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语言艺术特点

2014-03-29李冬梅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大众化革命马克思主义

李冬梅

(长春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部,吉林长春130012)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中指出,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1]

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2012年通俗理论读物编写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推进理论大众化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只有扎实深入推进大众化,才能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好地为群众所掌握、所实践,更好地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大众明白才是真。”[2]

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驱和我党最具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语言艺术的运用,他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创造了许多富有中国特色、脍炙人口的经典语言,并推进了中国特色的语言理论建设,对中华民族语言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建设性的贡献。因此,研究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语言艺术特点,对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体系,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广和普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再加上中国经济文化的落后,对概括性和抽象性很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普通老百姓难以读懂。所以,马克思主义以什么样的形式和方式才能为人民群众了解和掌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所在。毛泽东以他出色的才华为此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创造了独具特色、魅力无穷的语言艺术。

一、理论论述精辟,使马克思主义言简而意赅

西方人的逻辑严谨、论证充分的思辨思维,使得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理论篇幅都比较长,比如:马克思历经40年心血研究的经济学核心著作《资本论》文字达200多万字,而中国儒家经典《论语》虽不到2万字,却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称,就连老子的《道德经》也仅有5000多字。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剖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即“剩余价值”学说,并以此推出了工人阶级摆脱剥削、获得自由、建立新型社会的革命理论——暴力革命学说。马克思主义强调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论述了新旧社会交替时暴力的重大作用,即“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一个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3]根据这一学说,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内无民主外无独立、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敌人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等具体国情,强调了军队和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斗争中的不可替代性,并告诫革命者说:“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共产党员都应懂得这个真理:‘枪杆里面出政权’。”[4]这样的论述简洁明了,老百姓一听就懂,是中国化的内容和大众化形式结合的典范。

像这样简短精辟论述的事例还有许多,如大革命失败后的井冈山时期革命最为艰苦,面对蒋介石集团的多次围剿和大举进攻,毛泽东根据敌强我若、敌明我暗的特点,采取灵活机动的斗争方式,多次打败和击退敌人的围剿和进攻,后来,毛泽东把这一时期的斗争经验概括和总结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解放战争开始时,美蒋反动派气焰嚣张,国内的中间势力很害怕,不敢与中共合作;国际上的斯大林也畏惧原子弹,劝我们不要打;解放区的军民也有些担忧。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却没有被吓到,他坚信人民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是决定胜负的关键。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接受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采访,在回答斯特朗提出的美国若使用原子弹的问题时,毛泽东坚毅果敢地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并以此制定了我们在军事上打败敌人的战略战术方针,即“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政治上制定了密切联系群众,争取一切力量,建立最广泛的反蒋统一战线的方针,仅用三年多一点的时间就终于打败了美蒋反动派,解放了全中国。

二、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使马克思主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数量众多、表意丰富的成语、典故、寓言、警句,还有多种多样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如果运用得恰当,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使平直为生动。毛泽东自幼饱读诗书,文化功底深厚,他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阐述马克思主义深刻抽象的理论,灵活机动地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方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表率。仅列举以下几例就可以说明该问题。

其一,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时,毛泽东善于运用成语或典故。代表性的是毛泽东用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说明事物的发展都是向对立面转化的,好事可能转成坏事,坏事也可以转成好事,以此告诫人们:“在看待问题时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5]他还以中日之间的战争为例说明此问题:“日本人打倒中国,日本人叫胜利。中国大片土地被侵占,中国人叫失败。但是在中国的失败里面包含着胜利,在日本的胜利里面包含着失败,历史不是这样证明了吗?”[5]

其二,在论述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时,毛泽东借用了中国古代寓言“愚公移山”故事中“太行”“王屋”二山挡住人们出行的路,指出:“现在也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率领人民大众来挖掉这两座大山”[6]。解放战争时期,针对蒋介石集团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又把“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主义与“太行”“王屋”合并为“三座大山”纳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任务。

其三,在论述大革命失败后革命所处的形势时,毛泽东用了三个恰当精彩的比喻,就化解了很多人对革命丧失信心的矛盾心里,表现了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把这种情形比喻为:“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7]这是毛泽东对革命形势的独特见解,令人耳目一新,鼓舞了战士的革命士气,化沮丧为力量,巧妙地解决了革命的难题。

像这样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有很多,比如: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形容那些研究马克思主义脱离具体革命实践,只会背诵马恩若干词句、徒有虚名的人时说:“有一副对联,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5]批评党内一些从事理论研究却不注重调查研究的工作者说:“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5]等等。

三、语言表达方式生活化、群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

毛泽东的群众观念很强,重视向人民群众学习,经常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尊重群众的语言,尤其善于使用群众性的语言论述革命思想和理论,他充分肯定人民群众语言时说:“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8]虽然,我们党内许多领导同志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很高,但由于他们不善于接触实际、了解群众较少,不懂群众的语言,也不习惯使用群众性的语言,甚至一些人还瞧不起人民群众的语言。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批评说:“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象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9]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经常用生动活泼的群众性语言来论述中国革命的很多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完成了内容和形式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事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比如: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和农民,说明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写出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许多语言都非常的生活化。他在“所谓‘痞子运动’一节”中说:“总而言之,一切从前为绅士们看不起的人,一切被绅士打在泥沟里,在社会上没有了立足地位、没有了发言权的人,现在居然伸起头来了。不但伸起头,而且掌权了”[9],“他们举起他们那粗黑的手,加在绅士们头上了。他们用绳子捆绑了劣绅,给他们戴上高帽子,牵着游乡。”[9]这段话,可谓生动活泼、出神入化,鲜活地展现了翻身农民的神和气,是普通叙述性语言难以达到的效果。

再比如:井冈山根据地创建初期,虽然鉴于当时的革命形势,游击战争占有主要地位,但没有根据地也是不行的,毛泽东在论述它的重要性时这样说:“革命要有根据地,好象人要有屁股。人假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7],“革命有了根据地,才能够有地方休整,恢复气力,补充力量。”[7]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这一恰当新奇的比喻,不管你来自何方,也不论你文化深浅甚至是没有文化,都能一听就懂,这就是毛泽东的语言魅力。

还有,毛泽东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时,十分注重语言的感情色彩,尤其是感染力。“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易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9]这里的“飞到——面前”、“钻进——脑子”以及“流到——嘴上”三个动词的连续运用,生动活泼,感染力极强,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很容易被老百姓接受,从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另外,像毛泽东的“三大法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糖衣炮弹”、“一分为二”等,这些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出来贴近实际贴近百姓,群众一听就懂的大众化的理论。毛泽东在论述农民问题严重性时的语言也生动活泼,“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埋葬。”[9]斯大林60寿辰之际,毛泽东在延安庆祝大会上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这四个字,更体现了典型的群众性语言,把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理论阐述得淋漓尽致。

总之,毛泽东以他深厚的理论功底,非凡的才华和智慧,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语言艺术达到了同一时期的最高水平,由他亲自执笔的党的重要文件,因为语言上的特色,令人神清目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党的文件中那种抽象、生硬、“马列腔”很浓的语言弊病。毛泽东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用通俗、生动、个性化的语言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形式,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那就是在当代马克思主义走向大众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向毛泽东学习,必须给语言的艺术性问题以足够的重视,更好地架构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体系,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1]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学习时报,2009-11-16.

[2]刘云山.大众明白才是真[N].人民日报,2012-07-0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19.

[4]毛泽东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7.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93,477,473.

[6]李冬梅.毛泽东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贡献[J].长白学刊,2012(3).

[7]朱德,聂荣臻,等.星火燎原(2)[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1979:106,53.

[8]毛泽东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7.

[9]毛泽东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34,39.

猜你喜欢

大众化革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