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宫牛黄丸在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中的作用
2014-03-28张海军董晓蕾
张海军,董晓蕾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膜反应和颅内压增高症,表现为高热、昏迷及抽搐,其发病率较高,预后差,容易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是儿科较为棘手的疾病之一。本院自2008年以来,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安宫牛黄丸保留灌肠治疗病毒性脑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01/2013-10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及青州市中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病毒性脑炎患儿225例,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采用区组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25例。观察组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6.32±1.35)岁。对照组中男70例,女55例;年龄(6.23±1.30)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神经病学》中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年龄1~13岁;(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颅脑外伤、脑肿瘤、颅内出血、脑白质病变、其他致病微生物所致颅内感染、中毒性脑病、代谢性脑病等;(2)合并其他足以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的疾病。
1.5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予以吸氧、降温、镇静,静脉滴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静脉滴注能量合剂支持治疗,并予以抗生素预防或控制合并感染,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反应,颅压增高者给予20%甘露醇静脉滴注降颅内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保留灌肠治疗,每日1丸,3 d为1个疗程,一般不超过2个疗程。
1.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2]制定。(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精神及智力正常,不留后遗症,脑脊液及脑电图检查正常;(2)好转:症状、体征消失,或留有后遗症,脑电图正常或接近正常;(3)无效:症状、体征无好转,转诊或死亡。
1.7 脑电图异常程度标准 参照《临床脑电图学》的诊断标准[3]。(1)轻度异常:①α波频率差超过24.5 Hz。波幅不对称,两侧波幅差超过30%,枕区超过50%。②生理反应不明显或不对称。③α波频率减慢至8 Hz,波幅达100 μV以上且调节不佳。④β波增多,波幅达50~100 μV。⑤额区或颞区中幅θ波达20%,低幅δ波达10%。⑥过度换气诱发出70 μV以上θ波或25 μV以上δ波。(2)中度异常:①α波频率减慢为7~8 Hz,枕区原有α波消失或一侧减少消失。②额、颞区有阵发性波幅较高的α活动。③中波幅θ活动数量达50%。④出现少量棘波、尖波、棘或尖-慢综合波等。⑤过度换气诱发出高幅δ波。(3)重度异常:①高波幅θ或δ波为主要节律,α波消失或仅存少量8 Hz α波散在。②自发或诱发长程或反复出现高幅棘波、尖波、棘或尖-慢综合波等。③高度失律、爆发性抑制、周期性发放等。④持续性广泛性扁平电位。
1.8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效果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入院1~3 d腰椎穿刺行脑脊液检查和头颅MRI检查,脑电图检查结果。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100例中治愈90例,好转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125例中治愈100例,好转9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87.2%。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P<0.05)。
2.2 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改善例数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改善例数比较(n)
表1结果表明,观察组在改善发热、抽搐、意识障碍方面有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比较±s)
表2结果表明,观察组在改善发热的平均体温及持续时间、抽搐的发作次数、意识障碍复苏次数及持续时间都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脑脊液检查结果 225例患儿中200例行脑脊液检查,其外观均为无色透明,脑脊液细胞数增高185例,其中观察组85例,对照组95例。分类以单核占优势。脑脊液压力增高135例,其中观察组65例,对照组70例。蛋白增高21例,其中观察组10例,对照组11例。糖、氯化物均正常,细菌培养均阴性,墨汁、抗酸染色未找到细菌。
2.5 脑电图检查结果 225例患儿中160例行脑电图检查,其中异常90例(56.3%),一般显示弥漫性异常,少数患者为局灶性。观察组中轻度异常25例,中度10例,重度3例;对照组中轻度异常35例,中度15例,重度2例。
2.6 头颅MRI检查结果 225例患儿中165例行头颅MRI检查,异常31例(18.8%),表现低密度灶,为多发病灶或单发病灶,大多同时侵犯灰白质或仅侵犯灰质或白质。治疗后只有部分患者复查了头颅MRI检查,因此对患儿治疗后的影像学表现未进行具体分级,未能进行统计学分析。
3 讨论
安宫牛黄丸源于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之功效,是传统医学中最为常用的急症用药之一。本院儿科在安宫牛黄丸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一直将其作为治疗高热惊厥、病毒性脑炎及昏迷的重要治疗手段。
发热是病毒性脑炎患儿最常见、最顽固的症状,临床上常用的退热药物,包括一些非甾体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往往难以通过血脑屏障,疗效欠佳,而联合应用安宫牛黄丸往往有不错的效果。现代研究认为,醒脑开窍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脂溶性强、分子质量极小,能够快速透过血脑屏障,并具有双向调节血脑屏障通透性的作用,而安宫牛黄丸中含有麝香、冰片等药物,能够改善病毒性脑炎患儿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脑组织的相关药物浓度,更好的发挥退热作用[4]。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发热期间的平均体温及平均持续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说明安宫牛黄丸对病毒性脑炎患儿有很好的解热作用。
抽搐是儿童病毒性脑炎中的重要临床表现,频繁的抽搐则提示疾病的严重性[5]。抽搐能导致脑组织代谢增加,加重患儿脑缺血及脑水肿的程度,进而导致脑组织损害加重,是造成病毒性脑炎儿童脑损伤的重要因素[6]。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抽搐次数少于对照组,但抽搐期间平均持续时间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说明安宫牛黄丸对病毒性脑炎患儿有很好的抗惊厥作用,能够有效的减少抽搐次数,但在抽搐发作时疗效欠佳,需配合应用其他抗惊厥药物。
意识障碍是病毒性脑炎的严重临床表现,常提示病情危重。研究发现,患儿入院时存在意识障碍,格拉斯昏迷评分≤10分,高度提示预后不良[7]。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大多数应用镇静药物,往往给患儿的复苏造成困难,形成治疗上的矛盾。临床观察表明,安宫牛黄丸具有兴奋大脑皮质的作用,可明显促进患儿清醒,当大脑皮质功能开始恢复,皮质下中枢尚不稳定时,效果最为显著,并且安宫牛黄丸能消除镇静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效促进患儿复苏[8]。
总之,应用安宫牛黄丸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能迅速降低体温,防止抽搐,减轻昏迷症状,促进昏迷清醒,减轻脑水肿及脑细胞损害,大脑功能快速恢复。本疗法在临床中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黄如训.神经病学[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25.
[2] 吴少祯.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卫生出版社,1999:387-388.
[3] 刘晓燕.临床脑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2-130.
[4] 刘林,方永奇.醒脑开窍中药对血脑屏障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8):1726-1728.
[5] 李明磊,王华.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3):1817-1820.
[6] 秦炯.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5):340-343.
[7] Van de Voorde P,Sabbe M,Rizopoulos D,et al.Assessing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in children:a plea for the Glasgow Coma Motor subscore[J].Resuscitation,2008,76(2):175-179.
[8] 宾湘义.安宫牛黄丸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意识障碍恢复作用的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6):367-369.
(收稿日期:201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