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教学范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2014-03-27张发刚王雪莲
张发刚 王雪莲
摘 要:为了真正实现课改后师生角色转换,可采用“自学—研讨—点拨—反思”四步教学范式。通过四步教学范式可有效适应课改需求,可最大限度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挖掘学生的潜力,达到满足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自学;研讨;点拨;反思
所谓四步教学范式,是指以“自学—研讨—点拨—反思”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步骤的一种教学实践策略。适当运用四步教学范式能够有效地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优势资源,合理分配教学任务,井然有序地安排课堂时间,从而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具体来讲,可以做如下操作:
一、自学环节
自学环节,主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赤壁赋》第一段描写了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秋江月夜图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让学生自主参与其中的教学环节。第一,布置任务,即安排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第二,安排小组合作。可进行四人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此时此地此景。请一个学生描述或在黑板上手绘画面。第三,在黑板上展示学生描述的风水月的画面。引导学生通过画面尝试背诵写景句子。第四,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即“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通过以上环节,即可指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子法和想象画面法背诵第一段内容。
在这部分中,虽然学生是参与的主体部分,但是同样需要教师的参与。学生和老师具有各自的任务。
教师的任务是:
设定课堂的教学目标;
抛出课堂的主题;
自学任务的布置及引导(提问)。
学生的任务是:
整体感知会预习(听、说、读、写);
自主学习会提问(难点和简单的知识点);
掌握和学会具体、针对性强的学习方法。
另一方面,在本环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学习习惯。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呢?在学习新课标的同时,结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1.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情感互动。对于学生,教师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表扬为主,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要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和渴望。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释疑总结。教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教师就没有任何事情需要做了。教师要负责监督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抓住了学生这一特点,有针对地教學。
二、研讨环节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的思维有限,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达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利用集体的智慧可以将问题得到最大限度的解决。
在这个环节中,具体操作时必须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和步骤:
第一,科学组建,合理分工,明确细则。(小组的人数合理,每组有负责人和操作细则)
第二,培养习惯,明确目标,重视主题。(明确讨论的主题)
第三,注重对话,预留时间,加强展示。(可采用演讲、分享意见、交流、答辩等方式)
第四,参与合作,抓住时间,强化评价。(各抒己见,相互学习补充,互相点评提出意见)
三、点拨环节
点拨环节,主要是教师起主要作用。在这里,教师将之前学生们讨论分享的内容进行修改加工,这个加工处理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进行加工,而是围绕课堂讨论的主题进行补充性地加工处理。学生的理解可能因为自身的身心发育特点而出现理解偏差、理解不到位的情况。教师在讨论之后可以就各组的讨论结果再做评价、点拨、补充,从而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
其具体操作如下:
学生个人主动将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全班性分享。
↓
小组内各成员互相交换意见,并进行补充完善。
↓
每小组推荐一位成员将本组的集体意见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
④教师进行最后的修正点评。(补充、完善)
四、反思环节
反思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步骤,反思是学习之母,它是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反思性总结。可以说,没有反思就没有提高,没有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策略和水平就不可能进步,整个教育水平也会停滞不前。
具体操作方式:
作业设置(做、背相结合);
课后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实际接受状况;
课堂检测(测试、考核);
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自测表、教师评定表);
优秀学生学习方式交流与分享;
教师课后的总结与反思。
总之,四步教学范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操作性、实用性比较强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四步教学范式可以较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挖掘学生的语文潜力!相信四步教学范式会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沃土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语文学习编辑部.课堂教学艺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语文学习编辑部.教学争鸣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编辑 乔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