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院(系)合作模式研究
2018-09-20金鑫崔翠菊
金鑫 崔翠菊
摘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从学校和学院(系)两个角度提出建立一个共同的教学模式,以充分调动学校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学院(系)专职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学习,并结合学院(系)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实践,能使大学生真正领悟课程内容与课程精髓,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校院(系)合作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现代化建设急速推进,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日益更新,加之生活环境的不同,个人价值认同的多元化,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日渐复杂化。这一切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刻考验着高校的心理教育者和学生工作者。可以说,解决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全面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大学生成长和成才质量的关键因素。
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与紧迫性,同时指出要将课堂教学作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战场与主要途径。次年,教育部社政厅又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要求各高校要努力构建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2005年,教育部社政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着力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主要任务。2011年,教育部开始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活动体系、服务体系、干预体系等体制机制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以提高
课堂上,通过对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学习,大学生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课程还可以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此外,课程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其快速摆脱不良情绪,再次积极投身于紧张的学习生活中。
(二)使大学生的个性得以良好发展
大学生作为个性不同的个体,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处于不同的境地,因此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当然也会有不同的经历与经验。通过课程学习,大学生会对各自之间不同的兴趣、爱好、品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增强了解,从而使他们以包容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进而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并产生全新的思维模式,使其个性得以良好发展。
(三)使大学生独立人格得以完整塑造
大学生大多在18至22岁之间,这一年龄阶段是人格逐渐塑造和逐步定型的重要时期。此时,在内外各种因素的不断影响下,部分大学生极易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长此以往,会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四)有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自己、了解同学,了解大学阶段人们心理发展的特征,掌握一些心理自我调节的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有效调节,增强自身的素质。大学生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人心理各不相同,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会有不同的认识、情感以及心理表现,从而使自己能够在与他人的交往交流中更好地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原谅他人,更有利于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感情。同时,通过课程的理论学习大学生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质与水平,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会更容易得到认可,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方面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的设置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的课程与其他必修课程相比,并没有引起一些高校的足够重视。在很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被当作“选修课”来对待,甚至有的高校至今也未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的课程。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仍在进行当中,虽然积极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另外,有些高校专业、重点学科倾斜的政策并未改变,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
2.考核方法缺乏科学性
鉴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其在考核方法上应当区别于其他传统的课程。但是根据近年的课程实施情况,很多高校和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使课程的考核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传统的考试或考察方式并不能如实客观地反映出真正的教学效果,理论考试分数的高低也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水平。
(二)教师方面
1.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要想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高校必须有一支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据统计,在有些高校,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属于兼职人员,并不是心理专业出身,理论素养较低,只是掌握了一些未成体系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辅导的技巧。他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现象比较严重,不能有效结合学生实际生活阐述心理健康知识,无法达到教育启发学生的目的。
2.教学形式与内容偏重于理论,教学方式单一
高校中传统的课程可以以教师讲授为主,按照规定的教学大纲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要指导协助学生解决他们的心理問题,同时还要督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集知识讲授、心理辅导与行为训练于一体的教学过程。现在,大多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仍然像其他课程教师一样,采取传统模式组织教学,课上只注重给学生讲解系统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而忽视了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和选择性。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学生感到枯燥,缺乏创新意识,参与程度不高。
(三)学生方面
不少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着一些误解,他们通常认为有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主动接受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够,表现在课程实施过场中漫不经心,只为获取学分。这些大学生即便意识到了自己的心理问题,也会出于面子而极力掩饰,使自己不能获得及时的指导与帮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切实发挥出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院(系)合作模式的构建
(一)学校层面
1.加强对学生心理学课程的正面引导
近年,个别媒体片面的宣传使一些人认为心理学即“读心术”。对于这种现象,学校和社会都要努力加以纠正和正确引导。通过讲座、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多重宣传方式告诉大家(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咨询队伍中,通过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自己的理论实践水平,使学生从中受益,扩大课程在学生中的影响。
2.教师应增加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论多、趣味少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育中要加强实践。一是可以运用音乐舒缓情绪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播放轻音乐或视频。二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加入案例分析与讲解,使书本里的概念及定义更加通俗易懂。三是辅导学生排练心理话剧,让戏剧与学习相结合,寓教于乐。四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及拓展项目,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加强教师队伍的学习。
教师是课程组织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载体,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務。虽然有些教师并不专业,或是“半路出家”的辅导员,但是同样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加强心理专业知识水平。高校辅导员有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更容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这也是他们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完成教学目标的优势所在。
4.因材因时施教,使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更加人性化。
要在教学过程中添加广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由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他们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时候会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憧憬,但是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大学生便有了与人相处的困扰,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讲授。比如,针对大学生对异性求好的心理,进行“大学生恋爱和性心理”专题讲授,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做“和谐人际关系”的专题讨论等,运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将心理辅导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
(二)学院(系)层面
1.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学院心理环境
学院文化活动在大学生的生活生涯中有重要的地位,既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积极、多彩、丰富、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非常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因此,学院层面应该积极加强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状态,开发组织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督促大学生参加校园活动,发展个性、陶冶情操、了解自我,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学业。
2.在学院层面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以课堂为主的课程,更是要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进行渗透体现的教学过程。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多媒体等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的网络世界也应当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另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中加入或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在学院层面形成教育资源的合力,促进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有利于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可,也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高水平实现。
3.在学院开展“发展性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发展引导。院级工作可以根据学校总体要求,结合学院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对待,同时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和各种学院活动中。
积极强化专职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作用,加大对广大专职辅导员的心理知识培训。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一支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队伍,在日常学生工作中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如果再加以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那就可以使辅导员在院一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这也是《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指导性文件所要求的。
通过努力,学院可以设置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配备一两名专职心理辅导员教师。中心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相关课程要求,开设面向本院学生、具有本院特色的心理健康讲座或课程:同时,跟踪研究本学院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找出与专业学科相关的学生心理规律,总结经验做法,为更好地做好本院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和思想工作打好基础。
4.建立榜样引领与辅导系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充分发挥榜样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时代是开放的,榜样的内涵也必然是多元的。过去的榜样往往高大全,一事优则诸事优,这种情况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要求了。现在的榜样应当是现实化的。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积极认同榜样,努力去模仿榜样人物。学院应当善于从学生中间选取他们认识的榜样,使他们从榜样那里得到启发与引导。
四、结束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开展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是学校学院(系)共同的任务和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责编: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