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物线式的人生轨迹
2014-03-21阚丽郦
阚丽郦
摘 要:一直以来大多数学者认为《红字》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是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勇敢女权战士。这不可否认,但是细读小说,就会发现,虽然她抗争了,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和社会力量的强大,经过命运一次次残酷的打击后她屈从于清教传统,完成其抛物线式的人生轨迹。
关键词:海丝特;抛物线;婚姻爱情;珠儿;社会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68-03
大多数学者认为《红字》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独立的具有勇敢和反叛精神的女权战士。不可否认,她敢于追求自由的爱情,反抗不合理的婚姻,但是仔细分析的话,我们可以了解到海丝特最终被社会所接受,不是因为她反抗社会的行为取得了成功获得了认可,而是她反传统的行为逐渐变化,从顺从到屈服到最后彻底的接受,向传统的回归,才是她为社会所接受的真正原因,因此可以说海丝特的一生就像抛物线,虽然曾上升过,但最后还是归为了清教传统。从海丝特的婚姻和爱情、对珠儿的教育和认识以及她对社会的态度等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出她是如何从反抗走向屈服,完成其抛物线式的人生轨迹的。
一、从海丝特的婚姻和爱情探析其抛物线式的人生轨迹
在婚姻方面,海丝特依然具有传统的清教徒思想意识。不可否认,正如大多数评论家评论的一样,海丝特是个有独立自主意识的坚强女性,她勇敢地,甚至是藐视般地接受惩罚,执著地追求人性的解放,执著地追求真爱[1]。年轻美丽的海丝特在没有爱情基础的前提下嫁给了身材矮小且有些畸形的齐灵沃斯。她的婚姻是一种社会礼教的枷锁。这一枷锁造成了灵与肉的对立、人性与伦理道德的冲突以及自然与社会的矛盾[2]。这种非正常的婚姻使得海斯特无法体会爱情的美好与甜蜜,反而进一步激发了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渴望。后来在波士顿, 海丝特结识了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她爱情的种子终于发芽了,她义无反顾地爱上了牧师,她选择了勇敢抗争去赢得幸福之路,他们暗中结合了。这一结合体现了她对宗教的反抗,对政权、夫权和宗教权的挑战。但是海丝特的抗争决不是有意识的向传统的挑战。文中提到由于两年没有见到丈夫,杳无音信,她自然以为丈夫已经葬身大海或者别的,此时她认为自己是没有婚姻束缚的人了,再加上以前的婚姻的不幸和牧师的英俊才华,很自然的她跨出了这一步。当她在受刑台上看到自己的丈夫,其惊讶和恐惧程度无以复加,如果齐灵沃斯一直在海丝特的身边,她是否有勇气摆脱传统婚姻的束缚追求自由是要打问号的。齐灵沃斯要求海丝特为其保守秘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她答应了丈夫,即使是为了保护丁梅斯代尔,也不乏对丈夫的恐惧和顺从。从开始她接受不合理的婚姻,到挣扎,最后却依然无法逃脱丈夫对她的控制和影响,她一生始终活在对丈夫的厌恶、恐惧和顺从的复杂情绪里。
不仅婚姻里海丝特仍是传统基督教传统下的女性,在和牧师的爱情中她依然有着这种特点。不可否认她有过追求自由爱情的反传统行为,这主要表现在她的3次行动上:第一次反抗体现在珠儿的降生和养育。为了心爱的人她承受所有的辱骂与惩罚,始终保守秘密。即使被千般凌辱,海丝特仍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不说,这红字烙得太深了,你无法把它取下来,但愿我能忍受我的痛苦,也能忍受他的痛苦!”[3]。第二次反抗体现在海丝特揭露前夫的无耻行径。她为了女儿,替丈夫隐瞒了身份,但为了保护丁梅斯代尔不再忍受痛苦的煎熬,她又一次将秘密揭发出来。第三次反抗体现在她鼓励牧师一起逃走,为了她心目中的纯洁的炙热的爱,为了摆脱社会的枷锁,她决定和心爱的人一起私奔。如果重新考虑一下就会发现这表象下面更深层的问题。圣经中指出,女性要忍让、顺从、服从男性,简单的概括就是要以男性为中心,自己默默地为男性付出,帮助和照顾男性[4]。海丝特的种种行为就能体现这些特点。海丝特的3次反抗都是以丁梅斯代尔为中心的,为了不让牧师承受痛苦,保住他的名誉甚至性命,她勇敢地承担了一切,甚至丢掉了女性的尊严;为了让牧师摆脱丈夫的折磨和控制,不让他再受到心灵的煎熬,她又打算揭穿自己曾经的保证;为了牧师彻底摆脱痛苦,实现他们的爱情梦想,她鼓励牧师出逃,因为她7年来受的痛苦和压抑都是为了牧师。海丝特始终想着为牧师付出,小说中也提到她可以忍受一切就是不能忍受看到心爱的人脸上一丝受苦的表情,可见她始终以男性为中心,自己却默默地忍受着痛苦,这些痛苦她都理所当然地默默地忍受着,不仅如此她还要担心牧师所受的痛苦,可是牧师却始终没有以一种坚强和关怀的角色真正地为海丝特做过什么,只是向她求救,诉说自己的痛苦。这样看来海丝特自己身上的传统的清教徒思想连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另外圣经中宣扬女性是使男性堕落的原因,红颜祸水就是对这种思想的简单概括[5]。海丝特也有着这种思想,从她和丈夫以及牧师的关系中都可以看到。齐灵沃斯把自己的堕落和邪恶归咎于海丝特,虽然他曾经将海丝特错误地和自己老朽的生命结合在一起,使海丝特开始了不幸的婚姻和生活,但关键是海丝特也认为是自己的责任使丈夫的心灵发生了扭曲,她把错误的根源归咎于自己。至于和牧师的关系更能体现这一点,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当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如何在牧师的旁边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当她看到牧师神情恍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自己丈夫的折磨时,她感到内疚,因为是自己曾经答应为丈夫保守秘密,所以她自然而然地认为牧师所承受的折磨和痛苦都是源于自己的,其实她不应该责备自己,因为当时答应丈夫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而且她不知道丈夫会怎么样对待牧师。由此可见海丝特自己承受着巨大的无以言表的痛苦,却同时将两个男人的改变和所承受的一切归咎于自己,这其实是典型的传统的清教徒思想。不仅如此,在和牧师的爱情是否有罪的这一点上,海丝特也逐渐向传统靠拢,从开始她认为自己和牧师的感情是没有罪的到认为自己有罪,可以看出她已经开始用传统的基督教思想来审视自己的行为了。
二、从海丝特对珠儿的教育看其抛物线式的人生轨迹
不仅婚姻、爱情可以反映海丝特抛物线式的人生轨迹,在她对珠儿的教育和观点上也可以反映这一特点。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的关系在当时就是对社会的传统道德的巨大挑战,她选择把孩子生下本身就需要有巨大的勇气和反叛精神,海丝特不顾社会的压力和自己可能受到的折磨与惩罚,生下了珠儿,因为她认为那是她和牧师纯洁爱情的结晶。不仅如此,她独自生下孩子后,还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养育孩子,把自己的所有的精力和财力都倾注到珠儿的身上。后来殖民统治者打算以莫须有的罪名剥夺她对珠儿的养育权,这次海丝特没有向殖民地统治者低头,在她看来,上帝既然赐予她孩子,作为母亲,她就应该承担起抚养的责任,这是她不可剥夺的权利,在牧师的帮助下,海丝特的这一次抗争获得了胜利,强大的世俗社会向她屈服了[6]。这些方面都可以表现海丝特在珠儿的养育和认识方面对传统的挑战,但是仔细研读文章,依然可以发现对于珠儿海丝特也同样渐渐向清教传统靠拢,开始用传统的基督徒思想来看待自己的女儿。首先,从某些方面说,珠儿可以说是海丝特的代表,海丝特总是把珠儿打扮得漂漂亮亮,自己却衣着简朴,珠儿的服饰可以说是到了华丽的程度,这是海丝特在通过珠儿向人们表达内心的愤怒和挑战。同时珠儿身上也有着海丝特的影子,她和同龄人格格不入,许多行为都古怪而富有挑逗性,她会自己创造很多敌人来同他们战斗,她是妈妈的伙伴,会在特定的时候出来保护妈妈,因此具有野性和战斗性的珠儿正是曾经的海丝特的代表[7]。但是这样的一个珠儿,最终的结果却是向传统妥协了,在牧师即将去世的那刻描写到,珠儿流下了眼泪,她决定不再和这个世界为敌了,她要向传统的基督教女性转化,最后她接受了齐灵沃斯的遗产,离开了这个地方,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其次,海丝特对于珠儿的认识方面也体现了她向传统的靠拢。按照圣经中的规定,通奸生下的孩子是罪孽的象征,从一出生就是邪恶的,甚至没有受洗礼的权利,同样也会受到诅咒[8]。海丝特认为自己是罪恶的,是一定不会有好结果的,而且有时她也会陷入怀疑不知道自己的珠儿是不是也受到了诅咒不会有好的结果,她爱自己的珠儿,同时又觉得看不透珠儿,珠儿像个古怪的精灵,让她心疼又让她困惑,甚至珠儿有时会拿花朵打击海丝特胸前的红字,海丝特也不回避,虽然她内心十分的痛苦,但她觉得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洗涤心灵,获得解脱。因此,对于珠儿的种种疑惑和怀疑,表明她已经用清教思想来看待自己的女儿了。endprint
三、从海丝特的社会观透视其抛物线式的人生轨迹
从海丝特的社会观也可以看出她渐渐从与传统抗争的女战士转向屈服于传统的女性,即她的抛物线式的人生轨迹。海丝特屈从于传统势力首先表现在她例行俭朴和禁欲。圣经中规定不要以外面的编头发、戴金饰、穿美衣为装饰,只要以里面长存着长久温柔、安静的心为装饰,这在上帝面前是极其宝贵的[9]。小说在开始第二章描写到海丝特精心绣制的红字在她的胸前灼灼生辉,其衣服的华丽度远远超过当时社会上对清教徒的规定。但是后来她穿着朴素,不再在衣服上绣上美丽的图案,美丽的秀发也不再披散在肩头,总是窝在帽子里。其次,她自己的生活窘迫,但总是帮助他人。她装扮成一个“慈善的修女”,没有任何私利,从不向社会索取回报[10]。对于心中涌出的关于别人心中同样有罪的想法她诚惶诚恐,并竭力使自己相信世上没有人像她那样地罪孽深重。海丝特种种与人修善的行为渐渐赢得了普通市民的认可,进而也被传统的清教势力所接收。红字的含义从通奸逐渐转化为能干,这也表明她已经向传统势力妥协。
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沃斯去世后,海丝特带着珠儿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但是后来海丝特又回到了这个让她蒙受耻辱的地方,这表明这位曾经的挑战传统的女战士也最终走上了皈依的道路。其实此时的海丝特在人们的心中已经不是以前的形象,而是让人敬畏和尊敬的角色,她本来可以选择不回来,追求自己自由的生活,同时还有人深爱并照顾着海丝特,在这种情况下海丝特又穿上了灰色长袍,戴上红字,开始了她苦行救世的活动,红字这个标志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她[11]。她自愿地回来赎罪,甚至在政府和人们都认为她已经是天使的象征的时候,她回到曾经让她耻辱的地方。这说明海丝特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清教意识和女性道德完全取代她曾有的一些进步思想进而彻底控制她了。过去她曾经认为自己的爱情是神圣的,但是后来她以清教思想审视自己,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同时她向往成为的女先知,是一个高尚、纯洁的女性,其实这个女性并不是真正完美的女性,而是男性社会里传统标准下的女性,她甚至否定了自己对于不合理婚姻的反抗,认为女性应该顺从,此时的海丝特并不是幸福的,她虽然承认并归向了传统,却没意识到这传统本身对人性的禁锢和压迫,她最后也沦为了清教传统的牺牲品。
仔细研读文本就会发现,海丝特不是像大多数学者描述的那样是现代女性的先驱,她虽然反抗了,但是迫于自身力量的弱小以及本身固有潜在的清教思想,面对一次次无情的残酷的打击,她最终从抗争走向顺从、屈服直到最后的认同传统,完成了向传统的基督徒女性形象的转变,实现了其抛物线式的人生轨迹。
参考文献:
〔1〕张淑玲,程运华.叛逆的海斯特[J].广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10):16-19.
〔2〕冯宜丽.从《红字》看清教统治下女性的命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3):20-24.
〔3〕纳撒尼尔·霍桑.红字[Z].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125.
〔4〕李儒寿.《红字》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性格特征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2005,(4):18-20.
〔5〕甘文平.惊奇的回归《红字》中海斯特白兰形象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3,(3):30-32.
〔6〕葛红.抗争-评析《红字》中海斯特白兰的性格特征[J].聊城大学学报,2005,(5):28-31.
〔7〕关涛.女性新形象-第三类女性[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28-30.
〔8〕刘伯香.海斯特白兰的女性主义解读[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4):15-17.
〔9〕蒙雪琴.海丝特获得新生了吗——《红字》女主人公新探[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26-28.
〔10〕黄立,白冰.走出阴霾——论《红字》中海斯特的形象[J].山西师大学报,2003,(1):32-33.
〔11〕雷旭辉.《红字》主人翁海斯特白兰悲剧人性探析[J].湖南学院学报,2005,(4):31.
(责任编辑 姜黎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