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柔性管理范式及其实践策略

2014-03-30刘卫平

大学教育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刚性范式柔性

□ 刘卫平

高等教育管理是根据高等教育的目的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合理整合、分配和协调高等教育系统内外的各种关系和资源,以实现既定的高等教育系统目的的过程。其本质在于对高等教育各要素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高等教育管理效能最大化,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事实上,西方教育管理学界对于教育管理的若干基本概念尚未达成较为一致的定义,如教育管理、教育行政、教育领导和教育治理从概念上难以严格甄别,特别是教育管理(educational management)和教育行政(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的甄别。英国著名教育管理学者雷·博兰(Ray Bo lam)认为教育管理的职能是贯彻获认同的政策,注重的是照章办事和组织的日常运作的维持;教育行政是包含各级各类的教育政策和种种领导与管理的活动[1]。尽管“教育管理”概念本身定义不一,但重要的并非概念,而是如何实现最优管理的事实。这也并不妨碍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范式。有鉴于此,本文对教育管理概念不作边界性匡定的过细分析,主要取用高等教育管理的通俗含义,着重探讨从现时代以生命论为基础和以人为本话语下的高等教育管理走向柔性管理的价值性、必然性及其实践路径等问题。

一、高等教育柔性管理:人格化的管理理念与实践范式

柔性管理(Soft Management),是相对于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提出的,是一种新型的人格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范式。人格化管理是管理者通过对被管理者的充分尊重、理解、信任、关心,并通过情感交流方式而施行的管理。人是组织得以良好运转的关键因素,“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管理”[2]。柔性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它以尊重人的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为前提,以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为核心理念,注重人的情感需求和社会需求,强调组织及其决策的柔性化和权变化,注重塑造共同价值观和组织文化。“柔性管理是一种人格化管理理念与模式,在于依靠人性解放、权利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人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性”[3]。作为现代管理的一种思维范式和实践范式,柔性管理与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方面,柔性管理坚守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为现代管理特别是当下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了考量人的价值的新思维、新观念和新方法;另一方面,它突破了制度管理的旧框架,注重人本管理,以全面、开放、发展的眼光来评价管理对象。与刚性管理相比,柔性管理至少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特征:第一,人文性。柔性管理的出发点首先是“人”而非“物”,它依据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念、文化精神认同等进行人格化管理,强调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对人格的尊重来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内驱性。柔性管理依赖于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从内心深处激发出来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而不是依靠外界权力影响,来促使每个个体真正自愿地为实现共同的组织目标而努力进取。第三,激励性。柔性管理注重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来对人进行激励和影响,其管理方式不是强制性的而是非强制性。第四,效力的持久性。柔性管理要求管理对象把外在的规定转变为内心的共识和自觉的行动,增强对组织成员的持久影响力。

高等教育柔性管理,源于柔性管理理论,是柔性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化,也是高等教育管理走向人本性和现代性的一种新范式。高等教育的柔性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注重塑造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和培育良好的大学精神和文化,注重依靠民主管理,从师生内心深处激发其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以促进高校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管理要素的优化组合,以最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高等教育的柔性管理在管理理念上主张“人格化”。“人格化”即“以人为本”,既是高等教育柔性管理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理念,也是其本质属性和思想精髓。高等教育柔性管理主张秉承人本管理思想,要求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人事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各个方面;始终以师生的切身利益与需求为高校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高度重视师生员工的情感因素和精神需求;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校良好运行的关键要素;从教师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客观规律出发,激发他们的自主独立和主动参与意识,确立师生员工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高等教育的柔性管理在管理机制上主张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功能耦合,防止高等教育泛行政化,改变了刚性管理中那种管理者过多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习惯用行政手段推动工作,忽视纵向和横向沟通与协作,忽视学术权力和民主管理,频繁检查评估以及量化管理过多过滥等现象。高等教育柔性管理在组织设计上,主张以网络式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代替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形成管理结构扁平化、网络化、多极化、智能化、开放性的管理组织形式,以克服刚性结构先天缺陷。高等教育柔性管理在管理方式上,注重以解放人性、培育大学精神和共同价值、建立激励机制以关照人文因素等非强制方式,克服刚性管理忽视人文关怀的弊端和局限,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人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绩效管理的目标,增强高等教育管理活力。高等教育柔性管理在管理评价上,强调开放式评价方式。高等教育柔性管理对评价的预设目标能起到平衡和补充作用,其针对管理过程中的许多可变因素所构建的开放式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教育管理、后勤服务等管理评价的科学化,防止评价机制和效果的机械化。

此外,高等教育柔性管理倡导以组织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治理。文化治理是柔性管理哲学的题中之义。高等教育柔性管理要求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注重组织共同价值观以及大学文化和精神的培育,通过增强校园精神道德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法律制度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行为文化的协调化解功能、健康心理文化的调适预防功能,以形成共同的组织愿景、组织文化和组织精神。它既强调要注重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操守,又提倡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着力形成全体师生认同的大学文化。同时,坚守民主、自由、平等的大学精神。高等教育柔性管理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教育管理思想,主张吸收教授、学生、职工、校外各界人士及社会参与高校教育管理。柔性管理有利于高校汲取更多民主、科学管理的营养,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从“刚性”走向“柔性”: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人本化和现代性的应然选择

柔性管理哲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走向人本性和现代性过程中的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维度下的实践范式转换。从高等教育哲学的发展阶段上来看,高等教育管理哲学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哲学的发展具有同步性,并相互渗透、影响。自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学者们就从未停止过对高等教育哲学的探讨,并产生了许多不同的高等教育哲学派别。约翰·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第一次从整体上对各哲学流派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基于认识论和政治论两种不同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4]。在整个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以认识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和以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都随之引发了相应的高等教育管理哲学的地位变迁,也一定程度地形成了认识论的高等教育管理哲学和政治论的高等教育管理哲学。但随着科学理性发达、物质文明繁荣和一些新的社会伦理问题的出现,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哲学逐渐落后于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原因在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管理哲学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以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管理哲学除回答“是什么”之外,还要对“怎么做”作出回答。两种哲学观的共同点就是对“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关注不够[5]。为此,基于认识论和政治论两种哲学观的高等教育管理哲学的现时代境遇和困境,有学者提出了以生命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管理哲学,并以此深化和扩展高等教育管理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高等教育柔性管理正是在现时代语境下以认识论和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哲学的新发展,是作为以生命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管理的一种思维与实践范式。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体的范式,随着管理对象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高等教育的人本性及其现代性走向,从本质上要求高等教育实行柔性管理。

高等教育的人本性是高等教育柔性管理的本质要求。人既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既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主体也是客体。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社会的积极适应者和有效改造者,其重点也在于对人的个性化优势的发掘和释放。因为高等教育管理作为一项特殊的活动,它是通过高等教育管理人员与高校教师、学生的双向互动进行的,逐渐回归人的微观世界,其间人与人的关系渗透于整个管理过程。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教育活动无论追寻怎样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在当代高等教育哲学视角下,高等教育的人本化可以看作是继认识论和政治论哲学观之后生命论的一种现代话语形式。在以往政治论教育哲学关照下,传统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是赋予管理层权威地位的至上性,忽视人的多样化发展和个性化管理,偏好整齐划一的共性管理,其结果必然会扼杀学生的个体创造力,也使得高等学校趋于行政化运作,最终导致高等教育管理本质的异化。高等教育柔性管理思想作为以生命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管理的一种新范式,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全新的教育管理哲学观。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哲学观的变革,柔性管理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本化的管理。

高等教育管理走向现代性要求高等教育选择并推行柔性管理范式。由于历史和体制上的原因,行政权力主导的观念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根深蒂固,已成为严重制约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思想障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人事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实行以行政权力主导、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模式。这种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局限的最突出表现,一是管理者较多地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习惯用行政手段推动工作,忽视纵向和横向沟通与协作,忽视学术权力和民主管理;二是在管理方式上,频繁的检查评估以及量化管理过多过滥,既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又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尤其是一些不宜量化却硬性量化的指标致使具有丰富性与多样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呆板、沉闷、缺乏活力的机械程序。三是在组织机构设置上,我国传统的刚性管理体制一般采用金字塔型的官僚化组织机构,由于管理层级过多,信息渠道过长,各职能部门间相互协同困难,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效能化,急需形成与促进扁平化、网络化、智能化、开放性的高等教育管理组织形式,克服刚性结构先天缺陷。总之,由行政权力主导的、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过于刚性的现行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强化了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控制,弱化了学术权力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导致大学学术性的丧失,而教师、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的丧失,又导致高等教育管理的机械化,最终导致高等教育严重缺乏生机与活力。高等教育柔性管理主张淡化行政色彩,强化学术权力;主张非强制管理方式,注重人性解放、大学精神以及文化管理和民主管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主张通过管理柔性化使组织意志变为管理对象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这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管理自身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更有利于“整全的人”的培养和“健全的社会”的形成,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走向科学化和现代性的实践召唤。

高等教育的刚性管理已经成为人格发展的制度约束。随着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实践正从注重“物本”及工具理性向主张“人本”及理想人格塑造过渡。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强调“物本”及工具理性,注重制度约束和纪律监督,管理对象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往往被忽视,不能充分发挥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这种教育管理模式的教育价值单一化倾向,再加上人才培育目标的工具化,导致了教育管理手段的工具化。同时,刚性管理模式缺少民主沟通与权利平等,依靠硬性的规章制度、纪律监督和奖惩制度来管理和约束教育行为,过多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服从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忽视沟通、协调以及与师生之间情感的互动,忽视柔性因素的激励作用,将师生置于绝对的被管理者地位,不仅使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限制,而且也严重制约着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形成和发展。高等教育柔性管理倡导尊重和遵循人的心理和生理规律,尊重被管理者的人格和权利,不仅承认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的主体性,也承认管理者和施教者的主体地位。它确立了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独立意识和主体生命意义,以教育管理手段的柔性化来促进受教育者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来促进教育管理手段的不断优化,从而实现学校与师生员工个体的和谐健康发展。因此,以“人格化”为核心理念的高等教育柔性管理,强调人的社会性、主体性、人际关系及其情感的作用,它既是对高等教育对象作为人的主体性的无比高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进行创新教育的根本,也是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走向的一种现实选择。

三、推行高等教育柔性管理的实践策略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轴心机构”的地位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愈益彰显。“教育管理理论通常沿袭了‘科学主义’、‘经济人’、‘理性人’的管理学假设……在理念上长期奉行权威性、等级性和行为规范性;在方法上采用行政强制手段;在过程中推行标准化的制度和程序;在评价体系上苛求于量化评估管理”[6]。无疑,柔性管理是对以制度为中心的传统刚性管理模式的超越。特别是在当下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语境下,以“人格化”为显著特征的柔性管理,对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来说,是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和实践范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走向现代性具有重要意义。实现高等教育柔性管理应把握以下几个实践维度。

第一,正确处理刚性与柔性的辩证关系。推行高等教育柔性管理,必须充分认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各自功能优势,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的现代性和最优化。刚性管理强调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而柔性管理则是基于师生员工对组织发展目标、政策制度以及基本行为规范的认知、理解与内化,它是依据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进行的人格化管理。柔性管理所主张的非强制性,必须以强制性的管理方法为前提和基础。推行高等教育柔性管理不是对刚性管理的否定,而是对传统刚性管理模式中重物轻人、手段强硬、缺乏弹性等现象的一种扬弃,是在刚性管理框架的基础上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完善和升华,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最优化管理,促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刚性管理来说,柔性管理是一种完善、补充和超越;对柔性管理而言,刚性管理则是其实施运行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在推行高等教育柔性管理过程中,高校应将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选择创新性的制度和人本化的管理,以创新性的刚性管理促进高等教育的柔性管理,真正实现教育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和管理模式的最优化。

第二,坚守和践行人本管理理念。人本性是柔性管理的本质体现,是实现柔性管理的思想精髓和核心理念。学校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这是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重要特征。以人为本,在高校来说,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创新,必须以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合理使用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指向,将人本理念贯穿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高校管理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促进教育观念的人本化和个性化,着力培育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从人的内心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创业精神,实现学校事业与人的和谐发展。如,在教师管理中,应把教师的利益和自我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遵循教师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原则,通过一系列有效的人性化管理活动,引导实施自我控制、实现自我管理、促进自我发展,从人的内心来激发和调动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协调发展和目标实现。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将人本的柔性管理思想贯穿于教学政策制定、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考核评价的全过程,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平等主体地位,通过教学管理、教学运行和环境氛围的培育来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生管理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性差异,坚持个性培养和人格完善有机结合,根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科学配置教育资源,着力优化教育教学和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第三,优化管理组织结构与形式。组织机构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物质载体。“柔性管理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变化具有适应能力,对其内部因素变化具有应对能力,在自身发展需求和外部影响条件的交互作用中具有灵活快速的调适能力。这得益于组织机构的优化及其功能的发挥”[7]。柔性管理强调组织的柔性化和权变性,如由集权向分权过渡,由金字塔型向大森林型组织过渡、组织机构的弹性权变设置等。高等教育管理创新,应坚持管理幅度与层次的科学匹配,寻找刚性管理组织与柔性管理组织设置的有效结合点,构建网络式、扁平化的管理组织结构,促进管理组织形式的多极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开放化,以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和管理效能,取代刚性管理背景下形成的传统教育管理的金字塔型组织形式,消除刚性管理组织形式中存在的层次过多、等级森严、部门壁垒、信息传递扭曲失真等弊端,为高等教育管理柔性化提供组织保障。

第四,培育良好高校社会资本。培育和优化校园社会资本,是实现柔性管理的关键。高校社会资本主要包括校园普遍信任、互惠规范和人际网络三大核心要素[8]。其中,校园普遍信任是实现高等教育柔性管理的心理基础,也是高等教育实现“善治”的前提;互惠规范表现为大学的制度规范、道德规范、理想信念、价值认同等,是实施高等教育柔性管理的保障;人际网络,又称参与网络,是实施高等教育柔性管理的物质载体。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大力培育大学文化、校园公共精神,凝练校园核心价值,增进师生员工之间、师生员工与学校之间的价值认同、观念认同、情感认同以及制度认同,着力建设先进性、开放性、包容性、融洽性的柔性校园及和谐文化,积极推行文化治理;落实学术权力,大力加强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以及其他学术组织建设,积极推行教授治校,强化学术权力在高校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弱化行政主导,回归大学的学术本质;积极构建师生利益诉求与协调机制、沟通与激励机制和良好人际关系网络,注重人文关怀,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建立高校管理者、管理对象以及个体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效率优先、注重公平、团结友爱、和谐干事、诚信守法、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9];积极创新开放式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实现控制与激励功能在教育管理中的有机耦合;积极构建公众参与机制,大力培育民主平等精神,推进师生自组织建设,搭建师生共同决策平台和民主管理,尤其要从制度上保障师生对学校各项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激发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形成高校发展的凝聚力和推动力,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1]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6.

[2]韩伟平.柔性化与高等教育管理[J].教育评论,2009(4):15.

[3]丁思红.柔性管理的思维范式及其实践路径——以高等教育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44.

[4][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3.

[5]张洪志.道德论:高等教育哲学发展的新阶段[J].石油教育,2005(2):96-99.

[6]刘蒙壮,谭珍媛.谈柔性管理在大学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6):107.

[7]丁思红.柔性管理的思维范式及其实践路径——以高等教育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44.

[8]喻军,张泽强.中国和新加坡高校法制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邵阳学院学报,2012(5):83-86.

[9]周楠.榜样塑造的审美关照与榜样教育的审美回归[J].邵阳学院学报,2013(5):109.

猜你喜欢

刚性范式柔性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自我革命需要“刚性推进”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加权p-Laplace型方程的刚性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锻锤的打击效率和打击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