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得”程度补语句研究综述

2014-03-28王松张喜芹

关键词:谓词补语指向

王松,张喜芹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带“得”程度补语句研究综述

王松,张喜芹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带“得”程度补语句是现代汉语中常见而重要的句式,其结构和语义上的特殊性引起了汉语语法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句法、语义、语用和认知等角度对这一句式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语法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对该句式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本体方面,而是应该顺应学科发展的新形势,加强该句式的应用研究。

带“得”程度补语句;研究;综述

引言

带“得”程度补语句结构上有明显的标志,语义上比较复杂,在语言运用中使用频率较高。自黎锦熙先生将“得”看作“特别介词”[1]至今,现代汉语语法学界一直未停止对带“得”程度补语句的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该句式,细致深入,精彩纷呈,使其成为语法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和认知等角度对带“得”程度补语句研究情况进行回顾,梳理成果,总结得失,预测发展,以便进一步认识该句式,为本体语法研究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一、带“得”程度补语句句法研究

一般认为,带“得”程度补语句在句法结构上由前段、中段和后段三部分组成:前段包括带“得”程度补语句的主语或主语和句首的状语,中段是谓语中心,包括中心谓词及修饰它的状语和其后宾语以及“得”字,后段,即带“得”程度补语句的补语部分[2]。从我们掌握的文献材料来看,对该句式的探讨集中于中段和后段,目前还未有专门关于带“得”程度补语句前段的研究。

(一)带“得”程度补语句中段的研究

中段的研究主要是考察“得”前的谓词。学者们一致认为,程度补语句“得”前成分是形容词或者动词,且受到一定的限制。李临定指出,“得”前谓词要富于口语性,动词本身不可包含某种结果意思,形容词本身不可包含程度很高的意思,另外“得”前谓词不能重叠,不能带时体标记[3]。陈建民认为“得”前动词、形容词以单音节的居多,双音节的较少[4]。聂志平指出,能受“很”修饰的形容词大都可以充当“得”前谓词;“得”前为词组的,较常见的是联合词组和附加词组[5]。王灿龙总结出充当“得”字小句补语句主句述语的谓词的特点:绝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大部分是动作动词,绝大多数是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或心理感受的谓词[6]。可见,学者们主要考察中段谓词成分的限制条件,且分析逐步深入、细致。

(二)“得”的句法性质问题

对于“得”属何种词类,学者们看法不一。李临定认为“得”不能被看做是一个独立的句法成分,而应该看作一个特殊的词尾或者助词[3]。宋玉柱把“得”分为表狭义程度的“得”和表广义程度的“得”,前者是结构助词,后者是时态助词[7]。朱德熙将“得”看作动词的后缀[8]。聂志平进一步指出“得”是具有时态和结构意义的动词词缀[5]。赵日新认为“得”是一个结构助词,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并且使用范围最广的程度补语标记[9]。张豫峰也认为“得”是结构助词,并且指出它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2]。当前语法学界一般认为“得”是一个结构助词,表示中心语和补语之间的结构关系。

(三)“得”后连接成分的研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朱德熙分别考察了动词和形容词后“得”字的连接成分,指出动词后的“得”可接形容词、动宾短语、动词带附加语和句子形式;形容词后的“得”可接“极”、“透”和副词、动词、动宾短语以及句子形式[10]。李临定进一步指出,除了单个动词和动词重叠式不能作“得”后连接成分外,其他可以作谓语的成分都可以作带“得”程度补语句的补语[3]。王邱丕君、施建基认为“得”后成分具有可扩展性,充当补语的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简单的短语、一个复杂的短语,甚至一个复句形式[11]。范晓指出“得”后连接成分绝大多数是谓词性词语,副词性词语很少,名词性词语更少[12]。可见“得”后连接成分的句法形式多样,小到单个的词语,大到复句形式,都可以进入。

二、带“得”程度补语句语义研究

(一)带“得”程度补语句组成成分的语义指向

范晓指出“得”在语义平面可显示动作或行为的“已然”,也可表示“肯定”[12]。对于“得”后成分,在语义平面表示某种情境、状态或程度,其语义指向可概括为六种。张豫峰详细考察了“得”后补语的语义指向,认为补语的语义可指向中段谓词、中段谓词的主事或主事的一部分、中段谓词的客事或客事的一部分、处所和工具等几种类型[13],但该文未考察补语本身的语义情况。司玉英认为带“得”程度补语句的补语语义可指向主语成分,也可指向谓词成分,还可指向前段和中段陈述的整个事件[14]。指向主语的补语有描写性的,也有评价性的;指向谓词成分的补语都是评价性的;指向前段和中段陈述的整个事件的补语都是描写性的。指向主语的描写性补语与谓词存在着因果关系,指向主语的评价性补语与谓词存在着依存关系,指向前段和中段陈述的整个事件的补语与其是因果关系。曹秀玲则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带“得”程度补语句的五种下位句型中补语的语义指向进行了统计,得出“得”后补语的语义指向居前列的是指向动词、施事和受事,特别是指向受事的居多[15]。

(二)“N1+V得+N2+VP”句式语义的研究

“N1+V得+N2+VP”句式的语义问题也一度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丁恒顺对该句式中N1与N2在语义上不具领属关系的情况进行了考察,指出N1施事,N2是“V得”支配的对象,是受事;VP与N2没有组合关系,在语义上都是说明N1的;他还指出,该句式由于N2是“V得”的宾语,受语义的制约,语音停顿的位置应在N2之后[16]。该文未提及“N1+V得+N2+VP”句式会产生歧义的情况。肖奚强、张亚军运用变换分析的方法,对“N1+V得+ N2+VP”句式的歧义情况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指出了该句式产生歧义的条件;该文还强调,对“N1+V得+N2+VP”句式语义情况的分析,应该考虑语气、语境和语言习惯等因素[17]。王灿龙分别考察了N1和N2、V和N2的语义关系,指出N1与N2可以是领属、施受或影响关系;N2可以是V的受事,也可以是施事,还可以是间接受事[6]。

三、带“得”程度补语句语用研究

赵振才指出,句子的补语常常是用来传递新信息的,有表示强调的作用[18]。王邱丕君、施建基持相同观点,并认为选用补语句而不是状语句或其他句型,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语用上的“强调”[11]。马庆株指出带“得”程度补语句是一种口语格式,在书面语中用得很少[19]。张豫峰对带“得”程度补语句与语体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带“得”程度补语句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在文艺语体中,其次是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最后是公文语体;作家个人语言风格的差别,也影响作品中带“得”程度补语句的数量[20]。张豫峰还对带“得”程度补语句的焦点进行了考察,指出补语是句子的静态焦点,它还应该有动态焦点,并把动态焦点分为双背景焦点和单背景焦点两类[21]。赫琳则从修辞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围城》中带“得”程度补语句述补式超常搭配的三种情况,认为述补式超常搭配多能产生幽默、讽刺的效果[22]。由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带“得”程度补语句的口气、语体风格、焦点、修辞等方面的语用情况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四、带“得”程度补语句认知研究

近些年来,从认知角度探讨该句式的成果有所显现。张旺熹从认知语法的基本观念出发,证明了“动+得+形”结构是表现功效范畴的典型句法形式。随后考察该结构的5类变体形式,并指出这些变体形式反映了“得字结构”从典型的功效范畴向状态范畴或程度范畴分化的过程,继而对此做了认知结构的隐喻解释[23]。郭继懋、王红旗从认知上对粘合补语和组合补语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认为二者的差异在于凸显结果程度的不同,前者结果被高程度地凸显,后者结果是规约性的,并由此而产生一些相关的句法现象。他们进而推知,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在认知上存在平行现象,都受相同认知原则的制约,即语言形式的距离平行于概念的距离[24]。郭继懋、李伟、钟村艳注意到现代汉语中有些形容词谓语句加上“V得”变成带“得”程度补语句,而另外的一些形容词谓语句却不能实现这样的变化。他们对此现象从认知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发现当结果事物名词、得到感知的具体过程动词和使成性属性的形容词同时出现的时候,形容词谓语句才能加上“V得”变成带“得”程度补语句[25]。

五、结语

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认知四个角度对带“得”程度补语句以往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从前面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带“得”程度补语句研究成果丰厚,学者们起初比较重视句法形式上的描写,上世纪80年代开始注意语义方面的分析,进入90年代逐渐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结合的角度来考察它,本世纪又出现了从认知的角度对该句式进行分析的一些成果。句法平面,学者们对“得”前谓词和“得”后补语关注得较多,探究前者的限定条件,分析后者的句法形式;语义平面,主要考察句内成分的语义指向,特别是“得”后补语的语义指向问题,部分学者还对不同结构类型的带“得”程度补语句补语的语义指向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语用平面,学者们分别从口气、语体风格、焦点、修辞等方面探讨了该句式在语言交际中的使用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见解;认知方面,有学者对该句式的结构和语义进行了认知隐喻解释,有学者拿该句式与其他相关句式作比较,并从认知角度分析它们的不同,还有学者考察了某些句式与带“得”程度补语句之间转换的可能性,从认知角度分析其转换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带“得”程度补语句的研究可谓全面、深入而细致。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对于该句式的研究集中于本体方面,鲜见该句式在语法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述补结构是汉语的特有的句法结构,很多学汉语的外国学生此前从未接触过这种结构。著名汉学家柯彼德曾评价汉语补语系统:“补语是传统语法体系范围最广、最不科学、在教学中最不好运用的概念。”[26]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让外国学生尽快掌握带“得”程度补语句,是语法应用研究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等应用学科的迅速发展,带“得”程度补语句这一重要语法项目必然会掀起新的研究热潮。

参考文献:

[1]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22-23.

[2]张豫峰.现代汉语句子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6:47-62.

[3]李临定.带“得”字的补语句[J].中国语文,1963(5):396-410.

[4]陈建民.现代汉语句型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6: 116-126.

[5]聂志平.有关“得”字句的几个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3):52-59.

[6]王灿龙.试论小句补语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2): 67-73.

[7]宋玉柱.现代汉语语法论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68-75.

[8]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25-138.

[9]赵日新.形容词带程度补语结构的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6):45-51.

[10]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上海:开明书店, 1952:18-19.

[11]王邱丕君,施建基.扩展·排他·强调——说补语[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72-83.

[12]范晓.V得句的“得”后成分[J].汉语学习,1992(6):5-8.

[13]张豫峰.“得”字句补语的语义指向[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6-119.

[14]司玉英.有标志补语的语义指向[J].语言科学,2004(4): 48-57.

[15]曹秀玲.“得”字的语法化和“得”字补语[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2-85.

[16]丁恒顺.“N1+V得+N2+VP”句式[J].中国语文,1989 (3):191-193.

[17]肖奚强,张亚军.“N1+V得+N2+VP”句式歧义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141-147.

[18]赵振才.汉语简单句的语序与强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3):41-54.

[19]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49-171.

[20]张豫峰.“得”字句与语体的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 2000(1):105-108.

[21]张豫峰.汉语的焦点和“得”字句[J].汉语学习,2002(3): 24-30.

[22]赫琳.《围城》述补式超常搭配小议[J].修辞学习,2003 (2):39.

[23]张旺熹.汉语特殊句法的语义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82-199.

[24]郭继懋,王红旗.粘合补语和组合补语表达差异的认知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1(2):14-22.

[25]郭继懋,李伟,钟村艳.从“他很帅”到“他长得很帅”——形容词从谓语变为组合补语的条件[J].语文研究, 2003(4):15-18.

[26]柯彼德.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语法体系急需修改的要点[J].世界汉语教学,1991(2):102.

责任编辑:罗清恋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Degree Complement Sentence with“de(得)”

WANG Song,ZHANG Xiqin
(Huarui College,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Henan 464000,China)

Degree complement sentence with“de(得)”is a kind of common and important syntactical structure in the modern Chinese.It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of the Chinese grammarians for the special nature of its structure and semantics.Scholars made detailed and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is sentence from the syntax,semantics,pragmatics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and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Because syntax research field continues to expand,this kind of sentence can not be confined to the basic aspects,but should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and to strengthen the sentences applied research.

degree complement sentence with“de(得)”;research;review

H319

A

1673-8004(2014)01-0087-04

2013-04-02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2012QN4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松(1985-),男,河南信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谓词补语指向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被遮蔽的逻辑谓词
——论胡好对逻辑谓词的误读
党项语谓词前缀的分裂式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也谈“语言是存在的家”——从语言的主词与谓词看存在的殊相与共相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谓词公式中子句集提取的实现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