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熄灭吧,熄灭
——》的修辞解析

2014-04-06李小雪唐晓云

关键词:电锯弗罗斯特首诗

李小雪,唐晓云

(中国地质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熄灭吧,熄灭
——》的修辞解析

李小雪,唐晓云

(中国地质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二十世纪下半期最受读者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本文以他的优秀诗篇《熄灭吧,熄灭——》为例,试从语义、语音和句法三方面,解析他如何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来传达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重新解读诗歌的主题意义以及诗人独具匠心的用词技巧。

罗伯特·弗罗斯特;《熄灭吧,熄灭—》 修辞手法;效果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年)是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他擅长描写真实生活,让读者感受到“以快乐开始,以智慧结束”。受个人生活的经历与环境的影响,他经常把二十世纪早期的新英格兰乡村生活作为素材应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以此探讨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

《熄灭吧,熄灭——》这首诗最早发表于1916年弗罗斯特的诗集《山间》,是根据发生在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男孩在做工时意外死亡的真实事件而写。诗人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使整首诗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和视听冲击力,本文重点从语义、语音、句法三个方面分析这首诗的修辞手法。

一、 语义修辞

1. 用典(Allusion)

诗的题目源于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的结尾, 当麦克白从仆人口中得知妻子死亡的消息后, 说到:“Out, out, brief candle!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熄灭吧,熄灭,短促的烛光! 生命不过是走动的影子)”。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在戏剧中“out”一词不仅指蜡烛火光的熄灭,同时也寓意着一个人生命的结束,它是如此脆弱不堪以至于随时都可能终止。弗罗斯特善于用词,他通过麦克白的独白中对妻子的死流露的伤心绝望,对生命转瞬即逝的幻灭感,来激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蜡烛的命运也是人的命运,人所有努力和希望却因生命的突然结束而荡然无存,“Signifying nothing(找不到一点意义)”。人的出生或者死亡都不能由自己掌控,那么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不禁让读者感概“生亦荒谬,死亦荒谬”(Sartre,1992:54)。另外我们似乎还可以从诗中洞察出诗人的宗教思想,男孩的不幸身亡正是上帝对于生死选择的随机性而导致的,诗中写到“Since he was old enough to know, big boy/Doing a man's work, though a child at heart—(虽然他已经是大孩子,已经懂事,干着大人的活但依旧是孩子的心——)”,一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的生命本不该如此短暂。弗罗斯特以这两个简短有力的词语作为标题具有明显的暗示作用,有效地将关联信息传递给了读者,当我们看到“Out, out-”时能够立刻联想到《麦克白》中悲情的一幕,并且该诗的主题也得到凸显。

2.拟人(Personification)

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将故事中的“罪魁祸首”电锯拟人化加强了事物的表现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The buzz saw snarled and rattled in the yard

And made dust and dropped stove-length sticks of wood,”

(院子里的电锯时而咆哮时而低吟,

溅起锯末并截出适合炉膛的木条,)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电锯的威力,因为在我们看来它似乎没有借助外力而在独立地工作着,展现出的是电锯有着破坏力的自主动作,而这样一个特征正是人类所具有的。该诗的前几行中男孩一直没有出现,这就更加突出电锯带有反叛性的独立形象。通常是人类作为机械的使用者来操控工具,但在这里诗人却把这样一种能力交付给了电锯本身,使其变得鲜活起来。

“As it ran light or hard to bear a load.”

(当它空转或是负荷工作之时。)

这一句中描述的是电锯在自己工作的同时仿佛还可以决定自己的工作量,诗人在此又赋予了它思考的能力,“ran light”和“bear a load”暗示着出它想摆脱人类控制的强烈意愿。

“To tell them ‘Supper’ At the word, the saw,

As if to prove saws knew what supper meant,

Leaped out at the boy’s hand, or seemed to leap—”

(告诉他们晚餐好了。此时那电锯,

好像是要证明它懂得什么是晚餐,

突然跳向孩子的手,似乎是跳向——)

在这我们看到电锯似乎又具备了听觉能力和理解能力,当它听见男孩的姐姐在招呼大家吃晚饭时,等待已久的时机终于到来,电锯极力想挣脱开男孩的手掌,并且有自己确定的方向和力度,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举动,低声咆哮的电锯就如同一个脾气暴躁的男人。上述这一系列连贯性的动作描写使得电锯的生动形象此时已跃然纸上。诗人对主要角色之一电锯的拟人化,让读者看到的好像就是一个坏脾气的人带着不满情绪在工作的场景,同时由于我们对这种锋利的电动工具有着本能的畏惧感,便能更好地体会到诗人想要表达的危险氛围,这一切都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 语音修辞

“弗罗斯特认为诗歌是一种艺术形式,音律是其重要部分,他将传统英语中的音律学应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使之与诗歌主题高度契合”(郭萍,2008:117)。

弗罗斯特诗歌创作在格式上具有他自己的特色,一般都遵从了传统的韵律形式,诗歌的外在表现具有很强的韵律和节奏性,使读者在诵读时,有着明显的节奏感和愉悦感,也增加了诗歌的严肃性和经典性。

1. 拟声(Onomatopoeia)

在诗的开头,弗罗斯特就用到了两个拟声词,“Buzz”和“Rattled”,这样的“嗡嗡声”和“咯咯声”透露出了一种不安的感觉,这样的声音很可能预示着危险和事故。

拟声词的出现唤醒了读者的听觉,这也正是诗人所特意安排的。一边是电锯工作时尖锐刺耳的机械响声,一边却是和风拂面,香气四溢的舒适环境,这样一种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矛盾和紧张感。弗罗斯特之所以运用到拟声修辞是为了给故事营造出一种不确定的氛围,为读者设下悬念,因为在视觉和听觉共同作用下都无法作出判断时,会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是好是坏充满了怀疑。我们注意到,开篇处诗人营造的这种气氛与大多数恐怖故事的开头颇为相似,有花香、大山和日落的美好景象中却暗藏着未知的威胁,拟声词的出现将故事的主角之一“saw”(电锯)带到了读者的眼前,未见其物先闻其声,很快吸引读者的注意。

2.押头韵(Alliteration)

在英语的修辞手法中押头韵是指两个单词或两个单词以上的首字母相同,形成悦耳的读音。头韵仅第一部分或第一部分辅音群的第一个音素相同。如果第一部分完全缺失,那就只能让主元音相同。头韵是加强行内节奏感的一种手段,是节奏式辅助因素。这也是英语追求形式美,音韵美的一个重要表现。

在开头的三行诗中清辅音s在“saw”、“snarled”与“sweet”、“scented”、“stuff”中的运用形成了鲜明对比,前一组我们在发齿龈音s时像是在模仿电锯的嘶嘶声,而后一组却是截然不同的微风轻抚般的轻柔感。

浊辅音d在“dust”和 “dropped”的发音较之前要响亮些,此时切换成了锯木屑飞扬被锯下的木条落地有声的场景,我们不禁要问,院子里谁在工作着又会发生怎样的事情。

三、句法修辞

弗罗斯特很少写自由诗,他曾说过,诗歌如不讲韵律,就像打网球不设拦网一样。在这首诗里诗人则主要运用重复和连词叠用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1.重复(Repetition)

在整首诗中中,“snarled and rattled”这组词语出现了3次,“saw”、“boy”和“hand”这三个词语各出现了6次。弗罗斯特对这些词的重复使用一方面加强了诗歌韵律感,另一方面也是在提醒读者注意这些关乎情节发展的重要意象。“saw”的不断出现让电锯的形象贯穿故事始终,使其在整首诗中都得到了强化,一个低吼着,压抑着的攻击者,正等待着一跃而起的机会,当这些词语在“步步逼近”时,也是在提醒读者潜伏已久的危险即将到来。“boy”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之一,虽然没有在一开始就登场,但是我们很明确拿着电锯锯木头的正是这个小男孩,诗人有意将他“隐藏”起来是否在说明男孩的柔弱呢?“hand”一词关联着两个词“saw”和“boy”,就是由于这把在运作中的锋利锯子才使得男孩痛失手臂,最终悲惨地死去。

2. 连词叠用(Polysyndeton)

The buzz saw snarled and rattled in the yard

And made dust and dropped stove-length sticks of wood,

Sweet-scented stuff when the breeze drew across it.

And from there those that lifted eyes could count

Five mountain ranges one behind the other

Under the sunset far into Vermont.

And the saw snarled and rattled, snarled and rattled,

As it ran light, or had to bear a load.

And nothing happened: day was all but done.

我们可以看到这九行诗中一共用到了12个连词“and”,弗罗斯特使用连词来减缓故事开端的节奏,为读者呈现的是平静和缓,相安无事的一天,当夜晚将至时什么事都还没有发生。

He lay and puffed his lips out with his breath.

And then—the watcher at his pulse took fright.

No one believed. They listened to his heart.

Little—less—nothing!—and that ended it.

No more to build on there. And they, since they

Were not the one dead, turned to their affairs.

然而到了故事的最后部分,虽然弗罗斯特只用了4个“and”但我们还是能感觉到节奏明显加快,因为这时男孩的手臂此已被锯断,他痛苦地躺在床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围观者的当中突然有人按住了男孩的脉搏恐惧地发现男孩已经快不行了,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大家都是一样的惊恐。最终男孩死去了,但讽刺的是“And they, since they/Were not the one dead, turned to their affairs.(因为他们不是死者,于是他们都转身去忙各自的事。)”这些人中除了医生就是男孩的家人,但是对于男孩的惨死,他的家人竟然没有眼泪,没有嚎啕声,一切都在静默中结束,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你可以理解为一种冷漠,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坚韧,“因为他们不是死者”,因为生活还要继续。读者可以认为这是弗罗斯特的宗教情怀,也是他想要告诉读者有关生命的哲理。

弗罗斯特诗歌的表现有着不同的特点,它既代表了诗人诗歌创作的风格,也代表了诗人诗歌创作的情感与思想。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再加之娴熟的创作技巧,使该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这首诗中,诗人描述的虽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弗罗斯特对于人的生命、生存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和思考,读者在同情小男孩悲惨遭遇时候,看到的是作品主题中悲观的一面,然而我们是否可以把这样一个故事看作是一个警示,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生存的艰难却让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疏远。

[1] 唐晓云.弗论方方小说《白雾》中的反讽艺术[J].小说评述,2011,(2):77-80.

[2] 李建廷.叠音词研究综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60-163.

[3] 理查德·普瓦里耶,马克·理查森.弗罗斯特集(上、下)[M].曹明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4] 李宣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5] 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 Sartre, Jean-Paul(1992). Age of Reason. Random House Inc.

[7] Richard P. and William L. Vance, ed (1970). American Literature (Volume Two).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8] Emory, E. (1988).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9] P.AlbertDuhame(1949).The Function of Rhetoric as Effective Expression.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0] I. A. Richards (1965).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1] Pritchard, W. H (2001).Poems by Robert Frost. New York: Signet Classics.

[12] Frost, R(1916).Mountain Interval[M]. New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3] Parini, J. &B. C. Millier (2005).The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Poetry. Beijing, Columbi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责任编辑:王飞霞

2013-07-15

李小雪(1988- ),女,湖北来凤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 唐晓云(1973- ),女,安徽合肥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和翻译。

H05

A

1004-941(2014)01-0103-03

猜你喜欢

电锯弗罗斯特首诗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一棵树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斧子和电锯
浅谈砼电锯和人工水平裂石混合拆除旧水下承台施工技术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以介为主 零星散译*——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49年以前
魔鬼鱼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