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疏导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

2014-04-06刘红霞

关键词:辅导危机疗法

刘红霞

(湖北师范学院学生工作部,湖北黄石4350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转型社会的深刻变革,心理危机的诱发因素日益复杂化,而大学生经历着学业、生存、经济、就业以及社会竞争等各方面的压力和冲突,身心健康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心理相对脆弱的学生出现了现实或潜在的心理问题,陷入了心理危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必须建构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干预系统。

疏导疗法可以被当作一种重要的干预方法纳入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并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贯穿使用。疏导疗法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有特殊的适用性和必要性,它通过疏通、引导、巩固三个步骤,逐步疏导学生对危机事件的焦虑不安和错误认知,消除其非理性信念,对重建健康的认知具有重要作用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心理疏导疗法的定义及理论基础

心理疏导疗法的定义:心理疏导疗法是在诊疗过程中产生良性影响,对患者阻塞的病理心理进行疏通引导,使之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心身健康的目的。所谓“疏通”,是指医患之间广开信息交流之路,通过信息收集与反馈,有序地把病人心理阻塞症结、心灵深处的隐情等充分表达出来。“引导”即在系统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抓住主线,循循善诱,改造病人的认知结构,把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及病理心理引向科学、健康的轨道,这也是病理心理到生理心理的转化过程。“疏通”与“引导”是辨证的关系,“疏通”是为了正确的“引导”,是“引导”的前提。“引导”是“疏通”的目标,是“疏通”的继续。只有疏通与引导达到统一,才能使治疗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心理疏导疗法的理论基础:心理疏导疗法的理论基础来自《灵枢·师传篇》的“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的观点。现在,这些内容发展成为现代疏导疗法的指导思想,调动病人的能动性,主动、积极、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疏导疗法的工具是语言。心理医生针对患者的不同病症和病情阶段,以准确、鲜明、生动、亲切的语言分析疾病产生的根源和形成过程、疾病的本质和特点,教给患者战胜疾病的方法,激励、鼓舞患者增强同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调动患者治疗的能动性,逐步培养激发患者自我领悟、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的能力,促进患者自身病理心理的转化,减轻、减缓、消除症状,并帮助患者认清疾病的规律,改造个性缺陷,提高主动应激反应的能力,巩固疗效。

二、心理疏导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应用的可能性

大学生普遍有着较高的智商和认知水平,有这个特殊群体的个性和特点,因此有利于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海伦和希尔(Hightlen and Hill)指出,来访者对于人际影响的敏感性,来访者处于烦恼之中,有心理痛苦,能促进治疗;来访者有一定的应付能力和成功的应付经验和有一定智力因素保证尤其是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能力、自我理解和内省能力对于治疗及辅导工作非常有利。[5]

大学生一是年轻、聪慧,二是可塑性强、善于学习,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这些因素保证了大学生做为辅导对象获得良好效果的实际存在。而长期正式的言语表达和理解能力的训练更加有利于疏导疗法这一主要依靠语言分析来完成辅导过程的特点的展开和获益。另外,大学生做为接受知识的学习对象在对于新的思维观念的学习上有着很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可塑性强,有利于心理疏导疗法利用语言分析手段来完成治疗和辅导的工作展开可以比较容易的完成资料的收集过程和信息交流,保证“疏通”和“引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辅导人员的帮助下,大学生可以快速地了解疾病产生的根源和形成过程、疾病的本质和特点,接受和开展自我领悟、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认清疾病的运动规律,改造个性缺陷,提高主动应付心理应激反映的能力,巩固疗效。

三、心理疏导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具体应用

心理疏导疗法的主要特点是让病人将认识与行动相结合,调动治疗能动性,积极地实现病理心理转化。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此三论是心理疏导治疗的“三位一体”的支柱。其一,心理疏导治疗系统在理论上可以归纳出一个信息和控制科学的模型。其二,心理疏导治疗系统主要由医生—信息—病人三个要素构成,以社会信息——语言作为治疗的基本工具,其治疗控制原则主要是信息的转换和信息反馈。在制定治疗准则的条件下,依靠疏导治疗反馈的作用,可以实现最优的控制,取得最大的效果。

心理疏导系统的治疗模式:不知→知→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这种治疗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认知过程,所以它的效果不仅仅是求得症状的消失,而是以远期巩固的效果为最终目标。[6]根据心理疏导疗法的原理与模式,比照心理危机产生的一般原因,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依次采取疏通、引导、巩固三步走的具体治疗步骤,以调整认知结构,获得认知改变,继而缓解焦虑。具体可分为:

(一)疏通阶段

所谓“疏通”,是指医患之间广开信息交流之路,通过信息收集与信息反馈,有序地把病人心理阻塞症结、心灵深处的隐情等充分表达出来。所以疏通阶段也就是信息收集和心理初步辅导阶段。比照心理危机产生的一般原因,辅导或干预人员可以采取主动提问、学生自陈症状、投射测验或一般心理危机评估测验等方法尽可能全面的搜集信息,以便于对学生有全面掌握,有利于辅导或干预工作的顺利开展。想要“疏通”,首先必须了解真正阻塞正常思维运行和正常水平发挥的病理原因在哪里,根据心理危机产生的一般原因,可以大致分为外部原因亦即环境因素和内部原因亦即主观因素两种,可以依照以下方面依次搜集信息或者说排除其他原因,寻找真正症结所在。

一是在了解学生足够的信息的情况下,首先排除生理原因,了解学生生活环境,比如家庭和学校、班级、寝室等外在原因。针对学生个体应对能力之外的原因,可以采取外界帮助介入的方法予以干预。比如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提供社会支持、家长调整对于大学生的期望、室友帮助协调、欣赏积极上进的影音资料之类等措施,以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减少对其情景刺激。针对部分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可能存在人格障碍的情况可以采取投射测验和量表填答获得答案,如果确实存在人格障碍,则需要住院进行治疗。要注意摸清全面的情况,重点应放在心理逆境上,必要时可以尝试改变周围的环境和条件。

二是在排除和初步解决了学生的外在原因之后,再从引起学生心理危机内在原因入手,寻找危机源。内在原因一般包括对现实认识不足和对自身期望过高、认知评价失当、心理承受能力弱等方面。此时应当进一步确定引发危机原因的大致所在,确定主要原因,分清主次,进而进入下一阶段也就是“引导”阶段的辅导。

(二)引导阶段

“引导”即在系统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抓住主线,循循善诱,改造来访者的认知结构,把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及病理心理引向科学、健康的轨道,这也是病理心理到生理心理的转化过程。造成心理危机的内在原因一般主要在于对现实认识不足和对自身期望过高、认知评价失当、心理承受能力弱等方面。这一步骤中依然采取逐一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是辅导或干预人员与学生晤谈。通过晤谈要求学生表达内心情绪,表达对于曾经和现在对于自身来说比较重要的事件,了解学生的危机心理。然后选择合适的言语和方式告知学生心理学上关于心理危机的涵义及表现,告诉他们危机事件导致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在于,求助者对危机事件和围绕危机事件的境遇进行了错误思维。并向其简单介绍心理疏导疗法和如何调整对人生的期望和目标,如何自我解压,同时将过高的人生期望和为不切实际的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得到的回报和结果做一个对比,帮助其自我领悟和自我矫正。在交谈过程中千万不要把学生当病人看待。

接着是对于认知评价失当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辩论、自我质问。也就是使用顺向或逆向逻辑推导的方法将原本的观念认知无限止延伸,以得出荒谬的结果,既而改变原先认知;或者引导学生寻求社会支持。比如“这一次恋爱失败的话,就会被室友朋友们嘲笑,被别人看不起,没有他(她)我将痛不欲生。”以惨烈的结果或荒谬来冲击和改变原来的认知,缓解大学生对于周围环境的可能变化而带给自己的心理压力、自己带给自己的猜忌和担忧。使求助者认识到一次恋爱失败实际影响作用的弱化,减低对此事的重视程度。将病理观念评价的干扰因素在一定程度内降低,试着让大学生一定程度的建立新的认知评价价值判断标准,形成新的思维观念,完成内在认知结构上对危机事件的观念修正。需要注意的是,在辩论引导过程中疏导者要注意减少求助者对疏导者的依赖性,帮助其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操作步骤可以设置如下:

第一步,自我观察。通过自我观察检查自己对危机事件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早期预警干预。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对自己有重大影响事件发生前后情绪的变化,并试着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件事情。如“如果这次竞选失败,一定会被别人嘲笑”“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我真笨”,换个角度想,如“这次竞选失败说明我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我应该更加努力”“这次恋爱失败只说明我处理两个人的关系还不够成熟,我也许该多学着去关心别人”等等。并要求学生把这些担忧和给变看法带来的情绪变化清晰的表达出来或写在纸上。这有利于学生心理沉淀的释放,使担忧和过度重视明朗化也简化从而让其认识到应该弱化那些事件的影响,使学生以一种理智、现实、不逃避的态度正视自我,增强自我克服的信心。

第二步,对危机事件进行合理性分析和质辩,提高个体应对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危机事件有显示合理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不现实、不合理甚至将造成更严重危机事件。辅导或干预者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帮助求助者分析对危机事件的看法:一是这种过渡的担忧和极端行为是不是能解决问题;二是是否看法太绝对或片面,是否目光短浅;三是是否夸大自己的缺点不足、缩小自己的能力、长处;四是是否把自己的情绪感受当作下结论的依据,是否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想象的过低。一边分析,一边对合理的信念给予肯定,更重要的是对不合理不现实的担忧进行质疑和辩驳,对暂时没能力解决的问题向其说明现实的解决方法和努力方向。也可以让学生假设事情是否在其采取了极端行动后会真的向好的方向转化。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说出心里的困惑和忧虑,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其不合理信念进行质疑分析。帮助其自我认识、自我领悟。

第三步,得出合理的反应,使用积极的内在对话。通过第二步的分析、辩驳,帮助学生消除不合理的认知,形成对危机事件的正确的认知及相应的态度、反应。同时,指导学生使用积极的内在的对话,如,在达到目标方面,对自己说:“一步一步去做”;在表达自己观点方面,对自己说“没什么好怕的,保持平静,说出自己想说的就行了”等等。

(三)巩固阶段

心理承受能力是由多种心理能力组合成的一种应付环境变化的主观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即人对心理压力的反应能力。大学生尚未踏入社会、缺乏社会经验,且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还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比如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所以辅导人员应该采取必要手段巩固辅导成效。适当时候可以采取团体辅导的方法强化辅导成效,强化学生新的思维观念,建构正确的认知评价标准,使辅导成效内化为学生自己个人的思维观念和价值观念,从而缓解危机状态,并且减少乃至杜绝以后出现危机事件的情况。

[1] 王坚.浅析高校辅导员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42-03.

[2] 刘建涛.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浅论[J].大庆社会科学,2009 (4):48-52.

[3] 沈永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9-41.

[4] 余祖良.心理疏导中的“转移意象”艺术[J].心理世界,2000 (9):51-52.

[5] 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修订版)[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53-54.

[6]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8-79.

猜你喜欢

辅导危机疗法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危机”中的自信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