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小说人物类型化现象成因探析
2014-03-25杨晓莉
杨晓莉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文理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才子佳人小说曾在明末清初时兴盛一时,并形成了一个影响较大的小说流派。此类小说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才子和佳人的形象,存在着明显的类型化倾向。才子佳人小说中何以会出现这些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1](P440)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正确地理解作家的作品,就要对其生平经历、思想,以及其所生活的社会时代有所了解,即读书要做到知人论世。因此,对才子佳人小说中人物类型化现象成因的探析,也离不开对作家本身及其作品所赖以产生的时代环境的考察。
一、作家本身之因
金圣叹曾云:“大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读第五才子书法》)即要想了解一部书,先要去了解其作家,对才子佳人小说也不例外。明末清初时的才子佳人小说家,虽然其大多数的真实姓名与生平事迹难以确考,但从其小说序中仍可看出,他们大都是自恃才高八斗,而又在科场中久不得志的下层文人。如《平山冷燕》作者天花藏主人在其序中曾云:“奈何青云未附,彩笔并白头低垂;狗监不逢,《上林》与《子虚》高阁……落笔时惊风雨,开口秀夺山川。每当春花秋月之时,不禁淋漓感慨,此其才为何如?”[2](P1)《女才子书》作者烟水散人在其序中也说:“笔尖花足与长安花争丽……回念当时,激昂青云,一种迈往之志,恍在春风一梦中耳。”[3](P1)天花藏主人与烟水散人均富有才华,只可惜时运不济,科举蹭蹬。举业的失败,对于那些文人来说,也就意味着经济的窘迫。自从隋唐实行科考制以来,科考就成了文人安身立命的正途。对于大多数文人来说,这可能是唯一能改变其自身命运的途径。于是,他们倾毕生精力于科举功名之上,无暇无心从事他业,以至于其除了读书科考外,一无所长。因此,仕途的失意,就直接导致他们生活上的穷困,进而也影响到他们的婚姻。当时社会“婚嫁之家,惟论财势”,而他们无财无势,社会地位又低下,所以其在婚姻中很难如意。烟水散人就曾言:“以长卿之贫,犹有四壁,而予云庑烟障,曾无鹪鹩之一枝;以伯鸾之困,犹有举案如光,而予一自外入,室人交遍谪我。”[3](P1)天花藏主人也说:“徒以贫而在下,无一人知己之怜,不幸憔悴以死。”[2](P1)
仕途之失意,生活之困窘,佳人之难得,种种不幸,交织在他们心中,由此形成一股抑郁不平之气。韩愈《送孟东野序》有云:“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而文学创作则给文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情绪发泄途径。文人们能通过其创作,营造出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借以实现其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抒发其胸中的苦闷和不平。天花藏主人在《平山冷燕·序》中,就曾十分透彻地表达了自己借助创作才子佳人小说,以倾泻心中抑郁不平之气的心态:“欲人致其身而既不能,欲自短其气而又不忍,计无所之,不得已而借乌有先生,以发泄其黄粱事业。……凡纸上之可喜可惊,皆胸中之欲歌欲哭。”[2](P1)烟水散人《女才子书·序》也表达了类似的创作心态:“泼墨成涛,挥毫落锦,飘飘然若置身于凌云台榭,亦可以破啼为笑,破恨成欢矣。”[3](P1)此二人的这种心态,在才子佳人小说家中是很普遍的。正如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所说的那样:“艺术家不是独自一人进行创作,他在创作中反映他的同时代人心情,整整一代人的痛苦、热爱和梦想。”[4]《生花梦》作者石仓氏在序文中也曾说道:“《生花梦》何为而作也?曰:予友娥川主人所以慨遇也,所以寄讽也,所以涵咏性情,发抒志气,牢骚激昂,淋漓痛快,言其所不能言,发其所不易发也。主人名家子,富词翰,青年磊落,既乏江皋之遇,空怀赠珮之缘,未逢伯乐之知,徒抱盐车之感……迨浪迹四方,风尘颠蹶,益无所遇。惟无遇也,顾不得不有所托以自讽矣。”[5](P1)李修行在《梦中缘·序》中也明确表明:“晚年胸有积愤,乃怨随笔出,遂成是书。”[6](P1)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尤其是功名梦、温柔梦的破灭,文人们没有办法,只好借文学创作抒情言志的传统,创作才子佳人小说,以倾泻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寄托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种种理想、愿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在此创作思想的影响下,其作品就运用了浓重的理想化的创作方法,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为了获得精神慰藉,一圆其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功名梦、温柔梦,小说家们对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才子和佳人的形象,做了极其理想化的处理,以之寄寓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和愿望。于是,在他们的笔下,才子多是相貌非凡,才华横溢,博取功名犹如探囊取物;同时,他们还拥有不俗的婚恋观:反对门当户对,主张以才情貌德和心灵相通作为爱情婚姻的基础。可以说,才子佳人小说中的才子,是被作者极端美化了的形象,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意愿而创造出来,以弥补其自身缺憾的,寄情适志的产物。其作品中的佳人,也是落魄的小说家们所臆造出来的,以获得精神补偿的工具。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落魄文人无财无势,不可能娶到名门闺秀;而他们现实生活中的妻子,不仅其才其貌无法让他们满意,且其往往肆意指斥嘲笑他们的落魄贫寒。于是,出于对美满姻缘的深深向往之情,在他们的笔下,佳人便个个集才情貌德于一身;不仅如此,其一旦倾心于才子,则始终不离不弃,并能深深理解他们的满腹牢骚,欣赏他们的风华才情。
才子佳人小说家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和愿望,在其作品中得到了满足,但是由于这些文人们在其作品中倾注了太多的主观感受,以及对理想形象的假想和臆造,因而他们笔下的主人公,虽然具备了一些美好且符合作者理想的品德,但其人物性格,却缺乏那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独到之处。读完这些小说之后,读者只是依稀记得里面有一些才男俊女,但是其具体是些什么样的人,读者对此却印象模糊。虽然在这些主人公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些新的价值观、婚姻观、爱情观,但是这些人物形象却不具有现实意义。他们只是表达作者心中所愿的概念符号,而不是典型环境中具有独特个性的典型形象。再加上这些才子佳人小说家们又有着大致相似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其对于社会、人生,必然会形成大致相似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当他们以近乎相同的心理感受去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表现生活时,必然造成其笔下同类作品中主要人物特征的高度相似,于是,其作品中人物的类型化倾向也就在所难免。
二、时代环境之影响
法国文学史家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曾说道:“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7](P46)艺术创作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对才子佳人小说中类型化人物现象的研究,也离不开对其所赖以产生的时代背景的了解。
自明代中后叶始,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自此以后,商品经济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抑商观念,打破了传统的“四民”等级秩序。如王守仁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8]李梦阳也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货财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9]此时的人们,不但认为经商求利并非见不得人之事,反认其乃“修高明之行”。这种不以言利为耻的观念,使得那些以儒学为业的传统文人的生存方式开始发生改变。他们开始逐渐从事商业活动以谋求出路,而他们经营商业的资本,就是他们所拥有的文化技能。文人所拥有的文化技能,无外乎就是擅长诗文书画创作,因此,通过替人写诗作文以获取润笔费,便成为一些文人的经济来源之一。如钱谦益晚年贫困,就专以卖文为计:“甲辰夏卧病,自知不起,而丧葬事未有所出,颇以为身后虑。适盐使顾某求文三篇……润笔千金。”[10](P180)
才子佳人小说之所以曾在明末清初盛极一时,从传播学角度而言,也与读者对其的需求分不开。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就曾说:“古今著述,小说家特盛;而古今书籍,小说家独传,何以故哉?……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由此可知,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其创作不但应当遵循艺术规律,而且也必须服从市场规律的支配。小说只有适应世俗大众的口味,才能拥有众多的读者,进而才能得以生存并流行开来。才子佳人小说也不例外。明清时期教育水平的现状,决定了才子佳人小说的阅读者,主要为上层社会的闺阁女子,及以生员为主的科举考生,还有受过一定教育的普通市民。才子佳人小说在情节、内容、审美取向等方面,恰好与闺阁女子之情爱心理,文人之传统文化心态,普通民众对功名之艳羡心理相契合。而明清时期的科举考生,受过良好教育的闺阁女子,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市民人数都大为增加,这就使得才子佳人小说有了庞大的消费群体。拥有众多的读者,是才子佳人小说得以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既然此类小说拥有如此众多的消费者,那么创作此类小说,就必然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清初天花藏主人创作的《玉娇梨》、《平山冷燕》一经问世,立即风靡开来。于是,那些在科场中失利,为生计而到处奔波的士人,就看准了这一点。他们凭借其所拥有的文化技能,开始从事才子佳人小说创作,以获取丰厚的利润。与此同时,一些书坊主在利益的驱使下,不但大量刊刻此类小说,同时也以丰厚的稿酬,聘请一些文笔较好的文人,从事此类小说的创作。如烟水散人在《合浦珠》的序文中就曾提及:“友人有以《合浦珠》倩予作传者。予逊谢……而友人固请不已,予乃草创成帙。”[11](P217)此时,对于这些文人来说,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所拥有的文化技能,变成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这才是最重要的。受利益的驱使,他们把迎合读者需求,力求利多售速,作为其创作的基本准则。天花藏主人因《玉娇梨》、《平山冷燕》出版后非常畅销,后来就又继续从事此类小说的创作。他在《两交婚》的序文中就曾说:“故于《平山冷燕》四才子之外,复拈甘、辛《两交婚》为四才子之续。”[12](P2)《玉支矶》、《人间乐》、《锦疑团》等,均为其所作。由于这些创作者们的文化素养和创作能力有限,又急于求成,以求谋利,所以他们只好以模仿、复制等方式从事创作。可以说,正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运作,使当时出现了较多的模拟跟风之作。而一味的模仿复制,则使其作品缺乏创新性,其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们笔下的人物,似乎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有着明显的人物类型化倾向。
总之,才子佳人小说中类型化人物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既与作家自身遭际相关联,同时,又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商人求财求利的社会倾向分不开。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7.
[2]天花藏主人.平山冷燕[M].沈阳:春风文艺版社,1982.
[3]烟水散人.女才子书[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
[4](法)罗曼·罗兰.母与子[M].罗大冈,译.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青门逸史.生花梦[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
[6]莲溪氏.梦中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8]王守仁.王文成公全集(卷2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9]李梦阳.空同集(卷44)[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
[10]王应奎.柳南续笔[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烟水散人.合浦珠[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
[12]天花藏主人.两交婚[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