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中医思想渊源探微
2014-03-21刘晶晶
刘晶晶
摘 要:在近代西医东渐、中医式微的大背景下,毛泽东中医思想却高度肯定了中医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价值地位,其背后的渊源有三:一是归因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二是毛泽东与中医药打交道的直接经验的影响,三是毛泽东基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现实需求的考虑。毛泽东中医思想为时至今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中医药文化;中医思想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089-03
毛泽东思想是引领中国革命和建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其内涵囊括大端,微言大义,时至今日仍对我们开展各方面的工作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意义,值得我们后人不断去探索和发掘。毛泽东中医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和建国后卫生事业的发展都发挥过相当积极的影响,人民群众受益匪浅。然而相较于对毛泽东其他思想研究的热门,我们对毛泽东中医思想的关注和探究就显得大为欠缺。从查阅的文献可知,目前主题探讨毛泽东中医思想的的论文仅有林海的《毛泽东中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一文。该文主要概括了毛泽东中医思想的内涵,即确立中医药学的价值地位和指明中医的发展方向路径,及其现实启示和思考。但是对毛泽东中医思想的形成原因并没有过多的涉及,因此,本文着眼于理清归纳出毛泽东中医思想形成的渊源。
一、问题的提出
在近代欧风美雨的侵袭下,中国千年传统的中医发展形格势禁。一些著名的知识分子不同程度地表明了自己对中医的怀疑和鄙弃,严复将中医药与堪舆、星卜一并归于九流之学,说“听中医之言,十有九误”[2],梁启超认为中医治病是“阴阳五行的瞎猜”[3],胡适自称是信仰西医的人,陈独秀断言中医之说“不知科学……通于力士羽流之术”[4],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写下“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之语,甚至于余云岫公然力倡的废止中医论……不仅坊间舆论如此看低中医,在政府政策方面,满清灭,民国兴,然而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南京政府都秉持着打压限制中医的理念。与这些同时代背景的否定中医的思想政策倾向不同,毛泽东却是很看重中医,并对中医大加推崇的,从世界范围看来,“中国对世界有大贡献的,我看中医是一项”[5],从中国历史看来,“中国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它包含着中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是一个伟大的宝库”[6]等等论述。可以说,没有毛泽东的首肯就没有中医药事业的现在。那么,为什么毛泽东会与众不同地对中医情有独钟呢?毛泽东中医思想形成的缘由何在呢?这些疑问的答案,我们要考察毛泽东个人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历程方能寻找到线索。
二、毛泽东中医思想的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知识构成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毛泽东曾说自己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对于毛泽东来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争分夺秒地读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毛泽东阅读涉猎的范围很广,古今中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其中总体相较而言,毛泽东阅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是较外国文化书籍为多的。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学者们都一致认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毛泽东思想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展[7]。甚至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一生的主要思想土壤[8]。这一特点就使得私塾出身的毛泽东在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上,与那些留过洋、被洋墨水浸染滋润的西化知识分子不同,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是很深的。
而在毛泽东所藏中国传统文化书籍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又要属中国文史类的书籍,占到了藏书总量的30%至40%。二十四史、《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稗官野史、笔记小说等等都是他曾反复阅读并做下大量圈画批注的。这些史籍中对中医药治病救人的事例,毛泽东也是了然于胸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扁鹊用针刺法使“尸蹶”的太子起死回生,淳于意切脉而知病情知生死,《后汉书·华佗传》中华佗刮骨疗伤、针治曹操头风之奇效等记载,为毛泽东的中医思想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子。毛泽东在其最早公开发表的文章《体育之研究》中也写道:“愚自伤体弱,因欲研究卫生之术。顾古人言者亦不少矣。”
任何一种医学的发展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与特定的思维方式相联[9]。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的人文属性很突出,它的发展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并用整体联系的哲学观来看待疾病和治病,其有效性为两千多年的中医学实践所证明。所以在中医遭遇西医之初,20岁的青年毛泽东就没有像诸多西化知识分子一样,一味地贬中扬西,而是相当客观地察觉到了医学的中西之别,不分伯仲。他在1913年的读书笔记《讲堂录》中写道:“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求专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10]于他看来,中医西医皆有道,是不可偏废的。建国后,毛泽东又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看到“中西医比较起来,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而西医传入中国不过几十年……因此,若就从有史以来的卫生保健事业来说,中医的贡献与功劳是伟大的。”[11]更具体地说,“中医对我国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中国有六万万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民所以能够生衍繁殖,日益兴盛,当然有许多原因,但卫生保健事业所起的作用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这方面首先应归功于中医。”[12]毛泽东这种纵横古今、横跨中外的宏观思维和中医治病用药讲究整体辩证、君臣佐使,在思维特点上也是有相通之处的,所以基于共同的文化底蕴,他能更容易理解和认同中医背后隐喻的哲学内涵。这一点恰恰是受西方科学知识和思维塑造的西化知识分子无法接受中医对疾病看法的内在原因。
(二)毛泽东及其战友们与中医药打交道的感性经历和经验的影响
医史学家西格里斯特认为:“疾病降临在个人的身上,由于个人是历史这出大戏的演员,所以,一个权势人物的疾病很有可能影响他的行为,从而带来它的历史后果。”[13]这句话表明,历史重要人物对疾病和治疗的观感,是会影响到历史发展的。毛泽东一生中有数次患病都是通过中医中药的治疗取得了奇迹般的康复,这些中医可行的现实一定是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响着他对中医的认知和态度。endprint
毛泽东第一次感受到中医不可思议的功效与提出“精兵简政”政策的李鼎铭有关。历经长征到达延安的毛泽东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发作最严重的时侯会痛得连胳膊都抬不起来,大大妨碍了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在吃了不少西药病情却没有好转的情况下,在周边的保健医生坚决反对中医药的情况下,毛泽东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力排众议,坚持服用了当时是陕北名中医李鼎铭开的四服中药,竟然胳膊很快痛感不再且能活动自如了。毛泽东对李鼎铭深表膺服,此后多次与之畅谈中医药发展,并对李鼎铭提出的中西医团结求发展的思路很是认同。还有较为典型的事例是,1957年7月毛泽东在青岛游泳后不慎感冒,又发烧又咳嗽,加之受失眠的困扰病情加重,西医西药多番上阵终不见效。后在山东省委书记舒同的荐举下,山东名中医刘惠民为毛泽东开出两剂中药,便药到病除很快康复。毛泽东大为感慨“中医中药好”,并从此之后指定刘惠民作为自己的保健医生之一,在出访苏联时还带上刘惠民为苏联领导人看病。在1974年底,毛泽东的老年性白内障加深致使其双目几近失明,后经由中医专家唐由之实施了中医眼科针法“金针拔障法”,3天之后就让毛泽东重见光明可以看书了。这些患病的经历,让毛泽东看到了现代的西医之所短,传统的中医之所长。
此外,毛泽东身边亲密战友们被中医救治的经历,又进一步让他见证了中医的妙手回春。延安时期的李鼎铭除了给毛泽东多次治病、按摩保健、探讨中医知识和中医发展道路之外,还多次治好了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徐特立、谢觉哉的病。1948年,指挥淮海战役的粟裕身体有恙,毛泽东送他几盒龟龄集便吃好了。1955年林伯渠呃逆月余不止,上海名中医章次公3剂中药治好了此项顽疾,毛泽东在听闻此事后高兴地对周边人说,“我早对你们讲过,中医不比西医差嘛,你们还不信”。据此看出,毛泽东及一些中共高级领导人都亲身感受到过中医的疗效不比西医差,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大大增强了毛泽东对中医的认可和支持,他是深信中医不比西医差的。故而,在毛泽东中医思想中,是“要大力号召组织西医学习中医,鼓励那些具有现代科学的西医,采取适当的态度同中医合作,向中医学习,整理祖国的医药遗产”,“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14]。
(三)为争取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的影响
毛泽东作为我党我军重要的领导人,他十分关注军队的医疗卫生状况,因为这密切关系着军队的战斗力,关系着革命的前途。但在中国当时整体医疗卫生水平都十分低下的大背景下,加之又受到国民党政权的封锁和围堵,农村根据地时期我军的西医和西药都极其地匮乏,给革命事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无奈地写到:“作战一次,就有一批伤兵。由于营养不足、受冻和其他原因,官兵生病的很多。医院设在山上, 用中西两法治疗,医生药品均缺。现在医院中共有八百多人。湖南省委答应办药,至今不见送到,仍祈中央和两省委送几个西医和一些碘片来。”[15]然而,等靠要不是毛泽东的作风,从实际出发,自力更生才是解决当务之急的好思路。所以,毛泽东认识到:“由于根据地缺医少药,必须要发挥中医中药的作用,必须要中西都用,连民间土方也要研究,不要看不起,中西医要合作,洋医生和土医生要合作。”[16]现实也的确如此,利用根据地天赐的现成的中草药就不怕敌人的长期封锁,所以在当时井冈山的红军医院里,主要是中医尽可能多地运用自采自制的中草药土方为负伤生病的红军战士们治疗,以弥补西医西药的不足。与此同时,红军医院也着力招募民间中医充实到军医队伍中来,并开设中医进修班、研究班、倡导中医师带徒弟的途径去培养自己的中医人才。
到了延安时期,红军中的医疗队伍有所壮大,但却出现了中医西医相互轻视的现象。这种状况如果听之任之,会不利于革命医疗队伍的团结和稳定。所以毛泽东提倡中西医结合最妥当,并在1944年明确指出:“仅仅依靠新医是不可解决问题的。新医当然比旧医高明,但是新医如果不关心人民的疾苦,不为人民训练医生,不联合边区现有的一千多个旧医和旧式兽医,并帮助他们进步,那就是实际上帮助巫神,实际上忍心看着大批人畜死亡。”[17]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毛泽东是十分实用地从革命现实出发,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要服从于共同解决人民疾苦这个大局,孰高孰低要经由实践的检验方能体现。正是中国革命艰难险阻的斗争环境,决定了毛泽东无法轻视中医药,不得不依仗经济便利的中医药去保障红军队伍和革命力量的续存和发展。
建国初期,中国的西医人数也只有一两万,所以很好地团结中医仍然是保障国民卫生的不二法宝。1955年1月,毛泽东在一次关于中医工作的讲话中说道:“中国六亿人口的健康主要是靠中医,不是靠西医,因为西医的人数很少,中医对人民健康的作用是很大的。”毛泽东是对中国的国情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明白在这个有着6亿人口的人民共和国里,大多拘囿于城市的西医资源是满足不了绝大多数农民的医疗需求的。所以,当政府卫生部颁布并执行了一些歧视和排斥中医的政策时,毛泽东又力挽狂澜,严肃批评和纠正了这种错误偏向,继而通过导向性的政策制度设计极大地保障和提高了中医的政治地位。从此之后,党和政府之内无人对中医事业发展的基调再有异议。
三、毛泽东中医思想渊源的现代启示
中医西医孰优孰劣之争已逾百年。从近代以降至今,西医虽一向攻势凌厉竟也现强弩之末,中医虽饱受伪科学之诟却时出惊人之效。毛泽东中医思想之渊源,其实提醒了我们一个重要却被人易于遗忘的道理——实践出真知。中医是经由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一种医疗思维和方式,不能因为贴不上科学的标签或不易为常人所明了就否定它存在的道理。如毛泽东般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够理解中医的因缘;如毛泽东般着眼于中国的现实国情,才能够促进中医的发展。而中医要博得世人的真心认可,一方面要靠自己要练好内功、妙手可回春,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帮扶,推广传统文化,普及中医常识。
作为满足中国民众医疗卫生需求的一种途径,中医和西医同样做出了为人民生命和健康保驾护航的贡献。倘若没有了现在中西医并举的医疗局面,中国在世界医疗卫生事业中岂不是泯然众人矣?在这一点上,要感谢毛泽东中医思想的正确定位和高瞻远瞩,否则我们恐怕要留给后人的就是一个空白和遗憾了。随着十八大扎实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我们认识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也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所在和精神所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着推动中医文化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1〕林海.毛泽东中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医学与社会,2007,(1).
〔2〕严复家书.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10.
〔3〕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088.
〔4〕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9.
〔5〕游和平.毛泽东对中医药情有独钟.党史博览,2007,(11).
〔6〕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545.
〔7〕李钢,张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综述.大理学院学报,2009,(7).
〔8〕李锐.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万卷出版公司,2005.234.
〔9〕何小莲.西医东渐与文化调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69.
〔10〕孙隆椿.毛泽东卫生思想研究论丛.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0.
〔11〕〔12〕上海市卫生局,上海中医学院,等.中医事业的今昔与未来——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中医政策研讨会论文汇编.1993.11,26.
〔13〕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疾病的文化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04.
〔1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783-784.
〔1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65.
〔16〕穆静.傅连璋传略.科学普及出版社,1980.111.
〔1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1012.
(责任编辑 姜黎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