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起源与语言表达的实质
2014-03-21李想
李想
摘 要:语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语言在形成初期是依靠“意识焦点”来完成语音与语义的关联的,这些关联一开始是无理据的,然而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有些语音与语义的关联又有了理据性。语言表达的实质则是一个从心理到物理再到心理的过程。
关键词:语言;语言起源;符号;表达;过程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77-03
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有人类的地方就有语言,仿佛语言和人类天生就是一起存在着的。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在人类发展的最初,语言是如何形成的呢?形成后的语言又是如何达到表达的目的呢?本文的内容主要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
对于语言起源的问题的解释,要追溯到人类形成的初期。从进化论角度说,最早的人类是由远古类人猿进化而来,沧海桑田,我们已经无法再现当初的情景,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今天的类人猿身上获得一些信息,猩猩是类人猿的一种属,是和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一种类人猿,可以说,猩猩就是形成中的人。所以,在今天的科学研究中,想要了解早期人类的一些情况,就必须从关注猩猩的世界出发。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根据对黑猩猩的观察,来还原语言起源的过程。
一、猩猩的表达方式
通过一些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到,猩猩的世界与人类世界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它们之间也有着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母亲对孩子的爱护与包容,强者对弱者的侵犯与欺凌,这些在它们生活的世界里比比皆是,甚至在猩猩的群体中还存在团结协作、排除异己,并且当中不乏派系斗争。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猩猩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5种:
1.声音。猩猩们用叫声传达一定的信息。它们在悲伤、恐惧、愤怒的时候,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而其它猩猩在听到这些声音后,通常能够做出必要的反应。比如与母亲走散的小猩猩发出恐惧的哀嚎,它的母亲就会循着声音来找它。再如,当有另外一队猩猩到达的时候,猩猩群中会发出一阵叫嚣。这些都是它们以声音为媒介的表达;
2.身势。身势可以简单理解成肢体的动作。比如:猩猩姐姐触碰弟弟,是表达一种友好,感兴趣的意思;而强者对弱者的拥抱或轻轻拍打则是表达安抚的一种方式;
3.表情。《情同手足黑猩猩》(纪录片)中提到了一只会猎杀其它母猩猩的孩子的母猩猩激情,描述它的面部表情冷漠无情,由此引起了观察员的注意,觉得它很奇怪。这里激情冷漠的表情可以说是对它残忍内心的一种表达;
4.眼神。在激情对一名小猩猩施行暴行的时候,小猩猩的姐姐向观察的助理求助,它“直直地注视助理,再回头看看后面可怕的景象”,①这时候的眼神就是一种表达方式;
5.手势。这类表达方式在猩猩的生活中似乎不太常用,但依然存在着,比如它们会挥舞树枝以驱赶近旁的狒狒,表达威胁与恐吓的意思;
6.行为。用行为作为表达的方式的现象比较好捕捉。比如,在菲菲(一只少年母猩猩)对小猩猩表示出兴趣的时候,小猩猩的妈妈会挡开它抚摸的手或脚,甚至抱着孩子走开,表示对菲菲的不耐烦;在老麦格雷瘫痪的时候,其它猩猩会避开它表示害怕;
可以说,作为形成中的人,猩猩的世界里是不存在语言的,起码在我们观察到的这个阶段,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仅仅是依靠一些很简单的方式。由此我们大概可以推知,语言是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那这个形成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要具体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以下两个词语的内涵。
二、符号和指号
符号和指号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符号和指号都是一种表达媒介,作为一种外在的形式,可以被用来表达一定的内在的精神意识。而符号和指号的不同之处则在于,作为符号,其用来表达某种内容的形式与其表达的内容之间原本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是需要约定的;指号则不然,其表达内容的形式与其所表达的内容之间的关联是天然的、自然的。打个比方说,我们在阳台上晾挂毛巾,这个行为一般情况下表达的内容是毛巾湿了,需要晾干,此时该行为是指号。但是,在特殊情况下,这晾挂的毛巾可能成为某种象征,在谍战片里,通常意味着内应准备就绪,外援可以采取行动,此时该行为就是符号了。
了解了符号和指号,我们就能很轻易地发现形成中的人(猩猩)和真正的人类在表达方式上的本质区别了。即:形成中的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使用的指号,但对于形成后的人,其同一种形式则可以具有两种属性(符号和指号两种)。那么,这又与语言的起源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下面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三、语言究竟从何而来
(一)语言是符号
语言的本质就是一套能够表达一定意义的符号系统,很显然这句话中包含两方面信息:第一,语言是符号;第二,这种符号能表达一定的意义。同样的,我们也很清楚,语言这种符号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声音与意义。简言之,也就是说,gou这个声音作为一种符号,能够表达“狗”这个形象的意义。这样一来,对于语言如何起源的问题,就可以简化为声音与意义是怎样结合的问题了。
我们通常所说的“表达”就是对内在精神意识的一种外化,我们处在缤纷多彩的客观世界当中,并每时每刻都在感知着我们所置身的这个世界,我们不断地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感知着这个世界,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而感知到的内容就是已经被我们内化了的外部世界。我们现在所要表达的一切内容,都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外部世界,也就是已经被我们内化了的外部世界。人类的外化手段与最初形成中的人(猩猩)没有区别,主要有6种,分别是声音、表情、眼神、行为、手势、身势等。而我们在语言表达的最终采取了声音这种媒介,这是由声音的性质决定的。它易于获取,方便携带,并且有良好的区分性,种种优势使得人类在多种多样的外化手段中选取它作为最主要的介质。
形成中的人,也就是人类最初对于精神意识的外化(也可以理解为表达)主要采用的是“指号”的形式,在这个阶段,6种外化方式的作用是相等的,不分主次的。然而在今天,我们发现声音已经在6种方式中脱颖而出,成为最主要的外化手段,在这个上升的过程中,声音必须冲破一切形式与内容的自然关联。也就是说,必须使“指号”成为“符号”。但是在没有语言的状态下,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呢?在这里我们可以运用“意识焦点”的相关内容来解释。endprint
(二)意识焦点
人类在外化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与感觉器官相互呼应起作用的是“意识焦点”,意识焦点可以被简单地理解成“注意力”,它决定了我们的意识集中在哪里,也就是说,意识焦点所停留的地方,就是我们大脑能够识别到的内容。所以说,意识焦点可以将外在无关的两种事物关联起来,也可以将外在原本就有关联的事物在人脑中重新进行新的关联。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从意识焦点在语言音与义结合中起作用的过程上理解:假设现在原始部落中有一条狗,那么当大家都有意识地注视着这条狗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大家的意识焦点都在这条狗身上,再假设这个时候有人发出了gou这个声音,而刚好这个声音又被大家注意到了,这时大家的意识焦点又都集中到了gou这个声音上。可能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时不会有什么作用,但是一旦这种情况反复出现,每次出现狗的时候都刚好有gou的声音,人们的两次意识焦点就会产生关联,将这两种无关的事物内化成有关联的事物。在以后的各种情况下,人们听到gou这个声音就会自然联想到狗这种动物,反之亦然,人们在看见狗这种动物时就会想到gou这个声音。这样,人类语言史上的第一次音义结合就完成了!明白了一个过程,我们就不难理解上文所说的意识焦点的两个作用了,理顺了这两个作用,我们就可以想象声音是如何由指号发展为符号的了。
说到这里,对于语言声音与意义结合的问题,基本上就算解决了一大部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解决了语言起源的全部问题,因为上文只是用意识焦点解释了如何结合,并没有具体分析某个语言符号的声音与意义的关联性。千百年来,语音与语义的关联一直为人们所探讨,这一问题也是关于语言起源的一个不能忽视的部分。
(三)语音与语义的结合
目前为止,国外学术界对于符号“音义结合”途径主要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理据说”和“约定说”。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注意到名实关系,在《柏拉图全集之克拉底鲁篇》中,柏拉图曾讨论了名实关系的由来,他认为“事物可以被命名和描述,只要你的描述还保持着事物的一般性质”、②“必须按照自然过程,用恰当的工具给事物命名”。③这说明在柏拉图看来,事物的名称是人们依照事物本身性质命名的。这种观点也就是“理据说”的主要观点。还有另一种说法即“约定说”,也就是认为语言符号的声音与意义之间的关联是任意的,没有任何依据的。这一观点主要由索绪尔提出,他认为某一声音序列和它所表达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不可论证的。
就汉语而言,我国学者对于“音义结合”途径的问题,前期主要坚持“理据说”,认为“名生于实”(《管子·九守》)、④“物故有形,形固有名”(《管子·心术上》)。后期受索绪尔影响,主要倾向“约定说”,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就是《荀子·正名》中的一段话“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合理之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无论是“理据说”还是“约定说”,都不能彻底压垮对方,从而完全合理地解释语言中声音与意义的结合问题,所以说,这两种观点都不能一概而全,我们要将其综合考虑。在语言形成的最初,人类利用意识焦点使本来没有关联的声音和意义关联起来,成为符号。这时它的音和义没有本质的或必然的联系,是完全由人们假定的。但是这种“无关之关”一旦形成,并被多数人所接受,就成为了一种具有一定客观内容和社会意义的载体,不能够再随意更改,也就不再是假定的符号了,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音义结合体。
简言之,在语言形成的最初,语音与语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当这种任意关联形成一定规模以后,人们在这种任意的关联基础之上,又利用现有的语言继续将其它声音与意义结合起来,以扩大语言的功用,增加表达的深度和广度,此时的关联就可以有一定的理据成分了。等到语言中所有符号(现行的所有)的声音与意义都关联完成之后,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也就彻底地固定了,无论是随意关联的还是理据关联的,人们只能沿用下去,这样语言就成为一个固定的符号系统。关于语言起源的问题的两个大方面我们就基本解决了。但是问题又来了,语言在形成以后,是如何起到表达的效果的呢?
四、语言表达的实质
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维情感的工具,在人类的文明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使用几乎可以被认为是人类一切成果取得的根基。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着语言表达,然而,对于语言表达的实质,我们真的了解吗?
一般情况下我们所理解的表达,就是一个人把他自己的想法或感情(以下我们统称为内在的精神意识)传达给其它人,这是一个将精神意识外化的过程,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但是问题在于,人们外化的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通常所说的“我有一个思想,你有一个思想,交换一下,我们就都有了两个思想”的这个交换过程是怎样的?思想是否真的可以与苹果类比,其交换过程就是从一个人的手里传递要另一个手里?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思想并非苹果,它的传递也绝非一般意义上的传递。
当我们有表达的需要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的脑海中已经有了某种想要外化的意识,这时我们利用声音这个媒介,基于语言声音与意义相结合的符号特性,用嘴发出声音将我们内在的精神意识外化,这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然后到达另一个人的耳朵,他听到的声音进入大脑,成为他的精神意识,这样一个表达的过程就完成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5个阶段。而思想之所以不同于苹果就在于传递这个阶段,苹果在传递过程中就是苹果,而思想在传递过程中仅仅是声波。因为语言是声音与意义的结合体,语言符号中意义的一面是存在于我们自身的大脑中而非外在的客观世界里,这一点很好理解,当人们听到一门不懂的外语的时候,他就完全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也就是说,他接收到的声音在他的大脑中找不到相应的意义来关联,这充分说明了语言中意义的一面是存在于我们个体的大脑内部,而并非是和声音一起存在于客观世界,因为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理解一切我们能够听到的语言了。所以说,在语言表达阶段,我们能够根据对方的语言获取相应的信息,也正是因为对方发出的声音唤起了我们大脑中与这些声音相关联的意义。
这就是语言表达的实质。也就是索绪尔说的一个从心理到物理再到心理的过程,它与我们通常意义下的理解不一样,思想的传递并不能与苹果的传递类比。因为思想在传递过程中只有物理属性,它是在被接收与解码之后,与接受者大脑中相关的意义关联,才被接受者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意识的。所以现实生活中才会有“不能理解”“听不懂”这样的误会出现。
语言发展到今天,已经和人类的精神意识紧密结合,人们不仅用语言来表达自身的精神意识,也利用语言(文字是书面的语言)来接收更多的外部信息。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得以在这里探讨语言的起源与语言的表达实质问题。然而,语言的奥秘还有很多,是值得我们穷极一生去追寻的。
注 释:
①《情同手足黑猩猩》中的解说词。
②③《柏拉图全集》卷二之克拉底鲁篇。
④这句话并没有在《管子》中找到原文,材料来自徐通锵《语言学是什么》。
参考文献:
〔1〕柏拉图.柏拉图全集(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3〕读秀书库.荀子.
〔4〕徐通锵.语言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韩宝育.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韩宝育.关于人类语言表达的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4).
〔8〕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姜黎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