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医院2013年抗生素应用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2014-04-01侯剑梅沈秀丽郝育秋
侯剑梅,沈秀丽,郝育秋
抗菌药物在临床上一直被广泛应用,其在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不合理应用的现象,导致许多不良反应的发生。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某些条件致病菌毒力增强,使患者作为机体防御屏障的正常菌群遭到破坏,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进而增加了患者二重感染的易感性。最终导致抗菌药物在治疗中的抗菌效果和治疗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1-2]。为此,本文旨在对我院2012年1~12月住院1224例患者的临床抗生素药品的应用情况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12月住院的1 224例患者的送检样本。送检样本有血液、尿液、大便、痰液、阴道和其他分泌物,如脓液、腹水、胆汁、引流液等,均进行药物敏感实验和细菌培养。
1.2 药敏试验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Kirby-Bauer方法进行药敏试验。培养基根据细菌的特性进行选择,在37℃以下培养过夜,观察并记录结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随机抽取的1 224例住院患者抗生素的应用种类及使用情况,药物敏感试验及耐药率。其中,耐药率的计算采用统计列表法进行。
2 结果
2.1 抗生素使用情况 我院主要使用的抗生素应用时间在2~27 d,平均14.1 d。其中使用 1种抗生素 288例,占23.5%,2种抗生素联用571例,占46.7%,其他365例为3种及以上抗生素联用,占29.8%。各类抗生素中,头孢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硝咪唑类和氨基酸糖苷类5种药物为最常用抗菌药物。
2.2 细菌培养情况 送检的标本中,痰液的送检次数最多,共470例,阳性检出次数92次,阳性检出率为19.6%;尿液送检次数228例,阳性检出次数46次,阳性检出率为20.2%;血液送检144次,阳性检出次数24次,阳性检出率为16.7%;大便送检138次,阳性检出次数34次,阳性检出率为24.6%;阴道分泌物送检68次,阳性检出次数10次,阳性检出率为14.7%;腹水送检28次,阳性检出次数0次,阳性检出率为0;胆汁送检28次,阳性检出次数10次,阳性检出率为35.7%,脑脊液送检10次,阳性检出次数2次,阳性检出率为20.0%,脓液送检52次,阳性检出次数10次,阳性检出率为19.2%;引流液送检24次,阳性检出次数4次,阳性检出率为16.7%;前列腺液送检34次,阳性检出次数2次,阳性检出率5.9%。
2.3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其中青霉素类的耐药性最强,占69.2%,188例中130例产生了耐药性;头孢类的耐药性占60.2%,814例中490例产生了耐药性;硝咪唑类的耐药率为60.0%,喹诺酮类耐药率为50.0%,氨基酸糖苷类的耐药率为37.5%。
3 讨论
临床上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对已被细菌感染的患者起到了的重要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因为抗生素的不当使用或滥用,产生了新的多重耐药菌株,这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抗生素的药用价值。因此,为了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阻止耐药菌株的传播,必须加强对临床抗生素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及时分析和监测,准确及时检出耐药菌株,加强耐药菌株耐药机制的研究;同时,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教育和药政管理及医院消毒隔离制度的严格执行。
从我院2013年1-12月份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可以看出,临床应用最多的抗菌药物是头孢类,其次是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硝咪唑类和氨基酸糖苷类。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细菌对常用抗生素均产生了程度不同的耐药性。由于这5类抗生素每天的临床用量均较大,所以其耐药率也是最高的。通过对1 224份送检样品进行药物敏感实验和细菌培养可知,送检样本细菌的阳性检出率0~35.7%不等,其中胆汁、大便、痰液、尿液及脑脊液的细菌检出率均较高。我院1种抗生素的使用率不高,仅占23.5%,而2种抗生素联用的比率较高,占46.7%,3种及以上抗生素联用占29.8%。2种及以上抗生素的联合应用是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主要因素之一[3]。一般情况下,1种抗生素能够达到治疗和抗病毒效果的,不倡导使用二联及以上多种抗生素的联合用药。如1种抗生素不能达到临床用药目的,最多可使用二联抗生素,一般三联、四联等多重抗生素联用没有必要,而且还可能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甚至造成菌群失调。
抗生素的联合用药,一定要注意抗生素间的搭配合理性以及药物的相互作用。合理选择抗生素的搭配用药,如头孢噻肟钠和头孢呋辛钠联用,会导致抗药菌株大量增加。不合理联合应用抗生素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5],通常联合用药产生协同和累加作用的,实际应用中可以进行配伍用药。如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甙类等)与繁殖期杀菌剂(β-内酰胺类等)联用可获得协同作用,速效抑菌剂(大环内酯类等)与速效抑菌剂或者慢效抑菌剂(磺胺类)之间的联用可产生累加作用,静止期杀菌剂或繁殖期杀菌剂与速效抑菌剂联用可产生协同和累加作用。如果抗生素间联合用药出现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则应避免配伍使用。如繁殖期杀菌剂与速效或慢效抑菌剂的联用。使用某种抗生素3~5 d无效时,应及时调整抗生素的种类和剂量,但尽量不要过度频繁地调整治疗方案。通常抗生素的使用应遵循“三先三后”的选用原则,即先用“一线”抗生素,后用“二、三线”抗生素;先选常用、普通的抗生素,后选不常用、昂贵的抗生素;先考虑口服给药,后考虑注射给药。此外,医护人员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合理安排给药时间[6]。
[1]赵舒斌,郭玲华,侯颖.临床抗生素应用与细菌耐药性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4,26(7):453-454.
[2]夏永祥.临床抗生素的应用和细菌耐药性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3,1(4):331-333.
[3]王敏,陆以杨.抗生素在儿童中的合理使用[J].中华临床医药,2003,4(1):18.
[4]胡仅吉.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在现代儿科疾病中的地位[J].实用儿科杂志,1989,4(6):316.
[5]孙迪清,付晓波.我院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管理规定[J].实用医药杂志,2004,21(3):286-287.
[6]陆权.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