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加高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2014-03-24张蕊
张蕊
摘要: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产生强烈、持久的学习兴趣是教师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法宝之一。新一轮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已成为共识。在这一转变中,课堂设问的这一教学环节尤其显得重要。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必须以问题的存在为前提,而问题提出的方式和时机、问题的角度与深度等都会影响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为了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趣味性设问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果。
关键词: 兴趣;情景;趣味
一、产生兴趣、自主学习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纪录,充满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件,并且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影响很大,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努力创设情景,将学生引入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这样才能让历史更具有探索性和趣味性,也更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二、立足教材,分类划分
有足够的空间与材料,立足于一个“新”字,把选材于其中的情景剧分为人物篇、政治社会篇、经济生活篇、论学讲思篇和战争篇五大类。如必修史一专题一与选修四内容涉及很多古今中外历史人物,其中有像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奠基人——秦始皇、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先驱伟大国父——孙中山、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科学社会主义的发明者——马克思等等。教材中个个历史人物个人色彩鲜明,人物与时代相互辉映,都是人物篇中选材的不二之选。而必修史二中为我们展现了如:古代中国来百姓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近代西方航海家远涉重洋,探索新大陆,开辟东西文明交往新航线。这些则是经济生活篇中精华所在。再来看看论学讲思篇: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为实现施政理想,著书讲学开馆论战。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理性思想萌发,英法两国大兴启蒙运动,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美大地。情景剧取材丰富,但立意各有不同,所以加以分门别类以后有助于梳理教材框架,明确教学要点。
三、找准中心,以叙事为主体
生活中,人们都喜欢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并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故事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很紧密,具有共性;从概念上看,故事是“用来作为讲述对象的真实或虚构的事情,特点是情节连贯、有吸引力、能感动人。”而历史正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纪录,充满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件,并且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影响很大。许多学生对先人的丰功伟绩、生动事迹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历史教学中我们通过讲故事,使我们的历史教学不再死气沉沉,使相对枯燥的知识变得活了起来、有血有肉,教师为学生在故事中重新呈现历史人物的风采和历史事件的感人细节,为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根据现实情况,首先,教师要对课本作故事化的改造,增加历史场景和人物性格、事迹的内容,可预先想好并对要讲的故事做好铺垫和延伸,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临时穿插,但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其次,布置学生创作,要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作适当、合理的想象。最后由学生来讲故事或扮演其中的角色,变被动式接受为亲身体验。讲故事永远都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我认为,只要精心设计,有的放矢地利用故事“有吸引力,能感动人”的特点,讲故事不失为历史课堂教学中一种得天独厚的好方法。
四、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技巧性
准确严谨、精练简洁、通俗生动、幽默语言、深情并茂、生动有趣的讲述能拨动人的心弦,陶冶人的情操,使听者乐此不疲。一个合格的教师在不断钻研历史专业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把历史讲“活”。例如,讲圆明园被八国联军焚毁时,教师就应使用控诉性的语言和悲愤的语调来讲述侵略者的贪婪和无耻,感染学生,使他们对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无比憎恨。著名历史教育家赵恒烈教授毕生研究历史教学,他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分出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把你所想的东西能如实表达出来,使学生听了,也如你所想的那样,想得清楚、说得明白,能完整地表达思想。第二境界是声情并茂,使语言、表情、动作配合起来,表达得活灵活现,使之传神而动听。第三境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讲述,如带领学生到了历史现场,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选词有方,文有限而意无穷;点拨着力,思路清晰而受益不尽。
五、体验重温历史
历史是对过去事实的记载,具有“过去性”特点,因此它不可能再现也不会重演,而且有些历史与现在的距离比较遥远,内容也比较刻板,所以很多东西对学生来说太陌生、太抽象,以致难以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电视、投影、录音、电影录像剪辑、网上文字和图片资源、FLASH动画、PowerPoint课件以及电视录像技术由无声变有声,由无色变有色,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教学内容充实,资料丰富,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还原,把本来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或近似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历史形象和情景,增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从而调动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爱好,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六、还原情景,让自己选择
我们可以借助历史图片和影视,创设丰富的情境,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变成学生可以感知的历史形象,把逝去的历史事实生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从而缩短时空距离,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思想受到启迪。例如:抗美援朝辩论课:①抗美援朝战争前,就是否出兵,中央领导层内部出现争论。现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正方:必须出兵;反方:不能出兵。(要求:必须站在50年代初的立场上进行论证,不能从结果来推断,也就是说,你是经历开国大典的中学生,当时志愿兵还没有出兵朝鲜)。②抗美援朝尽管结束,但对于抗美援朝的利弊争论,并没有随着硝烟的散尽而结束,现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正方:抗美援朝利大于弊;反方:抗美援朝弊大于利(要求:本辩题不能仅限于战争本身的死伤,应该侧重考虑其带来的影响)。
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不存在于今天,会给人以陌生感,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的趣味性,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增强知识点对学生大脑的“刺激度”,使其加深印象,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