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灵活性探微

2014-03-24熊良芬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探微灵活性语文教学

熊良芬

摘要:语文学科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这样的学科一方面为教者提供了一个自由施展才华的平台,另一方面又为教者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再加上我们的素质教育虽已实施多年,但到目前为止其实仍在前进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教无定法”,没有一种教学理论是最后的理论,而语文教学更是无章可循。因此,要想高效有质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真正的语文人才,寻求并探讨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关键词:语文教学;灵活性;探微;措施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初中《语文》课本前言中的一句话道出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语文学科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无不蕴含其中,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这样的学科一方面为教者提供了一个自由施展才华的平台:教者可以凭借自己的渊博学识与才能任意挥洒自己的“无羁”与“洒脱”,扬鞭纵马驰骋,“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

因此,探讨语文教学的灵活性,让语文学科的教学更具方向性、实效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灵活处理教材

语文教学内容十分广泛涉:上涉天文,下及地理,串古贯今,连接中外。走进语文,你可以和阿姆斯特朗一起访问月球,跟斯科特一起探险南极,可以和邓稼先一起研究原子弹,同陶渊明一起东篱下采菊,和雨果并肩愤怒谴责抢劫圆明园的两个强盗……可以讲政治、历史,可以讲天文、地理,可以歌唱、绘画,可以科研、探险……语文学科的内容是如此的丰富广博,教好它谈何容易。如果我们不审视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而仍然按照传统的方式去教学,每篇课文都从头讲到尾,“字、词、句、段、篇”,无一遗漏,面面俱到,一授到底,其结果一定是教者嗓子嘶哑,学生疲惫,教学时间紧缺,收获甚微。华罗庚主张把“厚书读薄”,我们却偏把“薄书读厚”,背道而驰,费时费神,真正傻呀!我们不能当这样的傻子,我们必须灵活处理教材,把“厚书读薄”。

那么,如何灵活处理教材呢?首先,必须吃透教材,其次,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确立重点、难点,做到“一个单元一个点,一篇文章一个眼,一个句子一个词”。

以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我在上这个单元的前夕,首先对这个单元的所有课文进行彻底的阅读,然后根据大纲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出本单元的要点: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比如理清情节,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这个单元共四篇课文《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心声》,我确定《故乡》为教学的重点。上《故乡》一文时,我又重点落实三个问题:“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的运用”。这篇课文精彩的耐人咀嚼的句子很多,我就择其重点进行分析: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就抓“可悲”与“厚障壁”两个词;进行分析。这样一来,我就把顺利、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灵活处理教材至关重要。

二、灵活解读教材

鲁迅先生曾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先生的话阐明了文本解读是多元的、灵活的,是因人而异的。因为任何一个文本的产生都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情感、认知、表达紧密相连,任何一个文本的解读又与读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情感体验、认知水平密切相关,这就导致了不同的文本带给读者的感受不同,同一文本在不同的人读来理解又各异,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切忌照行教参上的思维或用自己固有的思维禁锢学生的思维,强调理解的单一性,忽视文本解读的多元性,而应激活学生的思维,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深入,教学方法的探讨已到了白热化程度,各种教学方法似百花齐放,层出不穷。诸如阅读法、对话法、自主合作学习法、语感教学法、情感教学法、设置情景教学法、点拨法、克拉夫基的案例教学法、布卢姆的目标教学法……面对如此众多的教学法,该作出何种选择,已让我们有些无所适从。如果还要选择出适合本学科、本堂课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那更得熬费一番苦心。因为作为语文老师,即便是在认知上达成了一致,同样的课文,同样的知识点,不同的老师上来,也是千差万别,大相庭径的。

四、灵活结合实践

我教语文已多年,但最近几年,我发现教懂学生特困难,尤其是教一些叙事状物的文章。作者描摹精确细腻,生动形象,而学生读来却一片茫然。一个在我们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在他们那里却显得高深莫测:“荆棘”不知是何物?“土豆结在树上”,见到“蟾蜍”说是“耗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不知是何感觉?这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当今学生的共性:远离自然,远离生活,缺乏情感体验。课文中所写的实实在在的“在腊梅树上鸣蝉蜕”,“山泉叮咚”,“凫雁满回堂”在他们看来是那样的陌生与抽象,更别说“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情感体验了!

面对此种现状,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该如何把文本与实践结合起来,灵活处理教材与实践的关系,无疑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了。但我却无法找出一个良策,只能以我的切身感悟告诉各位: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走进文本,除了借助我们的智慧创设一些有关的情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形象化的图片外,还应该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而现在的学生多拘束在家里、学校。星星在头上眨眼,却什么也看不见;“天晴下雨”又被家人护理得格外周全——“阳光不能洒在身上,雨水不能落在颈项”。他们对自然茫然。因此要想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能真正培养人,必须得让学生“回归自然”,让“语文”与“自然”同在,与“生活”同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浅谈语文教学的灵活性文学教育2008.12

[3]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4

[4]曹明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

[5]试论语文教学导入的多样性、灵活性《考试周刊》2008.2

猜你喜欢

探微灵活性语文教学
新型储换热系统在热电联产电厂灵活性改造中的应用
“ている”在日常生活会话中的用法探微
基于SVD可操作度指标的机械臂灵活性分析
更纯粹的功能却带来更强的灵活性ESOTERIC第一极品N-03T
一次函数常见题型探微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话语分析的精神分析方法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