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究

2014-04-05冯照力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校院课程体系岗位

冯照力

(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 南宁 530031)

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究

冯照力

(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 南宁 530031)

培养模式是中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我校护理专业构建了“院校结合、理实一体、学训交替、双线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探索和创新校院合作教学模式、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施以行动导向为引领的教学组织模式和校院共建考核评价体系,实现校院深度合作,凝聚校院集体智慧,彰显合作特色,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校院合作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国家《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办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改革评价模式7方面,其中培养模式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校院合作教学模式是利用学校与医院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缝连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我校护理专业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为平台,探索校院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构建了“院校结合、理实一体、学训交替、双线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医院的联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校院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的双赢。

1 改革基本思路

为加强校院合作,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我校从护理岗位及岗位群分析入手,通过专业调研,组织护理专家研讨,分析职业岗位及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完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探索凸显“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特色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医院合作,形成学校医院一体化教学,共同培养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工作化,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稳步提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探索与实践

人才培养要立足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集约学校、行业、企业的优势,构建“工学结合、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满足社会需求、适应新医学模式的需要,形成以培养能力及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综合开放式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中,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2]。

2.1 基于校院融合,构建和实施“理实一体、学训交替、双线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学校与附属医院及口腔医疗中心融合优势,形成校院合作育人机制,教师和医护人员共同开展职业能力标准调研,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设置满足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教师与医护人员的高度统一,实现人才培养融合医院文化、工作实际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构建“院校结合、理实一体、学训交替、双线并行”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专任教师和医院兼职教师共同在学校和医院进行教学,学校主要进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模拟训练,医院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主要负责部分技能训练、见习、实习指导和综合技能训练等。校内实训与临床实训交替进行,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这种模式较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一致,学习训练环境与真实工作环境一致;优化了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两年来,我校学生实习满意率达93.14%,毕业生双证率达96.18%,就业率达98.00%以上,专业对口率达90.69%,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8.12%;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医药卫生类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获奖42人次(其中国家级技能比赛二等奖2次,三等奖7次;省级技能比赛一等奖10次,二等奖8次,三等奖15次);在开展普通本科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试点工作中,2013年7月有77名护理专业优秀学生被广西中医药大学录取,在全省同类学校中率先实现中职直通本科。

2.2 基于工作过程,构建和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系统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成立由职业教育专家、医院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改革开发小组,深入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宾阳县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召开医院护理实践专家研讨会,基于医院护理人才需求,开展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及职业能力分析,提炼护理工作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确定和开发学习领域标准、学习情境设计和工作页,校院合作融合职业标准共同编写实训指导教材[3](见图1)。3年来,共开发学习领域12个,完成学习情境设计方案88个,制定326个工作页,完成校级精品课程2门、优质核心课程3门,编写配套教材3本,实现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高度一致。在技能训练中,学生职业能力稳步提升。

图1 课程体系开发程序

2.3 基于行动导向,有效实施教学模式改革

以行动导向为引领,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按照教学内容满足职业能力,教学组织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情境设计贴近工作环境的原则,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如急性肾炎护理项目教学,我们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急性肾炎患儿病案及仿真的护理环境。教师充当主持人和导演角色,为学生提供或创设符合临床护理工作情境的教学资源;学生以小组形式学习,根据所提供的病案进行角色扮演,按照“收集资料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评价与反馈”5个步骤对患儿进行整体护理。该模式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了能力培养,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4]。

2.4 基于能力导向,有效实施评价模式改革

按照医院用人标准构建学校、医院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参照医院操作技术标准《55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编)《临床护理实践指南》(卫生部主编)制定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注重学生技能考核,促进专业核心课程考试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的衔接。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实施学生自评、学习小组评价和任课教师(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师生共同对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和质量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通过构建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教学质量制度保障体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进行严格的监控。通过以学生学习行为为核心的考核、笔试和操作考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过程和结果评价。加强学生日常学习行为习惯培养,让考试分数不再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5 双向互动,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发挥校院融合优势,建立“专兼结合,双向互动”的教学团队。学校与附属医院紧密联合,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双向挂职、专兼互动”管理方式,护理部主任兼任教务科副科长,各科护士长兼任相关教研室副主任,教研室主任兼任相关科室教学部主任,教师是医院医护人员,医护人员是专业教师。探索校院师资队伍双向互动的有效途径,实行教师轮训制度,每年有计划地按一定比例选拔专业教师到医院顶岗实践,丰富实际工作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聘请临床护理专家为兼职教师,对实验实训课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同时专任教师和护理一线专家共同完成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和校本教材编写。专兼职教师根据各自优势开展教科研活动,共享资源,合作研究,达到互相指导、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

2.6 落实合作载体,实现“学校内建病房,病区中设课堂”

依托学校附属医院、口腔医疗中心及推拿按摩中心等合作载体,整合校院优质教学资源,实施“学校内建病房,病区中设课堂”校院合作。校内实训室模拟医药行业工作场景,建模拟病房、模拟重症监护室等校内仿真实训室,医院建设护理技能实训室,推行“早期融入临床实训—见习—毕业实习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确保将医院真实的工作过程、管理规范和医院文化直接引入实训室,实现按真实的医院标准训练学生,使实训室不但成为技能训练的基地,更是接受医院文化熏陶的场所。

3 体会与思考

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等医学教育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适合教育对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不同岗位的要求[5]。

3.1 转变观念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

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科教育转变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把知识传授转变为专业技能应用能力教育,把单纯的专业技术训练转变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才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6]。教师只有树立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职业教育理念,才能构建护理专业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体系。

3.2 岗位需求调研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起点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护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学校要与医药卫生行业形成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撑的关系,满足学生职业岗位需要,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这也是卫生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特色[7]。因此,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要根据护理岗位需求开展调研,完善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分析和课程体系设计。

3.3 重构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内涵

经过临床实践与探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为目标,按照职业岗位核心素养和工作任务关键程序设置护理专业课程,确定教学内容,按照护士执业资格标准确定技能考核内容,教学团队共同建设精品课程、编写配套校本教材。

3.4 校企合作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

为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满足医院需求,成立由专业教师和医院护理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由校院双方构成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专业课程和实践指导部分的教学由学校教师和医院护理专家共同完成[8],校院共同育人。校院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创设实境教学,积极推进“校院合一”,既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又是专业教学的有效延伸。校院紧密合作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衔接,培养出紧贴临床护理工作岗位需求的高技能护理人才。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院校结合、理实一体、学训交替、双线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院紧密合作的高效运行机制,形成学校与医院双赢合作机制,体现了先进的护理教学改革和教育理念,护生早期接触临床,突出实践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零适应期”,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医护人员通过参与教学,提高了医院医疗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收到了学生、学校、医院和社会多赢的效果[9]。

[1]王曼莉,赵要松,刘石磊,等.护理专业院校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5(4):510-511.

[2]李雪莉,邓三于,陈耀兰.建立新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全新的学习观[J].护理研究,2009(3):737-738.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刁振明.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9):159-160.

[5]朱红.高等教育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07(21):3009-3010.

[6]李庆恒,岳桂华,王希安.构建地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13(4):71-72.

[7]高越明.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浙江医学教育,2012(5):1-5.

[8]刘凤云.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9):28-30.

[9]王冬梅.“理实交替、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3(6):93-94.

G420

A

1671-1246(2014)13-0069-03

猜你喜欢

校院课程体系岗位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院(系)合作模式研究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基于新形势下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学分制下的校院教学运行管理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