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秦妇吟》的命运看古代文学作品经典化的影响因素

2014-03-21张晓宁

安康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韦庄

张晓宁

(西安工程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古代文学几千年,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当然,在这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有更多的作品已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其中除了经不起时间检验、艺术性较低的作品外,一定也有不少上乘之作因种种缘故一并消逝了。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到优秀之作的恒久流传呢?本文试以唐末韦庄的名作《秦妇吟》为例予以探讨。

据夏承焘《韦庄年谱》考证,韦庄于公元880年45岁时入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恰值黄巢起义,陷入困境之中,亲见黄巢军及官军暴行,3年后逃命洛阳,据其亲眼所见写下《秦妇吟》,后献于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周宝(“愿君举棹东复东,咏此长歌献相公”)。作为被后人与《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三绝”的佳作,此诗当时为作者带来“秦妇吟秀才”的美名。然而这首最长的唐诗(238句,1666字),一千年来却真的只是一个传说,其命运与诗中秦妇的命运同样传奇。

此诗初出之时,风靡一时,即使是在那个途路阻绝,人命旦夕的时代,依然以风一般的速度席卷了中国大地,甚至被人们制成幛子,悬于家中,一直远播到远离中原的敦煌地区,被以各种方式讲唱、传抄。然而这首为韦庄带来巨大声名的诗,后来却被他自己禁绝。孙光宪《北梦琐言》:“蜀相韦庄应举时,遇黄寇犯阙,著《秦妇吟》一篇,内一联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尔时公卿亦多垂讶,庄乃讳之。时人号‘秦妇吟秀才’。他日撰家戒内,不许垂秦妇吟幛子,以此止谤,亦无及也。”[1]11他的弟弟蔼在将他的作品编为《浣花集》时,也没有收录此诗,当时的其他相关书籍,除《北梦琐言》中那几句外,也并未提到此诗,因而就在韦庄身处的五代时期,这首曾经一夜走红的诗竟迅速地销声匿迹了,千年之间,只留下一个“秦妇吟秀才”的名号与“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两句遗骸供人悬想。

天意注定,上世纪初,敦煌石室打开,竟然发现了多达十种此诗的手抄本。它被带到国外,又被抄回国内,几经参校,全貌再次重现江湖,并引起一众顶尖国学大师癫狂痴迷,王国维、俞平伯、罗振玉、周云清、陈寅恪竞相研究,在三十年代掀起一股“秦妇吟热”,然而抗日战争又迫使这种研究停止。解放后,因其内容反对农民起义,不符合一千年后的思想意识形态,因而一直受到冷遇,各种文学史、作品选均对其三缄其口,研究文章甚少。

《秦妇吟》的艺术成就不容置疑,前人也早已评论过。如俞平伯所言:“不仅超出韦庄《浣花集》中所有的诗,在三唐歌行中亦为不二之作。”[2]被称为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长恨歌》后唐代纪事诗的第三座高峰,然而三者命运如此迥然不同,值得我们思考,在艺术性很高的前提下,到底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过程呢?从《秦妇吟》的命运,可以总结如下几点。

一、作品瞬时性的影响

作品能不能留存后代,在当时有没有“洛阳纸贵”很重要。假如现在有某个作者写了一本非常可能引起轰动的著作,但是投稿到出版社没有得到编辑的肯定,未获出版,作者本人也放弃了,那么一部名著还没出世就胎死腹中了。如果这部书出版了,不幸当时有其他的书或者别的事件耽搁了人们的欣赏,过了一段时间它的新鲜期也过去了,那么一部名著由此就变成平平之作了,没有再版,过了几年哪里也找不到了。所以,作品在初出世时没有能够一炮打响,以后再想崛起就很困难了。可能一年后,几年后,几十年后,这作品已经难以寻觅,寂寂无闻了。

很多经典名作是在当时就引起了轰动,广为传布,在传播的广度上达到了最大化。如左思《三都赋》写成后,受到著名文学家张华推许,皇甫谧作序,张载、刘逵作注,因而名噪一时,洛阳纸贵,流传至今。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成后,时人争相传唱,引起很大轰动,甚至传到日本。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就自夸道:“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此增价”。苏轼作为当时文化名人,作品传播也极快极广,曾敏行《独醒杂志》载:“东坡守徐州,作《燕子楼》乐章,方具稿,人未知之。一日,忽哄传于城中,东坡讶焉。诘其所从来,乃谓发端于逻卒。东坡召而问之,对曰:‘某稍知音律,尝夜宿张建封庙,闻有歌声,细听乃此词也。记而传之,初不知何谓。’东坡笑而遣之。”[3]《红楼梦》尚未完稿,就被四处传抄注释,许多人续写,所以留下多种版本,至今已形成煌煌“红学”。清代赵翼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作品要被永久认可,首先要保证在当时就能够领风骚。作品好与不好,其实还是当时人说了最有权威性,因为当时人的接受是在当时社会文化环境下最好的解读。文学作品不是名画,往往要到作者死后几百年才拍出天价。文学作品的传播与其生命力成正比,它等不及迟来的肯定。

《秦妇吟》在当时取得了极好的传播效果,这也正是它能在失传的一千年中始终保持美名的重要原因,也是它在敦煌重现天日后能再次放光的原因。韩云波在《<秦妇吟>之谜的传播学阐释——兼论中国传统文学传播的特殊规律》一文中谈到关于作品的轰动效应与恒久价值时说:“轰动效应主要表现为传播的一种共时关系,在同一时期拥有最广大的接受者,恒久价值主要表现为传播的一种历时关系,即拥有接受者的时间尽可能绵长久远。由于士、庶各自主要运用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渠道不同,恒久价值传播者主要是士,轰动效应的传播者是庶。在具体鉴赏实践中,他们往往都只代表一个方面,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轰动效应主要在社会热点和重大题材中产生,多数未经缜密的理性思考,缺乏及时的理论指导,停留于感性层次。但它代表了一般社会心态,仍有极大的价值,尤其在传播的劝服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甚至促成社会意识的变革。士在淘洗作品的过程中,留下耐咀嚼、有深层意蕴的东西,抽象为理论,产生跨越时代和地域、揭示人类共同价值、反映历史时代的效果而长久留传。”[4]《秦妇吟》的轰动效应,有敦煌十种写本为它作证,它的历时性传播,也就是它最终的经典化,首先得益于此。

二、书面传播的影响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学作品最重要和最正式的流传方式是书面传播。周天子将各地收集来的民歌编成《诗》,方使其跨越千年,吟诵至今;司马迁写完史记之后,决定将它“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报任安书》),所以为万世鉴。历史上文人都喜欢将自己作品结集成书,以为一世功业。即使在一个乱世,影响鉴赏和传播的偶然因素很多,能否结集出版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即如五代乱世,若非《花间集》的收录,我们又怎么会了解到唐末五代那些词人、记住那些词作呢?而是否被收入选集,收了多少作品,也深刻地影响着这些作家在后代的评价。

在韦庄六十八岁的时候,其弟蔼曾经将他的作品结集为《浣花集》,其序云:“辛酉春,应聘为西蜀奏记。明年,浣花溪寻得杜工部旧址。……蔼便因闲日,录兄之蒿草中,或默记于吟咏者,次为□□□,目之曰浣花集,亦杜陵所居之义也。”[1]24《唐宋词人年谱》:“案今存端己诗,《浣花集》十卷,二百四十六首。”其中并无他的成名作《秦妇吟》。在当时的各种总集中,也收入韦庄诗不少,如“《全唐诗补遗》七十首”,“庄诗见于《全唐诗》者比此多三十余首”,也并无此诗。

韦庄诗词,散佚甚多,但因《浣花集》、《花间集》的收录,留存下来的也不少,然而他最好最有代表性的《秦妇吟》却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只留美名在后世了。

三、题材选择的影响

战争与爱情是文学的永恒母题。事实上,爱情的影响力可能要比战争大得多,战争题材的作品一般也需要有爱情的点缀方能有更强的吸引力。文学作品能否永久留存,与其题材选择也有相当大的关系。同为长诗,《长恨歌》、《琵琶行》便因其选择的题材是自古至今能打动人心弦的爱情和人情冷暖而广为传布。文学的功能,就是能在最大层面上表现最广泛的人性。否则,过于独特的自言自语,有谁能理解和欣赏呢?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历代士阶层读得多些,普及率显然不及白居易风情诗,毕竟关注天下事的有政治家胸怀的人要少一些。而《秦妇吟》选择的是唐末乱世的战乱题材,这种经历和情感,在当时一定会打动很多人,然而世易时移,便不再容易引起共鸣了,有多少人会有这样的人生体验呢?又有多少人愿意从诗中去感受那些残酷血腥的场面呢?另外,这个题材的选择有时效性,黄巢起义在当时是极大的新闻事件,天下关注,这当然也是此诗当时风靡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新闻效应过去,便失去魔力,因为新闻年年有,新的事件很快会夺去人们的注意力。仅仅五六十年后,已经是大宋的天下,梁唐晋汉周已更替一遍,其间已发生过多少人间悲欢,谁还会去絮叨唐末那场起义的惨状?整首诗是以一个长安贵家姬妾自诉其苦的形式进行的,正如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一开始还能引来一群人听,留下同情的泪水,后来听众越来越少,再后来,她一张口即被别人打断。

四、篇幅的影响

总体来讲,篇幅短的诗要比长的诗容易流传一些。能背诵《诗经》中某些篇章的人很多,能全文背诵《离骚》的人很少;能背诵汉乐府的人很多,能背诵汉大赋的人很少;能背诵李白《静夜思》、杜甫《绝句》、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的人很多,能背诵《长恨歌》、《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人很少。中国古代诗歌选择五言、七言的律诗与绝句为主要形式,实在是以抒情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学的大幸,否则在教育水平低下的年代不可能有广泛而强劲的传播。

韦庄《秦妇吟》作为最长的唐诗,其最后销声匿迹可能与其过长的篇幅不无关系。首先,其未收入《浣花集》,就可能是篇幅过长惹的祸。张天健《<秦妇吟>讳因考》分析前引韦蔼《浣花集序》的话说道:“照韦蔼说‘因录兄稿,或默诵者’,那么,有的诗是靠回忆编录的。而像《秦妇吟》这样鸿篇巨制罕见的长诗,加上年代久远,颠倒混乱或遗忘就可能是意料中事。这也可能是《浣花集》不载的原因之一。”[5]

此外,在流传的过程中,其篇幅也成了一个拦路石。从敦煌抄本来看,当时这首诗主要通过抄录、讲唱等方式流传,抄录的人大多是寺院沙弥、学书者,篇幅如此之长,在它所反映的事件已不再是社会热点之后,又怎能吸引那些写书的人呢?讲唱,这样的篇幅大约也要费不少功夫去背诵,听的人要有耐心才能听完,这样慢慢就失去了民间传播的渠道了。

五、政治因素的影响

政治因素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题材上看,选取政治因素是会有很多偶然因素的。比如《秦妇吟》这样选择政治热点事件的,在此事件过去之后,作品的吸引力也随之下降,因为政治事件很容易成为新闻事件,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第二,容易触到敏感神经,各种明的暗的力量会影响作品的传播和评价。如《秦妇吟》后来被作者自禁,虽原因至今仍在讨论之中,但不管哪种具体原因,最后都是怕触到了某些人的利益和脸面,为作者自己带来祸端。

第三,因不符合当时政治主旋律,被强行打压。被秦始皇毁了的无数书籍,被政府下令禁止的《西昆酬唱集》,被毁版了的《江湖集》,被禁演的《长生殿》,被政府舆论压制的无数其他作品,都是显例。即便在当时当世没有与政治挂钩,也难料在后世会忽然生变。如岳飞《满江红》每到民族危亡的时刻就红了起来,《秦妇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狠批。当然,被打压的一些作品却排除了命运的艰难一直流传了下来,甚至因为人们某些奇特的心理,愈禁愈火起来,前举数例便都是成功流传下来的代表。

总之,一个文学作品,并不是作者熬尽了心力就一定可以成为经典,传诵千秋万代的,除了其艺术性,还有很多必然偶然的因素决定着它的命运,大浪淘沙,淘上来的固然是金子,但并非所有的金子都被淘上来了。

猜你喜欢

韦庄
百年来韦庄研究的“竞”与“未竞”
致敬聂海胜伯伯
他的心上,住着一座长安城
韦庄:回不去的才叫故乡
韦庄:花间词人的一世江南烟雨情
韦庄:花间词人的一世江南烟雨情
韦庄词中的自抒怀抱
花间别离梦伤春
韦庄的女子
韦庄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