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坐位能力的影响
2014-03-28金炳旭赵勇李素云黄谞熠赵伊黎刘振寰
金炳旭,赵勇,李素云,黄谞熠,赵伊黎,刘振寰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目前,世界范围内脑瘫的患病率约为1.8‰~4.9‰,其中国内7岁以下的脑瘫患病率为1.5‰~1.8‰[2]。对于脑瘫儿童,正常获得竖头、翻身、坐位、站立行走功能非常困难,也是其回归社会的首要障碍。有日本学者研究指出,脑瘫患儿在2岁之前获得独立坐位能力,是关乎其能否完成独立行走的关键条件[3]。因此,坐位能力的获得对脑瘫儿童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脑瘫患儿6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01/12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住院或门诊患儿12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12.5±2.8)个月;坐位能力分级量表评定:20例(水平1),30例(水平2),10例(水平3)。对照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1.9±3.1)个月;坐位能力分级量表评定:20例(水平1),28例(水平2),12例(水平3)。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坐位能力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2006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制定的小儿脑性瘫痪诊断标准拟定[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痉挛型脑性瘫痪诊断标准;(2)年龄6~18个月;(3)未获得独坐能力(不需扶持或上肢支撑坐位);(4)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各型脑炎以及进行性病因所导致的中枢性瘫痪者;(2)正常的一过性发育落后;(3)伴有严重癫痫发作;(4)严重的心肺疾患;(5)近期骨折以及髋关节脱位;(6)皮肤破损及患有湿疹等皮肤疾病者影响康复治疗。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主要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法,以Bobath疗法和Rood疗法为主的神经发育学疗法。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予开展核心稳定性训练,具体训练方法:(1)拉起训练:患儿仰卧位,治疗师坐于其尾侧,握住患儿前臂远端,诱导患儿拉住治疗师双手坐起(腹肌训练)。(2)Bobath球坐位平衡训练:患儿取坐位坐于Bobath球上,治疗师立于其对面,前后左右推动Bobath球,诱导患儿保持坐位(腹直肌、腹内外斜肌、竖脊肌训练)。(3)仰卧位到坐位姿势转换:患儿取仰卧位、治疗师坐其尾侧,诱导患儿以一侧上肢协助从仰卧位坐起(腹直肌、腹内外斜肌)。(4)弯腰立直训练:治疗师将患儿抱起,将患儿背部靠在治疗师腹部,一手环抱患儿骨盆,轻推患儿躯干前弯,然后诱导患儿伸直躯干(竖脊肌、臀大肌)。
两组均每日训练1次,每次40 min,2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5~20 d,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坐位能力评估并统计疗效。以上练习方法均由康复治疗师根据患儿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1.6 疗效判定标准 坐位能力分级量表(level of sitting scale,LSS)评估[4-6]:治疗开始前及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1次坐位能力分级量表测试。坐位能力分级量表将坐位能力分为8个水平。水平1:完全无坐位能力;水平2:辅助坐位时保持头部立直30 s;水平3:辅助坐位时能保持肩部及躯干立直30 s;水平4:仅需辅助骨盆能保持坐位30 s;水平5:能独立维持坐位30 s,但不能完成位置移动;水平6:独自保持坐姿30 s并能向前移动;水平7:独自保持坐姿30 s并能向侧位移动;水平8:独自保持坐姿30 s并能向后位移动。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等级资料应用非参数的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LSS量表评定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LSS量表评定比较(n,n=60)
表1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LSS量表评定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提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坐位能力。
3 讨论
核心稳定性是指控制躯干和骨盆部位的肌肉在运动时保持稳定的姿态,通过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及协调四肢发力,能最佳优化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这一过程,使人体能自主、随意完成各种动作[7],其最早被应用于体育竞技训练中。在核心稳定性理论中,核心部位为其关键,目前认为膈肌以下至骨盆底肌之间这一区域为人体运动的核心部位,此区域内的相关肌群被称之为核心肌群,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其他部位,人体核心部位的负荷量是最大的[8]。核心稳定性的训练目的是提高核心区域的稳定性,从而为躯干的自主运动创造条件,训练方法以主动训练为主,通过提高深层稳定肌和表层运动肌的力量达到增加核心区域的稳定性目的[9]。研究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更好地训练躯干深层的小肌肉群,提高各肌群之间的协调性,从而提高人体在非稳定状态下的控制能力,达到运动能力的最佳状态[10]。脑瘫儿童常有肌张力改变、肌力低下及肌肉协调控制能力差影响患儿运动发育,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近年来其训练理念开始被应用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中,目前已经成为脑瘫患儿运动康复的热点问题。
独坐的完成标志着坐位静态和动态平衡完成,是站立行走的必要条件,因此,脑瘫儿童获得坐位能力对其运动康复具有里程碑意义。坐位的完成与腹部肌群、腰骶部肌、骨盆周围肌群以及下肢肌群的肌力及肌张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上述肌群即为人体的核心肌群,如果核心肌群稳定性降低或减弱,患儿就不能获得完善的坐位能力,影响大运动进一步发育完善。如背部肌张力增高,患儿会表现为坐位时手后撑或抱膝坐姿,以防止躯干后仰;如腰骶部肌群无力,患儿会表现为前倾坐或弓背坐姿,靠腹肌牵拉维持躯干平衡;如腘绳肌紧张坐位时骨盆后倾,患儿亦会呈弓背坐姿,日久会导致脊柱后凸畸形;如内收肌痉挛,坐位时髋关节不能充分分离,导致坐姿不稳,患儿常通过双手扶持完成坐位。因此,提高核心肌群控制能力对脑瘫患儿坐位的完成至关重要。
本研究通过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患儿坐位能力影响,结果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实现脑瘫患儿坐位能力的获得。对于脑瘫儿童,通过康复治疗师帮助完成前后左右的动态平衡训练、自动态平衡训练,促进骨盆的控制能力、髋关节的控制及分离、坐位平衡反射完善,从而活动独坐的完成。目前该治疗方法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今后有待进一步系统完善。
[1] 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2] 吴希如,林庆.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28.
[3] 陈秀洁,李晓捷.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治疗法[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2.
[4] Field DA,Roxborough LA.Valid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ype and amount of seating support provided and Level of Sitting Scale(LSS) scores for children with neuromotor disorders[J].Dev Neurorehabil,2012,15(3):202-208.
[5] Fife SE,Roxborough LA,Armstrong RW,et al.Development of a clinical measure of postural control for assessment of adaptive seating in children with neuromotor disabilities[J].Phys Ther,1991,71(12):981-993.
[6] Fife S,Roxborough LA,Story M,et al.Reliability of a measure to assess outcomes of adaptive seating in children with neuromotor disabilities[J].Can J Rehabil,1993,7:11-13.
[7] 陈小平,黎涌明.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J].体育科学,2007,27(9):封3.
[8] 秦志华,潘杏平.加强身体中部锻炼的重要性及其基本手段[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8(1):95-96.
[9] Kibler WB,Press J,Sciascia A.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Sports Med,2006,36(3):189-198.
[10] Bjerkefors A,Ekblom MM,Josefsson K,et al.Deep and suactivation during trunk stabilization exercises with and without instruction to hollow[J].Man Ther,2010,15(5):502-507.
(收稿日期:201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