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高考问题与探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启示

2014-03-30刘君玲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20期
关键词:学业意见考试

●刘君玲

山东高考问题与探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启示

●刘君玲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发布,标志着高考领域新一轮重大改革的起步。山东高考历经改革,依然存在不少可以改进的问题,在分析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招录体制和考试内容方面的借鉴;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制度;逐渐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相当一段时间内坚持高考的主体地位,完善社会监督与高考改革配套机制。

山东高考;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问题;分析;建议

高考是社会领域毫无疑问的热点,今年九月刚刚公布的《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为今后高考的改革描绘了远景和路线图,今后,高考必然会不断迈出改革的步伐。山东是一个高考大省,其高考改革的步伐也从未停止,以2014一年为例,就有十二项改革措施。然而比对《意见》,山东高考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在《意见》之外,也依然存在探索的空间。

一、存在问题

高考,是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包含了命题、考试、招生、录取几个主要环节。按照这几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山东的高考主要问题体现在:

(一)命题质量受质疑。山东省的高考自主命题,自2007来实行3+文综/理综+基本能力的模式,7年下来,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教育领域,反应并不是很好。有的群体直言:山东自己命题的高考试卷质量不如全国卷。关于基本能力的测试则反应不一,最新的结果是:经过教育部批准,从2014年起,山东省实行“3+综合1/综合2”高考方案,也就是说,基本能力测试被舍弃了。而最新公布的《意见》也明确提出:从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但增加省份的数量和范围目前还没有明确。

(二)考试内容及形式无法全面准确的反映学生能力。这是过去高考改革的重点,也是网友投票最多的现行高考制度的主要弊端。(71%)对选拔性的考试来说,能够准确反映学生能力是基本诉求。但在从老六门到3+X的改革中,在从一年一考到春夏季两次的高考中,学生的应考压力没有减轻,学校的应试教育依然红红火火,高校录取的依然是“总分数”而不是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

(三)录取见分不见人。招生录取制度,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恢复高考以来实行的都是总分录取模式,这很好地贯彻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无论考试科目如何变动,学生的应考压力都无法减轻。《意见》提出: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要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中更提出,要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其二,只看总分的录取模式无视高校特色和学生的个性兴趣,《意见》提出要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切实践行好这个要求,无论对高校的特色发展还是学生的个性成长,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省属高校没有自主招生权。作为一个教育大省,拥有140所普通高等学校,但进入2014年教育部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仅有部属的山东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自主招生作为高校招生自主权的一个体现,尽管只处于试行阶段,但对于高校探索办学自主、助其特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与此相悖的是,《意见》提出: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

二、原因分析

(一)高考改革需要总体设计。高考只是众多社会制度中的一个,但由于其几乎关涉到家家户户的利益,因而是长盛不衰的社会热点。这意味着,其一,高考的改革不能孤立进行。高考只是考试招生制度的一个领域,考试招生制度又与其它众多社会制度构成一个整体,高考制度改革必然会受其他社会制度的制约。其二,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需要考虑周全,有计划的分类实施配套方案。高考改革会涉及很多领域,包括高考科目设置、招生程序、招生主体、中央与地方政府考试机构的职能、中学的课程设置和学业考试评价、大学招生政策与培养模式,等等。因而无论是从高考内部改革还是外围配套来看,高考的改革都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的事情,都需要放眼全局,系统规划,并考虑各个层次。从高考改革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的依存来看,他们是联动的,但有一定的时间差。比如,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1985年1月,第二届高考科研讨论会召开,会后教育部决定,广东开始进行标准化考试试验,上海进行高中毕业会考后高考科目设置的实验,高考标准化和高中会考的改革拉开序幕。又比如,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

(二)高考功能需要清晰界定。现实中附加在高考身上的功能过多,高考既要为高校选拔人才,又要指挥高中学校的教学,还要按其成绩对高中划定等次。其实高考只是我国为高校选拔人才而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因而它是选拔性考试(在高等教育资源极大丰富后应该起甄别人才的作用)。《意见》中明确高考改革要: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无疑也是认同它的选拔性考试的性质。既然如此,其功能应该主要限定于为高校选拔人才,其试题设计应该依托高中教育的内容侧重于学生能力水平及倾向的测试。而对指挥高中学校教学、对高中划定等次等功能,其实是学业水平考试应该做的事情。高考附加功能过多,造成其定位不清晰。此次《意见》在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中提到: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但愿不被执行者理解为加强与高中所学书本知识的关联!

(三)现实社会状况和传统社会文化影响。当今教育领域的一个主要矛盾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渴求。我国人口在2013年已经超过13亿,其中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约为9000万,这是一个庞大的需要接受学校教育的群体。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扩招,从毛入学率来看,已经达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对立统一的概念,质的变化包括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系列的变化。从全面的标准来看,我们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大众化。另外一方面,2012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442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1297所。真正被考生及家长追逐的不过是1145所本科院校中的几百所本科院校。再者,从全球公认的三个高校排名榜看,中国高校最多也只有三所在前一百名之列。而在社会经济层面上,我国的GDP已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生活的富裕和社会的开放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进一步提升了大家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这就使得需求与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对高考的要求和指责只会更多。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高考改革几十年,改革方案听取的都是专家、政府、中学和高校的声音,高考的主角——学生的需求,有谁关注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关注人本,而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依然鲜见学生的声音。而成人、机构与青少年学生的视角显然会有很大不同。

三、启示与建议

(一)招录体制和考试内容方面的借鉴。我们在制定政策时,除了考虑省情民意,还要注意参考借鉴。江苏自2008年开始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方案,其中学业水平测试由原来的全A加分,进行了几次调整后,变成“见A加分”,以及“4A加5分”。江苏省人大代表、南师附中副校长周久璘认为,小高考见A加分的政策不算是个好政策,因为学生除了高考学业负担外又多了一份不必要的、较为沉重的负担。“有的学生上高二就进入高考状态,突击‘小四门’,加班加点,反复模拟,就只为了在高考总分中加1-5分。”“教育主管部门需要矫正对学业水平考试的看法”。他提出: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一个是普通高中生的合格考试,另一个是高校的选拔考试,这两种考试的功能是完全不同的,不具有交集。”①因此,建议学业水平考试在高校招生录取中起到什么样的参考程度应该由高校自己来确定,报教育部批准即可,尤其不宜由教育部统一规定。其次,高考试题的拟定要注意考查学生多元化的能力。我国高考的试题通常都是兜兜转转围绕高中所学课程,从教材里抠知识点,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又不得不一再的加大试题难度,甚至出偏题怪题,这又返回来引导学生走向应试教育的泥沼。《意见》提出: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近年来在自主招生中出现的一些题目既能考查学生的能力,又基于生活实践和学生所学知识,可以为高考所借鉴。比如炒菜和化学之间有什么关系?过去一年我们国家发生了哪些大事,请你进行评论。

(二)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制度。高考要讲究公平和效率,当前高考首先要保证公平,这种情况下,自主招生就成为高考效率不足的一个有效补充,它可以弥补高考在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卓越性方面的不足。当前对自主招生制度确有一些议论,自主招生制度也确实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但不能因噎废食,要看到,这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遇到问题要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后退。有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当前应该进行人才综合评价体系的研发和设计,从而使高校的自主招生更有说服力,也才能招收到真正符合学校培养目标的有潜力的学生。具体来讲,高校在自主选拔中对考生的评价应该有“长、宽、高”三个维度:“长”,要把考生放在整个高中阶段这样一个较长的过程中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一考定终身”;“宽”,要全面地评价考生,鼓励考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要关注优秀学生的“过人之处”,鼓励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②对自主招生是否公平也有很多的质疑,更有人怀疑城市孩子占用了更大的自主招生的资源。对此,清华大学招生办认为自主招生虽然不可否认是效率为先,但也在机会公平方面做到了普通高考难以做到的事情。比如清华大学从2011年开始推出了“自强计划”,面向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每一所县级中学都有推荐名额,这就是给农村孩子的特殊关照和机会补偿。

(三)逐渐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高校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应该由高校决定。《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这也表明,高校拥有招生自主权。但现在,从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到高校怎么招,相关政策都是由各级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或招考部门制定的,在这其中,大学往往没有发言权。这与大学的主体地位是严重不相称的。当然,我们要讲究国情,要讲究效益,要注意文化传承,但无论如何,政府要逐步转变计划经济的思维,逐渐转到宏观调控的角色中去,让更多的专家、让高校更深层面更全面地参与到招生工作中来。具体来讲,要让专家(包含高校工作人员、中学教师等)更多地进入到录取环节中去;要有计划地给高校更多的自主招生名额;要及时总结自主招生的经验,让更多的高校逐渐合理的使用自己的招生自主权。

(四)相当一段时间内坚持高考的主体地位。面对当前高考显露出的问题和自主招生的不完善,有学者直接发出废除高考的声音。事实上,尽管当前高考存在很多问题,尽管承受了很多非议,但它在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稳定,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方面的功能一直没有改变。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国家经济总量看起来足够强大,但人均很弱,人民并不富裕,这应该是我们的共识;我国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只要认识到这个国情现状,只要对这个矛盾的认识是正确的,高考的主体地位就不可动摇,这不仅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我们的教育体系和大学发展水平有关,还与社会大众的认识有关。也就是说,教育领域也没有准备好去迎接高考之外的大规模招生制度,最普通的社会大众,也依然对高考有很高的认同度和依赖度,如果贸然用一种制度取代现行的高考,后果不可设想。当然,高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不断变革中增长活力,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五)完善社会监督等高考改革配套机制。当前高考改革受到的质疑和非议很大程度上与配套的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有关。高考的改革需要总体设计,其中,社会监督机制的完善是重要一环。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给予高校相当程度的自主权,高校和政府都要对学生及学生家长负责,政府要成为高校运行的监督者;学业水平考试是衡量高中办学水平的重要考试,真正指导着高中教学,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来进行成绩编制。良好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互为补充,较为全面的衡量出学生的全面素质;做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这项工作能突破分数的一言堂,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和特质,但难度非常大,需要严谨细致的一系列工作机制。比如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设计,比如中学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又如高校如何评判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等。

注释:

①http://gaokao.eol.cn/jiangsu_5665/20130124/t20130124_897056. shtm l江苏开始研究下一轮高考制度改革

②http://www.eol.cn/htm l/g/tsinghua/清华招办主任于涵:教育要因材施教招生要因材施招

[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国网

[2]刘君玲.1978年以来高考政策的研究——价值观念的变迁及其启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潘懋元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4/09-10/6575080.shtm l调查称八成网友支持恢复“高考全国一张卷”.

[5]熊丙奇.解读高考改革方案:不能只局限于考试改革.搜狐教育.

[6]2014年我省高考改革主要举措和政策变化.山东省教育厅.

(责任编辑:金传宝)

刘君玲/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学业意见考试
艰苦的学业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