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少数民族音乐的开发对丰富贵州地区旅游资源的作用

2014-04-06雷倩

关键词:民歌少数民族贵州

雷倩

(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一、旅游业与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融合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旅游消费和旅游产业在我国和地区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原生态”成为很多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口号。越来越多的地区大力挖掘当地的民族资源,通过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推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比如河池的铜鼓节、南宁的民歌节等等,这些具有音乐特色的节日和活动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去参加,成为了这些地区的一项重要的旅游经济活动。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游客们渴望能够在旅途中更多的了解和发现少数民族的特色。欣赏少数民族音乐和表演已经发展成某些地区整个旅游线路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甚至是这些旅游线路的最大卖点。然而,在贵州地区,却依然存在着自然景观产品多,文化产品少;旅游产品多,特色产品少;旅游景点多,旅游内容少的弊端,贵州作为全国民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民族博物馆”,这些潜力巨大的少数民族音乐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二、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

贵州省是少数民族众多、民族自治相对集中的地区,也是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高原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在贵州地区,少数民族音乐内容十分丰富、特色鲜明、形式繁多,比如侗族音乐和曲调就多达100多种,这一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歌主要靠口头流传,包括山歌、玩山歌、白话、酒歌、伴嫁歌等北部方言区民歌和小歌、大歌、习俗歌与仪式歌等南部方言区民歌。其中,大歌是侗歌中的精粹,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民间最完善的一种民间合唱,由训练有素的歌班来演唱,集中流传在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这几个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苗族的音乐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很多歌曲广为传唱,比如黔东南的《刺绣歌》、《种棉歌》、《纺纱织布歌》、《蜡染歌》、《造酒歌》、《造船歌》等,这些歌曲描写了苗乡侗寨的风土人情,有浓烈的乡土风味。

此外,贵州还是布依族的主要聚居区,在民间音乐方面保留着本民族的原有风貌。大调、小调、大歌、小歌、盘歌、十二部对歌等民间歌曲,以及唢呐、洞箫、木叶、月琴等乐器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再比如,贵州省西北部毕节与六盘水地区的黎族民间也有各式各样的传统曲调,《马儿快快跑》、《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等著名歌曲都是根据彝族民间曲调提炼出来的。而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是夜郎国先民,他们的音乐以声乐为主,且以民歌演唱为特色,在仡佬族的各种民歌里唱腔种类多,曲调丰富。广为人知的贵州省石阡县的代表民歌之一《情姐下河洗衣裳》就是一首仡佬族民歌。

由于贵州各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经济发展、土语乡音等各种条件的差异,流传于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呈现出形式多样、色彩各异的特点。这些少数民族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夺目的民间音乐,而且这些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和其他各种表现手段上都具备着鲜明而浓郁的特色。

三、贵州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特点

(一)多样性

贵州是多民族省份,自古即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居住着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彝族等17个少数民族。他们大多居住在山区,但各地区的地势和气候等又复杂多样。由于在贵州地区的各个民族居住地有着不同的生态环境、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可以说,贵州各个少数民族音乐具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个性,甚至是同一地区同一民族的音乐往往也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特征。就以苗族音乐来说,西部苗族古歌侧重表现战争与迁徙,格调悲壮;而黔东南苗族古歌在内容多样,全面地反映苗族古代社会生活,格调庄重。黎族的山歌类民歌大都具有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跳荡的特点,且有的曲体结构相当复杂。而且黎族各方言的人民都有着各自的土语,人们所唱的民歌曲调和唱腔风格存在一定区别,比如“砍山歌”就有五指山的砍山调,保亭的砍山调,白沙的砍山调等等。再比如贵州仡佬族的音乐包括古歌,祭山歌、哈祖阿米(婚嫁歌曲)、勾朵以(山野歌曲)、达以惹普娄(酒宴歌曲)、达以(爱情歌曲)、达以莱诺(祭祀歌曲)等。

(二)鲜活性

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具有表现生活的深刻性,生动性和鲜活流畅感,每字每音都散发出浓郁的生活韵味,突出反映了各个少数民族的风格特点,是各少数民族劳动人民的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这些少数民族音乐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比如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曲、词,都表现了欢乐热烈的生活情景。仡佬族人民更是善于用音乐来颂扬劳动,赞美生活,倾诉爱情。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祭祀礼仪中,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音乐。而贵州高原南隅的都枊江地区是水族的栖息地,那里的主要节日都是歌舞相伴。在土家族的音乐中,无论是高亢激昂的乌江船工号子,还是催人奋进的打闹歌,再或者是情真意切的伴嫁歌,都尽情地展示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在黎族村寨,到处都可以悠扬的歌声和清越的乐器声,这些音乐传达了黎族人民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的真实感受,也体现了黎族人民淳朴、乐观、耿直、刚毅的性格。

(三)艺术性

少数民族的音乐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了原始生态的生命和艺术之美,勃发出诱人的艺术魅力。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都具有浓厚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这些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音乐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了不为世俗浸染的真、善、美的语言艺术,以及让人回肠荡气的旋律。比如水族民歌常采用赋、比、兴和排比、复沓、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法,水族“旭早”及“旭挤”极其富有特点的音乐让这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侗族大歌则体现出群体性歌唱艺术的特点,无论是在农耕时代,还是在现代社会,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民歌是水族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反映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另外,黔西南地区的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布依民歌源远流长,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举凡一人一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应景而生,随感而发、开口成调、歌咏成章,艺术特色极为浓厚。

四、开发少数民族音乐旅游资源的作用

(一)提升贵州地区的旅游优势

对于贵州而言,开发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不仅仅可以为游客提供了一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更是有利于提升整个贵州地区的旅游品位和旅游特色,可以形成该地区特有的旅游优势。在旅游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旅游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尤其是近些年,各个省市都在想方设法拓展当地的旅游业的经营范围和发展空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品味的提高,人们去旅游的时候,已不满足于单纯的湖光山色,人们愿意到少数民族音乐的原产地,去亲身领略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彻底融入少数民族音乐的氛围中,达到乐景合一的境界,获得视觉和听觉的全面满足。比如《康定情歌》使得康定这个原本不知名的小镇成为游客们十分向往的旅游景点;南宁的民歌节使得该地作为旅游城市的形象和地位因为音乐艺术节的开办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音乐资源的开发增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优势,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果。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音乐旅游这一新的旅游形式得到普遍推广,也备受游客青睐。音乐旅游可以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和发展的潜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如果贵州地区可以大力的全面的挖掘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就会有更多的游客因为贵州所富有的少数民族音乐旅游而受到吸引,从而去旅游、去享受音乐、参观少数民族音乐的旅游景点。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不仅仅具有很高的文化性和社会性,也有着极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是十分宝贵的音乐旅游资源。通过对这些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景点可以充分的提高游客参与积极性,可以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游客的旅游体验得到最大的满足。不仅如此,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不像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一样有着淡季和旺季之分,在任何时节都可以开展以少数民族音乐为特色的旅游,从而有效弥补贵州地区旅游行业淡季的市场空缺,更好的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音乐

通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从一种文化形态演变为一种旅游经济形态,这不仅仅可以传承少数民族音乐价值的发挥和延伸,更可以很好的保护和发扬少数民族音乐。贵州各个少数民族人民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差别较大,在一些民族中有的宝贵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由于时代的变迁而濒临消失。而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与旅游活动的结合恰恰可以贵州地区各个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拓宽了传承路径。

旅游业的发展会给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一条最佳的道路。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会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明显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各个群体,包括政府部门、旅游经营者、民间音乐艺人都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和支持贵州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旅游项目,整理和挖掘这些宝贵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而且各个村寨作为旅游景点,这些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艺人为了赢得游客也会积极的展示当地的音乐特色,为各族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注入了发展动力。不仅如此,游客也可以很好的对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传播和传承。

五、开发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发展旅游业的措施

(一)拓展音乐旅游的产品

贵州地区要把少数民族音乐旅游资源开发成各种形式的产品,既丰富了旅游内容,也发展了音乐文化。比如贵州地区可以建立博物馆,充分利用起当地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音乐,从民间收集的各种历史悠久、形状各异、风格独特的少数民族乐器,比如苗族的芦笙、芒筒、夜箫、姊妹箫、笛、唢呐、月琴、铜鼓、木鼓和皮鼓等;黎族的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拜、鼻箫等;侗族的琵琶、牛腿琴、芦笙和侗笛等;布依族的勒尤、勒朗、长号、木叶、铜鼓、皮鼓等。这些乐器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不仅如此,在博物馆中还可以陈列与少数民族音乐生活相关的服饰、或者图片资料。通过展览的方式,让各地的游客全面的接触、了解、喜爱少数民族音乐,促进贵州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同时,贵州还可以在一些少数民族人民的聚集地建立民俗文化村或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园,使之成为整个旅游线路的重要环节,使整个旅游项目得到延伸和充实。此外,主题公园在现代旅游业中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在贵州还未建立大型的知名的音乐主题公园,因此,当地旅游部门可以结合少数民族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音乐为主题作为特色旅游资源,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开发独具特色的科技性音乐旅游产品,建立诸多娱乐内容、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增强贵州地区旅游业的竞争力。

(二)保护音乐的审美价值

如何将少数民族的音乐艺术这种传统的文化遗产和现代的旅游业更好地结合,在开发和运用音乐资源的过程中保证这些音乐的原汁原味,使少数民族音乐得到完整的发展,协调旅游开发和音乐传承的矛盾,是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些地区在开发音乐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少数民族音乐艺人在表演中往往会有刻意迎合游客,摒弃民族方言,甚至一些民间音乐艺人为了生存,创作和表演一些内容低俗的节目,违背了少数民族音乐原有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游客在短暂的时间里只能得到走马观花式的欣赏,无法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体会这些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因此,贵州旅游开发者要注重这些音乐的原汁原味,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认识到在开发旅游项目的同时,不能破坏少数民族的生态环境和音乐特色。

[1] 王承祖.千岭歌飞[M].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2] 王静.大理白族民歌传唱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2-34.

[3] 司马俊莲.现代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对策探讨——以恩施州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状况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29-34.

[4] 刘军.少数民族酒歌的类别、特点及社会文化功能[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5] 李占鹏.少数民族与元曲创作[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92-98.

[6] 田美蓉,保继刚.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评判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1):12-19.

猜你喜欢

民歌少数民族贵州
贵州,有多美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