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边“双轴”驱动发展模式研究
2014-04-06郭力
郭 力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哈尔滨150080)
“双轴”指绥满经济主轴①以绥满铁路为经济轴。和沿边开放轴,②以中俄沿边地区为开放轴。两轴经济互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即绥满经济主轴和沿边开放轴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两轴以开放带动开发,以开发支撑开放,对于发挥沿边地区对外合作的地域优势,全面提升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水平,实现中国和俄罗斯沿边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1]意义重大。
一、发展沿边“双轴”驱动模式的理论论证
1.后发优势理论。后发优势是指在先进国(地区)与后进国(地区)并存的情况下,后进国(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或迟缓所形成的内在的、客观的有利条件或各种机遇,包括要素性后发优势、技术性后发优势、制度性后发优势。后发优势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与机制,其中,对外开放是发挥后发优势的前提条件,积极主动地同先进国家展开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后发国家可以引进发达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学习能力是决定后发优势转化的重要条件,在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可以缩小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政府在后发优势转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实行倾斜性的政策,组织资金、人力资本等重要资源,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可以避免后发国家落入“后发优势陷阱”。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俄东部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环境等较为落后,属于欠发达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提升沿边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各类产业园区建设,能够为中俄东部边境地区吸引资金、先进技术,以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搭建平台;通过积极参与对外区域合作,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物资,加速技术进步和制度改革,能够推动沿边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能够以国际次区域合作促进后发优势的形成。
2.区域产业联动理论。区域产业联动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借助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推力,区域间相同产业或相关产业形成的以互为需要、互利共赢为目的的双向互动、良性发展的过程[2]。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是产业联动的基础,在区域经济合作、产业结构升级等内在规律的推动下,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打破企业、产业、地域限制进行流动和配置,可以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可以获得规模经济、交易成本降低、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等产业联动效应[2];通过整合地区优势资源,促进产业链拓展延伸,可以推动沿边地区与内部腹地产业联动发展,可以增强区域对外经济合作的产业支撑力。
根据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经验来看,缺少产业支撑的对外开放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增强内部腹地对沿边开放带的产业支撑力,对提升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建设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食品、高新技术等优势外向型产业基地,并推动其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增强沿边地区对外产业合作能力,可以改变沿边开放区以边境贸易为主的格局,也可以提升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
二、构建沿边“双轴”驱动发展模式的现实论证
1.绥满经济主轴的发展。绥满经济主轴以“哈大齐工业走廊”为核心,向东延伸至绥芬河,与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对接,向西延伸至满洲里,利用内蒙古对俄合作的优势资源,形成一条串通绥芬河、牡丹江、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呼伦贝尔、满洲里等中心城市与边境口岸的重要外向型产业带。同时,与俄罗斯沿边城市的产业对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入国际区域进行循环发展。通过绥满公路、滨绥铁路等基础设施网络,延伸产业链条,以沿线工业园区为平台,加速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集聚,以此实现“哈大齐工业走廊”与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的分工与合作。
经济主轴建设应遵循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中央地方联手共建的原则,采取统一规划、分区建设,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为主、统分结合,释放能量、优势扩张开发,包装整体品牌、联合招商开发的模式,依托原有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开发利用哈大齐沿线重度盐碱地等未利用土地和少部分农用地,培育装备制造、石化、食品、医药、高新技术,以及以现代物流为主的服务业等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最终将该地区建设成为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生产力布局合理、科技支撑有力、保障体系完全、生态环境优良、辐射能力强的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主轴。
2.沿边开放轴的发展。沿边开放轴应以绥芬河、东宁、抚远、同江等边境口岸为窗口,依托牡丹江、鸡西、佳木斯、伊春、黑河等沿边中心城市,将对外开放作为带动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以开发产业、扩大国际贸易、创新边贸合作方式为目标,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完整、整体协调、差异化发展的沿边经济开放新格局。
第一,构建沿边四大开放区域。根据沿边地区地域特征及地区产业特点,沿边开放区可以分为四部分:东南部沿边开放区、东部沿边开放区、三江沿边开放区和北部沿边开放区,四大沿边开放区既各具特色、各有侧重、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耦合。东南部沿边开放区主要依托牡丹江、鸡西两市,以绥芬河(东宁)为重点发展口岸,辐射穆棱、宁安、林口、虎林、密山、鸡东等周边县(市)。借鉴国内成型保税区和国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经验,一方面,要积极发挥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转口贸易、保税仓储及商品展示功能,通过辐射效应、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等,与周边地区合作发展;另一方面,要重点发展现代经贸、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综合旅游、机电装配、轻工纺织、木材精深加工、建筑装饰材料、农产品生产加工与出口等产业,将东南部沿边开放区打造成以跨国物流、商贸旅游、进出口加工为特色,陆海相通的沿边开放先导区。
东部沿边开放区要利用黑瞎子岛“一岛两国”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将其建设成为中俄两国开展政治、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全国沿边开放的示范区。黑瞎子岛的建设与开发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探索出开放水平更高、开发机制更灵活、经济社会自然更加协调的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要加快贯穿黑瞎子岛的中俄大通道建设,在岛内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开发建设口岸贸易园区,将其建设成为中国对俄贸易合作中心。鉴于黑瞎子岛“一岛两国”的特征,对其开发建设急需加强与俄罗斯的协调合作,要以建设中俄开放合作示范区为目标,实现中国东北振兴和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的对接。
三江沿边开放区主要依托佳木斯、鹤岗、双鸭山三市,以同江(抚远)为重点发展口岸,辐射富锦、桦川、萝北、绥滨、饶河等周边县(市)。同江大桥是第一座中俄界河铁路大桥,建成后将会形成一条南连中国东北三省,北接俄罗斯远东地区,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进入欧洲的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由此,要进一步发挥同江的口岸功能和潜力,将其建设成为中俄重要的交通枢纽、对俄进出口加工基地和东北亚物流中心之一。同时也要联合周边地区重点发展木材加工、新能源和新材料、生态和休闲度假旅游、现代物流、冶金、木材加工与建筑材料、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与出口等产业,最终将三江沿边开放区建设成为对俄合作产业基地和增值贸易、特色旅游中心。
北部沿边开放区主要依托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市、伊春市,以黑河(漠河)为重点建设口岸,辐射呼玛、塔河、逊克、孙吴、嘉荫等县。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是中俄边境上运输距离最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对应城市[3],通过两市南联利用北黑铁路、202国道、黑齐公路、京哈黑航线,可以连接中国内陆、港澳台、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北联可以利用西伯利亚铁路、贝阿铁路进入俄罗斯腹地、独联体国家和欧洲大陆[4]。因此,利用黑河的区位优势,以及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在资源、市场、产业等方面的互补性,发挥其国际商品集散地、商贸旅游通道和经贸合作洽谈平台的作用,重点发展境外木材采伐与加工、载电冶炼与加工、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特色旅游等产业,可以将北部沿边开放区建设成为中俄黑龙江上游区域经贸合作中心。
第二,做大做强沿边四大产业带。以牡丹江为中心建设东南部先进制造业产业带,主要包括沿绥满公路的海林、牡丹江、穆棱、绥芬河、东宁等周边市县,向东南可以延伸至图们、珲春和延吉,东北可以连接鸡西、七台河。牡丹江资源丰富,经过多年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以煤化工、造纸、木材加工等为重点的制造业发展步伐加快。因此,以区域内绥芬河综合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互市贸易区、境内外加工园区建设为载体,重点发展木材精深加工、建材、机电与电子信息等产业,利用陆海联运大通道,可以吸引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聚集,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以佳木斯为中心建设新兴产业带,主要包括沿佳抚公路的佳木斯、集贤、双鸭山、富锦、同江、抚远等周边市县。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同江大桥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黑瞎子岛开发也已提上日程,通过这些大项目带动,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口岸优势,根据地区产业特点及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发和利用新材料、新能源,可以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
以黑河市为中心建设重化工载能产业带,主要包括周边的嫩江、逊克等市县。与黑河隔江相望的阿穆尔州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森林资源等,依托境内外矿产资源和电力资源,重点发展有色金属与硅基材料冶炼、石油化工等产业,可以形成对俄及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重化工载能产业带。
以大小兴安岭为载体建设资源开发加工产业带,主要包括大兴安岭地区及伊春所辖地区。这一区域地上和地下资源富集,是国家重要的资源安全保障基地,对维护国家和东北亚生态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在保证生态资源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矿产资源开发及精深加工业、清洁能源工业等产业,可以实现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构建“双轴”驱动模式的周边国际环境分析
2007年,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提出了俄东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大开发战略,旨在扩大与亚太地区国家的经贸合作,寻找俄罗斯国内新的经济增长点,缩小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普京再任总统后,进一步明确了其强化东方在俄罗斯内政外交中作用的思想,并把对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上升到国家层面。俄罗斯的一些官员和学者提出,俄远东开发可借鉴“中国西部大开发”等落后地区追赶式发展模式,并提出让中国的省份“向北转”,而让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向南转”,推进实现两国更深层次的合作。普京也指出,“全面走向亚太地区是俄罗斯未来成功及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发展的重要保证”,这也集中体现了俄罗斯经济“向东转”的意图。俄罗斯经济战略东移为中俄区域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俄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它已成为中俄两国夯实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俄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这正是“双轮”驱动模式的重要性及其意义所在。
1.中俄区域合作有利于中俄政治经济发展悖论的解决。中俄两国之间的所有政治问题均已得到解决,两国领导层的互信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水平。而当下的一个悖论在于:中俄经济合作仍停留在传统思路上,国际区域合作和区域发展一体化的潮流未能内化到中俄关系中去,中俄的经济关系明显滞后于国家关系和政治关系。普京曾撰文写道:两国在第三国的商业利益远非所有时候都相符,俄方对两国现行贸易结构并不完全满意,两国的投资水平偏低。这是中俄两国政府共同关心的问题。巩固和拓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核心是,必须找准双方能够进行经济合作的契合点和共同点,俄罗斯要运用中国潜力来提升西伯利亚和远东经济,用中俄次区域合作的经济成果巩固和拓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进和深化中俄沿边地区经济开发开放合作的意义远远大于其政治意义。
2.中俄区域合作有利于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间的合作将是审视中俄关系能否升级至利益共同体的关键指标,同时也是俄罗斯东部地区“新开发”,以及建成真正有效的“现代化伙伴关系”的核心要素。虽然在2009年中俄两国政府已签署了地方合作规划纲要,但近五年的时间过去,在200多个合作项目中,仍有70%的合作项目没有着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俄方认为地方合作规划中的项目中方收益要远远大于俄方。要提升利益共同体的指标,“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要倡导包容的思想,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5]。
3.中俄区域合作有利于探索双边关系框架内更深层次的合作。在中俄双边关系框架内更深层次的合作应该是经济一体化进程。目前,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明显不够,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实力还没有达到能够影响该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能力。利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合力,在资源、要素禀赋和经济互补性的内在利益驱动力下,双方产业的关联程度和分工协作不断加深,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实现空间地理上的集聚,可以推进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形成。这是对推进中俄经济合作关系的新探索和新实践,它的发展将会带来区域经济的聚集效应和示范效应,也会扩大中俄在国际区域合作中的影响力,进而重新确立中俄在亚太地区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4.中俄区域合作有利于两国毗邻地区的共同振兴。中俄两国毗邻地区的共同振兴是巩固和发展中俄关系的重要内容。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深度开发和“提振”,中国东北地区的振兴,是中俄两国政府的共同目标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增长点。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库列绍夫认为,俄罗斯的繁荣有赖于远东和西伯利亚,远东和西伯利亚的繁荣有赖于同中国的合作。同样的道理,中国的全面复兴缺少不了东北地区的振兴,而东北地区的振兴也离不开与俄罗斯经济的深度合作。中俄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客观现实反映了中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共同愿望,两国毗邻地区的共同振兴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改变的目标。
四、“双轴”驱动下沿边经济发展路径
1.打造中俄区域经济增长点。在绥满经济主轴和沿边开放轴的驱动下,依托东北沿边城市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的优势等,坚持互利共赢、和谐发展、改革创新的原则,通过贸易合作、投资合作、技术合作、产业合作等形成沿边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网络状的合作形态,既可以促进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可以实现东北经济振兴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时,凝聚中俄区域互动发展的合力,将这一地区发展成为东北亚地区的极化带,以增长极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动和聚集,也可以强化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经济辐射力,形成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型的经济增长极。
第一,加快境外合作区建设,搭建双方投资合作平台。可采取股份合作、风险投资等方式,推动乌苏里斯克康吉经济贸易合作区、远东工业园区、下列木材加工区、阿尔谢尼耶夫综合加工区等境外园区建设[2],推动双方资源合作由贸易型向深加工型转变。同时也要加快双方已签约项目的开工建设,实现上游能源勘探开采、下游精细加工合作的全面展开,以此吸引国内外有资金、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参与东北对俄木材采伐及深加工项目。
第二,扩大对俄劳务输出,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领域合作。应发挥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农业互补优势,加强双方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增加对俄农业劳动力输出;应培育东北地区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开发企业,加快对俄农业合作科技园、对俄农业生产基地及境外农业综合开发基地建设,生产符合俄方市场需求的绿色、无公害和有机食品。
第三,发展对俄科技合作,转变双方贸易方式。科技合作是东北对俄合作的重要内容,引进、消化、吸收俄方先进技术并进行创新是重中之重。通过科技合作带动双方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大力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咨询、许可证贸易、技术服务与技术协助等两国许可权限内的技术服务贸易,对改变双方以传统货物贸易为主的合作方式十分有益。
2.打造沿边开放的门户城市。沿边开放的门户城市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独立城市,而是城市群或都市圈。都市圈是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中观尺度的区域[6],不仅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也可以加强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对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积极意义。其中,哈尔滨都市圈以哈尔滨市主城区为中心,“一小时”通勤圈为半径,主要包括哈尔滨市、五常市、双城市、阿城区、尚志市、宾县、肇东市,总面积 34 284平方公里[7]。加强哈尔滨都市圈建设,尤其是加强哈尔滨都市圈与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黑龙江省内区域中心城市,以及与长春、大连、沈阳等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的联系与合作,完善区域中心城市的物流功能、服务功能,不仅有助于增强都市圈对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建设的支撑力,也有助于将其打造成为中国参与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门户城市。
针对目前哈尔滨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外围地区发展动力不足、产业集聚区布局混杂、城镇间横向联系不够紧密、生态资源环境恶化等问题,有学者认为,通过“梯度产业开发”优化都市圈的地域产业结构,引导人口向区域中心城市聚集,加强产业集聚能力,实现哈尔滨、各卫星城和整个都市圈经济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主三副三核、六轴三圈层”的空间组织结构,可以极大提升哈尔滨都市圈的区域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其中,“一主”是指哈尔滨市区,“三副”是指阿城区、双城市和肇东市,“三核”是指宾县、尚志市和五常市。“六轴”是指沿哈大齐牡线向西经肇东延伸至安达,大庆、齐齐哈尔向东经阿城、尚志与牡丹江相接,沿京哈—哈绥向南经双城与长春、沈阳、北京相连,向北经绥化、北安到达黑河,沿哈五线经五常可到达珲春口岸,沿哈同公路向东可至依兰县;“三圈”是指以哈尔滨中心城区为主的核心圈层,以阿城、双城、宾县、肇东四个卫星城及其他城镇为主的紧密圈层,以五常、尚志和一些中小城镇为主的扩展圈层。根据地区资源优势及产业特征,沿“六轴”发展特色产业带,形成“点—轴”式的放射状发展格局,既要不断加强哈尔滨主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卫星城发展,完善各卫星城与哈尔滨通道建设,不断提升其辐射能力。同时,也要不断加快哈尔滨至齐齐哈尔、牡丹江、黑河和佳木斯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际高速铁路建设,增强城际间经济交流与合作,以提升哈尔滨都市圈的整体竞争力,并确立哈尔滨在中国参与中俄区域合作中重要门户城市的地位。随着哈尔滨和各卫星城市经济的发展,其辐射能力将不断增强,并由轴向辐射逐渐向圈层辐射发展,最终将形成核心圈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紧密圈以现代制造业为主、扩展圈以生态农业为主的发展格局[8]。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聚集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能够主导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7]。综合考虑地理因素、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将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鸡西、佳木斯、鹤岗、伊春、黑河确定为黑龙江省的中心城市。通过利用上述城市的区位优势,结合其自身的产业特色,不断完善城市的物流功能和服务功能,可以将其逐步培养成为黑龙江经济增长的制高点,并带动周边市县经济发展。
3.加强东北地区之间的合作。在中俄区域经济全方位合作的过程中,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各具优势,以各自的优势参与中俄区域合作,使各省区共同发展已是共识。但是行政区划和区域化的管理和运营的矛盾短时期内还难以完全解决。从地理区位的角度来看,应考虑将黑、吉、蒙的沿边优势与辽宁的沿海优势相结合,并进一步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良性互动,实现南联北开的对外开放格局。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食品加工、医药等产业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因而,地区间以及与日、韩、俄等国的产业应分工合作,以促进资源、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的合理流动,也应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以推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重构东北亚区域经济格局。中俄区域合作既是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合作战略升级的突破口,也是统筹考虑国际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重要部分。中俄区域合作的重点是建立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实质是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以相关政策和相关产业为支撑,以技术交流与合作为纽带,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构筑具有地方国际化特色、辐射和带动能力较强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凭借跨国大项目和产业发展的优势,以及中国东北和俄罗斯东部的区位优势,该地区将成为东北亚合作的重点地区和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同时,通过辐射效应和回波效应也可以加强东北亚区域在能源、科技、物流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东北亚各国经济增长,形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新格局。总之,中俄区域合作发展不仅符合中俄两国的经济战略利益,同时也是中俄两国作为该地区的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的责任所在。
[1]习近平.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 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N].新华每日电讯,2013-10-26.
[2]刘钊.基于产业联动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J].财会研究,2009,(1).
[3]丁荟语.建立黑河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跨江经济合作区的几点思考[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2).
[4]张宪军.关于黑河—布市两城携手发展的实践和构想[J].西伯利亚研究,2008,(2).
[5]曲伟.2010年黑龙江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218.
[6]齐艳红,赵映慧,修春亮.哈尔滨大都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7]郭宝华,李丽萍.区域中心城市机理解析[J].重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2).
[8]吴隽,张莹,李杰.哈尔滨都市圈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