糙的大手和我细嫩的小手,我深深地被父亲的爱感动了。

师:大家的思路很好,这几名同学都能够通过手这个“小”诉说出人间真情。那么大家还能不能有新的思路了?我们可以正面立意,也可以反面立意呀,有人用双手表现真情,有人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但也有人用双手做了些不道德见不得人的事情呀,我们可以写一个人的手,也可以写群体的手呀?请大家再打开思路,再一次构思,可以直接进行小组合作,看哪个组说得更好?

学生再一次在各自的学习小组内合作探讨。

生1:小偷的手,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很艰辛。

师生哈哈大笑。

师:我们为何笑呢?

生1:老师,这名同学文章的立意不正确。

生2:不符合我们现在社会的价值观。

生3:应该落到我们应该通过合法劳动来生活上。

生4:还可以落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上。

师:大家说得很好,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小的材料我们可以多角度地挖掘它的“大”。谁还有更好的想法?

生1:一个小商小贩在给人家称东西的时候,趁买主没注意把一双大手放到称上,欺骗买主,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奸商不讲诚信。

生2:我看到一双白嫩的纤细的手伸向了一只猫,把猫掐死了,反映了有些人不爱护动物,对动物的残忍。

师:大家说得不错,谁还能说说群体的手?

生:拔河比赛的手,或者各种比赛前大家共同把手握在一起,这能反映团结和鼓励。

…………

之后,我要求学生发掘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自然景象,捕捉细小情节,课后写一篇记叙文,做到小中见大。

一节写作指导课在我们师生共同的思考和探索中结束了,在这节作文指导课上,我能够抓住时机,把握尺度,在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况下进行精巧扼要的点拨,这样的点拨能够教会学生逆向思维、多角度思维,使文章立意向横向拓展,纵向深入。在实战演练环节中,我采用的是比较开放的文题,这样能够让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另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在共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写作的灵感,迸射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气氛也渐渐活跃。课堂上,好多学生抑制不住自己的表达欲望,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构思和充满个性化的认识。学生在分享中也感受到了作文的无限快乐!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在第二环节“点睛片段”中,我选择了关于坐公交车让座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过于陈旧,不能在选材方面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如果能够选用一些经典的美文,也许效果会更好。

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也是使学生产生新思想,认识新事物的过程,经常这样训练,启发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能够让学生明白“学习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道理,也可以培养学生大语文观的意识。

E-mail:18609308@qq.com

笠编辑/吕秀妍

猜你喜欢

以小见大多角度写作方法
把握课文特点,习得写作方法
一道三角函数问题的多角度思考
对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角度思考
一道数列题的多角度思考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多角度写好读后感
网络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刍议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英语写作方法浅谈
如何恰当合理地以技巧升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