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情境教学提升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教学的实效性
2014-03-27刘琼
刘琼
摘 要: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的教学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实效性较低。情境教学以学生的情感为桥梁或纽带,在法律常识课教学中通过创设适宜情境,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态度体验,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发散思考、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进而提高法律常识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情境教学;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实效性;农村中学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大部分农村思想品德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然而,由于现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对口率低,受传统教学模式、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教学方法简单,内容、形式比较枯燥、呆板。尤其是在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部分的教学中,由于法律知识本身较抽象与枯燥,对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讲有的知识还比较晦涩难懂。而法律知识本身自成体系的,但在初中的思想品德教材中,却散落在不同年级的不同的章节之中。因此,一些农村思想品德教师对法律常识部分的教学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直观、形象的法制教育和法律实践活动,激发不了学生的学法热情,使法制教育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受限于以上各种原因,致使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部分的课堂教学效率偏低。
面对这种问题和现状,就对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法律常识的教学上提出了要求。需要思想品德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借鉴先进教学方法和经验,结合自身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去主动探求法律知识,逐步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做有负责的公民。
在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部分的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情境教学,可以通过情境创设,让枯燥、抽象的法律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具体形象有助于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和情感,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完成意义建构目标,将法律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守法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落实《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部分三维目标的要求。
一、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化情境
法律知识对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社会经验来说较为抽象难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例如,八年级《尊重和维护隐私权》,隐私权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同时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尊重他人的隐私权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于是笔者在教学中,播放视频创设了学生电话定外卖,发现自己的毫无隐私可言的情境。电话定外卖的例子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非常感兴趣,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学生的感受非常的真实,深刻感受到被侵犯隐私权的尴尬和气愤,激发了学生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隐私的意识。同时,学生也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识到在生活中也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和隐私权,较好地对本课的重难点进行了突破。
二、创设一例贯通的教学情境
所谓“一例贯通”的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一个典型情境案例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并结合这个情境案例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学习,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实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的。例如,八年级《财产留给谁》这一课涉及到遗产、遗产的要素、继承、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嘱的分配原则等多个知识点,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困难。笔者以“赵小军一家的继承故事”为案例,围绕着一个案例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层层递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学生反馈很好,认为一个情境案例贯穿了所有的知识点,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规律,教学效果良好。
三、创设实践的情境
法律常识的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将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之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真正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护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例如,在学习《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财产留给谁》《尊重和维护隐私权》等知识中,笔者鼓励学生参与到情境短剧的设计、编排和视频录制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及时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拿出来一起探讨分析,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笔者还积极和学校德育处联系,在学校开展的法制教育活动中,鼓励学生现场表演法制情境短剧,作为法制宣传员讲解如何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
综上所述,笔者作为一名农村中學思想品德教师,通过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深深感到情境教学对提升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法律常识部分教学的实效性,提高中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推进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编辑 李艳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