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校学生防艾教育需求分析及模式构建
2014-03-31戚林
戚林
(玉林市卫生学校,广西 玉林 537000)
卫校学生防艾教育需求分析及模式构建
戚林
(玉林市卫生学校,广西 玉林 537000)
分析目前防艾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卫校学生防艾教育需求,提出卫校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利用学校得天独厚的教学条件,结合社会卫生行业资源,整合现有防艾教育的方式、方法,构建具有卫校特色的“防疫专家指导、专业教师介入、同伴教育互动、课堂教学强化、社区实践锻炼”的防艾教育模式。
卫校;防艾教育;需求;教育模式
艾滋病(AIDS)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目前,全球每天约有1.6万新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其中50%是10~24岁的青少年。AIDS在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中已出现高流行趋势,疫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1]。我国艾滋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影响到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由于青少年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其是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脆弱人群[2]。医学界至今尚无治疗艾滋病的特效疗法,控制艾滋病蔓延只能依靠预防,而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进行健康教育。卫校作为未来医务人员的培养基地,应该成为防艾教育的典范。本文就卫校学生防艾教育需求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具有卫校特色的防艾教育模式。
1 防艾教育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防艾教育都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具体的防艾教育方法、效果及各种方法的效果比较方面,对学校防艾教育的研究主要针对中小学和高校,多为短期干预效果的评价,而较长期的随访研究几乎没有。虽然也有开展关于防艾教育的重要性、对某些特定人群的防艾教育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但对中职学校防艾教育模式的研究未见报道,而且很多研究只是作为研究项目来实施,当项目完成后,健康教育活动就停止了。在目前艾滋病流行日益严重的今天,防艾唯一有效的“疫苗”就是健康教育,因此,应在学校持续开展,并把预防艾滋病作为素质教育的常规内容,起到持续传播健康知识的作用。总的来说,现有的防艾教育研究较为零散,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没有形成合力,研究视野比较狭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致使投入产出比不高,成效不明显,与防艾工作的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2 卫校学生防艾教育需求分析
2.1 学生防艾教育的客观需求
2.1.1 卫校学生是艾滋病的易感人群 艾滋病虽然是一种生物性疾病,但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生物免疫方法通过人工免疫进行预防。卫校学生和普通人群一样,是艾滋病的易感人群。
2.1.2 卫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高 笔者对本校2012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 239份,收回有效问卷2 181份,有效回收率为97.4%)。问卷中有关艾滋病基本知识的问题有8道,全部问题均回答正确的学生有536人,仅占24.6%。说明很多学生对艾滋病知识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知道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仅占45.1%(见表1),虽高于潘池梅等[2]对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的结论,但低于梁少明[3~6]的研究结果。因而,必须通过各种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发生、流行。
2.1.3 卫校学生自律能力不强 卫校学生主要为应届初中毕业生,正处在青春期,性生理成熟而性心理不成熟,好奇心强而自控能力差,而之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又使其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知识。绝大多数学生刚从走读转为住校学习生活,家长的监护作用减弱,学生的自由度增大,很容易在社会的不良信息中迷失自我,作出出轨行为或者误入歧途而成为艾滋病感染者。因此,处于性活跃阶段的青少年人群急需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远离爱滋病感染危险[7]。
表1 卫校新生艾滋病问题回答正确情况[n(%)]
2.1.4 卫校学生职业岗位要求 卫校毕业生往往在基层从事预防、医疗、保健等卫生工作,肩负着对老百姓进行健康教育的使命。对他们进行防艾教育,不仅有助于保护他们不受艾滋病的侵害,而且还可以使他们用自己掌握的健康知识和行为去影响周围人群[8]。
2.2 学生求知的主观愿望
艾滋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世界性疾病,很多人对其都有一定的恐惧感,学生普遍希望能够获取更多防艾知识。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生活习惯、性观念和态度、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卫校拥有优良的专业师资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具备防艾教育的条件,研究、探讨防艾教育模式,对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防艾意识和防艾知识水平,促进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将来开展防艾教育的能力,有效遏制艾滋病的蔓延具有深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3 卫校防艾教育模式构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2年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艾滋病不仅仅是卫生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防治艾滋病,要适应形势变化,创新方式,更有效地开展防控工作。卫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在防艾教育方面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模式。
3.1 构建具有卫生学校特色的防艾教育模式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利用卫生学校得天独厚的教学条件,结合社会资源,择优整合现有防艾教育的方式、方法,构建具有卫校特色的“防疫专家指导、专业教师介入、同伴教育互动、课堂教学强化、社区实践锻炼”的防艾教育模式。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到学生毕业离校为止,通过邀请校外艾滋病防疫专家来校讲学,安排学校专业教师下班宣传,结合同伴教育方式,把防艾知识纳入各专业的常规教学课程体系、组织学生参与社区防艾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卫生教育资源,通过校内外合力,师生联动,多形式、多渠道对学生实施长效的防艾教育,使其贯穿于整个在校学习过程。
3.1.1 防疫专家指导 把防艾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在每年新生入学伊始,邀请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疫专家到学校对全体新生进行艾滋病知识专题讲座。
3.1.2 专业教师介入 利用本校师资优势,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预防医学专业教师下班进行专门的防艾宣传教育,灵活采用恰当的方式,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防艾相关知识。
3.1.3 同伴教育互动 由学校专业教师从二年级学生中选拔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责任心、思路清晰、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组成防艾同伴教育团队,对其进行系统强化培训,经测评合格后对新生实施防艾同伴教育。
3.1.4 课堂教学强化 把防艾知识纳入各专业的常规教学课程体系,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实施课堂防艾知识教育,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防艾知识,使其掌握防艾的相关技能。
3.1.5 社区实践锻炼 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或者自习时间到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社区防艾教育的实际工作,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既巩固了有关的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开展防艾工作的技能。
通过以上措施,使防艾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在校学习过程。通过多种途径将艾滋病在全球蔓延的趋势、严重性、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等介绍给学生,使其树立坚定的信念:只要杜绝能引起艾滋病传播的行为,就一定能预防艾滋病。
3.2 营造防艾教育的校园环境
在校园里设置相对固定的防艾宣传专栏,定期出防艾专题板报;在每年的“世界艾滋病日”,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宣传防艾知识;利用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文体活动、校园广播、专题片播放、宣传资料发放等方式,全方位营造防艾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实施广泛、持久的防艾教育,增强其防艾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防艾素养。
3.3 建立防艾教育评价机制
以学生艾滋病知识问答的正确率、对婚前性行为及安全性行为的态度等为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进行动态调查,根据防艾教育前后学生的性观念及对艾滋病知、信、行的变化,对学校防艾教育效果进行评价。
[1]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实现“零”战略目标——2011—2015年战略[S].2010.
[2]潘池梅,田小兵,宋湛,等.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3):4908-4910.
[3]梁少明,江汀.2562名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信行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7):493-495.
[4]梁芸.桂西地区高等院校医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2):258-259.
[5]宿文峰.辽阳市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和相关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5):693-694.
[6]段爱旭,赵富玺,刘润花,等.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高危行为调查及健康干预需求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6):1050-1054.
[7]黄红.在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4):600-602.
[8]吴晶晶,周新明,王培席.在校医学生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模式实践[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1):70-72.
G526.5
A
1671-1246(2014)03-0133-02
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工程课题“卫生学校防艾健康教育模式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