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徽商、徽州宗族与徽州教育三者的互动关系

2014-03-28

池州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徽州地区刊本子弟

王 灿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01)

徽州区域历史的形成离不开徽商、徽州宗族和徽州教育这三个核心要素,从经济方面看,徽商是明清时期最杰出的商帮,执商界牛耳数百年,称雄于世;从社会方面看来看,徽州宗族“聚族而居,不杂他姓”,保留了大部分地区已经消失的宗族面貌;从文化方面看,重视子弟教育,“十里之村,不废诵读”,为绚烂多彩的徽州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正是徽商、徽州宗族和徽州教育三者间的良性互动才演绎出了丰富多彩的徽州区域历史。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研究徽州区域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徽州宗族与徽商、徽州教育的互动关系

徽州,古称新安郡,处于万山之中,“盖其山川复阻,风气醇凝,世治则诗书,什一之业足以自营;世乱则洞壑、溪山之险,亦足以自促。水旱兵戈所不能害,固宜其有强宗巨姓雄峙与其间”[1]卷九。徽州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北方大族南迁的首选之地。“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2],加之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加剧了徽州地区紧张的人地矛盾。徽州地区“农力最为勤苦,缘地势陵绝,厥土骍刚而不化。水湍急,潴蓄易枯,十日不雨,则仰天而呼;一雨骤涨,而粪壤之苗又荡然矣。大山之所落,力恳为田,层累而上,十余级不盈一亩。刀耕火种,望收成于万一”[3]卷十八:604。徽州所产粮食,不足以自给,“今邑之人众,几于汉一大郡,所产谷粟,不能供百分之一,安得不出而糊其口与四方也。谚语以贾为生意,不贾则无望,奈何不亟亟也”[4]。“即半年亦仰食江楚,十居六七,勿论岁讥也。天下之民寄命与农,徽民寄命与商”[5]卷七。为了能够“糊其口”,徽州人民经商由此而起。徽商在其最初兴起的时候,大多是以小资本起家,借助于宗族的力量慢慢扩大自己的实力,在经商过程中利用地区差价、季节差价、垄断价格等方法逐渐成为雄居一方的富商大贾。

1.1 徽州宗族与徽商

徽州宗族对徽商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为徽商提供经商资本、徽商借助宗族力量控制从商伙计和利用宗族力量展开商业竞争等几个方面。

其一,徽商经营的资本。徽商经营最初资本的来源,很大部分来自于宗族的支持。徽州有个俗例,人到十六就要出门做生意,个人积蓄微薄,所以在经商资金方面多需要依靠宗族的力量。如《太函集》中所记载:“(汪道昆)先大母尝乘间告大父:‘君家世孝悌力田善矣。吾翁君甄括,闻诸贾往往致富饶,吾能从吾翁游,请为君具资斧’。 大父曰:‘善’”[6]卷四十三。 由此可以看出徽州人经商的资本最初来源于宗族的大力支持。再如“郑铣,字子金,家世素封,数奇中落。弟铎善贾而无赀,铣语妇许,尽出奁具授之铎,贾荆扬间,业大振”[7]。在宗族资金的支持下,徽州商人凭借“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8]卷下的精神,和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取利、以质求胜的义取观,“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9]。

其二,利用宗族影响控制从商伙计。徽州地区“主仆之严,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10],徽州商人正是凭借着宗族制度对于主仆的规定,严格规范从商伙计,而徽州商人所用的伙计大部分又都是由宗族仆人所担任,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从商伙计,如当时流行的一些劝世词可以反映出宗族制度对于从商伙计的影响:“收起心来重进店,安分守己帮侬家,和气绝不讨侬闲,朝早起,夜迟眠,忍心耐守做几年,嬉戏供鸟一切事,都要生在那旁边。……争之食,要出店,痴心妄想无之儿,这儿望见那山高,翻身硬把生意歇。……到不如,听我劝,从此收心不要变,托个相如来提携,或是转变或另荐,又不痴,又不呆,放出功夫擂功台,店官果然武艺好,老板自然看出来。看出来,将你招,越升管事掌钱财,吾纵无心求富贵,富贵自然逼人来”[11]。作为伙计的宗族仆从,深受宗族关于“忠”的影响,深受徽商的信任。“休宁程翁,……吾父弱冠游太学,有隽声,念大父之瘁于家也,舍去学,代操家秉,意不屑屑牙筹,课僮奴数十人,行贾四方,指画意授,各尽其材”[12]卷三。

其三,借助宗族血源关系展开商业竞争。徽商能够达到执商界牛耳几百年的地位,与徽商利用宗族血源关系与其它商人展开商业竞争不无关系。“程廷柱,字殿臣,号理斋……随父侧奔驰江广,佐理经营。父殁后,克绍箕裘,又爱诸弟。总理玉山栈事,增至田产;兰邑油业命二弟廷伯督任之;命三弟廷梓公坐守杭州,分销掌货;命四弟廷恒公往来江汉,贸迁有无”[13]。宗族子弟,各有分工,奔驰江湖,行贾四方。往往在外经商的徽州商人经常结成帮,这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身竞争的需要。在外经商,利用宗族关系、地缘关系联合起来,相互帮助、扶持,在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才能最大程度的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商贾在外,每遇乡里之讼,不啻身尝之,醵金出死力,则又以众帮众,无非亦为己身地也”[14]卷三。徽州会馆的出现,就是徽州商人利用宗族血源关系和地缘关系成立的。徽商“下贾”二三十万,“中贾”四五十万,“上贾”藏镪百万局面的出现与宗族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1.2 徽州宗族与徽州教育

北方的世家大族迁移到徽州后,既不能通过庄园、占田等经济形式取得优势经济地位,也不能通过世袭、恩荫获得政治特权,为了是实现“亢宗”、“望族”,帮助宗族子弟读书,通过科举入仕取得政治地位变得尤其重要。徽州宗族对此极为重视。“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离不开宗族对宗族子弟教育的支持,由此出现了“四方谓新安为‘东南邹鲁’”[9]局面的出现。

徽州文献有“三世不学问,不仕官,不修谱,即流为小人”的记载,徽州宗族把培养宗族子弟读书作为亢宗、望族的主要手段。徽州一些宗族的族规、家典中对宗族子弟教育支持的记载尤为详细,如《茗洲吴氏家典》中的记载:“族中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附之家墅,或助以膏火,培植一个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此时族党之望,实祖宗之光,其关系非小”[15]。由此可以看出宗族对其子弟教育的重视关系到“族党之望”、“祖宗之光”。再如《歙县东门许氏家规》中的记载:今后凡遇族人肄习举业,其聪明俊伟而迫于贫者,厚加作兴;始于五服之亲,以至于人之殷富者。每月给以灯油,笔札之类,量力而助之,委屈以处之,族人欺文又从而诱掖奖劝之,庶其人之有成,亦有光与祖也。况报我木桃,报以琼瑶,又何惮而不为乎”[1]?家规中对于资助人、资助方式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可见宗族对其子弟教育的支持是无微不至、具体可行的。除此之外,宗族还在聚居地创办了许多社学,教习子弟,据弘治《徽州府志》记载,明朝初年徽州地区社学总计 462 所[16]卷五。

2 徽商与徽州宗族、徽州教育的互动关系

2.1 徽商与徽州宗族

如前文所述,徽商的兴起与宗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人在取得一定成就之后,会把大量的资本输回家乡,购置土地,为宗族聚居提供场所;建造宗祠,以加强宗族的凝聚力。

其一,购置土地。与同时期的欧洲商人相比,徽州商人资本的出路不是用来扩大再生产,加速资本积累和资本循环,相反很大程度上是在缩小资本规模。徽商的资本很大部分用在了购置土地,为宗族提供聚居地。“胡天禄,祁门人,幼贫而孝,后操奇赢,家遂丰。族人失火焚居,天禄新之。又建宅于城中,与其同族者居焉”[10]卷十二。这种大规模购置土地的记载比比皆是。“章献邦,一名社益,号西台。家世业儒,少承家学,两试不偶,遂隐与贾。偕弟献邠营运商盐牟利以养亲。居积充裕,广置田庐”[17]卷二十四。更有甚者购买土地,修建城郭,与庄园形式无二,完全的自给自足。如“歙阮长公弼,……少承家未造,躬力贾,起芜湖。……先是,长公将以歙为菟裘,芜湖为丰沛,既而业大起,家人产具在芜湖城内,外筑百廛以待僦居,治甫田以待岁,凿洿池以待网罟,灌园以待瓜蔬,媵腊饔飨不外索而足。中外佣奴各千指,部署之悉中刑名”[6]卷三十五。这种购买土地并筑以城墙,一切生产生活都自给自足的形式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相矛盾的,这也是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萌芽虽然发展但始终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一个原因。

其二,建造宗祠。宗祠即是祠堂,是宗族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特别是明清以来,祠堂成为宗族祭祀祖先、处理宗族事务、宣扬和执行族规家法、修编宗谱、议决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它是一个宗族的象征,可以说是一个宗族的管理机构,是宗法制家国一体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宗祠在宗族内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加强宗族凝聚力的重要地方。徽商的兴起与宗族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故在经商成功后会把大量资金输送回家乡,又因宗祠在宗族社会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助修祠堂成为商人回报宗族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如“王公讳中梅,字开先,……积数年,家渐裕。诸子弟有请营第宅者,公怃然曰:‘记有之,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今祠宇未兴,祖宗露处,而广营私第,纵祖宗不责我,独不愧于心乎?’乃慨然有建祠之志”[18]卷三。再有“程世德,字明友,溪头人。幼贫。长贸易江右,勤俭成家,见义不吝。祀厅被毁,慨输五百金襄成”[19]卷三十三。“胡孔昭清咸、同间婺源清华人,贾于施南、黔江。值岁大祲。死亡相枕籍,昭悯焉。以所积俸今储谷百余石平粜,继尽所藏以尽之,饥民多赖全活。归家见宗祠倾祀,集众议修,倡捐两百金,由是群相激劝,鸠工庀材,昭董其事。 辛勤三载,栋宇焕然一新”[19]卷三十五。

徽商经营活动范围“几遍禹内”,所谓“山陬取海涯无所不至”,在经商之地修造祠堂,加强宗族在外经商子弟的联系的行为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如“吾汪氏之派,散衍天下,其由歙侨与扬,业鹾两淮者则尤甚焉。居扬族人,不能岁返故里,以修禴祀之典,于是建有公祠。凡值春露秋爽之候,令族姓俎豆、荐时食,而又每岁分派族人专司其事。数十年来,人物既盛,而礼文器具未尝稍弛”[20]。再如“郑鉴元,字允明,(歙县)岩镇人。居扬州。先世业盐,鉴元总司鹾事十余年。修洪桥、郑氏宗祠,又尝修族谱,举亲族中婚葬不克举者,建亲乐堂于宅后,子姓以时奉祀”[21]卷九。

2.2 徽商与徽州教育

“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22]卷三,其中“徽属六县具计有书院五十四所”[22]卷三,大量书院的兴建和日常运行离不开徽商物质上的支持。如“鲍志道,字诚一,棠樾人。敦本好义,捐银八千两,增置城南紫阳书院膏火。偕曹文敏公倡复古紫阳书院,出三千金以落成之”[21]卷九。再如“痒贡程国光,倡同邑业鹾于浙之鲍清等,捐输广厦十余间于问政山麓,以为诸生肄业之地,而侯因以为问政书院。凡紫阳所不及者,咸得归之问政”[21]卷十五。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徽州地区教育的发达与徽商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另外,徽商把培养子弟读书作为家庭首务,不惜重金延请名师,购买书籍,为子弟读书创造优越条件。“程世杰,早岁由儒就商,……念远祖本中曾见遗安义塾,置租五百亩,悉师诸学,以待岁修及助乡试资斧,且请永著为例”[23]。

徽州地区为“朱子阙里,宗族子弟所接受的大部分是朱子之书,“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鲁之风传之子若孙也”[24]。徽州地区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理学在徽州的盛行,而理学的盛行又反过来对徽州宗族和徽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徽州教育与徽州宗族、徽商的互动关系

3.1 徽州教育与徽州宗族

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对徽州地区的描述:“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豖,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絮乱。主仆之严,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10],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与徽州地区理学之风的盛行不无关系,而理学的发展和传播又得益于徽州地区长期重文崇教的传统。“程怀璟奉命守徽州,……行其野,则村墟刻镂,桑麻铺棻,比户习弦歌,乡人知礼让,未尝不厥然发愤而兴起,曰:此其俗化之厚,与其乡先生教泽之长也”[25]。徽州地区理学之盛离不开徽州宗族和徽商的支持,也正以为有徽商和徽州宗族的支持,才能保证“十里之村,不废诵读”。在这样的重文崇教的环境下,徽州地区出现了许多理学大家。首先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理学思想,建立了完整了理学思想体系,使理学成为南宋以来的官方思想,其对四书五经的注解也成为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其所著《家礼》是徽州宗族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也是徽州人们生活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支柱。“官司典制,秩祀仪文,郡邑悉遵会典。而一乡一族日用之常,则各严其俗。丧祭大都守文公家礼,小有异同”[26]卷十八:607。对徽州人民生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理学家提出了“三纲”、“五常”观念,如绩溪 《明经胡氏龙井派祠规》卷首就有:“训忠”、“训孝”、“表节”、“重义”。许多族规家法关于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亲疏关系和尊卑关系的规定基本上都是理学思想在徽州地区的具体表现。徽州宗族借助理学思想加强宗族管理和宗族凝聚力,强化宗族统治,因为那些族规家法实质上是把理学思想中的一些封建风俗道德规定变成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3.2 徽州教育与徽商

徽商对宗族子弟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一方面是徽商当时自身的需求。因受传统的“四民观”的影响,为了改变传统的贾儒观,打破商居四民之末的局面,徽商需要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支持宗族子弟教育,提高自身是文化素质,改变生产环境,“贾而好儒”就是徽商努力是结果,也是区别于其他商帮的一个重要特色。“商居四民之末,徽俗殊不然。歙之业鹾于淮南北者,多缙绅巨族,其以急公议叙入仕者固多,而读书当第、入祠垣跻膴仕者,更未易卜数。且名贤才士,往往出于其间,则固商而兼士矣”[26]卷十八:603。通过努力,徽商实现了打破传统的商居四民之末的目标,“古者四民不分,故傅岩鱼盐中,良弼师保寓焉。贾何后于士焉?世远制殊,不特士贾分也,然士而贾其行,士哉而修好其行,安知贾之不为士也。故业儒服贾名随其矩,而事道亦相为通,人之自律其身亦何艰于业哉?……公贾而儒行者也,其裕父之志,启诸子以儒,精勤心思在焉”[27]卷一百六十八。另一方面是为了商业竞争的需要。盐业是徽商经营的一个重要行业,明代政府在盐业领域实行“纲盐法”,为了提高自身是政治地位,控制盐业经营,徽商迫切需要有自己可以依附的政治势力和代言人,而重视宗族子弟教育,培养子弟通过科举入仕无疑是最好的途径和方式。据统计,清朝时以歙县为例,即有大学士4人,尚书7人,侍郎21人,都察院都御史7人,内阁学士15人[28]93,出身于徽州的官员,凡遇到与徽州有关的事务,无不图谋筹划,务必使其周全,充当了徽商的代言人,极力维护徽商的利益,如“汪大受,字叔可,婺源城西人。嘉靖己丑进士,选庶吉士,改工部主事。榷税杭州关,开贴沙河以便商,商人祠之”[29]卷十二。

4 结语

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促使了徽商的兴起,在此过程中徽州宗族为其提供了资金,徽商又利用宗族制度影响着从商伙计,借助宗族力量展开商业竞争。在经商成功后,徽商有通过购置土地、助修祠堂和修建书院等方式把大量资本输送回宗族,为宗族聚居提供场所,为宗族子弟教育提供帮助。长期重教崇文是传统,使徽州地区成为受理学影响最深的地区,一些理学思想成为徽州人生活中恪守不怠的重要规范,遇事必依文公家礼。通过科举入仕的徽州官员极力维护徽商的利益,在政治上充当起代言人。正是由于经济、社会、文化三者间的良性互动,才演化出了丰富多彩且极具特色的徽州区域历史。

[1]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O].乾隆二年刊本.

[2]吴日法.徽商便览[O].民国八年铅印本.

[3]许承尧.歙事闲谭[M].合肥:黄山书社,2001.

[4]歙志[O].万历三十七年刊本.

[5]休宁县志[O].康熙二十九年刊本.

[6]汪道昆.太函集[O].万历十九年金陵刊本.

[7]佘华瑞.岩镇志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8]祁门倪氏族谱[O].光绪十六年刊本.

[9]休宁县志[O].万历三十五年刊本.

[10]赵吉士.寄园寄所寄[O].康熙三十五年刻本.

[11]程煦.桃源俗语劝世词[O].光绪三十七年刊本.

[12]缪昌期.从野堂存稿[O].光绪二十一年刻本.

[13]歙县 程氏孟孙公之谱[O].道光抄本.

[14]王士性.广志绎[O].嘉庆二十二年抄本.

[15]吴翟.茗洲吴氏家典[O].雍正十三年刊本.

[16]徽州府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

[17]西关章氏族谱[O].民国四年刊本.

[18]绩溪 盘川王氏宗谱[O].民国十年刊本.

[19]婺源县志[O].光绪九年刊本.

[20]歙县 汪氏谱乘[O].乾隆三十八年抄本.

[21]歙县志[O].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22]徽州府志[O].道光七年刊本.

[23]歙县 汪氏谱乘[O].乾隆三十八年抄本.

[24]吴翟.茗洲吴氏家典[O].雍正十三年刊本.

[25]重修徽州府志[O].道光七年刊本.

[26]许承尧.歙事闲谭[M].合肥:黄山书社,2001.

[27]歙县 汪氏统宗谱[O].明万历三年刊本.

[28]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29]徽州府志[O].康熙三十八年万青阁刊本.

猜你喜欢

徽州地区刊本子弟
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地区乡村全域旅游发展思考
江东子弟多才俊
国画山水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设计策略研究
近代徽州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概论
从刊本到手稿——王建中钢琴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研究(上篇)
《横浦集》校勘献疑
明代戏曲刊本插图的非叙事与图像重构
明清徽州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教育老兵”李守义:为打工子弟打开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