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历史文化保护的小城镇景观特色研究

2014-04-06余菲菲

关键词:文化景观宜昌小城镇

余菲菲,安 童,张 潇

(1.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2.鄂西山地城镇建设与发展三峡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宜昌443002)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政策对小城镇的影响

在城市发展如此迅速的同时,国家也大力加强对小城镇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小城镇的发展保护政策。其中,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城镇颇为重视,自2003年至2010年,国家先后颁布了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并对其进行保护。

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是第一批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保护名单的城镇,建于宋代,已有1200年的历史,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20世纪80年代以来,同里秉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陆续修复形成了退思园、三桥两堂等10多个景点。[1]随后同里通过一系列举措逐步把地方文化推向全国乃至世界。无论是当地经济还是人文历史都得到了完美的提升和保护,在响应国家城镇化建设的号召下成为全国小城镇中的佼佼者。同里是我国小城镇建设成功的典型案例之一,国内其他很多地方小城镇也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色。

(二)我国小城镇景观特色研究的意义

我国小城镇数量众多,有的已然成为世界名城,有的则早已被经济发展的大潮所侵蚀,甚至消失。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列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来看,其中大多数位于我国的东部和西南部,这显示出我国历史文化城镇的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景观特色明显,文化底蕴深厚,这类城镇多位于华东和华中地区,其代表有江苏省的同里镇、浙江省的乌镇等。这些城镇大多发展旅游业及农业,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条件,加以开发利用。二是独特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历史背景,这类城镇多位于西南部。本文选取的鄂西地区,有很多城镇就具有此类特点。我国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生活习惯各不相同,给外界一种很强的神秘感,因此传扬民族文化也是我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如此多彩的景观特色,对其加以保护利用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对现有不完善的保护机制的审视,亦是为了提出更具有时代新意的基于历史文化保护的城镇景观营造模式,使优秀的历史文化有其存在并传扬下去的土壤。

二、鄂西地区小城镇概况

鄂西地区地貌类型丰富,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分布较广。这里奇异的民族风情,耀眼的文物遗存,厚重的文化积淀,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在辽阔神州独树一帜。[2]

(一)鄂西地区历史文化

鄂西浓缩并集中了湖北五大文化体系中的四大文化体系,即楚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和宗教文化。荆襄地区是楚文化发祥地,楚风楚韵源远流长;《后汉书》记载的巴人发源地在古夷水(清江流域),巴土文化独具魅力。[3]三国文化在鄂西地区有关陵等多处重要遗址;境内宗教文化以武当山为首也有多座道教名山。该地区流传着许多历史名人的传说和故事,拥有他们的不少遗址遗迹。同时这里还有重要的工程建设奇观以及丰富的地域民俗资源。以土苗少数民族风情和武当山地区民间故事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二)鄂西地区城镇发展

鄂西地区在历史上曾实行土司制度,相对封闭的环境使生活在这里的土家族成为了一个稳定、统一的民族。后来,土司的世袭制度使地方势力逐渐强大。雍正十三年后,鄂西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外来文化的冲击,使鄂西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鄂西地区从民族化、部落化逐步发展为城镇化、多样化。

总的来看,从最初的闭塞蛮荒,到现在的融会贯通,鄂西地区的历史变迁也可以深刻反映出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变迁。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城镇化率明显偏低的鄂西山地城镇建设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资源,在2008年,湖北省政府提出构建“鄂西圈”的举措。协同保护和发展鄂西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为鄂西地区的小城镇发展带来了又一次机遇。目前,鄂西地区的小城镇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农业和旅游业。例如:恩施、神农架是我国著名的风景优美、民族特色鲜明的地区,利用天然环境发展农业和旅游业;而做为水电之都的宜昌和其周边城镇多数以工业发展为主,同时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地区也大力发展旅游业,形成工业与旅游业齐头并进的景象。

三、宜昌市小城镇历史文化景观研究

宜昌市地处湖北省西部地区,位于长江沿岸、崇山峻岭之间,以丘陵和山地为主,自然风景优美,历史底蕴深厚。境内发现的几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证明在七八千年前这里便有了我们祖先活动的痕迹。自古以来宜昌都属于军事要地,春秋、三国时期,宜昌地区频频活跃在历史的舞台。这里依托小城镇为中心发展的景区众多,分布在所辖的五县三市五区之中。

(一)宜昌市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小城镇景观特色区

在宜昌市众多历史文化深厚的小城镇当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水文为特色的三斗坪镇、太平溪新集镇,以文化名人为特色的茅坪镇和兴山县,以三国文化为特色的当阳市,以宗教文化、巴土文化为特色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嫘祖文化为特色的远安县以及具有浓郁历史风貌特色的枝城镇等。

1.具有水文特色的小城镇景观

宜昌市是我国的水电之都,水文历史丰富久远,建有两大著名水电站,即三峡大坝水电站和葛洲坝水电站。它们的建成参考了很多当地的水文历史资料,黄陵庙就是其重点参考资料之一。黄陵庙位于夷陵区三斗坪镇,是长江三峡工程坝址所在地,这里保存有大量关于长江三峡特大洪水水位等重要的水文遗迹和实物资料。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里又是长江三峡地区水位变化的水文资料库。

黄陵庙不仅是水文历史研究的重要古迹,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建筑特色,是长江三峡地区保存较好的唯一一座以纪念大禹开江治水的古代建筑群,其沿袭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建筑特征。建筑群由山门、禹王殿、屈原殿、佛爷殿构成一条中轴线,分别建在逐次升高的四个平台上。[4]禹王殿的三十六根楠木立柱保存有1870年洪水澄江泥痕迹。在殿内东北角至今还保留了两根未做油漆的木柱用于水文历史的研究。

昔日古刹,如今经维修整治已经焕然一新,成为橙香醉人的文化场所。巍巍禹王殿则又见证着当代高峡出平湖的壮举。黄陵庙作为一个以水文文化为背景的建筑群,既对水文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又为三斗坪镇的城镇形象增添了特色。

2.以历史文化名人为特色的小城镇景观

宜昌地区历史名人众多,如有人们熟知的屈原、王昭君、杨守敬等。这些历史名人为后人带来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为纪念他们而保存下来或新建的纪念场所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为纪念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修建的屈原祠如今坐落于秭归茅坪镇的凤凰山。屈原祠整体布局为四合院式,内有屈原铜像、屈原石雕像等。屈原祠和凤凰山古建筑群一起构成“屈原故里”重要的人文景观,不仅延续了历史文化,也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秭归县政府为响应湖北省鄂西生态圈的政策,围绕屈原文化推出了一系列活动,如举办屈原文化艺术节,举行龙舟竞渡、屈原文化研讨会、赛诗会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我们对历史文化和文化名人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推动了城镇发展。

宜昌地区还有一位重要的历史名人——王昭君。如今的兴山县昭君村就是昭君的出生地,又称昭君故里,是研究古汉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村中的昭君纪念馆收藏陈列的汉唐文物均出土于昭君村。博大精深的文史资料,使纪念馆成为当今中国研究王昭君历史文化的中心。[5]如今,在昭君村中人们的生活习俗和劳作方式原始古朴,“绝无仅有”的汉代历史文化景观在这里延续。位于香溪河畔的昭君村古汉文化游览区,与汉代宫廷歌舞、编钟歌舞及兴山围鼓等表演活动一起塑造了具有昭君文化特色的村镇景观。

3.具有三国文化特色的小城镇景观

宜昌历史文化的第三个看点当属三国文化。宜昌在三国时期为蜀地,当阳市就是埋葬关羽身躯的地方,是中国三大关庙之一,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关陵座西向东,分为五院四殿。[4]建筑群以宫墙相互连结,材料采用红砖黄瓦,装饰上富丽堂皇。关陵对三国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建筑景观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在宜昌境内,当阳长坂坡,猇亭古战场等都与三国典故有关,与关陵一起构成了具有三国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随着关公文化旅游城的建设,当阳市以三国文化为特色的城镇景观将更为突出。

4.具有宗教文化与巴土文化特色的小城镇景观

宜昌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宗教文化也是其中之一。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天柱山即是宜昌重要的道教文化圣地,它与武当山南北辉映,为道教名山,亦名中武当。这里不仅道教文化悠久,山上古建筑景观也宏伟壮观。在清同治年间,这里大兴土木,仿武当山修成六大宫殿,开凿上山石阶一千余级。长阳境内的兰草谷也蕴含着道教文化,这里有当年香火盛极一时的道观遗址。天柱山和兰草谷景区将道教文化寓于自然景观之中,营造了一方寄情于山林的境地。

另外,长阳境内的清江画廊景区,历史文化神秘,土家歌舞与秀美的自然风光一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巴土风情景观。由此,宗教文化与巴土文化为长阳县特色景观建设注入了多元的文化因子。

5.具有浓郁历史风貌特色的小城镇景观

枝城镇的传统建筑和街道较为集中,历史风貌呈现较为完整。城内的一墙一门,一街一巷,一铺一廊,无不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气息。以解放路为例,街巷基本保持着几百年前的布局,一户一铺,整条街上基本都是商铺,可以看出这里在几百年前的繁荣景象。街道上的大部分房屋都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样子,另有一部分已经翻新的房屋仍保留了当地的建筑特点:白墙青砖黑瓦,马头檐等。全镇的建筑遗址颇多,寺观、书院、会馆、民居、城墙、古桥、古井等共13处。有些在文革时期被毁,如文宫塔、丹阳书院等。位于镇西北的杨守敬墓,在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枝城镇的镇域规划遵循“恢复历史风貌,做到全面控制、重点保护、修旧如旧”的方针,对历史遗产和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保护利用,提炼原有的价值特色和文化内涵,并在规划建设中予以继承和发扬。在城镇景观建设中,当地政府正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修复或重建枝城镇代表性的“八大景”,努力使当地的城镇景观和文化建设与经济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二)宜昌市小城镇景观特色区对历史文化保护的体现

宜昌市小城镇景观特色区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其建设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措施。

一是将历史文化遗迹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运用行政手段予以保护。例如,黄陵庙为湖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与关陵一并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屈原祠于1980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这些行政手段,宜昌市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景观有了一个系统的保护。

二是当地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对文物古迹进行规模维修。为了更好地保护黄陵庙,1977年正式成立了黄陵庙文物管理处。80年代初,政府筹措资金对黄陵庙进行了大规模维修。2012年底,国家文物局批复的黄陵庙维修及环境整治工程竣工。[6]屈原祠自迁建以来,省、县两级共投资89万元,用于维护和修复屈原祠。

三是适度旅游开发与城镇历史文化保护相结合。宜昌境内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景区众多,品牌效益好,取得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宜昌成为全国旅游城市也为当地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时代活力。

四是积极申报和保护建设历史文化名镇。枝城镇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古镇。2008年,通过当地政府的积极申报,枝城镇被列入我国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给该镇的历史文化保护和景观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和资金保障。

四、宜昌市小城镇历史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新途径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小城镇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亦然。我国小城镇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整体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宜昌市小城镇景观特色区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手段方式也还非常有限。目前,宜昌结合当地的景观资源保护现状及城镇发展的需要正积极探索相应的保护与开发新途径。

(一)问题提出

宜昌作为一个水电之都,早已闻名世界。这里不仅有伟大的水电工程奇观,还有丰富而独特的小城镇景观。分散在辖区内各市县的文物保护单位众多,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0项之多,省级文物单位50余项。虽然这些历史文化景观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但仍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首先表现为景观地域组合性不强。城镇之间联系较少,每个城镇互为个体,导致游客相对较少,单一景点的影响力不足,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二是近年来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历史文化小城镇还面临着门票销售下滑的风险。三是从旅游角度来看,各历史文化小城镇景观仅满足了游客观瞻的需求,却流失了吃、住、行、购等诸多效益和商机。四是对于辖区内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发展还需进一步从文化保护的角度进行环境整治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和形象宣传。

(二)创新途径

宜昌地区的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和开发,需要各城镇加强合作,将各小城镇的历史文化遗产联接起来,建立一个立体的历史文化城镇之旅。将各分散的历史文化景观连成一个“网”,对其进行整体的保护规划。在此基础上,以保护为目的结合适度的商业开发,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将小城镇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产业经营相结合。这个过程中,文化保护、旅游与产业发展以及城镇建设将会处于一个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之中。

一是在保护模式上寻求多途径。在依托历史文化景观特色的同时,将各历史文化小城镇联系起来,建立立体地宜昌特色文化产业链。同时结合旅游,达到既做文物保护又做产业经营,“两条腿走路”,摆脱传统保护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实现积极意义上的保护。[7]另外,历史文化保护还可以走与城镇建设和居民出行生活相结合的模式。绿道是当前我国城镇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规划,它是一种线型绿色开敞空间,直接服务于大众的步行和骑车等低碳出行休闲方式。历史文化型绿道建设可以对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迹、文化路线等资源进行保护、完善、景观提升,为市民提供以绿为主、具有历史文化主题特征的线性休闲场所。目前,包括宜昌在内的国内很多地区在历史文化保护与绿道建设的关系方面还缺乏积极地认识和实践。因此,将历史文化保护与绿道建设相结合是宜昌地区目前需要积极探索的保护模式之一。

二是通过配套设施服务达到经济上的保证。某些文化特色景区除固定的门票收入外,还有各景区周边的休闲街,以及各城镇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交通费用,这三者收益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得景区有全方位多领域的运作收入。这部分收入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各城镇历史文化景观自身的翻新、修复,从而走出了单纯依靠政府拨款和门票收入来维护自己的尴尬境地。目前,宜昌屈原故里等景区,餐饮休闲等配套服务设施还需进一步整合出规模和特色,在有景可观、可品的同时满足游客一定的消费需求。

三是通过文化渗透促进城镇风貌建设。景观特色区的文化魅力,不仅可以使城镇旅游业的经济收入明显增加,同时可以使景区特色向镇域延伸和放大。除旅游景区外,各城镇的街道、建筑等文化内涵也随着旅游的发展而被挖掘出来。如长阳县及三斗坪镇的城镇风貌因有了明晰的文化倾向而得到很大提升。

四是拓展功能满足现代旅游需求。城镇的历史文化景观大都为省级或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从文物保护角度看,只能向游客作静态的展示。在体验经济来临的时代,动态保护和文化活动参与是时代新需求。对此,宜昌的特色文化景区在功能拓展上作了相关尝试。宜昌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发源地,更是土家族的聚居地。在三峡人家等景区,白天看文化景观,晚上可以品尝地方美食,欣赏土家歌舞等。全方位地满足现代游客体验式、休闲式、娱乐式、互动式的旅游需求已在宜昌地区逐步得到体现。

[1] 曾博伟.旅游小城镇:城镇化新选择[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132-133.

[2] 李桂媛,余菲菲.山地乡镇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40.

[3] 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意义[N].湖北日报,2008.

[4] 冯万林.宜昌文化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425.

[5] 兴山昭君村[EB/OL].[2013-9-16].//http://www.hubei.gov.cn/mlhb/lyms/ycjq/201309/t20130916_470197.shtml.

[6] 湖北宜昌黄陵庙维修及环境整治工程竣工[EB/OL].[2013-5-31].//http://www.ccrnews.com.cn/plus/view.php?aid= 46421.

[7] 唐晔.探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途径——以成都“武侯祠-锦里巷”的保护开发为例[J].重庆建筑,2007(1).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宜昌小城镇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湖北宜昌卷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