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医院船医护人员管理模式浅析
2014-04-01骆星九沈俊良张孝强竺魏峰
骆星九,沈俊良,王 猛,刘 勇,张孝强,竺魏峰
医院船是一种具有在海上收容、医疗和运送伤员能力的军用辅船,平时可为意外灾难中遇难的陆上和海上伤员提供及时的医疗救治,战时能为作战部队提供海上机动医疗保障,收治大量各类伤病员[1]。美海军现有2艘医院船,分别是T-AH 19“仁慈”号和T-AH 20“舒适”号,其使命任务包括:战时为作战部队提供机动保障,尤其是为两栖特战部队、海军陆战队、快速反应部队和海外作战部队,以及陆军和空军提供应急医疗支援,收治各类伤病员;平时为灾区提供医疗救援,能在世界范围内实施救援,接收各种伤病员,给予急救和治疗[2]。“仁慈”号和“舒适”号是美国海军专门的海上医疗设施,统一由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管辖,船上科室齐全,装备先进,辅助配套设施完善;各临床科室设置与陆地医院无异,除了内科、外科、手术室外,还包括眼科、妇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儿科等专科诊室;另外,检验科、病理科、放射科、消毒供应科、制氧站等辅助科室一应俱全,战时提供三级卫勤支援,平时提供完整的内外科医疗服务。在1991年“沙漠风暴”、1994年“民主捍卫行动”、2001年“尊贵之鹰”、2005年“卡提娜飓风救援行动”中,美军医院船很好地完成了所赋予的使命任务。仅沙漠风暴行动中,“舒适号”就为超过8 000名伤病员提供医疗服务,完成了337例手术,收治700余名伤病员。
“舒适”号船上共有63名地方船员,956名海军医护人员;“仁慈”号船上配备地方船员68名,医务人员1 207名,其中高级医官9名。它们一般停靠在巴尔的摩和圣迭哥。人员配置上,两船均采用缩编工作状态(reduced operating status,ROS)和满编工作状态(full operating status,FOS)人员配置。缩编工作状态时,船上的人员保持在一个较少的水平,船由一个小型的约13名地方船员为核心的人员进行维护,医疗设施由一个58名海军军事人员(Navy military personnel)组成的基干人员(cadre crew)进行维护[3],维持全船的正常运转。一旦受领任务进入满编工作状态,在5 d之内每艘医院船按照自身的勤务使命,按3种展开床位标准(1 000张、500张、250张)配备医务人员,1 000张床位时需要1 214名医务人员,250张床位时约需730名各类人员。在人员编成上,主要采用临时征召的方式,从承担任务的陆地医院临时征召,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国立海军医学中心,其余由东海岸的一些海军医疗机构补充,在海军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也征招预备役人员和已经退役的军人上船。
1 临时征召的优点
1.1 医疗救治水平能及时得到有效提高 医院船医护人员主要来自于国立海军医学中心和东海岸的一些海军医疗机构,他们平时在陆地医院工作,每天能够接触各种大量不同疾病的患者。由于在一个开放式的知识环境中学习、工作,医护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到本学科专业较前沿的知识,通过临床的锻炼和学习,熟练掌握了各自学科专业技能,各自的专业水平能够不断得到促进和提升,为执行应急任务做好技术储备。同时,通过与各种患者的接触,使医务人员在应急状态下处理伤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会出现由于应急状态下心理紧张而影响工作质量的现象。
1.2 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医院船靠港停泊期间,由于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一般不在船上开展接诊工作,医护人员接触不到具体的伤情和病情,因此只需保留少数人员担负全船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其他人员返回原工作岗位继续工作。如果满编人员平时长期驻舰,则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由于缺乏临床的实践机会和经验,原有的专业技术得不到提升,反而会荒废。将完成医院船医疗救护任务的人员分散在陆地医院,在保持和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的同时,医疗资源可得到充分发挥,为社会提供更多医疗救护支援,这样既不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又保证了这些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够得到与社会同步的发展,同时还节约了军费开支,减少了这些人员后勤保障的压力。
1.3 协同工作的能力得到提升 由于平时医院船医护人员分散在陆地不同的医院,在应急状态下5 d内从不同的单位、地点集结完毕,人员组成复杂,协调沟通困难。但彼此陌生的专业人员通过在医院船上训练后,使得上下级之间、不同学科专业之间、不同系统之间得到充分的交流和认知,有效提高他们之间的沟通、协作和团队作战能力。
1.4 有效履行医院船使命任务的团队得到扩大 医院船平时执行海外撤侨护侨、灾害医学救援、人道主义援助等任务,使命任务的不同,决定了每次执行任务的医护人员专业种类和数量配置的差异。随着使命任务的不同和轮岗的要求,随时需要补充或更换医院船上所需的医护人员。由于没有将医院船上的医护人员的岗位职责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具体的个人,也就不受固定编制的制约,在医院船受领到任务后,根据服务区域、服务对象、服务要求、服务方式的不同,临时抽调相关的专业人员来完成任务,人员选择的范围可以更广,可以有更多医护人员能够到医院船上提供医疗服务,灵活性好。
1.5 建立了完善的专业人员征召制度 无论是“仁慈”号在1987年到菲律宾参加人道主义救援任务,还是两船在1991年“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期间执行任务,都是通过完善的征召制度来补充医院船上的医护人员。美军认为,在长期的国家建设事业中,具有军地通用性的各个行业储备着大量技术人才。平时医院船上的医护人员保持在较少的水平,维护装备保持完好。在受领了任务之后,启动专业人员的征召机制,从医院征召所需专业人员,平战角色转换,很好地解决了平战时医院船医护人员供需矛盾的问题,这种平时在陆地医院工作,有任务时被临时征召的两条腿走路方式,大大释放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2 临时征召的不足之处
2.1 制约了应急机动能力 由于平时医院船上的人员保持在较少的水平,工作仅限于对医院船上的医疗设备进行管理、维护保养以及对船上的人员提供医疗保障。在执行训练或人道主义援助任务时,时间的紧迫性要求不高,允许有时间等待医护人员的结集。一旦在战时或采取军事行动进行部署,需要提供紧急救护时,时间的紧迫性要求很高,受领任务后越早出发越能够充分发挥海上医院的作用,伤病员的伤亡率会控制得更好。医院船上现有的医护人员不足以完成所赋予的使命任务,必须征召能够完成使命任务的文职人员或预备役人员。以“舒适”号为例,在没有任务时,医院船上只有能够在两个手术室治疗的医务人员,但在执行医疗救护时,5 d时间需要征召956名医护人员上船工作,必要时12个手术室同时开展工作,达不到随时执行任务的要求,制约了医院船的机动性,可能对所执行的任务产生一定的影响。
2.2 加大了平时海上训练工作 医院船的基本任务是实施海上收容与治疗伤病员,海区自然条件的影响、船体结构的限制、伤病员换乘困难、指挥与协同复杂等特点决定了医院船医疗救护效率比陆地医院低、消耗大,为了提高医护人员海上环境工作的适应性,需要通过经常性的海上训练来克服晕船、工作平台摇晃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同时,临时征召人员产生的流动性引起协调沟通不畅;医院船医疗设备与陆地医院的差异性引起人-机-装工作的不匹配,影响专业人员的能力发挥、装备保障的效率下降。因此需要平时对每一个征召对象进行多次的海上适应性训练和医疗设备使用培训,以便在临时征召执行任务时做到环境适应能力强,设备使用效率高,能够担负起自身的职责,完成自己的使命。美医院船每个季度都要进行为期1周不离开码头的“系留航行”训练,床位展开标准不低于250张。主要训练科目有:检查船上的每件装备、消防演练、损管操演、压载水舱注水、人员落水及弃船后的救生等。出海训练每年不少于1次[4]。
3 几点思考
海军是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军兵种,随着“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在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服务中的成功运用,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和国际地位的内涵进一步得到诠释[5]。2008年10月“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入列以来,圆满完成了“4.23多国海军活动”、“和谐使命-2010”以及“和谐使命-2011”、“和谐使命-2013”、赴菲律宾执行人道主义医疗救助等多项重大任务,参加医疗服务的人员来自军内多家医院。美军医院船医护人员的管理模式已经运行了几十年,储备了丰富的经验,从发挥我国医护人员资源的巨大潜力的角度出发,通过借鉴美军的这种临时征召的模式,提出几点思考。
3.1 临时抽组人员和固定编成人员之间应加强交流,密切配合 “和平方舟”医院船医疗队执行任务时,按照“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涵盖全面、一专多能、统筹规划”的原则进行岗位和人员编组[6]。平时,医务中心人员负责船上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视,保持设备的完好状态,在执行任务时,医务中心将装备移交给医疗队,医疗队负责使用和管理,任务完成后,医疗队将医疗设备移交给医务中心,医务中心和医疗队之间配合较少。由于医院船医疗设备和陆地医院的医疗设备在型号、操作使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医疗队人员登船后需要参照设备使用说明才能操作设备,形成战斗力需要较长时间;而医务中心人员长期驻舰,熟悉装备的使用,但缺乏临床经验。因此,建议医务中心的人员和医院医疗队人员能够双向交流,医务中心人员通过到陆地医院的学习,充实自身的临床实践;医院医疗队人员通过短时间轮转驻舰,熟悉装备、适应舰船特殊环境,提升自身海上保障能力,从而达到执行任务期间医务中心人员能够参与医疗服务实践,医疗队医护人员登舰即可展开工作。
3.2 平战结合,立足战时注重平时 战时海上伤病员救治流程和平时医疗服务流程具有不同的特点。战时批量伤病员海上医疗救治以战伤为主,包括伤病员接受、检伤分类、紧急治疗、医疗护理和伤病员后送,具有突发性强,伤病员一次通过数量较大,救治时效要求高等特点,医护人员需具有较高的战伤救治技能和良好的快速处置应变素质。平时医疗服务主要包括门诊诊疗、病房收治、手术治疗等,有条件时可离船前提供服务,与陆地医院平时的医疗服务相似。通过平时的医疗服务,积累临床经验,提升医疗救护水平,为战时打下坚实的基础。医院船的建造主要还是为战时海上伤病员医疗救护做准备,为了应对战时海上伤病员医疗救护的复杂性、时效性,虽然医疗队编制在陆地医院,但是必须平时立足战时进行训练,主要包括海上环境适应性训练、伤病员救治流程和技能训练,在平时的医疗救治实践中,做到以战时医疗救护的标准来开展平时的临床工作,在海上环境适应性训练中,能够施展出平时医院开展工作的水平[7]。
3.3 加强横向联合,发挥优势力量 随着联勤的不断深入,在发挥固有医疗队人员优势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军内其他军兵种医院的医疗力量和地方医院的预备役医疗力量,通过在医院船上的轮训、驻训,使得这些医疗力量在海上也能够发挥能量,在需要他们的力量补充加强的时候,学习美军临时征召的做法,吸收他们充实到医院船医疗队,做到在技术上取长补短,在力量上相互支援,形成战斗力。
[1]陈国良,吴俊生,沈俊,等.海上医疗救护训练教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17.
[2]袁世刚,丁仕海,李毅,等.医院船执行海外人道主义医疗服务任务筹备工作实践与思考[C].拉美四国医疗服务论文汇编,2011:21-25.
[3]袁世刚,刘建,胡家庆,等.海外人道主义医疗服务实践与思考[C].拉美四国医疗服务论文汇编,2011:26-35.
[4]朱昌吉,夏志方,沈俊良,等.从医疗训练功能模块系统的研制成功论医院船发展的新途径[J].海军军事医学,1998,19(2):25-27.
[5]夏志方,沈俊良,朱昌吉,等.船用医疗模块系统装备的研制与应用[J].海军军事医学,1999,20(2):1-4.
[6]刘阳,孙建军,徐武夷.我军海上医院船发展与海上医疗救治现状和需求[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9):729-733.
[7]谢培增,汪先兵,白晓,等.平时海上灾害大批伤病员的海上医疗救护[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12):763-764.
(本文编辑: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