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163例
2014-04-05黄桂忠李伟居
黄桂忠,李伟居
(广东省汕头市中医医院骨科,广东 汕头 515031)
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我们用我院自制中药外敷包配合仰头摇正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63例。男72例,女91例;年龄25~69岁,平均41.6岁;病程5天~7年,平均2个月21天。
诊断标准:眩晕,变换体位可加重,或伴视物模糊,或伴恶心呕吐。颈肌紧张,C2~7颈椎棘突旁无压痛点,寰枢关节周围可扪及异常突起块,伴有压痛。X线检查颈椎张口位:寰枢关节齿状突偏歪。
排除诊断:有内科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脑血管意外、美尼氏综合征、脑部肿瘤等,有眼科方面疾病,脊柱先天性畸形或发育不全,颈椎肿瘤,结核疾病。
2 治疗方法
中药:三棱、莪术、赤芍、海桐皮、桑枝、独活、羌活、透骨草、姜黄、防己、桂枝、红花、当归尾、乳香、没药、荆芥、防风、牛膝等,研末,装进透气的布包内,大小25cm×20cm,封口装订。将外敷包浸于清水中15min,然后取出置于100℃蒸锅上清蒸10~15min,取出后用毛巾包裹即可用于颈部作热敷治疗,调节毛巾的厚度可控制外敷包的局部温度,避免烫伤皮肤。每次25min。
预备手法:予松解舒筋手法,术者用双手掌根部沿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的纤维方向,分别向颈外侧分舒,双手提拿颈后两侧椎旁肌肉,双手拇指或掌侧小鱼际揉按颈部肌肉。共10min。
治疗手法:采用仰头摇正手法纠正寰枢关节偏差。令患者取仰卧位,低枕,术者于患者头部之上,以右旋为例,右手扶住枕部,左手托住下颌部,牵拉头部并将其头作上仰(仰头可使C2~7椎后关节形成定点),将头向右侧转30°~40°,轻度摇动2~3下,嘱患者放松颈部,然后加有限度的向上“闪动力”,此时即可听见弹响声表示复位成功。做完右侧后,以同样的方法做左侧。
善后手法:采用强壮手法及痛区手法。强壮手法包括弹拨法、拿捏法、拍打法和点穴法,根据病情选用。痛区手法即根据患者主诉的症状部位,采用指揉法、搓捻法。术者抚摸前额,指揉搓捻头部痛区,点按印堂、攒竹、太阳、风池、头维、率谷、百会等穴位,指叩及掌震头部结束治疗。善后手法10min。
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结合Prakash Sampath对颈椎病的疗效评价标准[1]。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功能恢复好,寰枢关节周围无扪及异常突起块,X线正常。显效:症状减轻,功能恢复好,寰枢关节周围无扪及异常突起块,X线正常。好转:症状减轻,功能改善,寰枢关节周围扔可扪及异常突起块,X线较前好转。无效:症状体征同前,功能改善不明显,X线同前。
4 治疗结果
治疗2周,随访6个月~2年。治愈89例,显效44例,好转30例,治愈率54.6%,总有效率100%。
5 讨 论
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纠正小关节错位是治疗的关键。仰头摇正手法利用小关节错位后的回复趋势使小关节复位,从而迅速解除眩晕症状,达到治愈的目的。手法适合于枕寰、寰枢关节“旋转式错位”。 外敷包中三棱、莪术、赤芍、姜黄、红花、当归尾、乳香、没药活血袪瘀、行气止痛,海桐皮、桑枝、独活、羌活、透骨草、防己袪风除湿、宣痹止痛,荆芥、防风加强袪风胜湿止痛功效,桂枝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牛膝引药下行。诸药合用,共达活血化瘀、袪风湿、止痹痛之效。
对颈椎进行复位,应加倍重视发力,施法时应轻巧柔和,严禁蛮劲粗暴。根据脊柱内外平衡学说的观点,脊柱的平衡有椎间关节的平衡及周围肌肉群组成脊柱各个椎体维持协调和稳定作用[2]。一旦发力不平衡,内平衡失调,亦影响到外平衡,在损伤内平衡的同时,也损伤颈椎周围软组织。所以,治疗颈性眩晕时先松肌,再行复位,恢复小关节原状。
[1]PRAKASH S.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Radiculopathy[J]. J SPINE,24(6):591-597.
[2]召宣,许境斌.实用颈腰背痛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