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小学生厌学状况、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4-03-27徐佳栋
徐佳栋
摘 要:采用自编的小学生厌学状况测试问卷调查了330位小学生,旨在探讨城区小学生的厌学原因及程度,并以此作为对策研究的理论依据,提出相应的措施。结果表明,城区小学生较容易表现出情绪倦怠、成就感低、生理衰竭和学业疏离的心理症状。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在生理衰竭和学业疏离的问题更加严重,而在情绪和成就感上没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城区小学生;厌学状况;对策研究
针对小学生厌学状况的调查研究,我国教育界1977年调查显示:84%的中小学生对学习态度呈“冷漠”;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在全国中小学学习发展的大型调查数据显示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只有8.4%;21世纪初,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结果显示;59.3%的小学生都有一定的厌学情绪。厌学是指学习者对待学习的一种消极心理,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减弱或消失,对学习活动或学校生活的回避、逃避甚至抗拒。然而,中国小学生的厌学研究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一,对于小学生厌学心理的鉴定在心理学界还没有确切的界定,有的研究只是参照某个心理特征而进行描述,这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二,在小学生厌学心理影响因素等方面,国内的研究只是实践性的理论概括和开放性的调查,而实证性研究不多,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以得出更有说服力和信效度较高的研究成果。三,现在国内对学生厌学的情况,由于初高中的升学压力,以及大学生就业压力,往往将目光集中于中学、大学,却常常忽略了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本研究拟对厌学成因作实地调查,为分析城区小学生厌学心理以及相应的对策提供理论性依据。
一、研究对象
在湖州市区小学随机抽取三所教学水平相近的小学,对每所小学的四、五、六年级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小学生330名,有效样本300名,男生164名,女生136名。
二、研究方法
1.自编小学生厌学状况测查问卷。首先查阅国内外有关小学生学习倦怠方面的研究文献,通过对小学教师和家长的访谈,了解城区小学生可能发生的有关学习倦怠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一份小学生厌学状况测量问卷,并经过预测和修正成为正式问卷。对四、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测试,让小学生对这些题目针对自己的符合程度进行评分,分完全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按1~5分评分,得分越高,厌学心理越严重。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0.86;项目与因子分的相关系数为0.80~0.89;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74~0.83。
2.小學生厌学状况测量问卷由小学生自行填写,填写时不受外界干扰,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情况。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来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城区小学生厌学状况分析
(1)城区小学生厌学不同程度分布分析
按照量表的记分方法,“完全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的计分方法等同于厌学程度的“没有、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分别记为1、2、3、4、5分,小学生厌学状况各维度得分的平均分应该为连续数据,因此,我们可以将1、2、3、4、5分别看成是连续数据分组后的组中值,将分数分成5段,0.5~1.5为没有厌学心理,1.5~2.5为轻度厌学心理,2.5~3.5为中度厌学心理,3.5~4.5为重度厌学心理,4.5~5.5为厌学心理极重。结果见表1。
表1:城区小学生厌学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分和总均分布
比例(%)
■
从表1中可以看到,小学生厌学心理健康状况的各因子均分及总均分很大比例集中于1.5—2.5和2.5—3.5这两个分数段。其中,成就感低这一因子在2.5—3.5,这一分数段的比例达到68.6%,表明很大部分的小学生在成就感上没有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正处于中度症状。而生理上的分数显示,51.8%的学生处于轻度衰竭,所占人数最多,但仍有13%的学生处于重度生理衰竭,表明有一部分学生在生理上对学习有一定的排斥。其余关于情绪和学业的两种心理因子在轻度和中度上所在比例大为相同,可见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处于这两者之间。而重度症状只在情绪衰竭和生理衰竭上较为明显。另外,在小学生中出现没有极度厌学的情况。
(2)城区小学生厌学心理状况的年龄及性别差异分析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城区小学生在情绪倦怠、生理衰竭和学业疏离这三种因子上的得分存在较为显著的年龄差异,在成就感低以及总分上并未呈现差异,表明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学业上情绪倦怠加重,同时,成就感并未受到年龄增长的影响。整体上而言,城区小学生的总均分显示,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并未有很大的年龄差异。
表2:城区小学生厌学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分与家长文化程度差异(%)
■
性别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明,除了在学业疏离上的得分男孩小于女孩,即女孩的学业疏离略显著于男孩外,其余因子得分和心理健康总均分均为男生略大于女生,但不存在显著差异。
(3)城区小学生厌学心理与家长文化程度组间差异分析
从表2中可以发现,小学生厌学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在家长不同文化程度上没有显著差别,只有在生理衰竭和学业疏离这两种因子上,专科、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家长教育下的小学生得分略比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长教育下的小学生低。另外,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长,其子女学习情绪上的厌倦症状略高于专科、本科以及上的文化程度家长的子女。
(4)讨论和对策
从问卷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小学生对学习的倦怠厌烦在情绪、成就感、生理和学业上都有所体现,且四种因子相对平衡。厌学程度都处于轻度和中度之间,可见小学生普遍有轻微的学习倦怠心理,但不易察觉也并不是非常严重。从人数比例上看,轻度的生理衰竭虽然占了一半以上,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重度衰竭,以及配合年级差异分析,可以看出小学生在生理上对学习的排斥情况令人不容忽视。此外,多数小学生已是中度成就感低下,也不得不令人重视。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试分析出三种原因。一:学校压力。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生在学业和成就感上厌恶与疏离较为明显,以小见大。这自然而然让我们联想到学校的学习氛圍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不难发现,有些学校为了表面上的优秀率,为了一定的教学内容,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寓教于乐。呆板传统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缺少生气,从而逐渐导致学生对自我成就感的认定,对学业的热情。二:家长因素。虽然在上述调查中,小学生的厌学心理与家长的职业、学历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历代父母共同的心愿。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不管家长自身文化程度如何或者从事何种职业,都对孩子倾注了极大的希望。如此的苦心和期望加在孩子身上,却反倒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此外,家长的职业以及文化程度,其实无形中给了孩子一种暗示与目标,无形中加重了他们的心理压力。三:自身原因。调查中发现生理衰竭的人数比例呈倒三角形式,且年龄差异十分明显,这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在生理上对学习的远离有所加重,且有部分达到重度疏离。如此结果除了学校、家长等各方面的因素外,孩子自身就值得我们多加研究。某些孩子天生敏感、自尊心强,在多次努力未果后会产生恐惧心理,常常表现为考试紧张发抖、被提问时口齿不清;有些孩子天性乐观,即使遭遇批评也毫不在意,故而在生理上的反应不及上述来的那么明显。因而有生理疏离该症状的孩子,很大程度上对自我要求太高,而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导致。
对于提出的几点厌学成因分析,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首先,学校在落实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先进的教学设备与雄厚的师资力量固然是打造优秀学生的必要手段,但也应注意幼儿在生理、心理上的发展规律,过大的教学力度以及灌输式的教学会超过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准备。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以学生为主体,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教师更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寓教于乐,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努力引导学生想学、乐学,从而真正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其次,学生在学习态度的转变上,家长在无形中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那么家长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让孩子在表达、抒发的同时意识到自己的情感。与此同时,对待孩子的学业,家长应多以指导、鼓励为主,切记指责、打骂,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再者,对于孩子本身,社会各方面及家庭应积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乐观健康的心态对面对学业上的困难。最后,还可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厌学的本质即在于失去对学习的积极性,变得倦懒。而归因训练能帮助孩子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努力程度与学习方法,让学生感觉到通过加大努力程度及运用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是可以带来很大进步的,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864.
[2]陈新颖,花蓉.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与展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21(6):38-41.
[3]傅安球,聂晶,李艳平等.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5,25(1):22-23.
[4]高利兵.中学生厌学的归因与矫治[J].教育科学研究,2004(7):53-55.
[5]杨平.中小学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
[6]郭志芳,范安平.城区小学生现状调查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4)92-95.
编辑 王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