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的生态美学研究

2014-03-29吴佩君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美育美学人类

吴佩君

(温州城市大学,浙江 温州325000)

在倡导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社会,中国若能够抓住“国际自愿性可持续标准”提供的良机,就可以在为更可持续的全球经济制订规则的同时获取巨大的商业、环境和社会回报。但是日趋严重的生态现实让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暴发,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充满转型和博弈的张力,生态恶化现状所引爆的全球危机已迫在眉睫。与此同时,中国的环境保护也呈现出诸多令人兴奋的亮点,转机的曙光隐约可见,生态美学逐渐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生态观。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生态美学之所以能够在我国取得健康的发展,是因为生态美学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弥补了传统美学在理论上遭遇的各种挑战。生态美学是以强调以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为原则的学科,其生态哲学基础是倡导生态与人文统一,既批判又建构。而未来生态美学的发展会逐步迈向生态景观学、生态建筑学等。本文就生态美学展开讨论,旨在探求当代人类居处的生态路径。

一、研究生态美学的直接动因

环境危机与生态危机的频发是学者开始深入研究生态美学的直接动因。生态美学既传承了传统美学的价值取向,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突破了主客二元对立的困境。作为绿色生态价值观的倡导者,它把人与自然的生态联系放到宏观大背景中,强调两者的整体性并存,并且以二者的和谐共生、相得益彰为最高的生存智慧。

环境危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三重经济转型的衍生物,经济转型的不兼容已经威胁到了中国的环境保护努力。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政府与社会大众必须同心同德,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利益关系,切不可忽略环境规划。企业、政府和其它利益相关方都要参与公开透明的讨论,环保标准制订过程中要确保透明和广泛地接触到所有人,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努力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切不可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政府必须跳出思维惯性模式,采纳可持续发展标准进行生产。其中自愿性标准提供了透明且可靠的机制,能在环境危机全面爆发之前使污染和破坏的现状不至于无法收拾。

生态危机是发展中国家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带来的必然结果之一。但同时,若国家能在经济发展的一开始就遵循稳态经济模式,则类似棕色土地问题、森林锐减之类的现象就将在可控制、可整改的范围之内。因此以治理污染来化解环境压力,以资源节约来优化经济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是以后环境与人类和谐共生的大趋势。

二、当代人类生态诉求下的生态美学思考

所谓生态诉求,是指人类对自然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尊重生态、维护环境为根本出发点,以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依据,以维护人类的生态持续力为根本动力,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生态实施保护。这种生态诉求是一种理性思维的选择,生态诉求的力量是通过具体的信息,依靠制度法规,增强全民的生态危机意识,推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明生态观念。由此所引发的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纵深发展主要体现在社会各界对生态美学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和生态美学本身内涵的不断丰富两方面。

(一)环境危机引发生态美学存在论的思考

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颁布的《地球生态报告》,中国在环境上为近几十年高速持续的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就GDP数据来看,中国的发展模式是成功的。但目前中国的繁荣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更多的人开始觉悟和反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环保运动蓬勃发展。政府希望能够借此填补公众环境教育的缺口,并帮助解决国内压力重重的环境问题。许多国际性的环保非政府组织也在中国建立了办事处,加入到倡导“绿色中国、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队伍中来。在经济发展中,国际标准与中国政府的合作也可以保证企业对中国社会和环境政策的落实,同时通过独立认证等其他环境认证方式获得的市场认可商品更加具有竞争力。此外,可持续标准可以为中国有序发展提供机遇,而这正是环保部所强调的。

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让人们更明显地注意到当下中国最大的环境问题。城市空气质量不佳,这严重地威胁到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质量。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土壤污染地块的开发首当其冲。但是,众所周知,棕色地块的重建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烫手山芋”,中国有关土壤污染防治和控制的法律法规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相比之下,美国的全面整治土壤污染政策可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超级基金计划的建立。根据规定,污染土壤整治费用绝大部分由排污者全权负责。这一法条的规定不但减轻了广大纳税人的负担,也促进了美国企业界环境责任感的形成。中国大可效仿美国的这种筹资机制——通过政府不再为“先污染,后付款”的行为买单的模式,达到促使土壤废弃地整治和提高污染防治的目标。

作为当代美学发展中的一种崭新理论形态,生态美学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视野。并且按照生态规律,开始着重思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将美学从康德所主张的审美无利害的传统观点逐渐转换到思考美学与现实的关系。纵观国内外生态学科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明白地体会到生态批评更多地是关注生态哲学本身。越来越多的生态学批评家意识到文学、艺术学要为生态危机的日趋严重负责,因为这本身就是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的深层文化原因。从现实意义上说,要在全局上优化产业布局,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顺应自然生态,学会因势利导,坚持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生态哲学观的主要任务是深刻挖掘和批判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反思世界文学在毁灭生态之路的过程中所扮演的消极角色,从而有利于社会环保学家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为普及和培养生态意识,为所有生命的健康和谐做出文学研究者应有的贡献。

(二)生态美学的发展促进其他生态学科的丰盈

生态文艺美学是从文艺美学未来发展的角度去关注、回应全球生态危机的。这种综合吸收文艺美学和生态批评而产生的新理论形态,通过良性循环这一学术思路使学科得到健康发展。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更注重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在环保主义阵营中,我们所面对的最大的集体挑战就是这种人类看似具有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却无法表达的潜在力量。因此,政府在这种观点的支持下,寄希望于加强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教育,迫使他们在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有利于广大领导干部系统地掌握生态保护的基础知识,帮助其建立绿色GDP的政绩观。

生态伦理学是人对生态的关爱与终极关怀。它主张用生态美学观去培养和塑造人,给人以美的感受和体会,并使得这种生态审美观念逐渐内化成人的一种信念,成为人的情感支柱,从而慢慢地改变当下社会只注重物质层面的发展而忽略精神家园构建的行为模式。这类学科注重吸收民间环保组织,致力于探索民间环保团体的运作和发展模式,以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生态经济在追求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致力于技术革新,虽然富国停止经济发展会使其应对生态极限变得更容易些,但这样的作用其实不大。假如没有根本性的技术变革,停止高耗能的经济增长只会带来非常重大的经济后退,即所谓的“有计划的经济衰退”。

生态景观学是在生态环境呼声日益高涨的影响下,风景园林师将生态理念融入景观设计之中而形成的学科。但需要注意的是,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不是靠景观园林师一己之力就可以解决的,园林景观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理念更多的是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引起重视,表明公众关注生态问题的一种高姿态。生态景观学力求用合目的、合规律的形式来美化自然环境,使其构成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相谐共生,生成生态美、生态善、生态真。城市绿地花园是景观生态学的具体应用,体现了现代人对绿色的向往及对自然的回归。毕竟生态文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在和谐的自然关系中,处处可回响大地无声的召唤,以及大地在农闲时神秘的冬眠。所以人类应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发展经济切不可置人与自然本来的亲缘关系于不顾,要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氛围和共识,组织和引导全社会自觉参与、共同努力。

生态建筑学是由于生态危机和建筑学发展危机而被推向历史舞台的,目标是通过平衡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创造整体有序、协调共生的人工生态环境。因此建筑师必须坚持生态观、科技观、社会观、经济观的统一,创造条件,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高科技与文化共同发展,推动建筑学走向时代性、科技性与文化性的整合。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需要多方面政府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作,这样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生融合”。但在探究这一社会、哲理与美学的关系时,一定要围绕生态城市建设这一基本的生态理念,否则会面对重重障碍,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三、生态美学的发展路径思考

生态美学将重建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这场美学革命必将走向生态美育。生态美育可以实现生态美学多重话语资源的平等对话,最终达到融通化合。多重生态智慧将引领生态美学继续朝着多元化发展,而生态美育观是生态美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生态美育平等观

美学应该亲近现实。与此同时,它更是人类审美观念的根本性变革。现在我们所推崇的生态美育观点对推动美学学科的发展与深化有着深刻的意义。它要求人面对世界的时候以一种亲和的态度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和谐。自然界中生态系统的所有存在物都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在生态系统中都有平等的地位。相比于其他环保思想,它更能促成生态信仰和生态价值观的形成与普及。生态美育平等观意味着在审美观上要充分尊重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存在物的内在价值,达到普遍共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以温州市政府为例,其大力发展本土产业、发展特色城市名片的行为和“一镇一品一特色”的温州县城模式值得推广。其中瓯海的柑橘、乐清的雁荡山旅游文化路线、茶山的杨梅、泰顺的氡泉、丽岙的花卉、柳市的电器城、龙港的印刷产业等等,不仅已经成为温州这个城市的名片,更给温州带来了利润和生机。这种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生态措施不仅使得自然与人类互为主体性,更加保持了主体间性。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便于实现生态美学与生态文明、生态理念的整合,又恰恰印证了生态美学是一种后实践美学的理论。

(二)生态美育同情观

“生态同情”是生态美学所提出的重要的伦理原则,是指在生态平等观的前提下对自然万物的存在及价值的充分尊重和敬畏。任何生命都是超越了我们理解能力的奇迹,甚至在我们不得不与它进行斗争的时候,我们都必须要尊重它。它强调的是人类对自然万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伦理责任,提倡人类对自然生命的精神关爱。自然资源总是有限而宝贵的,节约资源的意识无论何时都不应该舍弃。因此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现象,如何应对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高生态批评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尤为重要。中国传统哲学倡导天人合一,把人的自我实现和实现自然的目的统一起来,而生态美育同情观更包含着人与自然生命的亲和关系的审美体验。

相比于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生态美学及其所倡导的生态伦理更像是停留在语言和文字上的后实践主义。但生态美学体现的是生命间的和谐,生态脆弱性与生态服务功能正顺延美学的实际功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温州为例,虽然市场经济发展较快,但远远没有建成生态城市。它是全国典型的经济建设远远赶超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城市,这虽然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直强调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政策有关,但也与人民环保生态意识淡薄有关系。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辨证之思,虽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保持在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上,但远古时代表现为人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这种依生于大自然的心理生发了原始巫术等宗教文化形态,而现代社会的上进心和征服欲打破了大自然原本平静的桃源。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工业文明必然会导致社会生态危机,在工业文明的大环境下,环境危机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原始居民对自然的敬畏恰恰是现代人所缺失的,今天呼吁倡导的生态绿色文明,就是要重建曾经拥有的对大自然的敬意。

(三)生态美育自我观

生态美育自我观实际上是“自我”不断地从狭隘的局限于人类中心的“本我”扩大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大我”的过程。其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人类不断扩大自我认同范围的过程,随着自我认同范围的扩大与加深,人类与自然界其他存在的疏离感就会减小,到达生态美育自我的阶段便能在所有存在物中看见自我。这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主张通过心性修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从而“参天地、赞化育”的美学思路相契合。目前欧美大部分国家已经实现生态现代化,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超过环境压力的增长,这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互利耦合,是全世界现代化的生态转型。与此对比之下的温州,生态环境状况十分严峻,河滩和湿地逐渐消失殆尽,生态问题凸显。因此政府和市民该如何充分认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以及针对此类问题该如何应对,显得十分迫切。

四、结束语

生态美学观是在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包含生态纬度的新的美学观,是美学学科的当代发展,也是后实践主义在美学领域的典型。过去种种惨痛的生态恶性事件以血淋淋的方式警告人类高污染低回报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进行环境报复。如若人与自然的冲突无法调和,或得不到有效的遏制,那么人类将遭受灭顶之灾。所以生态美学及由此发展出来的新的生态学科就是人类生存智慧的时代体现。面对肆虐的生态危机,人类该如何作为以保护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是一个极其紧要的课题。我们要时刻谨记,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化能引领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我们除了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外别无它途可走,应该清醒地从许多被破坏或正在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中吸取教训。当下中国正处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得到空前展现,而这种主体性更需要一种理智的导引,以达到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美丽地球的理想。人类的生态保护和生态生存内容离不开生态美育知识,我们也只有致力于开展生态美育活动,才能真正确保每一个成员都能受到生态审美教育,人类生态化的生存理想才能真正实现。

[1]王偌.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余谋昌.生态文化:21世纪人类新文化[J].新视野,2003(4).

[3]陈寿朋,杨立新.论生态文化及其价值观基础[J].2005(2).

[4]欧阳志远.生态化: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实质与方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5]袁鼎生.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袁鼎生.超循环:生态方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高强.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中西自然观[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7).

[8]曾繁仁.生态美学在当代美学学科中的新突破[N].中国文化报.2010-10-27.

[9]陶冶.生态美学主旨与当代人和自然关系的审美建构[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10]刘小云.平衡论生态美学观[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美育美学人类
盘中的意式美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外婆的美学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纯白美学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