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异与“文景之治”

2014-03-25刘吉伟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景帝汉景帝灾异

刘吉伟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国古代社会的灾异在今天看来只不过是一些寻常的自然灾害或是天文现象,但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统治阶级会根据自己的臆测和政治需要进行不同的解读,灾异就会或多或少地对当时的施政产生一定的影响。“文景之治”时期也是如此。从《史记·孝文本纪》和《史记·孝景本纪》中可知,文景时期灾异频繁,汉文帝和汉景帝既对灾异心存敬畏,因而采取一系列惠民政策,又利用灾异加强中央集权,对“文景之治”的实现起了促进作用。

一、“文景之治”时期的灾异

汉文帝时期共有4次灾异,分别是3次日食,1次旱蝗灾:“二年十一月晦,日有食之。”[1](P422)“二年十二月望,日又食。”[1](P422)“三年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1](P424)“天下旱,蝗。”[1](P432)

汉景帝时期共有22次灾异,分别是2次彗星,5次日食,3次冰雹,5次地震,1次风暴,3次奇异天象,1次火灾,1次旱灾瘟疫,1次蝗灾。2次彗星分别为:“二年八月,彗星出东北。”[1](P439)“中三年三月,彗星出西北。”[1](P445)5次日食分别是:“七年冬,十(二)[一]月晦,日有食之。”[1](P443)“中元二年,九月甲戌,日食。”[1](P444)“中六年七月,辛亥,日食。”[1](P446)“后元年七月乙巳日,日食。”[1](P447)“后三年十月,日月皆赤(食)五日。”[1](P448)3次冰雹分别是:“二年秋,衡山雨雹,大者五寸,深者二尺。”[1](P439)“中元年衡山,元都雨雹,大者尺八寸。”[1](P444)“中六年三月,雨雹。”[1](P446)5次地震分别是:“中元年,地动。”[1](P444)“中五年,秋,地动。”[1](P445)“后元年,五月丙戌,地动,其早食时復动。”[1](P447)“后元年上庸地动二十二日,坏城垣。”[1](P447)“后二年正月,地一日三动。”[1](P448)1次风暴是:“五年五月,江都大风暴自西方来,坏城十二丈。”[1](P443)3次奇异天象分别是:“二年荧惑逆行,守北辰。月初北辰间。岁星逆行天廷中。”[1](P439)“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长星出西方。”[1](P440)“后三年十二月晦,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月贯天廷中。”[1](P448)1次火灾是:“三年天火,燔洛阳东宫大殿城室。”[1](P440)1次旱灾瘟疫是:“后二年九月,租长陵田,大旱。衡山等地民疫。”[1](P448)1次蝗灾是:“中元四年,大蝗。”[1](P445)

二、灾异对“文景之治”的作用

汉初的灾异学说认为,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主宰,反常天象和自然灾害都是对君主行为失范的警告与惩罚,[2]是衡量皇帝施政好坏的晴雨表和风向标。频繁的灾异使得汉文帝汉景帝对灾异产生敬畏之心,于是他们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以匡正自己的不当行为,对其施政产生了很大影响,推动和促进了“文景之治”的到来。

(一)灾异对汉文帝施政的影响

灾异促使汉文帝重农务本。汉文帝时期的第一、二次灾异发生后,汉文帝认为是上天对君主不德的警示,于是就下罪己诏来检讨自己的过失;其后一月便确立了重视农业生产的政策:“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1](P423)十三年,汉文帝再次强调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備,其除田之租税。”[1](p428)这种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既是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延续,也是文景之治得以实现的基础。

灾异使汉文帝实施一系列惠民政策。除了重视农业生产外,汉文帝还实行“举贤良方正”、“务省繇费以便民”等惠民政策以收取民心。汉文帝时期旱蝗灾发生后,史载:“帝加惠:令诸侯毋入贡,驰山泽,减诸服御狗马,损郎吏员,发仓庾以振贫民,民得卖爵。”[1](P432)从中可看出,汉文帝又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令诸侯毋入贡”相对减轻了诸侯封邑农民的负担,使得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放在粮食抢收上;“驰山泽”扩大了农民寻求食物的来源;“减诸服御狗马”抑制了诸侯们的奢靡之风,相对缓和了社会矛盾;“损郎吏员”使政府从自身入手缩减办事人员,以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发仓庾以振贫民,民得卖爵”使得贫而有爵者与富而无爵者各取所需,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和谐。可见,灾异促使文帝施行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反对奢靡、节俭务实的政策,为“文景之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利用灾异加强中央集权。汉文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最重要的事件就是遣列侯就国。汉文帝二年十月下诏要列侯就国,但这些列侯公卿们迟迟拖延不肯动身,皇帝拿他们也没办法。于是皇帝就在等一个机会,等一个任何人都不能拒绝的理由。汉文帝终于等到了这个理由,那就是日食。文帝时期第三次日食发生后不久,文帝再次敦促列侯就国。按照当时的灾异理论,日食的发生是由于上天对君主的德行不满而给予的警示。文帝就把这种不德行为转嫁到列侯公卿身上:正是由于这些列侯们不肯就国,导致了农民承担更重的劳役,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弄得民怨沸腾,从而导致了上天对君主的不满,降下灾异以示警戒。文帝利用人们对于天的敬畏,迫使列侯就国。结果,在第三次日食发生不久,文帝便令丞相周勃带头就国,周勃因此被免相。文帝利用日食使列侯就国得以顺利实施,打击了功臣集团,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二)灾异对汉景帝施政的影响

灾异的频繁发生也使汉景帝异常敬畏。汉景帝认为,虽然是君权神授,君主的行为也须受到天的约束,只有顺天道,施行仁政,才能“灾害日去,福禄日来”。因此,频繁的灾异促使景帝采取一系惠民措施,客观上促进了“文景之治”的到来。

赦免天下。汉景帝时期,灾异导致汉景帝共9次赦免天下。其中,大赦6次,分别是:“元年四月乙卯,赦天下。乙巳,赐民爵一级。”[1](P439)“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1](P440)“四年六月,甲戌,赦天下。”[1](P441)“中元年四月,赦天下,赐爵一级,除禁锢。”[1](P441)“中六年六月丁巳,赦天下,赐爵一级。”[1](p445)“后元年三月丁酉,赦天下,赐爵一级,中二千石、诸侯相爵右庶长。”[1](P447)小赦3次,分别是:“三年六月乙亥,赦亡军及楚元王子蓺等与谋反者。”[1](p447)“七年春,免徒隶作阳陵者。”[1](P443)“中四年秋,赦徒作阳陵者。”[1](P445)这些赦免毫无疑问缓和了阶级矛盾。

免除劳役。景帝因为灾异而两次赦免做阳陵的劳役。第一次发生在景帝七年春,这一年十二月发生了日食,而后景帝便下令赦免做阳陵的劳役;第二次发生在景帝中元四年秋,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严重的蝗灾,于是景帝再一次下令赦免了做阳陵的劳役。这两次免除劳役也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加强中央集权。景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在第三次灾异发生后爆发吴楚七国之乱。因为刚刚发生灾异,故汉景帝高度重视,果断采取措施积极备战,赦免那些在叛乱中逃亡的士兵,很快就消灭了叛乱,趁机将各诸侯国王的行政权和司法特权等收归中央,大量裁撤诸侯国的官吏数量,汉代中央集权因此大为加强。

总之,在“文景之治”时期,灾异的发生及其解读对汉文景两帝的施政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文景二帝重农务本、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减免赋税、勤俭从政、大赦天下、赐民爵位并努力发展社会生产,推动了“文景之治”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杨世文.汉代灾异学说与儒家君道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1(3).

猜你喜欢

景帝汉景帝灾异
“《明英宗实录》诽谤景帝说”考释——兼论明代史家史权意识的复苏
汉景帝—选择伟大,放下私情
天理与国法:灾异谴告话语中的慎刑之道
一双筷子改变前途
汉景帝:七国之乱的罪魁祸首
《清史稿》灾异卷及《聊斋志异》的形象设定
亲情背后的集权
——汉景帝对梁国的处理
政治权力绑架下的西汉天人感应灾异说
浅析西汉灾异思想
论刘荣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