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表征的模因特性新探

2014-06-28牟之渝

关键词:模因言语隐喻

牟之渝

(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南岸400065)

隐喻表征的模因特性新探

牟之渝

(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南岸400065)

通过对模因论的研究发现,模因在隐喻的表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模因论是隐喻的重要表征机制。隐喻的表征过程中既有基因型模因,又有表现型模因。隐喻目标域概念是通过其心理属性对始源域概念引起的心理属性的模因复制形成的,这一形成过程中,被模仿和复制的物理事件的心理属性就是基因型模因。在心理属性得到模仿复制的同时,作为心理属性的宿主——物理属性也得到模仿和复制,被模仿和复制的物理事件的物理属性就是表现型模因。

隐喻;模因论;心理属性;物理属性;表征

一、引言

隐喻在语言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与约翰逊在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就指出隐喻无处不在[1]。学者们从多方面对隐喻认知展开研究,取得比较多的成果,然而这些研究仍存在不足。自牛津大学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The Selfish Gene》中提出Meme一词以来,西方学术界对模因(meme)理论进行热烈讨论,模因(meme)理论得以迅速发展。我国学者也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研究。何自然等国内学者率先引进meme理论并命名为“模因”。许多语言专家和学者结合自己的专长,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模因进行研究,有语言与模因的综合性研究,有模因与翻译、语篇、语言教学、广告、网络语言等具体语言现象的研究。模因论已经渗透到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语言学等众多领域。在本文中,笔者拟从模因论视角对隐喻进行研究。模因和隐喻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通过对模因论的研究发现,模因论的引入为隐喻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觉,为隐喻认知理论研究奠定了新的基础。

二、模因理论

模因(Meme)源于生物学词汇gene(基因)。Richard Dawkins借鉴基因概念构造了模因(Meme)概念。随着模因概念的引进,一门研究模因的新学科——模因学(Memetics)应运而生。模因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人类文化的模仿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2]109。作为一个文化信息单位,模因通过模仿复制得到传递。广义上,任何一个信息,只要能通过模仿而得以复制和传播,都可成为模因[3]66。

用模因理论分析语言现象,可以加深人们对语言问题的认识。语言与模因间存在密切关系,一方面,语言自身就是模因,另一方面,模因寓于语言之中,“语言模因”(linguistic memes)由此而来。只要能够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递,任何语言单位都可以成为模因[4]。模因有单个模因、模因复合体等表现形式。模因复合体是指模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模因集合。

模因就是模仿的产物。任何模因都涉及到模仿,模仿是模因得以传播的关键,复制是一种特殊的模仿。模因主要靠模仿得以传播,但这种模仿不是照搬,模因的模仿复制不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完全一致的照抄,模因的模仿行为融入了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聪慧”[3]3,这种模仿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比如一种想法、说法或做法要想成为模因,它必须具有吸引力。只有具有吸引力,这种想法、说法或做法才能被人进行复制或重复传播。简单的复制是没有吸引力的,只有创新的模因才具有吸引力。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语言模因与具体的语境相融合,经过创新,形成新组合,从而产生新的模因复合体。模仿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形式方面的模仿,也可以是意义方面的模仿。语言模因的模仿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方式[5]。大脑里的信息内容直接得到复制和传播是模因的基因型,而信息形式的复制和传播,则是模因的表现型。

语言模因的生成方式主要有重复和类推。在两种方式中,类推尤其重要。类推是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是根据两个(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存在的相同或相似性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性。比如“给力”一词来源于“不给力”。“不给力”意味着和自己预想的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自然就是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的意思了。因为“给力星期天”、“给力演唱会”(湖南卫视)的存在,有了“给力快递”、“给力老板”,通过类推,凡是很有帮助或者作用的都可以加上“给力”一词。“给力”由此作为形容词使用,形容词大都可以放在词尾,因此又出现将“给力”放在词后的情况,比如“西班牙足球最给力”,“XX老师真给力”。

三、隐喻的表征过程

语言是一种心理表征,语言是基于心智的,感觉信息的表达是语言运用的基础[6]4-5。人是把从看、听、闻等方式感知到的外部世界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概念或范畴,然后用语言(书面的或者声音的)将大脑里的表象表征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将感知到的外部世界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概念或范畴就是大脑对外部世界的一个表征过程,是非言语过程;用语言(书面的或者声音的)将大脑里的表象表征出来是言语过程。语言的表达不是外部世界的直接表征,语言表征的是心理世界,心理世界表征的是外部世界。在语言表征中,意向性选择起重要作用。意向性包含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两个方面。意向内容指人要想表达的内容(aboutness)。意向态度指对人对事物的一种感情,即具体化为选择什么文字来表达感情。如TOM SPENT MONEY ON BOOKS的表征过程就包括外部世界的表征和心理世界的表征,如见图1所示。在图1中,现实生活中的TOM所做的一切都被JIM看在眼里。在这些物理过程JIM将感知到的外部世界在头脑中形成一系列表象,如:TOM进书店寻书,TOM取书,TOM花钱买书等。然后这些表象在JIM的头脑中经过选择加工处理后用言语表征出来。

可以看出,言语表达的内容与原生态的现实世界中的物理过程不完全一样,这是意向性选择作用的结果。在图1中,JIM想要表达的内容即意向内容是TOM花钱买书,而用英语直接描述就是人们的意向态度。

图1 .TOM SPENT MONEY ON BOOKS的表征过程

隐喻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常见的形式,它也是以人们的感知觉信息作为表达的基础,它也不直接表征外部世界,其所表征的是心理世界。但隐喻的表征又具有自身的特点。隐喻表征是一种对象性活动。根据Lakoff的映射理论,隐喻是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理解和体验[1]5,如果把一事物作为始源域,另一事物作为目标域,隐喻即为从“始源域”(sourced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结构映射。物质有双属性:物理属性(physical property)和心理属性(mental property)。隐喻的表征就是以目标域的物理属性为主导,对某一心理属性的形象描述。在隐喻的表征过程中,目标域的物理属性是主导的,没有特定目标域的物理属性,就不会有特定的隐喻,但物理属性的直接描写通常不是隐喻。事物的物理属性是指事物自身拥有的,可通过观察、感知、实验等方式揭示出来的属性,该属性可以还原为事物的自身,同时体现感知主体对事物的认识。事物的心理属性则是指事物自身的状态、特征等作用于感知主体,在感知主体心理所产生的感受,如感知事物所产生的愿望、信念、感情等。事物的心理属性不能还原为事物的自身,感知事物心理属性的大脑生物过程也同认识事物物理属性的大脑生物过程是不一样。事物心理属性的本质是身心关系的产物。它以一种“涌现”属性,随附于物理属性但不能还原为物理属性,具有一定的自主性[6]11。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物理事件但又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就是心-物关系,即“心-物随附性”的特性。人的意识有初步意识(primary consciousness)和反思后的意识(extended consciousness)。初步意识可以理解为对某物或者物理过程的感官感受;反思后的意识包括讲话人本身的感受,是通过格式塔效应获得的想象和联想进行的非言语的心理涌现的意识,是扩展的意识。反思后的意识受到心-物随附性的制约。

在隐喻的表征过程中,对某一心理属性的形象描述涉及到“选择”的问题。该选择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意向性选择,二是建构选择。意向性选择是对目标域采取什么态度的选择。建构选择是在感知目标域物理属性的基础上,选择所要描述的“心理属性”。

隐喻句TOM SPENT TIME ON BOOKS的表征过程如图2所示。看似简单的隐喻句TOM SPENT TIME ON BOOKS却是经过了一系列的语象形成加工过程。根据Lakoff的映射理论,人们通常参照自己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或者概念来认识自己不熟悉的、无形的、难以定义的事物或者概念。在图2中,TOM花时间读书是要表达的内容,如何表达是表达态度。JIM看到的TOM的一系列事件形成表象,这些初成的表象激活了JIM头脑中已经拥有的TOM花钱买书的事件经验,并由此激活了对TOM花钱买书的言语表征(图2中用虚线标识),最终JIM选择采取形象生动的表达,由此得出TOM SPENT TIME ON BOOKS的言语表征。

图2 .TOM SPENT TIME ON BOOKS的表征过程

四、隐喻表征过程的模因特性

隐喻是心理世界的表征。在心理表征过程中,既有物理属性表征,又有心理属性表征。在隐喻表征过程中,言语主体通过感觉系统获得一个物理事件的物理属性(表象)后,将形成这一个物理事件的心理属性,该心理属性在头脑中已有的另一个物理事件的心理属性(已有的经验)的作用下将涌现新的心理属性。这一过程中有一个问题需搞清楚,即已有的经验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如从模因理论视角,来分析隐喻表征过程,该问题就很容易被认识清楚。

当言语主体通过感觉系统获得一个物理事件的表象后,将形成这一个物理事件的心理属性。通过类推方式,这心理属性与在头脑中已有存在的另一个物理事件的心理属性产生共鸣从而形成新的心理属性,该新的心理属性就是另一个物理事件的心理属性的一种模仿和复制。在心理属性得到模仿复制的同时,通过类推方式,作为心理属性的宿主——物理属性也会得到模仿和复制。被模仿和复制的心理属性就是基因型模因,被模仿和复制的物理属性就是表现型模因。

从心智哲学的角度看,一个物理事件可能引发多种心理感受,同时一种心理感受也有可能来自不同的物理事件。心理属性和物理属性的模仿和复制过程也必然涉及到“选择”的问题。该选择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意向性选择,二是建构选择。意向性选择是对目标域采取什么态度的选择,该选择是通过类推的选择来实现的。建构选择是在感知目标域物理属性的基础上,选择所要描述的“心理属性”,为类推找出恰当的立足点。

以TIME IS MONEY为例分析隐喻表征过程的模因特性,如图3所示。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有关TIME和MONEY的表达式,如表1所示。

表1 MONEY与TIME表达式比较

从表1不难看出两类表达式结构相同,意义相近。相同之处明显多于相异之处。但这里关键的是言语主体如何想到借用MONEY的表达式表达TIME,如何想到用MONEY的概念表达TIME这一概念。隐喻的意义取决于始源域的意义和结构特征。言语主体之所以用MONEY的表达式表达TIME是基于人体经验。在两个概念的映射过程中,类推起重要作用。

TIME IS MONEY这一概念的形成包含三个概念的形成:一是概念MONEY的形成;二是概念TIME的形成;三是概念TIME IS MONEY的形成。每一个概念的形成都是一个心理表征-言语表征过程。这些概念形成的心理表征过程除了具有物理属性表征外还有心理属性表征。物理事件MONEY引发多种心理感受,比如花钱、省钱、值钱等,并对其涌现一系列的心理属性,继而有花钱这一言语表征,如spend/invest/cost money等。

言语主体在表达TIME这一概念时,通过感觉系统获得TIME的表象,同时涌现出对TIME的心理属性,通过类推方式,该心理属性与在头脑中已存在的MONEY引起的心理属性产生共鸣,从而涌现新的心理属性,该新的心理属性就是对MONEY的心理属性的一种模仿和复制,也就是一种模因,并且是基因型模因。由此MONEY这一概念遭到模仿和复制,从而得出TIME IS MONEY。当MONEY的心理属性被模仿复制后,作为心理属性的宿主物理属性也被模仿和复制,因此TIME的表达式模仿和复制了MONEY的相关表达式,后者被认为是表现型模因。

图3.TIME IS MONEY的表征过程

五、结语

从模因论角度研究语言是一种新的语言认知方法,该方法将信息复制观点与语言演变融合起来。在模因作用下人的语言得以创造性的复制,人创造语言的认知思维也得以创造性复制,从而形成了人和语言互动的新模式。透过模因论对隐喻的认知依据的研究,能够弥补现代隐喻理论对具有复杂结构的隐喻的意义创生过程和特点研究的缺陷,为语言的生成、发展和传播研究提供新视觉。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Dawkins.The Selfish Gene R.[M].New York:OUP, 1976.

[3]Blackmore.The Meme Machine S.[M].Oxford:OUP, 1999.

[4]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2008 (1):68-73.

[5]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108-114.

[6]徐盛桓.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2.

责任编辑:黄贤忠

The New Exploration of Meme Features of 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

MOU Zhiy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an,Chongqing 400065,China)

Research shows that meme plays a vital role in metaphor’s formation representation,so memetics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representation of metaphor.It is genotype and the performance-type memes that are at work in the process of metaphor’s formation representation.In metaphor,concept in target domain is formed through its mental property’s mimicking another mental property aroused by physical property of concept of source domain,which is turned out to be genotype.At the same time,the host of its mental property—physical property is also mimicked,which is turned out to be performance-type memes.

metaphor;memetics;mental property;physical property;formation representation

H030

A

1673-8004(2014)01-0076-05

2013-04-21

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汉英词序的认知功能对比研究”(项目号:11YLC740068)的研究成果。

牟之渝(1977-),女,重庆万州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

猜你喜欢

模因言语隐喻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关于冬天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