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湘对白话新诗的贡献

2014-03-21王永兵

关键词:新诗诗人诗歌

王永兵,司 念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朱湘对白话新诗的贡献

王永兵,司 念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朱湘善于用诗歌来叙事状物、抒情表意,充分表达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社会、人生、自然的真切感受,从而为新诗注入了现代内容;他还注重对我国古代诗词歌赋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为新诗的民族化以及新诗诗体建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他在致力于新诗民族化的同时,还努力让新诗同西方现代诗接轨,为白话新诗的世界化与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湘;新诗;创作;理论建设;贡献

从1922年步入文坛到1933年愤然辞世,朱湘像一颗流星一样灿然划过文学的星空,他匆匆而来又急匆匆离去,让人们在遗憾之余又感叹不已,凭他的才情、智慧与激情,假以时日,定能做出更大的成就,然而他却无法忍、不能等。朱湘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中国诗歌的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不仅体现在新诗创作方面,也体现于理论建设方面。

朱湘既善于用诗歌来抒情表意、又善于用它来叙事状物,作为一个现代诗人,朱湘将自己的见闻感思完全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表达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社会、人生、自然的真切感受,从而为新诗注入现代内容。许多读者往往根据朱湘早期诗集《夏天》中的一些赞美自然的诗作便断定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诗人,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其实这是对朱湘的误读。朱湘个性张扬、爱憎分明,在大学读书期间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对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渴望之情,他任性而叛逆并因此得罪校方,以至于被学校除名。对此,朱湘毫不在乎,他写信对好友说:“清华的生活是非人的,人生是奋斗,而清华只有钻分数;人生是变换,而清华只有单调。人生是热辣辣的,而清华是隔靴搔痒,我投身社会之后,怪现象虽然目击耳闻了许多,但这些正是真的人生,至于清华中最高尚的生活,即逃不过一个假,矫揉。”[1]言为心声,这段话表明了朱湘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于现实的关注,他的诗总是与现实密切相关,呈现出明显的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在文学艺术的唯美与唯用的取舍之间,朱湘首先选择的是“唯用”,他很好地继承了抒情言志的诗歌传统,始终坚持用诗歌来反映现实、针砭人生。朱湘曾声明:“我作诗,不说现在,就是从前也不想是造一座象牙塔,即如《哭孙中山》、《猫诰》、《还乡》、《王娇》都是例子。”[2]综合来看,朱湘诗歌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自然美的描绘与礼赞,从中表达诗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朱湘喜欢将如诗般的山水田园与如歌般的青春岁月掺合在一起,从而营造出“至美”的艺术效果。如《春》里写春神用她那“轻拂雨丝”般的毛笔一夜之间“将大地染成了一片绿娟”,并在这“娟上画了一幅彩画”,在这幅彩画中,蛙鸣伴着牛童的牧歌,蜜蜂亲吻着桃花,“春风偷过茅篱”,微雨阴阴,浓柳翠绿欲滴。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在歌咏自然美的时候,并没有一味地沉醉于湖光山色而疏离于现实,恰恰相反,置身于水晶宫、象牙塔的诗人在幻想“至美”的同时总是牵挂着现实,每每被现实所警醒,比如《春》在对“牧歌式春之奏鸣曲”的演示中,始终没有忘记现实中的苦难和不幸,诗歌的后半段写到了弃妇、囚犯、正在衰去的老人和被遗弃的孤女,最后一节,“素娥深居于水晶内”的诗人,这样俯首默祷耀眼的月泪明珠:“这些泪珠/一粒里将长出一朵鲜花”,并期望能将万物众生引到理想的彼岸,“在那里白雾的垂帷后安息”。在《南归》这首诗中,诗人更是将美丽如画、四季分明的江南与枯燥寒冷的北地对立起来,并将自己比作“一只孤独的雁雏”,在“朔方冰雪中”“冻的垂死”,在诗人心目中,北地不仅寒冷而且缺乏活力死气沉沉,“北地的玄冰吸尽我的热力,我更无力量去大气里遨游”,诗人将希望完全寄托于江南,“在江南我虽或仍无力奋飞的羽毛/江南本身就是一片如梦的温柔”。紧接着诗人咏赞道:“江南夏日有楼阴下莫愁湖菏/江南秋天有遮檐的桂树/江南冬季有浮于溪面的梅馨”,到了春天,“和暖的春阳在江南留恋/有如含情之倩女莲步舒徐”。很显然,江南在诗人的心中已经幻化成精神的故乡和艺术的殿堂,与其说诗人在歌咏自然之美不如说诗人借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期待和对艺术的钟情。类似的诗歌还有《采莲曲》《雨景》《秋》《春歌》等,《采莲曲》中“桨声应答着歌声”、花芳伴随着衣香,杨柳风里颠摇、荷花人样娇娆,人、景、物浑然一体,令人如痴如醉。《雨景》在对细雨、急雨、丝雨、雷雨等各种不同雨景的描写赞美之后,诗人笔锋一转写自己最爱的是“将雨时的天”,因为:“它虽然是灰色的却透明,它蕴育着一种无声的期待”。《秋》中写道:“宁可死个枫叶的红/去追向南飞的鸿雁”,充分表达了追求至死不悔的志向。《春歌》从阳春、瑞春的期盼与礼赞中引发对青春岁月的留念,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总而言之,朱湘诗歌当中的自然与人生始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对自然美讴歌的背后是诗人一颗纯洁而美好的心灵,朱湘原本是一个热爱生活、富有理想的纯情诗人。

其次是对现实社会种种不公平现象的批判与讽刺,同时也表达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心苦闷与愤激。朱湘是一个极富有同情心的人,有着浓浓的人道主义情怀,他在许多诗歌中表达了对于处于社会底层弱势群体不幸命运的关注与同情,比如《残灰》《弹三弦的瞎子》《还乡》《哭喊》等。《残灰》以将要熄灭的灰烬隐喻一个不幸老人暮年的孤独与无助,妻子已亡,儿女无暇顾及,老人“一个人伴影住在空房”,唯有火盆中的残灰见证他的凄凉;《弹三弦的瞎子》写卖艺为生的盲人在寒气逼人的初夜,“无人见的暗里飘来,无人见的飘入暗中”。盲人看不见城市,城市也看不见他,无视他的存在,老子曾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生活在上世纪20年代的朱湘,耳闻目睹太多的不公平和丑恶黑暗现象,他对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深恶痛绝,对被社会遗弃的老人、盲人深表同情。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军阀割据、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混乱状态也在朱湘的诗歌中得到有力地表现。诗歌《还乡》叙写了一位老兵的不幸遭遇,20年前刚新婚不久的他被强征入伍,从此音信全无,全家人都以为他早已战死,后来妻子自杀而亡,父亲也不幸离世,当20年后他再次敲响家门的时候,孤苦伶仃、双目失明的老母亲以为儿子的鬼魂上门讨钱,哀叹道:“娘穷苦的很/哪有力量给你多少纸钱?”诗人借归乡士兵的见闻感受强烈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朱湘还创作了《猫诰》这样的长篇讽刺诗,鞭挞了贪婪、虚伪、世俗的社会风气,《一个省城》除了讥讽破败、肮脏、俗不可耐的城市之外,还批评了崇洋媚外、虚伪媚俗的国民性。不平则鸣,读朱湘的诗,从中总能感受到一股愤激不平之气与怨恨诅咒之情,情到深处似乎要与之决绝。如在《死之胜利》《悲梦苇》这两首诗中,朱湘一方面痛惜哀悼友人的英年早逝,另一方面怒斥社会的黑暗不公以至于豺狼当道、英雄无路,诗中写道:“你看,豪士,贤人枵腹而归;只有猛虎,肥猪嚼在堂上。”并由此感叹:“没有诗篇不是充满苦辛;世间最多感的正是诗人。”在意体十四行《我有一颗心》中诗人表达了遭压抑之后内心的极度郁闷与痛苦,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之后,诗人只好“守着幽室”,“让自家听见梦中的呓语”。接下来的《辜负了这园林中的清气》中诗人继续控诉文坛的压抑与处境的险恶:“你要知道,这里有那飞舞在半空的鹰,将战声高吼,威吓着,不容你在此流连!”愤怒出诗人,朱湘上述这些诗作在抒写内心愤激之情同时,也清醒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底层社会及一般文人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朱湘的诗歌创作始终注重对我国古代诗词歌赋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为新诗的民族化以及新诗诗体建设作出积极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突出成就。苏雪林曾说朱湘“善于融化旧诗词,旧诗的文辞、格调、意思他都能随意取用而且安排得非常之好”。其实朱湘岂止是善于化用旧诗词,他更多的是创造性地将古代诗词歌赋当中的意象与现代人的生活、感情联系起来,从而赋予其现代的思想内容。如《热情》中写道:“我们挥彗星的笤帚扫除,拿南箕撮去一切的污朽”,“我们拿北斗酌天河的水,来庆贺我们自己的成功”。这几句诗自然让读者联想到《诗经·小雅·大东》中的诗句:“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大东》对南箕与北斗的想象不可谓不奇特,但在意象的运用方面却很一般,仅仅是将其作为簸扬和挹酒浆的工具,朱湘借此表达了除旧创新的美好愿望,整首诗荡漾着一种乐观昂扬的激情,其中大胆叛逆精神与气吞山河般的豪情与郭沫若《女神》一脉相承,极富有五四时代气息与艺术感染力。再如上文提到的《还乡》由《诗经·豳风·东山》羽化而出,“我徂东山,慆慆不归”,“蟏蛸在户,町畽鹿场”,“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东山》中的这些意指和寓意在朱湘笔下都得到了扩展和延伸。《还乡》中的士兵与家人一别就是20年,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他死了,其妻子因为绝望而吞火柴自杀,父亲也因此悲伤而死,士兵阔别20年归乡叩开家门时,迎接他的是双目失明的母亲。现代士兵的悲剧无论是程度还是时空跨度上都远远超出古代征人,这不是诗人夸大之词,而是现实中国真实情形的如实反映。现代中国军阀割据、战祸连连,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这期间长达30多年有哪一年太平过?能在枪林弹雨、长达多年的战场保全性命,对于士兵来说已经是万幸了。正像朱湘在诗中所写的那样:“当初的年少儿郎/一同去到关外/都化成了白骨死在边疆。”幸存的士兵是多么的幸运,又是多么的不幸,因为接下来他要经历父死妻离、家破人亡的更大不幸。就写战争对人类的伤害来说,《还乡》与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有点相似,只不过在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上稍逊一筹,这主要是因为朱湘英年早逝,还没有来得及将自己的思想和艺术水平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朱湘还刻意学习传统诗词歌赋在格调、音律节奏方面所形成的各自不同的特色,为新诗的诗体建设作出许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后期新月诗派所倡导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张与朱湘的这种探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朱湘的诗歌讲究句式的整齐匀称,讲究诗歌结构完整和均衡,讲究音韵的和谐悦耳,为新诗的格律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如《葬我》全诗分三节,每节四句,每句七个字,并且每节中两两相对,第一节“葬我在荷花池内”和第二节“葬我在马樱花下”相对,第三节“不然,就烧我成灰”与前两节在语意上形成转折关系。就形式而言构思十分精巧,外观上显得非常整齐匀称,呈现出“建筑美”的特征。此外,第一节的“内”、“上”分别与第三节“灰”、“江”、“方”押韵,这种隔节押韵的方式既是创新,也是对传统诗歌讲究音韵传统的继承,整首诗一唱三叹,既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追求纯美的理想,又体现诗歌所固有的音乐美。其次,朱湘的诗歌注意对古代乐府民歌形式自由活泼、格调清新朴素等传统的继承,创作了像《摇篮歌》《催妆曲》《采莲曲》《王娇》这样的现代民谣,为丰富白话新诗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段作出了重要努力和贡献。《摇篮歌》营造出了一派安静祥和的意境,在这里蜜蜂轻飞、蚯蚓低吟,白云轻飘,真是声声催眠,引人如梦,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纯洁和美好。《催妆曲》中写道:

霞织的五彩衣裳
悬挂在弯弯月钩上;
日神也捧着金镜,
等候你起来梳早妆。

画眉在杏枝上歌:
画眉人不起是因何?
远峰尖滴着新黛,
正好蘸来描画双蛾。

这几句诗想象大胆奇特,意境高妙深远,自由洒脱,极富有情趣,同时也体现诗人对于美的期待和珍爱。《采莲曲》更是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画面优美的采莲图,弹奏了一阕悠扬动听的采莲曲,诗歌通过对采莲这一劳动场景的描画渲染,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爱,而且也是对劳动的礼赞,同时诗歌当中那些美丽而又含羞的青春少女,又寄托了诗人对于青春岁月的美好回忆。尤其是“左行,右撑”、“拍紧,拍轻”、“波沉,波升”这样轻盈的节拍、轻快的调子,不仅制造了张弛有度的节奏感,而且也给人以流动变幻的音韵美。无论就内容还是形式而言,尤其是诗歌的音乐性,《采莲曲》都可以看作是中国现代新诗当中的奇葩。最后,朱湘还继承民歌善于叙事的传统,创作了像《王娇》这样的长篇叙事诗和《猫诰》这样的长篇讽刺诗,不仅扩大了新诗的体式,而且对新诗的叙事性和叙事能力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开拓。《王娇》对“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模式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造,朱湘意在表现王娇敢于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的个性解放精神,在得知周公子放弃当初的承诺,另娶富家小姐为妻的消息之后,王娇无怨无悔,决定为爱殉情。很显然朱湘在王娇这个古代女子身上赋予太多的现代色彩,其目的在于宣扬“五四”精神,并对传统的门阀观念、等级制度给予严厉的批评。整首诗流露出浓浓的悲剧色彩,显示朱湘对于现实的清醒认识,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诗歌的控诉力量。诗歌在叙事方面,十分注意对人物的行动、语言以及心理进行刻画描摹,讲究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并注重对环境和气氛的渲染,显示了诗人高超的叙事技巧,不愧为现代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作。

朱湘在致力于新诗民族化的同时还努力让新诗同西方现代诗接轨,为白话新诗的世界化与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朱湘早期的诗歌致力于美的发现,随着创作经验的不断丰富以及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朱湘越来越注意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他曾说: “如今社会的情态既然已是这么剧烈地变化了,文学作者正该创造或者改造出适当的形体、工具来采摘、容纳这些崭新的材料。”[3]朱湘正是在形式和工具方面为新诗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从而使新诗彻底摆脱了五四初期“重质轻文”的弊端。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胡适等所倡导的白话新诗除了内容肤浅等缺陷外,更主要的弊端在于诗歌的散文化,以至于有人说胡适的《尝试集》中的诗为分行的散文,其根本原因在于胡适忽视了诗歌文体的独特性,将白话诗与白话文简单地等同起来。因此新诗的现代化并不在于将诗歌口语化和散文化,而在于为诗歌注入现代品格,也就是袁可嘉先生所说的“用现代人的感觉形式去把握现代诗的特质”。袁可嘉关于“新诗现代化”的一系列主张尽管在40年代才开始提出,但其实早在20年代以徐志摩、朱湘等为代表的新月派诸子就在努力探索如何用现代人的感觉形式去把握现代诗的特质。袁可嘉在解释“新诗的现代化”时用了三个词汇:现实、象征、玄学,认为新诗的现代化就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我以为朱湘所有努力可以用这三个词汇来概括。有关诗歌现实性传统,上文已经论及,下面重点分析朱湘诗歌的象征性与玄学特征。

《石门集》中的回环诗14首,十四行英体17首以及十四行意体54首等诗是朱湘主动自觉学习西方诗歌艺术的尝试、探索之作,朱湘创作了诸如两行体、四行体、三叠令、回环调、巴厘曲等多种形式的西洋体诗体,努力地学习西方诗歌艺术。朱湘尤其偏爱象征诗,借此表达对社会、人生、艺术等进行哲理性的思考,在增加诗歌玄学色彩的同时,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空间,朱湘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早进行象征主义诗歌创作的诗人。在《回环诗·七·旧信》中诗人写道:“是一片钥匙打开了‘往年’/那箱匣:有白的情,黄的诗/翡翠的希望与水晶的痴”,在此,诗人赋予人类各种不同的感情需求以各自不同的色彩,既形象又抽象,既达到了感觉知觉化的艺术效果,又延伸拓展了读者的阅读心理体验,进而开拓了诗歌的表现内涵与艺术空间,收到了词语的最小化和意旨空间的最大化的奇效。《回环诗·十四·凭了这支笔》中“呼唤/玄妙的憧憬”这一憧憬其实是对诗思和灵感的期待,为此诗人要“把她搂抱起/把魂灵掏给她观瞻”。再如《十四行·意体·三六》写道:“电车来了,好像是埋怨/兜了一天的圈子还不休息/它走过去,好像是哄在锅底/一灶光明的火,炒菜,煮晚饭……”诗人对电车、汽车、火车、轮船等各种不同的交通工具进行了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并赋予其各种不同的象征意义,十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现代生活的凌乱不堪以及现代人难以克服的生存性焦虑,他们借助各种不同的交通工具四处奔波,整日忙忙碌碌而又毫无所得。

朱湘的善于玄想还体现在《镜子》等诗歌中。《镜子》写镜子只照见表面的真相却难以洞察灵魂的善恶,平坦的外表只是事物的幻影,其内里难以觉察,表象与事实、真与假是如此纠缠不清;英体十四行其二《或者要污泥才开得出花》同样是一首充满辩证思维的诗歌,诗人对真假、美丑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一番辩证思考后,大胆地假设道:“或者,有原始人所住的洞,如其没有痛苦、饥饿、寒冷,便没有文化针刺入天空/或者,世上如其没有折磨,诗人便唱不出他的新歌。”作为一名诗人注定要比常人承受更多的痛苦,朱湘在此既写出了心中的无奈,同时也写出了“痛苦出诗人”创作规律,这种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思考在十四行意体十六《情感与理智》继续得到发挥,诗人愤激地写道:“这一架的残剩我毫不关怀/尽由你们去分了,‘人生’,‘破败’”,“唯有在天空上,唯有在梦里/歌声才叫得应那剑影低昂”。这几句诗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厌恶和鄙弃,在诗人的心目中,即使有所谓的功名利禄,也无法掩盖人生破败的真相,与其这样不如彻底将此抛开,而完全投身于艺术王国。十四行意体四五《这一颗种子》由一颗种子的孕育、成长,道出了“有许多伟大蕴藏在渺小”的真理,着力讴歌生命力的伟大。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朱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个对美与艺术有着追求的诗人,他之所以和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格格不入,是因为他过于执著于自己的人生理念与艺术理念,当他发现现实与人生如此破败之后,他并不想与之调和,而是把希望和理想寄托于艺术与梦幻之中。他对于人生和艺术的种种思考,不仅铭刻了时代和艺术发展的轨迹,也铭刻了一个时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总之,朱湘诸多的象征诗歌充分表达了一个现代诗人对于人生、社会以及艺术的深刻思考,在赋予新诗以现代内容的同时也赋予其现代艺术形式。象征诗歌后来经李金发、冯至、卞之琳以及九叶派诸子的不断努力,终于蔚为大观,成为中国现代诗歌最重要的一个派别,这其中与朱湘的首倡与大胆尝试有着必然的联系。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朱湘无论是在诗歌创作方面还是在理论探索方面都取得不俗的成就,在早期白话新诗还处于初创时期,其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朱湘的努力显得十分的难能可贵,他在诗歌创作以及理论建设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为后来的新月诗派以及象征诗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现代诗歌史上,朱湘既是一名披荆斩棘、开疆拓土的先锋,又是一座承前启后、连接古今中外的桥梁,他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朱湘.致罗念生//乐齐.精读朱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380.

[2]朱湘.朱湘书信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0.

[3]朱湘.文学闲谈[M].北京:北新书局版,1934:56.

责任编校:汪孔丰

ZHUXiang’sContributiontotheDevelopmentofVernacularPoetry

WANG Yong-bing,SI Ni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Anqing 246133, Anhui, China)

ZHU Xiang’s skillful use of poetry for narration, description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reflected a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s true feelings about society, life and nature, thus injecting contemporary contents into vernacular poetry. He also paid much attention to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literary traditions of verses, ditties, odes and songs in ancient China, carrying out active and useful exploration of vernacular poetry’s style building as well as its nationalization. Meanwhile, he tried his best to integrate vernacular poetry with western modern poetry, making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vernacular poetry.

ZHU Xiang; vernacular poetry;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contribution

2014-03-10

王永兵,男,安徽和县人,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博士。司念,女,安徽宿松人,安庆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

时间:2014-6-17 14:29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3.021.html

I207.25

A

1003-4730(2014)03-0083-05

猜你喜欢

新诗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诗之页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新诗画
诗人与花